说着,宋时安上了马。
壮汉对着他用力的一磕头,而后喊道:“我安葬完母亲就来报答恩公,请留个地址!”
“我为你的孝心而感动,不需要任何的报答!”
宋时安直接拒绝,转身就走,不过在临行前还是对着他喊道:“我在建兴郡守府,若你有事相求,来找我便可!”
第330章 宋时安在养死士!
中原的冬日,虽不似北方酷寒,但多数的时间,也都是被积雪所覆盖,基本上难以动工,所以只能够趁着偶然天气晴朗的时候,尽量的做一些局部的施工,以及河渠开挖。
槐郡这中心五县,皆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但并非一亩地,就是一亩田。
农业发展是以水源为核心,向周边平原扩散开来的。
所以就有流域这么一说。
槐郡有大河经过,而一条汇入大河的支流‘洛河’恰好从其东侧而过,这五县便在两河的夹角之中。
屯垦的计划,便是从水流量相对大河而言并没有那么充沛的洛河处,引出二十几条支流,在各支流之中,又横向的挖几十条连通的渠,纵横交织,便形成了水网。
而这水网,也算是一条条河流。再从其中,引数百道小河渠,将水灌溉至农田之中。
自此,屯田便成。
这听起来似乎并不困难,但历史的轻轻一笔,都是一个个古代奇迹。
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原因之一,并且是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大名鼎鼎的‘郑国渠’,动用了十万人,花了十年,一举使关中平原成为天下粮仓。
区别在于,秦国是在战时,而且只是以一国之力。
宋时安则是在中原基本一统,无任何威胁,并且生产力远超于那个时代的情况下,动用了近五十万人。
郑国渠的灌溉面积约为两百多万亩。
宋时安此行,则是要创造总计五百万亩的丰饶之地。
当然,并非是从零开始。
槐郡本就是农业发达之地,这五县划出来的区域,本来就有接近一百三十万亩土地。
因此,时间紧任务重。
当开春雪融的那一刻,屯田也要开始了。
伴随着几声沉重的钟响。
宋时安,缓缓的走到了一座用了太牢的祭台之上。
身着绯红色正三品官袍,戴着鎏金乌纱,腰间戴御赐白玉,身材高大,一表人才的他,于众官员之前,宛若神人。
台下最中间身着铠甲的魏忤生,就这么望着他,嘴角带着笑意。
就在祭祀的神官让宋时安行礼时,他突然转过身,对着魏忤生伸出了手。
“屯田乃你主持,喊我作甚。”
魏忤生不想抢这个风头,本来他就只是过来带兵,全力辅助宋时安的,不能够因为自己官大就喧宾夺主吧。
宋时安抿了下嘴,接着张嘴不出声,用嘴型催促道:你快来吧。
“殿下,你去吧。”心月也讨厌别人依依妖妖,也催道。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就这么,魏忤生在众将士官员的面前走上来了台。
站在一旁的神官,手持着数尺的,顶端是几缕散珠利器的鎏金铜杆,至上而下数次挥动,而后高声道:
“屯田官,行叩拜礼。”
两个人跪在了台上,面对‘太牢’祭品。
“一拜,大虞历代先祖!”
宋时安和魏忤生徐徐第一次叩首。
“二拜,大虞万千神灵!”
再一次,二人叩首。
“第三拜大虞山河,佑国泰民安!”
最后一次叩首后,就此结束。
两个人在神官的引导下,下了祭祀台。
接着,走到了一处两侧划线的中央。
“请屯田官铲第一堆土。”
祭祀的官员请求道。
铁锹被郡丞一路小跑的双手呈到了二人中间。
“你请吧。”魏忤生还要推辞。
“殿下别太娇羞了,一起吧。”
宋时安用‘娇羞’这种胆大妄为的词,可把周围其余官员说的一愣,然后在魏忤生用手握锹,并且哈哈大笑后,余下官员也爽朗的笑了出来。
经典二段笑。
安生就这么一起扶着锹,两个互看了一眼,准备好后,‘嘿咻’的铲起第一堆土泼向一边。
而后,便是全体军民山呼海啸的振臂高呼。
紧接着,无数个手持着铁锹的百姓,全都涌入到自己做工的地方,列成一条条长队,开掘支流。
整个槐郡大地,被五十万军民,用铁锹掘出一条条深邃的沟壑,日复一日,纵横近万里……
……
三月。
贾贵豪入盛安复命。
一进到皇宫,片刻也未等待,便得到了太子的亲自接见。
太子站于龙椅之下的台阶中央,而贾贵豪在大殿之中,匍伏一拜,真挚到泪流满面:“殿下,下官太过于想您了,以至于情不能自已…请恕罪。”
“好了好了,这搞得如此肉麻作甚。”太子招手,对他说道,“起来。”
“谢殿下。”
贾贵豪起身。
太子索性坐在了台阶中间,又对他招手:“坐过来。”
如此不得体的场面,让太监宫女自然回避。
只剩下一名喜公公还在一侧弯着腰站着。
贾贵豪就席地坐在台阶下,向太子禀报道:“屯田各个分营,已经陆续开始进行春播。”
“河渠呢?已经全部都连通了吗?”太子问道。
“贯穿槐郡的十几条大的支流,已经全部的开口,水源早已贯通,小的河渠也基本动工。”贾贵豪绘声绘色的描述道,“因为本来就有基础,只是将所有田地连成一片,所以时间相当充裕。播种和挖渠可同步进行完成,一点儿也不耽搁。”
“毕竟是五十万人呐,此等规模,做什么事都能成了。”太子道。
“而且是粮食充足,农具齐备的五十万人。”贾贵豪道,“那真是山呼海啸,所到之处,就是一处沃野。”
能够一次性动用五十万人,其中还包括五万士兵,可以说已经是古代徭役的超级工程了。
细数历朝历代,也只有嬴政和杨广能够发动如此规模。
不过他俩那是纯科研——试探出古代人力动员的极限。
“而且百姓都十分积极,乐于开垦,昼夜不息。”贾贵豪道。
“昼夜不息?”太子觉得这太过离谱。
“屯田分营下设置了‘庄’,每庄约五百人,就相当于村。每个庄各负责自己的区域,能够开垦多少田,多少田就属于他们,哪怕也只是算租的。”贾贵豪道,“为了让自己的田有水灌溉,就必须要挖渠。因此,便由庄长和田吏亲自号召,日夜赶工。”
这就是生产大队的魅力。
但区别在于,这些成果并不全属于集体。
原本的农户也是三七分成,但区别在于,人均顶多四五亩,现在人均约十亩。
以此等趋势,丰收后,甚至会出现近一年的余粮。
“百姓,真的如此相信到时候粮食会分到他们手里吗?”太子有些不解的问道。
在古代,老百姓怎么可能会相信官府。
这是科幻文。
“原本是都不信的,最初还有不少人抵抗屯田。”贾贵豪道,“但槐郡原本的世家真迁走了,那些高价屯粮的大户也被把粮食都给没收了……这些事,都发生在那些老百姓眼前。”
“也是。”太子点头道,“他要是一方面得罪权贵,一方面又欺骗穷人,那他图什么呢?”
你欺负有钱人,那肯定是要为老百姓主持公道。
你压榨老百姓,肯定是要跟有钱人沆瀣一气。
你一边欺负有钱人,一边欺负老百姓,这特么是North Korea!
这不是纯暴君么。
“倘若这样搞下去,今年能够收到的粮食,不得了啊,殿下。”贾贵豪已经看到了未来。
“是的。”太子肃然的点了点头,“这,就是屯田。”
既然屯田这么好,为什么其余朝代不以此方式来扭转颓势呢?
军屯最开始起源于西汉,不过都是在边境。
为的是以屯养战。
东汉末年曹操借助黄巾流民开始大规模军屯,后期邓艾屯田更是成为了国策,奠定了三国一统的基础。
发现bug了吧。
屯田确实能富民强军,使魏国强盛,但最后统一的却不是魏。
因为军屯的稳定性,此国策若持续执行,导致最后一定会被世家窃取果实。
曹魏哪怕不被司马所篡,也会有别的家族,这是必然。
“这大虞,只有宋时安一个人能做成此事。”太子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所以语气越来越冷,“而这也意味着,这个位置,也只能他一个人来做。”
只有他能坐。
换不得别人。
那这屯田,不就是他的私产?
皇帝为什么执着于将屯田与大家族分享呢?
因为那样,至少不会出现这种局面——到时候盛安要粮食,也要看宋时安一个人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