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河的办事效率出乎意料的高。
没过两个月,一份带有特殊编号和钢印的批复文件,就经由机要渠道送到了何雨柱手中,同时抵达的还有几位身着便装的技术评审专家。
一周后,华高科的牌子旁,悄然挂上了一个不显眼但分量极重的“第X研究院”的铭牌。
没有仪式,没有公告,一切都在静默中完成。
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格的保密条例和安保升级,部分核心研发区域被划为禁区,进出需经过多重核查。
何雨柱也问过陆书怡,如果继续待在华高科那就算进入体制内了,以后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了,问她愿不愿意。
陆书怡跟何耀宗商量过后,表示愿意继续留在华高科,她自身也觉得在华高科找到了未来的路。
何雨柱称赞她有远见,还跟二儿子说向儿媳妇学习,把何耀宗搞得看老爹的眼神那叫一个幽怨。
“混小子,找揍呢?”
“爸,爸,您别动手,别动手,我都多大了。”
“哼。”
陆书怡迅速适应了新角色。
她主持召开了华高科内部的核心技术骨干会议,宣读了纪律,统一了思想。
“诸位,新的身份意味着新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过去的成绩得到了认可,现在,我们要面对的是国家最前沿、最迫切的需求。综合射频系统的预研项目,上级已经正式下达,这是我们的头号任务。”
项目启动会就在挂着巨大保密标语的新会议室里进行。
来自精工、电子科技实验室、材料研究所的负责人围坐在长桌旁,墙上投影着初步的技术指标分解图。
电子科技实验室的负责人率先发言:“陆总,综合射频的核心是软件和算法,这块硬骨头我们暂时啃不动,得靠国家队的兄弟们。但您之前提到的‘关节’和‘毛细血管’,我们有思路。高速数据总线,我们可以基于之前在通讯设备上积累的协议进行强化和定制,抗干扰是关键。特种连接器,精工那边有没有把握?”
精工的负责人接过话头,指着结构分解图上的几个点:“这种高密度、抗强电磁脉冲的多芯连接器,密封和屏蔽是难点。材料我们和西飞合作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可以试试,但内部的接触件镀层工艺需要攻关,现有的镀金工艺在盐雾和振动环境下寿命达不到要求。我们已经成立专项小组,三个月内拿出第一版样品进行环境试验。”
材料所的工程师补充道:“集成桅杆用的复合材料,要求高透波、高强度、耐候耐腐蚀。我们目前在直升机旋翼和机翼前缘上的技术可以迁移过来,但舰艇环境更恶劣,尤其是紫外线和海盐腐蚀,需要调整树脂基体和增强纤维的配比,正在进行加速老化测试。”
“时间节点呢?”陆书怡问。
“初步的材料配方和连接器样品,争取六个月内完成实验室阶段。总线协议的仿真验证同步进行。”精工负责人回答。
“好。”陆书怡记录下来,“各小组按此推进,周磊、伍阳,你们负责协调资源,确保各环节无缝对接。遇到解决不了的瓶颈,直接报到我这里,我们集中力量突破。”
会议结束后,华高科这座庞大的科研机器开始围绕着新的核心任务高速运转起来。
实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不息,测试间里各种环境模拟设备的嗡鸣声不绝于耳。
何雨柱在这期间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空间里的不少图纸和资料都秘密交给了陆书怡,让她在合适的时间拿出来。
陆书怡没敢问哪里来的,自己这个公公神秘的很,也厉害的很,能拿出什么来他都不稀奇。
几个月后,初步的成果开始显现。
精工拿出了第一批特种连接器样品,在模拟舰艇环境的振动、盐雾、温循联合试验中,性能表现稳定,虽然距离最终指标还有差距,但方向已经明确。
材料所也筛选出了几种候选的复合材料配方,透波性能和机械强度基本达标,正在进行长期的耐候性考核。
电子科技实验室的高速数据总线协议,在仿真环境中实现了远超现有装备的数据吞吐率和抗误码能力。
这些阶段性成果经过验证后,被整理成详尽的报告,由鲁山河亲自送了上去,做了相关汇报后,鲁山河再次来到何家。
“老何,你们手底下这帮人厉害啊,真是给了我们一个大惊喜!”鲁山河用力拍着何雨柱的肩膀,“那几个连接器和材料样品,我们找了好几家老牌院所都没完全解决的问题,你们这么快就摸到门路了!尤其是那个总线协议构想,非常超前!”
何雨柱淡淡道:“老鲁啊,你别高兴太早,实验室到工程化,再到列装,隔着千山万水。现在只是证明了这条路可能走得通。”
“我知道,我知道。”鲁山河连连点头,“但这第一步至关重要!上面看了报告,对华高科.哦不,对X院的能力更有信心了。后续更具体的分系统研制任务,很快就会正式下达。”
他压低了些声音:“不过,压力也会更大。有些关键元器件,国内基础太差,可能需要你们利用.呃,以前的海外渠道,想想办法。当然,是在绝对安全和合规的前提下。”
何雨柱看了他一眼,明白这恐怕才是鲁山河今天来的另一层意思。
华高科明面上的身份,有些事做起来反而比体制内的单位更灵活。
“这个我考虑一下。”何雨柱没有明确承诺。
鲁山河走后没多久,陆书怡找了过来,眉宇间是掩饰不住的疲惫与焦虑。
“爸,您得帮我想想办法。”她将文件轻轻放在书桌上,声音有些发干,“海军那边综合射频和桅杆等项目的预研刚铺开,各个实验室的人手已经绷到了极限。现在可好,航空工业那边的人也找上门了,说是在新型战机航电系统架构和轻量化机体结构上遇到了瓶颈,希望我们协助攻关。还有,航天部门也递了话,问我们能不能参与下一代运载火箭某型控制计算机的加固结构和特种电路板设计.”
她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都是紧要的任务,哪个都耽误不起。可咱们就这点家底,精工、电子实验室、材料所的老师傅和骨干工程师就那么多,现在几个项目已经开始抢人、抢设备机时了。鲁司令那边催进度,航空航天的同志也等着回复,我这边实在是转不开了。”
何雨柱安静地听完,翻开那些资料看了看,发现只是一些资源和人力需求的目录才点点头,保密条例对他也不例外。
华高科这种情况他早有预料,华高科(X院)展示出的能力,就像一块磁石,自然会吸引各方的需求。
“你觉得根源在哪里?”
“人,最缺的是高水平、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尤其是既懂理论又能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咱们开出的待遇在行业内不算低,但跟那些老牌国营大院大所、重点厂比起来,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很多优秀的毕业生,首选还是分配进体制内的单位,觉得那边更稳定,发展前景也更被认可。”
“他们提需求过来你也可以提需求么。”
“我提了,他们的人员更紧张。”陆书怡苦笑。
何雨柱想了想道:“校招呢,你们去了没?”
“清华的基本上不会选择我们这里。”
“呵呵,那就不要他们,以后也不要。”何雨柱冷笑。
“还有哈工大、国防科大、西工大这些学校,我们以前去过,没有我们的指标。更别说航空航天、船舶、军工对口的专业,毕业生基本都是定向分配,不对外就业。”
“今年你们再去就有了,你以为那块牌子是摆设么?”何雨柱笑道。
“对啊,我怎么把这个给忘了。”
“现在华高科挂着X院的牌子,就是国家认可的研发力量。拿着这个身份,再去跟学校谈合作,底气足的很,我们还有一个优势。”
“工资奖金福利!”陆书怡抢答。
“所以该担心的是别人,另外体制内的你们也可以调人的,这个你让来找你的那些人帮你协调,他们本部的没人,其他研究所还没人么。”
“还是爸你办法多。”
“那是你还没了解体制内的路数,慢慢你就都知道了。”
“嗯。”
“还有一些人你也可以留意一下,那些学校里,有没有快到退休年龄、但身体还好、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老专家?有没有觉得在原有单位抱负难展、想换个环境做点实事的中年骨干?还有,跟学校谈联合培养,设立以华高科实际项目为课题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站,我们提供实践平台和部分经费,提前锁定好苗子。”
陆书怡眼睛微微一亮,但随即又浮现顾虑:“这挖角和联合培养,会不会得罪原来的单位?而且,调动手续,特别是涉及一些敏感专业的人员,会很复杂。”
“所以要讲究方法。以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的名义,先请一些退休专家过来做指导,发挥余热。对于在职的骨干,可以先从短期借调、客座研究开始,让他们了解华高科的平台和实力。觉得合适,再谈调动。手续问题,让周磊和伍阳去跑,他们熟悉里面的门道,必要时,可以把老鲁他们来过来当当枪么。最后,记住我们是为了国家项目攻坚,不是为了盈利,这个姿态要摆正。”
陆书怡深吸一口气,感觉肩上的压力似乎轻了一些:“我明白了,爸。我回去就组织人力部门开会,尽快把方案做出来,然后亲自带队去这几所学校跑一趟。”
“嗯,去吧。记住,招人只是第一步,把人用好、留住,才是关键。华高科的舞台够大够强,就看他们有没有本事唱好戏了。”何雨柱挥了挥手。
陆书怡起身,何雨柱指了指桌上的文件,这个以后不要带回家了,你们是有条例的,我算是外人。
“以后不会了。”陆书怡拿起文件,冲何雨柱微微一躬,转身离开了书房。
陆书怡回去后就开始行动,她首先梳理了华高科目前所有重点项目的人力缺口,制成了一份详尽的、不涉密的需求清单。
随后,她亲自起草了一份以“第X研究院”名义发出的公函,阐述了与国内顶尖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及引进高水平人才的意愿。
第一站,她选择了哈工大。
接待她的是学校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以及就业办的负责人。
对方看到盖着“
“陆院长,久仰华高科哦不,是X院的大名!”副校长笑容满面,“你们参与的那些项目,虽然具体情况我们不了解,但能挂上这个牌子,就说明了实力和国家对你们的信任。合作,我们非常欢迎!”
陆书怡心中一定,将合作方案和盘托出: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由华高科提供实际工程课题和副导师;招收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承诺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参与国家级重点项目的机会;聘请临近退休或已退休、身体健康、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技术顾问或项目指导。
“不瞒陆院长,”就业办主任推了推眼镜,“以前黄河集团也来我们学校招过人,但很多优秀学生,尤其是一些专业对口的,更倾向于去传统的部委院所或者留校。现在有了X院这块牌子,加上你们开出的条件,吸引力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重点向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推荐。”
初步意向顺利达成。
陆书怡留下人力资源团队与校方对接细节,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西工大。
在这里,她遇到了更具体的问题。
西工大许多王牌专业的毕业生是定向培养,流向特定的航空航天、船舶单位。
虽然校方同样支持合作,但在在职人员借调方面,校方显得爱莫能助。
“陆院长,不是我们不支持。实在是我们很多老师本身也承担着重点型号的任务,各个厂所都盯着,一个萝卜一个坑,抽调难度很大。”西工大的负责人实话实说。
陆书怡理解地点点头,退而求其次,重点敲定了联合培养和应届生招聘事宜,同时将“挖掘退休专家”作为在西工大的工作重点。
几所高校跑下来,收获颇丰。
凭借“X院”的招牌和黄河集团雄厚的财力支撑,华高科成功与多家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预定了一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并初步接触了几位有意发挥余热的退休老教授。
与此同时,周磊和伍阳那边也开始行动。
他们利用过去在部队积累的人脉,以及现在华高科与各军工单位的合作关系,开始到处寻求帮助。
伍阳找到了以前的老领导,现在在总装某部门任职,将华高科面临的人才困境,特别是某些特定领域急需成熟骨干的情况做了汇报。
“老领导,不是我们想挖墙脚,实在是项目不等人。您看,能不能帮忙协调一下,从其他任务相对不那么饱和的单位,临时借调几位有经验的同志过来支援?时间不用长,半年一年都行,帮我们渡过这个最吃紧的起步阶段。”
老领导沉吟着:“小伍啊,你这个想法有点难度。各个单位都喊缺人。不过,你们X院现在担子重,上面也关注。这样,我试着帮你们问问,牵个线,具体成不成,还得看你们自己和对方单位谈。”
周磊则主攻那些与华高科有项目合作关系的院所。他借着协调项目进度的机会,与对方项目负责人沟通。
“王工,你看我们这个数据总线的接口协议,仿真老是过不了,你们这边有没有精通这块的专家,能过来指导几天?或者,我们派几个人过去学习也行?”
这种以项目合作、技术交流为名的接触,相对温和,不易引起反感。几次下来,还真有两个研究所同意短期派遣几名工程师到华高科进行联合攻关。
退休专家的引进相对顺利。一位从航天某院刚退下来的材料学老专家,被华高科的平台和陆书怡的诚意打动,同意以“特聘顾问”的身份每周来工作三天,指导复合材料在舰艇桅杆上的应用研究。
人员陆续补充进来,华高科的研发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陆书怡清楚,这仅仅是开始。
如何让这些来自不同体系、有着不同思维习惯的科研人员快速融合,形成合力,并留住他们,是更大的挑战。
她着手推动内部的技术交流制度,定期组织跨部门的研讨会,鼓励不同项目组之间分享经验和教训。
同时,她严格执行何雨柱定下的原则:在薪酬、奖金和科研条件上,向一线研发人员倾斜,确保他们的付出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
下面的事情都有人做,何雨柱开了年基本上也没闲过。
黄河救援队那边他去视察了一次,同时也有幸被伍千里他们邀请去看了一次内部的演习,其实还是让他提建议。
而何雨柱跟他们提及了一件让伍千里他们耿耿于怀几十年的事,那就是当初他们在闽省驻扎时一直准备的事。
“这个事不要再提了。”伍千里道。
“我只是想告诉你们,你们还差一项东西。”
“什么?”
“水战,不,应该是海战。”
“那不是海军的事情么?”伍千里道。
“你认为陆军在海上没有作为么?”
“我只是没见识过,你个老小子有话就说。”伍千里道。
“两栖部队,知道诺曼底吧,还有硫磺岛、冲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