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开始的激情岁月 第141节

  如此一来,内地跟人家外国的代差,就更大了。

  原时空,内地是在六四年八月份,才成功研制出441B型晶体管计算机,比外国足足晚了六年。

  一步慢,步步慢。

  “国华,你在想什么呢?怎么没认真听讲?”

  突然,夏培肃的话,让陈国华回到了现实当中。

  “哦,夏教授,我刚才在想一件事,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研发出了每秒一千五百次运算速度的计算机,为什么不能直接研发十万或者几十万次运算速度的计算机呢?”

  听到他这么说,闵乃大、王传英、吴几康等人都摇头笑了出来。

  夏培肃一张脸顿时黑了下来,只不过他还没呵斥陈国华呢,就被华罗庚抢先了。

  “小陈,你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有些好高骛远了,我们很难实现啊.”

  别说是十万几十万次的运算速度了,便是每秒一万次的运算速度,对他们来说,难度系数也是非常大的。

  众所周知,电子管是被封闭在玻璃容器当中的阴极电子发射部分、控制栅极、加速栅极、阳极、阴险被焊接在管基上的玻璃管。

  这东西的结构、物理原理、功耗效率、可靠性和寿命等等,都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然而,这里面就涉及到了技术!

  内地的人才奇缺,这是摆在现实中的一大难题。

  除了人才之外,还有就是物质条件、科研环境等等,都非常非常差劲。

  “对啊,华院士说得对,小陈啊,你知道电子管有多昂贵么?”

  闵乃大闻言,也是感慨万千地自问自答道。

  “前段时间我刚去了金陵无线电厂,他们厂接了一个任务,研制一款落地式手印、电唱、录音三用机器.”

  “这一款收音机所使用的电子管材料费用就超过了一百二十元人民币,这还仅仅只是电子管.”

  听到对方提起这一款三用机,陈国华很快就在生物硬盘里面搜索到了。

  这是一款熊猫牌150l型三用机,是由特级收音机、四速自动落片式电唱机和双速盘式磁带录音机组成的收录唱三用机。

  也是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由一机部十局下达的任务。

  原时空是在五九年五月份研制成功,总共生产了两百台,售价是六百四十元,当时就装备在大会堂和驻外使馆。

  “国华,你要认真听讲,华院士、闵组长他们说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目前所遇到的难题。”

  夏培肃苦口婆心地说道:

  “而且你可能还不知道,国防科委组织那边给我们单位的拨款也仅仅只是十二万元人民币而已”

  “很多材料、设备都是需要进口,我们也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啊”

  别以为十二万元就非常多了,要知道,这可是计算机。

  电子管的计算机,那可是比一个大衣柜还要大的东西。

  就像刚才闵乃大提及的电子管价格,仅仅只是一台收音机里面用到的电子管,花费就上百块钱了。

  那么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设备呢?

  所以,十二万的拨款,真的是非常非常少,只能省着来花。

  “华院士,我记得您之前好像提及过晶体管对吧?那是一个半导体三极管,在十一年前的白头鹰就已经研制出了这样的晶体管,对么?”

  突然,陈国华朝华罗庚问道。

  此事还是后者在之前提及过的讯息,是一九四七年,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出来的第一个半导体三极管。

  这玩意儿早就被报道了出来。

  甚至在五六年的时候,人家IBM这家上市公司就已经在新闻上面披露了,不再设计使用电子管的机器,所有的计算机和打卡机都要实现晶体管化。

  上市公司的计划,都必须要汇报给市场投资者,这些都可以在新闻上面找到。

  关于计算机研发工作,远在港岛的华润公司等单位,都会收集相关资料。

  何况,华罗庚等人,其实也不是一直都待在京城,他们也是会出国做学术访问的。

  比如五三年的时候,华罗庚就前往北方国家,同时还前往熊鸭梨,出席了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

  “对,我知道小陈你想说什么,但我们目前无法做到,没钱。”

  华罗庚直接开口了,陈国华瞬间哑火。

  后者其实也明白,并不仅仅只是没钱那么简单。

  没有钱购买设备,没有足够多的人才参与到科研当中。

  否则的话,夏培肃也不会对陈国华这样的人才,那么饥渴了。

  毕竟不管怎么说,陈国华也只是一个刚上大一的新生罢了。

  换做是二零二三年,本科生连成为教授的科研狗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大一新生了。

  “好了,别胡思乱想了,我们继续吧。”

  夏培肃开口,陈国华闻言,还想再挣扎一下,道:

  “华院士,闵组长,夏教授,王教授,你们有没有想过,电子管那么贵,而且不管是物理原理还是功耗等,全都不如晶体管”

  “尽管我们也都很清楚,我们没有钱,无法一步到位,直接研发晶体管计算机,但总要有个目标吧?”

  PS:现在135票,今天加一更,你们还差265票,请尽快投月票,谢谢大家!

第108章 ,钓鱼执法(第二更)

  十月份的京城,西伯利亚冷风的先锋部队,已经顺利抵达了。

  中科院计算机室外,北风萧萧。

  室内,却是热情澎湃,陈国华的一番发言,可谓是震耳欲聋。

  身为年轻人,他是敢于发声,提出疑问的学生。

  并没有因为现场都是教授专家,还有院士等大佬,就畏手畏脚。

  除了提及晶体管之外,陈国华更是畅所欲言,开始畅想一种新的设想:集成电路计算机。

  他这是通过晶体管本身体积很小、生产成本很低、寿命比电子管长得多等特性,提出来的一种假想。

  并且也说明了,这就是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反正就是学术讨论嘛,怎么实现先不说,技术理论基础,必须得给它先理顺了。

  华罗庚是数学家,但他的脑子运转速度更快,比103型计算机还要快不少。

  因此,陈国华提及的这些设想,华罗庚就在脑子里开始进行数学模型演算了。

  当然了,只能是大概,何况也没有太具体的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现如今的内地,对晶体管这东西,实在是有一种难以启齿的痛。

  早在两年前,也就是一九五六年,就在中科院的物理研究所,陈启宏等专家就研发出了内地第一台晶体管,并且也实现了晶体管的批量生产。

  然而,由于设备原材料等方面的限制。

  国产晶体管直接就被进口产品取代。

  并且陈国华提及的集成电路化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只是很小的一个难题,还有二极管、记忆磁芯和阻容器件,以及磁芯板设和制造、晶体管测试仪、磁芯测试仪和电灼式打印机、机箱设计和制造等等。

  这些无一不需要钱和人才去堆砌。

  更别说陈国华畅想的集成电路设计了,这个就更加困难了。

  因为这背后意味着一整个产业链,而不仅仅只是一台计算机罢了。

  当然,陈国华提出的集成电路这个设想,还是给闵乃大、夏培肃等人极大的启发。

  便是回过神来的华罗庚,也忍不住笑道:

  “老夏,还是你独具慧眼啊,早早把小陈收入自己门下.”

  “哪里,这小子说的这些也不知道对不对,就是乱说一通.”

  夏培肃还谦虚了几句,好在临近午饭,这才结束了今天上午的工作。

  虽说一个上午,都没有什么进展,但毫无疑问,陈国华提出来的集成电路设想,对大家的冲击都很大。

  理论需要慢慢完善,更需要实践来检验。

  而在场的众人,都是数学、计算机领域内的尖端人才专家,眼光自然不差。

  必须承认,陈国华这个年轻人,想法确实足够前卫、新颖。

  两天之后,陈恭禄从南方北上,终于回到了京城。

  翠花胡同,二进四合院北房客厅,一家人团聚。

  陈梨花也跟着来了,她就是来看看她弟弟妹妹的,过几天再重回金陵。

  “爹,您这次是调到哪个部门啊?”

  饭桌上,陈国华好奇地问了一句。

  不管他父亲是在什么部门,其实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少影响。

  他走的是科研之路,他爹是部队系统,完全就是两条不相干的路。

  之前,他还想着跟罗峰他们这些同学搞好关系,未来多个帮手,毕竟那个时候他们是四兄妹相依为命。

  但是现在嘛,陈恭禄今年五十七岁,最起码还能活十几二十年,甚至是几十年。

  如此一来,那就是他的靠山了。

  “还没定下来,不过应该是特殊部门的文职工作吧。”

  老陈倒是挺乐观的,也很满意这样的工作。

  文职而已,也不是没有干过。

  现在是和平年代,并没有战事,所以文职也挺好的。

  何况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家里也没人可以再牺牲了。

  “这样啊,那也挺好。”陈国华点点头,接着道:

  “爹你打了一辈子的仗,大哥他们.现在回到京城这边,也算是发挥一下余热.”

  “好什么好?”

  老陈却有些不太满意,“我听你娘说,伱还不想结婚是吧?”

  这个,十七岁结婚?

  陈国华顿时不乐意了。

  讲真的,正常人谁十七岁结婚啊?

  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罢了,就让他结婚?

  “爹,娘,我已经说过很多遍了,我和茉莉都还小,身体都没发育好呢.”

首节 上一节 141/10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