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 第417节

  黄河集团方面由各个板块的负责人先后发言,介绍了可以复制的产业。

  首先是电视机厂项目,黄河方面提议,由冀东方面提供土地和厂房建设,黄河投入生产线设备、核心零部件和技术管理,成立合资公司,产品初期主要供应北方市场,未来可考虑出口。

  “关于股权比例和利润分成,我们建议.”工业板块的某处长刚开口,就被冀东方面主管工业的局长打断。

  “何先生,各位黄河的同志,我们冀东的情况比较特殊,底子薄,资金非常紧张。土地、政策优惠我们都可以最大限度提供,但在现金投入方面,希望贵方能否多承担一些?或者,在利润分成上,前期能否适当向我们倾斜,待厂子盈利步入正轨后再行调整?”

  这话一出,黄河这边的几位负责人就皱起了眉头。

  商业投资讲究回报,对方的要求显然超出了常规的商业合作范畴。

  何雨柱抬手止住了手下人可能出现的反驳,看向老赵:“赵书记,您的意思呢?”

  老赵叹了口气道:“何先生,不瞒你说,冀东现在是真难。重建家园花了大部分拨款,现在是想干点实事却囊中羞涩。我们不是想空手套白狼,是确实拿不出太多真金白银。但我们有决心,有政策,有劳动力,还有可以预期的市场潜力。我们希望能与黄河结成真正互利共赢的伙伴,而不是简单的甲乙双方。你看.”

  何雨柱想了想道:“我理解冀东的困难。这样,电视机厂项目,我们可以提高前期投资比例,相应的,我们需要更高的股权和更长年限的经营主导权。同时,我希望冀东方面能在税收、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给予最优惠的政策保障,确保项目能快速投产见效。这叫‘以市场换投资,以时间换空间’,赵书记,我这个观点您同意吗?”

  老赵与几位下属快速交换了眼色,眼中露出喜色:“可行!只要项目能成,能解决就业带动发展,这些条件我们可以谈!”

  有了这个共识,那下面的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

  其实冀东更看好汽车厂,但是何雨柱提到了四九城汽车厂的合作已经签了合同,他们就放弃了。

  摩托车国内的厂子还是有一些的,冀东觉得这个项目收益会有,但是肯定没有想象的大,于是何雨柱又提出了农用三轮车的概念。

  其实还是摩托车,就是挂个斗,这个概念让冀东的人眼前一亮,这可比单纯的摩托车实用多了,能拉人、能拉货。

  于是他们对这个项目又重新热心起来,很快双方就技术引进、生产规模等初步达成了共识。

  谈到钢厂时,分歧再次出现。

  冀东方面希望依托原有基础,进行大规模扩建,建成一个大型现代化钢铁基地。

  何雨柱却摇了摇头:“各位领导,恕我直言。大规模扩建钢厂,投资巨大,技术门槛高,周期长,而且涉及到铁矿石、焦炭等原料的运输问题。在冀东目前的交通条件下成本会非常高,项目的经济性会大打折扣。”

  “何先生,有一点我想提醒一下,国内很多产业,国内现在还是计划供给制。”

  何雨柱愣了一下,他确实有点超前了,他想到了九零年代,和下世纪初去了,现在才1981年啊。

  “不好意思,这个我忽略了,那我们继续,不过我还是建议钢厂尽量远离城市,离我说的那个良港越近越好,万一国家同意开发了呢?”

  “这个建议我们会写入规划,上报上去的。”老赵道,其实他也是这么想的。

  等这些初步谈完,何雨柱又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

  “各位,我记得激动有一个电机厂,不知道是否重建了?”何雨柱道,这话出口黄河这边也有点懵,他们什么时候搞电机了,好像没有啊。

  “电机厂?这个好像没在我们这次的名单里面啊?”老赵道。

  “是没在,我个人很看好电机的发展前景,奈何其他地区并没有相关的厂子,冀东这边也是上次刚好去过那边,所以问一下。”

  “重建了,重建了,不过那只是个区属的厂子,何先生可不要嫌弃太小了!”工业局局长赶忙道。

  “小倒是不怕,做好了不就大了么?至于效益们,其实我不担心,电机是工业的心脏,未来很多领域都需要更高效、更先进的电机技术。”何雨柱笑道。

  “对对对。”工业局局长道。

  “那这个项目?”

  “谈,必须谈,我们工业局下面还有不少这样的厂子,等我回去列个单子,还希望何先生都看一下。”工业局局长道。

  “没问题。”何雨柱笑道,他提到这个也是有原因的,永磁电机现在已经有了苗头,黄河这边属于空白,只能借鸡生蛋了,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个东西是未来军工的必需品。

  谈判继续,其他的何雨柱就没有提了,贪多嚼不烂,还会引起别人注意。

  会议结束后,唯一跟过来的冀东文教口的人找到了小满,跟她谈黄河慈善基金建学校方面的东西,其实更多的是谈可不可以资助一些贫困学生。

  翌日,冀东工业局局长还真给了何雨柱一个单子,上面有机车车辆厂、齿轮厂、瓷厂、纺织厂、橡胶厂,何雨柱看过后是哭笑不得。

  这个工业局长还真看得起他啊,这是把老底子都兜出来了。

  冀东考察团七天的行程可谓是收获满满,走的时候冀东的人强烈邀请黄河的人去冀东看看,他们会盛情款待。

  考察团走后,回到家,何雨鑫问何雨柱:“哥,那么多已经有的港口你不提,怎么偏偏提了曹妃甸?”

  “你觉得北方那些港口我们会有机会?”何雨柱反问。

  “为啥没机会,离首都那么近,你还想不明白?”

  “那这个就有机会?”何雨鑫想了半天才道。

  “机会是争取来的,那地方跟盐田一样,什么都没有。”

  “哦。”

  “下去慢慢想,你该补补功课了,要不派你去特区待一阵子?”

  “那香江这边怎么办?”

  “你觉得离了你这些码头就不转了?就这么定了,你准备准备去盐田待一阵子,正好把阿浪还回来。”

  “是。”何雨鑫闷声道。

  “雨鑫,你哥是为了你好,以后跟内地的生意会越来越多,你是要多了解一些。”小满子在边上道。

  “我知道,嫂子。”

  “你哥说的话难听,可也是实话,你离开下面照转,你哥也不是离开过,他离开一阵子,我们黄河不一样运转良好?”

  “明白了,嫂子!”

  “行了,先去吃饭吧,爹娘该等急了。”小满道。

第319章 何雨鑫的蜕变

  何雨鑫带着哥哥的嘱托和嫂子的鼓励,前往了特区。

  盐田港的建设初期的艰苦远超他的想象,荒滩野岭,基础设施极其匮乏,办公和住宿都是临时板房,与香江的繁华舒适天差地别。

  起初,何雨鑫极不适应。

  但他牢记大哥的话,这一趟不是享福的,而是学习和历练。

  他强迫自己沉下心来,跟着阿浪和工程团队,从最基础的规划图纸、土方工程、到与内地施工单位的协调,一点点地学,一件件地跟。

  他看到了大哥战略布局的前瞻性,也亲身体会到了在内地做事的复杂与艰辛,更理解了政策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三个月后,当他返回香江时,何雨鑫皮肤黝黑,眼睛却更加亮了。

  这可把陈兰香心疼坏了,由此想到了自己小儿子在部队应该更苦,陈兰香又抹了几把泪。

  回到香江跟何雨柱汇报工作后,何雨鑫做出了一个让何雨柱都有些意外的决定。

  “哥,盐田的项目已经步入正轨,有专业团队盯着没问题。还有香江港口这边离了我照样运转的很好,我想,我想趁这个机会,多去内地其他地方走走看看。”何雨鑫看向他哥的目光中透着坚定。

  “能说说原因么?”何雨柱笑着看着他道。

  “这一趟让我看到了,香江的小和局限性,特区的发展太快了,它像个样板。但我感觉这么大一个国家,每个地方的情况肯定都不一样。我想去看看真正的市场是什么样的,老百姓需要什么,哪里还有我们黄河的机会。”

  何雨柱看着弟弟眼中久违的光彩,心中欣慰,脸上却不动声色:“哦?都打算去哪里,怎么看?”

  “我打算从南往北走,先去花都,看看那边的商贸;然后去武汉,听说那是九省通衢;再去四九城,感受一下政治文化中心;然后……可能就是冀东,看看赵书记那边除了谈好的项目,底层到底缺什么;如果有时间,我还想去津门、沪上看看.”何雨鑫显然是做了功课的,已经有了初步规划。

  “可以,不过我还要给你布置个作业:你走过的每一个主要城市,都要给我一份简单的考察报告。””何雨柱点点头道。

  “明白,哥。”

  “路上自己注意安全,不要用香江的身份,找人给你开介绍信。内地现在条件比香江差得多,交通食宿都不比家里,有的地方可能连招待所都简陋,你要有心理准备。”何雨柱道。

  “我知道了。”

  “行了,走之前跟爹娘好好说说,省得老娘又抹眼泪。”

  “好的,对了哥,五弟有没有地址我想去看看他!”

  “暂时可能还看不了,他们那个单位应该是保密的,等以后有机会吧。”

  “好吧,那到了四九城,除了霞姨家,我还用去看谁么?”

  “还有一位长辈,你去了打个电话,对了回去的时候带上一些南边的特产。”

  “好的。”

  就这样,何雨鑫在家待了没几天又去了内地,开始了他的内地考察之旅。

  时间悄然滑入1981年下半年。

  九月的十日,何雨柱收到陈胜从北美发来的传真。

  IBM发布了首款个人电脑IBM PC 5150,采用英特尔8088处理器和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个人电脑时代的大门被正式推开。

  陈胜在传真中详细分析了IBM PC的配置、价格和市场反响,并急切地请示:“英特尔和微软的联盟势头强劲,AMD是否应立刻推出自己的个人电脑产品应对?还是专注于为其他兼容机厂商提供处理器?”

  何雨柱回复:“先行尝试与IBM接触,探询其对我们AMD处理器的采购意向;同时,加速AMD自有品牌个人电脑项目的研发,务必在性能、兼容性和价格上找到优势点。专利壁垒和法律风险评估要前置,准备好应对一切挑战。”

  正如何雨柱所料,IBM拒绝了AMD的橄榄枝,其与英特尔的联盟稳固。

  然后何雨柱就在北美市场上丢了一个重磅炸弹,一个月后,AMD正式发布了其第一代个人电脑AMD1981-1,采用了性能更优的自研处理器和经过优化的操作系统ADOS,价格比同等配置的IBM PC低约15%。

  市场初期的反响令人振奋,订单涌入,尤其来自那些对IBM高价策略不满的教育机构、中小企业和部分政府采购部门。

  当然,风暴也紧随而至,英特尔首先发难,一纸诉状将AMD告上法庭,指控AM8088处理器侵犯其多项微代码与架构专利。

  接着各大媒体上,开始出现“AMD兼容性存疑”、“稳定性不及IBM”的评测报告。

  紧接着,一些与IBM关系密切的渠道商开始拒绝向AMD供货。

  战火,从整机市场迅速蔓延到了处理器领域,然后是其他领域。

  “老板,下一步我们怎么做?”

  何雨柱就是想看看,他打破了一家独大的格局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现在他看到了。

  “我们第二代产品什么时候可以发布?”

  “已经在量产了,第一代生产的很少,现在只有下单我们才做。”

  “那就发布第二代,我倒要看看他们怎么打,专利都没问题吧?”

  “没问题,基本上绕过了英特尔的核心技术专利,架构上也跟他们不同。”

  “兼容性呢?”

  “可以兼容。”

  “好,那就发,看看会怎么样!”

  “明白。”

  1981年的圣诞节前AMD抛出了杀手锏,升级版AMD1981-2发布,其性能远超IBM-5150,尤其是存储方面,价格只比AMD1981-1高了10%。

  市场反应是爆炸性的,APPLE和IBM的高价策略一直都被用户吐槽,现在有了性价比如此高,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北美几家主流科技媒体在评测后,也给予了“性能强劲”、“物超所值”的评价。

  英特尔在AMD1981-2发布后的第七天,就向加州地方法院提交了补充诉状,指控AMD新处理器中使用了英特尔的的核心微代码架构,侵犯了其多项核心专利。

  他们要求法院立即颁布禁令,禁止AMD1981-2的销售。

  几乎同时,IBM也出手了。

  他们并未直接起诉,因为专利不在他们手上,但他们的招数更阴损,他们是向其庞大的供应商网络施压。

首节 上一节 417/6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