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 第613节

  “这些战史我们都研究过,具体说说。”

  随着何雨柱开讲,会议室里面烟雾缭绕。

  “老熊、万里、从戎你们几个怎么看?”伍千里道。

  熊杰眉头紧锁:“两栖作战?咱们是陆军,海上那是海军的事儿。再说了,现在哪有这个条件?”

  伍万里却若有所思:“柱子哥不会无的放矢。他既然提了,肯定是看到了什么我们没注意的东西。”

  “柱子,你快说,你看到什么了?”熊杰追问。

  何雨柱能看到什么,他看到的是军事发展,是几十年后,他又不能说。

  于是他道:“你们本就该有这些项目,你们身为特种合成旅如果遇到水,总不能一点办法都没有吧?如果把你们派去海岛作战,难道你们就不会打了?”

  “呼叫海军配合啊。”熊杰道。

  “你真是空口白牙。”何雨柱瞥了他一眼,现在海军什么样他还不清楚么,能拉出来配合他们的海上装备太少了。

  “我怎么就空口白牙了,难道不是。”

  “那我就给你分析分析。”

  何雨柱环视几位老战友。

  “老熊,你说呼叫海军配合,没错。但你想过没有,真到了需要你们顶上去的节骨眼,会是啥情况?是风平浪静,按部就班?还是时间紧、任务重、敌情复杂,海军兄弟可能被牵制在其他方向,一时半会儿给不了你足够的支援?”

  熊杰张了张嘴,没立刻反驳。

  何雨柱继续道:“咱们就拿最可能遇到的情况说。假设,某个近岸岛屿被小股敌人占据,地形复杂,不适合大规模舰艇展开。上级命令你们旅,以最快速度拔掉这颗钉子。你怎么打?游过去?还是指望征用的民船能把你的坦克、火炮、人员安全送上滩头,还能形成有效战斗力?”

  “这事我们的人还真干过。”伍千里道。

  “那你继续干啊,我还费劲跟你们说什么呢。”何雨柱没好气道。

  “别,你继续。”伍千里道。

  何雨柱还没开口,余从戎插话:“我们可以机降,直升机索降。”

  “是个办法。”何雨柱点头,“但如果敌方在滩头布置了障碍、雷区,或者有坚固火力点,你的先头部队索降下去,缺乏重火力,被压制在滩头动弹不得,后续装备和人员上不来,怎么办?眼睁睁看着兄弟们被消耗?”

  “我们现在的索降也能降重装备。”伍万里道。

  “你们所谓的重装备就是装甲车呗,然后是迫击炮,火箭筒?”

  “这还不够?”伍万里道。

  “有可能够,有可能不够。”

  “这里没有外人,你直接说,柱子。”伍千里道。

  “如果是一片岛呢?”何雨柱又问,“而且不是你们一个旅能拿下来的。”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烟雾缓缓缭绕。

  伍千里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我们需要自己有一套,哪怕是最基本的,能把人和必要装备送上岸,并在滩头站稳脚跟的能力?”

  “对!你小子开窍了,”何雨柱肯定道,“不要求你们像海军陆战队那样专业,但至少,旅里得有一部分人熟悉两栖装备的操作,懂得出航、编波、换乘、突击上陆这一套基本流程。得有专门的车辆,能下水,能爬滩。炮兵得知道怎么在摇晃的船上计算射击诸元,怎么在登陆后的第一时间建立火力支援点。工兵得会破障,清雷,为后续部队开辟通道。这不仅仅是会游泳就行的。”

  “你这是还记得我们在半岛的渡江一战。”伍千里道。

  何雨柱点点头,如果不是他们断掉了炮兵,那一战的结果不能想。

  熊杰挠了挠头道:“听起来是得搞。可这装备从哪来?训练怎么搞?我们现在是‘陆地猛虎’,总不能凭空变出海上本事吧?”

  “装备可以申请,也可以摸索改造。”何雨柱道,“国内几家船厂,比如桂城、武昌那边,就有生产小型登陆艇和两栖车辆的能力,我的541也有这个能力。可以先弄几台过来试用、摸索。训练嘛,更简单,找片合适的水域、海岛,拉出去练!从基础的武装泅渡、操舟开始,再到连排规模的装载、航渡、冲击上陆。一步步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伍万里眼睛发亮:“这是个新课题!咱们旅是试点单位,这种探索性的任务,正该我们上!老熊,我看柱子哥说得在理。未来战场,界限越来越模糊,咱们陆军光在陆地上称王称霸不够,得多一手准备。”

  余从戎也道:“我看行。就算大规模两栖作战用不上,抢险救灾、边境封控、支援岛礁,这些技能也用得着。”

  熊杰看着几位老伙计,又看看何雨柱,终于一拍大腿:“干了!他娘的,就当给陆军弟兄们蹚条新路出来!老子这就打报告,申请经费、装备和训练场地!柱子,你小子肚子里还真有货!”

  何雨柱笑了笑:“我就是动动嘴皮子。具体的训练大纲、装备需求论证,还得你们这些专家来。不过,我可以让541和重工那边配合一下,能不能在现有车辆底盘基础上,帮你们搞点两栖改造的试验件。”

  “那敢情好!”熊杰大喜。

  小会结束后,熊杰和伍万里立刻着手组织人手,成立了一个“两栖作战能力建设先行探索小组”,由伍万里具体负责,开始撰写详细的论证报告和初步训练构想。

  何雨柱则给541厂和重工那边都去了一个电话,告诉他们如果有需要,全力配合部队的需求进行技术调研。

  几天后,一份厚厚的、盖着“闪电旅”印章的《关于我旅开展两栖作战能力试点建设的请示报告》,由熊杰亲自送往军部。

  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在现代战争背景下,部分精锐陆军部队具备基本两栖作战能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了分阶段建设的目标、所需的装备保障、训练场地需求以及初步的时间节点。

  报告在军部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有人支持这种前瞻性的探索,认为符合未来战争需求;也有人持保留态度,觉得投入太大,且与陆军主业有所偏离。

  伍千里首先表态,接着其他几位有远见的领导也表示支持,报告获直接被送到了更上层,并且获得了批准,同意“闪电旅”作为试点单位,先行开展探索性训练,并协调相关单位给予必要的装备和技术支持。

  消息传回旅里,熊杰和伍万里都松了口气,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何雨柱还专门见了一下熊杰家的老大熊前进,主要是考察一下这个人,白毅峰远去北美,何雨柱等于失去一臂。

  以前让白毅峰做的事情除了那些敏感的不需要继续做,还有很多事情要办。

  其中就有灾备物资这一项,何雨柱考察过熊前进后准备把这个任务交给他。

  熊前进回家后跟他老子说了一下,熊杰直接道:“你柱子叔这是看得起你,你以为这个活随便什么人他都放心么?”

  “爸,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就是突然觉得压力好大。”

  “压力大就对了,你看看你专业这几年都干了点啥?”

  “我不是干得挺好的么?安保公司做得不错啊!”熊前进道。

  “做得不错,等你去做你柱子叔交代的事情你再回头看看,看看到底是你的功劳还是什么,你行不行,没了你那个公司一样转,甚至说没有领头的一样转。”

  “这个.”

  “你柱子叔干嘛的,我不用跟你多说,就他那本事,你要是能学一成,我们老熊家就算出了人才了。”

  “爸”

  “行了,别废话了,让你干啥你就干啥,还有你那个儿子要好好教一教了,不然我不介意找人教教他。”

  “海峰还小。”

  “小个屁,都快十八了,不行就让他进部队。”

  “咱们一家子都在部队,海峰他们那一辈就不用了吧,你说了算,还是老子说了算?”

  “您说了算。”

  “那就这么定了,我就破个例,让他进我们旅,去雨焱手下。”

  “您真的肯走关系,您早说啊,我是怕把他分一般部队去。”

  “哼。”

  父子俩谈完话,熊前进就被何雨柱安排的事情忙到飞起,各种物资采购、入库、盘点,还有后期的调用等等等,他都有点焦头烂额了,让他无比怀念自己之前的一亩三分地。

  一九九八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闷热一些。连月的暴雨在长江流域肆虐,新闻里的水位线警报一次次刷新。

  “前进,物资准备的怎么样了?”

  “何叔,都准备妥当了。”熊前进此时要不知道何雨柱让他准备东西干啥,他就是个傻子了,他现在更担心的是不够。

  救灾的事情他也参加过,了解其中的难。

  “随时做好准备调运物资。”

  “是。”熊前进在电话那一头不自觉的立正。

  接着何雨柱又一个电话打给了俞云涛。

  然后在花城附近一处不显眼的基地里,黄河救援队的队长余云涛,也开始了紧张的部署。

  此时的黄河救援队,经过多年发展和何雨柱不遗余力的投入,早已不是当初那支只有几十人的队伍。其核心骨干超过三百人,装备精良,拥有包括大型冲锋舟、水陆两栖救援车、专业级水上设备、卫星通讯设备在内的各种先进救援装备,其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堪比一个加强营。

  余云涛站在队列前,身后是码放整齐的救援装备和闪烁着警灯的车辆、舟艇。

  “同志们,根据气象分析和总部指令,今年汛情异常严峻!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命令,救援队即刻起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所有人员取消休假,检查维护装备,确保随时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救得下!”

  队员们神情肃穆,齐声应答:“是!”

  “另外,董事长已经协调完毕。此次行动,我们将与花城军区某部建立联动机制,协同作战。他们主要负责堤坝加固、群众转移等大规模兵力投入,我们则发挥机动灵活和专业水域救援的优势,负责突入险境、抢救被困人员。通讯频道、协同规则已经下发,务必熟练掌握!”

  随后救援队就接到了出发的命令,基地里,引擎开始轰鸣,队员们有序的做着最后的设备检查和物资清点,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气氛。

  他们装备的很多特种车辆和通讯设备,正是由黄河集团赞助或与军方联合研发的,此刻即将在真正的战场上接受检验。

  黄河救援队出发后,何雨柱接到了熊前进的电话。

  “何叔,第一批物资,包括五万件救生衣、两百艘冲锋舟、五百顶帐篷和大量食品药品,已经按您指示的路线发往鄂省和湘省的重灾区了!”熊前进的声音很快,显然还有事情再等着他。

  “渠道都打通了?确保能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别在路上耽搁。”何雨柱沉声道。

  “打通了!直接跟当地的防汛指挥部对接,我们的人跟车押运,送物资的是花城部队的运输公司,确保直达!”

  “好,后续批次跟上,不要断。前进,这是硬仗,物资保障是生命线,交给你了。”

  “您放心,我人在仓库盯着,绝不出岔子!”熊前进语气坚决。

  几日后,花城军区下属的某处临时指挥所旁,黄河救援队的旗帜已经竖起。

  队长余云涛浑身泥水,正对着摊开的地图,与几名军方指挥官快速交流。

  “余队长,上游溃垸,下面这几个村镇瞬间成了孤岛,水位还在涨,里面至少还有上千群众没撤出来!我们的冲锋舟不够,水流太急,大型船只进不去!”一位挂着校官军衔的指挥员指着地图,语气焦急。

  “交给我们。”余云涛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和水,眼神锐利,“我们的冲锋舟和马达是特制的,吃水浅,马力足,队员都经过强水流训练。请给我们明确坐标和联络方式,我们负责把人抢出来!”

  “太好了!需要部队怎么配合?”

  “请派一个连的兵力在预定接应点准备接收和安置群众,另外,需要直升机进行空中侦察和指引,我们的通讯设备可以和你们并网。”

  “没问题!”

  命令下达。

  黄河救援队的数十艘冲锋舟如同离弦之箭,冲破浑浊的急流,向着已成泽国的村镇突进。

  队员们穿着橙色的救援服,操作娴熟,在湍急的水流和漂浮物中灵活穿梭。

  余云涛亲自带队,冲在最前面。

  通过耳机,他不断接收着直升机传来的最新灾情信息和被困群众位置。

  “三点钟方向,红砖房二楼,有老人挥手!”

  “收到!三组跟我来!”

  冲锋舟冒险靠近几乎被淹没的楼房,队员冒着被水流冲走的危险,架起梯子,将瑟瑟发抖的老人和孩子逐一背到船上。

  “还有没有?屋里还有没有人?”余云涛大声喊着,声音在风雨中有些嘶哑。

  “没……没了,都在这了,谢谢,谢谢你们……”老人泣不成声。

  “快走!水又涨了!”

  这样的场景在各个救援点不断重复。

  黄河救援队凭借精良的装备、专业的技能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一次次突入最危险的区域,将大量被困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首节 上一节 613/6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