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 第580节

  顾知行想了想,说:“赵老,我会尽量沟通,用专业知识和实际案例去说服。如果甲方坚持,而改动确实会严重影响建筑安全或核心价值,我会明确告知风险。实在无法协调可能只能选择放弃项目。有些底线,不能破。”他说到最后,语气很坚定。

  何雨柱看着顾知行,能感觉到这年轻人骨子里有自己的坚持,并非一味迎合之辈。

  这让他心里倒是添了几分好感。

  何雨柱这时才开口,他将话题引向了专业:“小顾,上次你提到的‘修旧如旧’,我很感兴趣。具体到结构加固和材料上,你有什么成熟的思路?比如,既要保持木结构的原貌,又要满足现代的抗震和防火要求,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谈到专业,顾知行的眼睛亮了起来,紧张感消退大半。他引经据典,从唐宋的营造法式讲到现代结构力学的巧妙应用,提出了几种隐蔽加固的方案,又详细阐述了如何筛选、处理替代木料,以及如何与现代消防系统结合。

  何雨柱听得频频点头,偶尔插话追问细节,两人竟有些探讨学术的意味。

  老方和老赵在一旁听着,虽然有些专业术语不太明白,但看顾知行条理清晰,言之有物,眼神也缓和了不少。

  问答持续了一阵,期间老方和老赵又开始问问题,都刁钻的很,甚至问到了他对未来家庭生活的设想。

  顾知行虽然额头冒汗,但始终应对得体,不卑不亢。

  最后何雨柱告诉他这个宅子不是打算住人的,是要改造成私人博物馆的,还需要重新做设计,顾知行并不意外,因为何家有这个能力。

  他表示他会尽量复原宅子的古典美,里面的东西他也会找更专业的人设计。

  送走顾知行后,老方背着手,对何雨柱说:“小子还行,不是个软骨头,肚子里有货,人也算正。就是有点文人的清高,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吃亏。”

  老赵笑道:“有点坚持好。凝雪那性子,找个太圆滑的,反而不美。我看这孩子眼神清亮,不是那歪心思的人。”

  何雨柱点点头:“能力、人品,大面上看来是过关的。具体的,还得看他和凝雪自己的缘分。咱们做长辈的,把把关就行,强求不得。”

  “这倒是。”老方叹了口气,“儿女债啊,操心不完。”

  “行了,回吧,家里还等着信呢。”

  “走走,这事既然有了眉目,今天柱子你要请客,我和你方叔也算出力了吧,你总得表示表示不是。”老方道。

  “对,我回去喊上红霞、翠萍她们,柱子你可要拿点好酒出来哦。”老赵道。

  “没问题。”

第417章 又一年

  何凝雪在申城接到母亲电话,听说四合院改造方案需要调整,心里便明白了七八分。

  等顾知行在电话里支支吾吾说起“见了三位长辈”时,她握着话筒无声地笑了。

  “我爸妈没为难你吧?”她故意问。

  电话那头传来顾知行略显局促的声音:“没有。何伯伯问得很专业,另外两位老先生.问题有点特别。”

  “怎么特别?”

  “一位问我在国外为什么不留下,另一位问我如果甲方非要改方案怎么办。”他顿了顿,“还有.对家庭生活的看法。”

  何凝雪几乎能想象出老方和老赵背着手审问人的模样,忍不住笑出声:“那你怎么答的?”

  “实话实说。”顾知行的语气认真起来,“何小姐,我是不是.给你添麻烦了?”

  “没事,”她轻描淡写,“他们就是好奇。”

  挂了电话,想起顾知行说起建筑时发亮的眼睛,和自己谈起项目时的样子确实有几分相像,不禁莞尔一笑

  顾知行周末回家吃饭时,他顺口提起这次经历。

  父亲顾建明放下筷子,皱起眉,然后叹了口气道:“你啊!也不知道一天一天的脑子里都想点啥。你被人相看了都不知道?何家那是普通人家吗?黄河集团多大的产业?他们家改造个院子用夫妻齐上阵,人家这是挑女婿呢。”

  “啊!!!”顾知行这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那些看似随意的问题背后深意。

  母亲林晓君倒是想得开:“知行你要是真和何家姑娘投缘,那你就努努力。”

  “你懂什么?”顾建明摇头,“那样的家庭,规矩大着呢。知行这孩子一根筋,就怕他以后受委屈。”

  “爸,我和和何小姐只是工作往来。”顾知行解释道,“没到那一步。”

  “最好没有。”顾建明看着他,“何家门槛高,咱们小门小户,攀不起。”

  这话说得重,饭桌上的气氛顿时冷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顾知行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四合院博物馆的设计中。

  他跑遍了四九城的古建筑研究所,请教了多位退休的老工匠,连一块砖雕的纹样都要反复推敲。

  不过人都是逆反的,顾知行倒是对再次见到何凝雪很是期盼,他又不是真傻,何凝雪多漂亮呢,是他见过最漂亮的姑娘,要说不心动怎么可能,只是他之前没敢往那方面想罢了,更不敢提出,要是真拒绝了,以后生意上估计都很难相见了。

  何凝雪也没什么动作,可小满急啊,就找了个理由把闺女叫了回来,何凝雪顺势而为就回了一趟四九城。

  何凝雪回到四九城的第二天,便被安排去了那处待改造的四合院。

  她到的时候,顾知行正蹲在院子里,对着一处残损的砖雕仔细描摹。

  “顾工好早。”何凝雪的声音从他身后响起。

  顾知行闻声站起,转身时略带仓促,手中的素描本差点滑落。“何小姐?你回四九城了?”

  “家里有点事。”何凝雪走近几步,目光扫过他本子上精细的纹样,“进展如何?”

  “主体结构的测绘和评估基本完成了,正在补充一些装饰细节。改成博物馆,很多内部格局要调整,尤其是安保、温湿度和照明系统,需要重新规划管线,又不能破坏原有的梁柱和墙面。”顾知行引着她往里走,一边介绍他的新思路。

  他的讲解专业而投入,何凝雪听着,偶尔提出一两个问题,目光却不时落在他专注的侧脸上。

  “去后院看看吧,”顾知行提议,“那里有几棵老树,状态很好,我考虑在设计里把它们作为景观核心保留下来。”

  后院比前院更显幽静,一棵高大的银杏树亭亭如盖。

  两人在树下站定,秋日的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

  “我记得你之前说,好的项目应该能成为城市记忆。”何凝雪忽然开口。

  顾知行微微一怔,点头:“是,我认为建筑是有生命的。”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记忆’值得留下来?”她转过头看他,眼神清亮。

  顾知行沉默片刻,认真答道:“真诚的,经得起时间推敲的。无论是建筑,还是其他。”

  院子里安静下来,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这时,院门外传来熟悉的说话声。

  何凝雪回头,看见父亲何雨柱陪着方、赵两位爷爷走了进来,母亲小满和霞姨、萍姨也跟在后面,最后跟着的居然还有何大清和陈兰香夫妇。

  “哟,这么巧!”小满笑着先开了口,目光在女儿和顾知行之间不着痕迹地转了一圈。

  何凝雪心下明了,这“偶遇”未免太过刻意。

  她面上不动声色:“爷爷,奶奶,爸,妈,方爷爷,赵爷爷,霞奶奶,萍奶奶。我来看看现场。”

  顾知行连忙上前,恭敬地向各位长辈问好。

  老方打量着他,又看看院子:“小顾啊,这院子让你这么一折腾,以后怕是要成个景点了?”

  顾知行谨慎地回答:“方老,目标是让它成为一个能安静欣赏艺术、感受历史的地方。”

  老赵笑眯眯地指指那棵银杏树:“这树好,有年头了。能留住的东西,就该好好留着。”

  何雨柱没多说什么,只对顾知行点了点头:“按你的思路,拿出最好的方案。”

  长辈们并未久留,说是顺路过来看看,很快便离开了。

  院子里又只剩下何凝雪和顾知行两人。

  顾知行轻轻舒了口气。

  何凝雪看着他,忽然笑了:“现在知道,我上次说他们就是好奇是什么意思了吧?”

  顾知行看着她明朗的笑容,也忍不住笑了,之前的紧张感消散不少:“有点体会了。”

  接下来的几天,何凝雪留在四九城处理集团事务,偶尔会去四合院看看进度。

  她发现顾知行不仅专业扎实,做事也极认真,为了一个不起眼的构件,能跑遍旧货市场去找匹配的老料。

  一次傍晚,何凝雪去时,顾知行正就着夕阳的余晖,修补一块窗棂上的卡子花。

  他低着头,动作轻柔而专注。

  何凝雪没有打扰他,静静站在廊下看着。

  直到他完成手里的活,抬起头,才发现她的存在。

  “你什么时候来的的?”他有些惊讶。

  “来了一会了,顺便问问,顾工晚上有没有空?我知道附近有家小店,羊肉烩面做得不错,算是慰劳你这几天的辛苦。”

  顾知行看着她,夕阳给她周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他放下工具,露出一个清晰的笑容:“好。”

  何凝雪带顾知行去的是一家藏在胡同深处的老店。店面不大,只摆着五六张旧木桌,灶台上的大锅冒着热气。

  “两碗烩面,一盘酱牛肉,拌个黄瓜。”何凝雪熟门熟路地点了菜。

  顾知行有些意外:“没想到何总对这里这么熟。”

  “读中学时常来。”何凝雪用热水烫着碗筷,“老板没换,味道也没变。”

  面很快端上来,汤浓肉烂。顾知行尝了一口,点头:“确实地道。”

  “比你在国外吃的如何?”

  “不一样。”顾知行笑笑,“这是家的味道。”

  饭后,两人沿着胡同慢慢走。夜色渐浓,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

  “博物馆的方案,下周三能完成。”顾知行说。

  “不急。”何凝雪看着前方,“做好比做快重要。”

  走到停车的地方,何凝雪停下脚步:“下周我还要去申城,那边项目到了关键阶段。”

  顾知行点点头:“好。”

  何凝雪看着他,忽然问:“顾知行,你觉得我们算朋友了吗?”

  顾知行微怔,随即认真点头:“算。”

  “那以后别叫何小姐了,叫凝雪吧。”

  “好的,凝雪!”

  看着她坐进车里离开,顾知行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才转身走向地铁站。

  何凝雪待了几天就走了,因为南边还有事情等着她做,走的时候是顾知行来送的。

  战略发展部送来了最新的集团产业汇总报告。

  何雨柱翻开报告,黄河系庞大的产业版图清晰呈现:

  通讯领域,以黄河通讯为主体,旗下“NeoComm”在欧洲、北美与老牌厂商周旋,主打GSM系统与“NeoLink”系列手机;国内方面,“大麦”手机与邮电系统合作建设的GSM网络稳步推进,占据先发优势。

  2G研发进入关键阶段,现在就是抢时间争取多注册一部分专利,这对以后商战非常重要。

  电子制造,特区工业园规模不断扩大,程控交换机、手机组装线满负荷运转;津门的电子产品物流与组装基地已初具雏形。

  半导体与精密制造,微电子研究所的“龙芯”系列已获军方认可,开始量产供货,双方正探讨成立专用操作系统的项目;“Elbrus”项目也进入关键阶段。

  精工与重工板块,分别为通讯、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领域提供精密零部件与特种材料,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首节 上一节 580/6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