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89节

  “最后是种子。”王建安强调道,“黄瓜、番茄、西葫芦这些,别去外面乱买。

  我想办法托人从山东搞那边农科院新出的良种回来,耐寒,产量高,抗病好。

  到时候我这边先集中育好苗,你们直接来买苗子回去栽,就跟种水稻秧一个道理。”

  “你卖苗子给我们?”有人疑惑地问了一句。

  王建安解释道:“嗯,统一育苗好管理,成活率高,品种也纯正。

  放心,都按成本价算,不加你们的钱,我们李家沟自己用的也是这个价。

  当然,你们要是非要自己折腾,买别的种子自己育,也行。

  只是到时候菜长得不好,产量跟不上,结的果子歪瓜裂枣卖不上价,就别怨天尤人,说我没提前打招呼。”

  “哦,是育苗啊,那要得。”提问的人讪讪地缩了回去。

  王建安继续说道:“不过现在也快要开春了,你们现修大棚肯定是来不及了。

  这几个月,地空着也是空着,还可以抢种一季早包谷,多少能收点。

  利用这段时间,正好去砍竹子,攒钱买铁丝薄膜。

  猪粪、牛粪这些好东西越多越好,也提前沤起来,发酵腐熟了。

  等过了7月,我亲自带人去你们那边,教你们搭棚。”

  “7月?”有人低声重复了一句,心里一盘算,还有差不多四五个月的缓冲期,顿时松了口气。

  好歹有时间去攒材料、凑本钱了。

  陈得明对着王建安说道:“建安,你放心。回去我就召集全队换土地。”

  王建安点了点头:“记住我今天的话,回去好好打地基,不要到时候棚搭歪了,菜长不好说我故意害你们。好了,没其他事得话就散了吧。”

  在其他人准备离开的时候王建安又叫住了两个队长:“早点把要搞大棚的人名单和大棚规模统计出来交给我,我好规划菜的种类和买种子。”

  “要的,过几天就告诉你。”两人异口同声的回答。

第121章 专家到来

  连着出了两天太阳,地气都烘得干爽了些,王建安家的新房子终于开始打地基了。

  条石已经安放到位,就等着浇灌混凝土。

  这几天地里没什么急活,王建安和大哥都泡在工地上帮忙,和请大刚、小刚兄弟俩一起搅拌水泥,搬运石料。

  尹祥平背着王刚,从老屋那边走了过来。

  小家伙在她背上不安分地扭动着,咿咿呀呀地叫,一只胖乎乎的小手指着不远处大棚薄膜。

  “呵呵,幺儿也喜欢这些大棚啊?晓得那是我们家的聚宝盆咯?”尹祥平笑着,轻轻颠了颠背上的孩子,朝王建安喊道:“建安,泽安舅舅来了,说是有事找你,人在院坝里等着的。”

  “来了。”王建安应了一声,把手里的铁锹插进沙石堆,拍拍手上的泥灰,又跟大刚交代了几句,让他安排个人来接手搅拌,便转身往家走去。

  王刚看见爸爸,叫得更欢快了,小手挥动着。

  王建安走过去,用相对干净的手背轻轻碰了碰儿子红扑扑的小脸蛋,才大步朝院坝走去。

  院坝里,张泽安正坐在坎子上和王太平说着话,手里卷着叶子烟,脸上则是压制不住的兴奋神色。

  “泽安舅舅,啥子事?”王建安走过去问道。

  张泽安转过头,笑呵呵地说道:“好事!天大的好事!早上乡里开会,霍支书说明天镇上的刘副镇长要亲自带人到我们李家沟来参观!”

  “刘副镇长?带人来参观?”王建安愣了一下,随即回过了神。

  虽然上辈子加这辈子,他都没亲眼见过镇上的领导,但副镇长来李家沟,这事倒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从镇上不遗余力地帮忙申请县级的“菜篮子工程”基地,到协商专项贴息贷款额度,就能看出镇领导对李家沟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典型非常重视。

  不是今年就是明年,肯定会来亲眼看看,毕竟王建安现在搞出的名堂,从结果来看,也是他们一份实实在在的政绩。

  张泽安继续说道:“对头,霍支书特意交代了,刘副镇长这次可不是空手来的,还专门从蓉城请了个啥子大棚专家、教授过来。

  要到我们这儿实地看看,还要给周边几个村那些想搞大棚又心里没底的人讲讲课,普及一下大棚知识。”

  王太平在一旁吧嗒着叶子烟,也接口道:“镇上领导重视,这是大好事啊,说明我们搞这个大棚,真正搞出名堂来了,上面都认可了。”

  王建安点点头:“确实是好事。有专家来讲课,正好,也省得我们一个个去教,去解释。他们好久(什么时候)到?”

  张泽按:“说是明天上午九点多钟先到乡上汇合,然后就直接来我们这儿。

  霍支书让我们准备一下,把猪场和大棚都收拾得干净点,

  给人留个好印象。

  特别是你,建安,专家肯定要问你话,你可得好好说。”

  “要得,这个放心。”王建安应道,“大棚天天都收拾着的,干净整齐得很。

  养猪场那边我跟春城他们说一声,明天把那套自动喂食的家伙也演示给领导看看,让他们也开开眼。”

  张泽安同意道:“我也是这个意思,那就这么定了,你先忙,我这就去养猪场给春城、华安他们打个招呼!”

  说着,他卷好的烟也顾不上抽了,别在耳朵上,风风火火地就走了。

  第二天,还不到九点,王建安家院坝和养猪场那边就都忙活开了。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需要准备的,就把猪圈外的走道用水冲了一遍,露出干净的石板。

  一切都保持着日常的最佳状态,反而更显得真实,自然。

  九点半刚过,就听到垭口那边传来汽车喇叭声。

  不多时,两辆绿色的吉普车,就沿着村路开了进来,一路开到王建安家的院子旁停下。

  霍支书先从前面那辆车的副驾驶跳下来,小跑着到后面,殷勤地打开后座车门。

  一个穿着灰色夹克衫,梳着偏分头,看起来四十多岁,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先下了车,这应该就是刘副镇长了。

  他看起来挺和气,下车就扶了扶腰,然后四处打量,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接着,从车里又下来一位老者,约莫六十岁左右,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鬓角有些花白,戴着副黑框眼镜,穿着件半旧但熨得很平整的中山装,手里还拎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旧皮包。

  这人一看就有股文化人的气质,不用问,肯定就是那位从蓉城请来的专家教授了。

  后面那辆车上也下来几个人,上次来过的两名镇宣传干事也在其中,拿着本子和相机。

  还有几个更年轻的男女面孔,穿着打扮更时新些,王建安估计是这位教授带的学生或者助手之类的。

  张泽安,王建安以及王太平等人都赶紧迎了上去。

  霍支书连忙居中介绍:“刘镇长,杨教授,这位就是我们李家沟合作社的社长张泽安同志,这位就是王建安,大棚和养猪场主要是他一手搞起来的。”

  刘副镇长笑着伸出手和两人握了握:“张泽安同志,王建安同志,你们好啊!

  去年就不断听说你们李家沟搞得如何如何了得,创造了多少个万元户。

  我早就想来看一看了,一直抽不出空。

  今天总算逮着机会了!

  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省农科院的杨授杨教授,他可是我们省里大棚蔬菜方面的权威专家!”

  杨教授也微笑着伸出手,和王建安握了握,说话带着明显的蓉城口音:“王建安同志,你好,一路上霍支书可没少夸你们,说你们这大棚搞得好,其实啊,我早就晓得你的菜了。”

  “哦?还有这个渊源?”刘副镇长好奇地转过头问道,他接到杨教授之后,一路上可没听教授提起过这事。

  “呵呵,”杨教授笑了笑,解释道:“年前,所里聚餐,就在蓉城的蜀味大饭店……”

  王建安瞬间就明白了。

  今年棚鲜生供应给蓉城高端市场的反季蔬菜,尤其是黄瓜和番茄,用的都是他托关系弄来的山东良种,无论是外形还是口感,都和本地传统品种有明显区别,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同。

  果然,杨教授接下来说道:“当时我就发现,桌上的凉拌黄瓜和糖拌番茄,口感格外清甜爽脆,

  果形也整齐漂亮,明显不是我们本地常见的品种,甚至和以往引种的南方系列品种也有些不同。

  我这搞了一辈子蔬菜研究的人,难免多嘴问了一句。

  饭店经理倒是很得意,说是他们特有的稳定货源,品质极佳,这才顺藤摸瓜,隐约晓得了你这么个人才。

  不错,真是不错。”

  杨教授看着王建安,眼神里满是欣赏。

  王建安连忙微微躬身说:“杨教授您太客气了,太抬举我了。

  我就是自己瞎琢磨,很多东西都是一点点试出来的。

  正好今天您来了,真是难得的机会,一定要请您这样的真专家多指导指导。”

  刘副镇长也回过味儿来,哈哈一笑:“原来还有这么一层缘分,难怪当初我们联系农科院,本来只是想请位技术员下来指导一下,结果杨教授您亲自来了,这可是我们天大的面子!”

  他心里更是高兴,这证明李家沟的示范点确实搞得好,连省里的专家都早有耳闻。

  又寒暄了几句,刘副镇长就说:“走,百闻不如一见,先看看你们的大棚,这可是杨教授最关心的地方。”

  于是,一行人便大棚走去。

  王建安在前边引路,来到了最早建造的1号大棚门口。

  他掀开草帘和塑料薄膜,一股温热湿润气息立刻涌了出来,与外面的清冷空气形成鲜明对比。

  杨教授弯腰率先走了进去,刘副镇长和霍支书他们也跟着鱼贯而入。

  一进大棚,杨教授就推了推眼镜,目光迅速扫过棚里的每一个角落。

  棚内确实非常整洁,过道干净,几乎没有杂草。

  这个棚里之前种的嫩白菜早就清园了,现在育的是黑籽南瓜苗。

  “嗯,这棚搭得相当规范。”杨教授点了点头,语气里带着肯定。

  “朝向正南,坡度角度也合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冬季阳光,采光没问题,保温性看起来也不错。”

  他走到育苗盘边蹲下身仔细查看那些南瓜苗:“这是南瓜苗?长势很好。是打算做砧木用的?”

  王建安点了点头,心里对教授的眼力很是佩服。

  没有详细解释种子的具体来源,毕竟这东西现在还算比较新奇,他也是通过黑市才买到的,在蓉城常规渠道根本买不到。

  当然,在这个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日新月异的大时代,很多东西的政策界限有时也很模糊。

  王建安自己也拿不准这东西现在是否能买到,毕竟已经过了1年多了。

  “不错,很有前瞻性。”杨教授赞许道,“用黑籽南瓜做砧木,嫁接黄瓜,能大幅增强黄瓜的抗枯萎病能力和耐低温性能,是越冬黄瓜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能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

  随后,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特意说给王建安听:“我们院里的茄果类研究所,前年引种筛选,去年开始小范围试种繁育,进展很顺利。

  估计明年适应我们盆地气候的优质黑籽南瓜种子就能批量上市了。”

  王建安一听,心中顿时一喜。

  这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就是不知道他们那边耐寒、抗病、高产的黄瓜品种培育得怎么样了。

  如果能用上农科院的正规优良品种,那以后就再也不用为种子来源发愁了。

  杨教授站起身,又继续深入地问王建安:“建安同志,你这些大棚,底肥、追肥主要用的啥子?平时是怎么防病治虫的?有没有一套规程?”

  王建安认真地回答道:“肥料方面,底肥主要靠猪粪牛粪充分沤熟的农家肥,下得比较多,我们养猪场不缺粪。

首节 上一节 89/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