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开始的激情岁月 第241节

  比如芯片生产的设备之一投影式光刻机。

  这玩意儿在原时空历史当中,那是第二代光刻机,也是后世主流光刻机的初号机。

  陈国华当然不会去开发什么第一代光刻机了,因为这玩意儿根本没有代差,关键是再过一年,人家外国就会生产出来了。

  第一代光刻机是在明年,也就是一九六零年诞生。

  人类历史上第一枚集成式芯片是在洁净室诞生的,这一年就是一九六零年。

  整个六十年代,以及七十年底初期,所有的集成式芯片,都是靠第一代的遮蔽式光刻办法给制造出来的。

  简单来说,就是靠人工手搓造芯片。

  是的,没错,就是手搓制造芯片,跟某些牛逼的大人物手搓核弹有得一拼。

  陈国华自然是知道这这玩意儿有极大缺陷,所以才跳过这个遮蔽式光刻机的。

  具体办法是初代芯片工程师们先在方格纸上,用彩色铅笔绘制好集成电路版图,再用精细的刀片,在光掩模母版上徒手把晶体管和电路连接,一点一点刻出来。

  紧接着在把模板图形,用相机缩小50到100倍,才能用的一张用来做管科的光掩模。

  这还只是最初始的步骤,陈国华上哪儿找这样的芯片工程师啊?

  这样的专业人士,即便是本科生也未必能做得来呀。

  在五十年代的内地,让一名大学生当工厂打螺丝的工人?

  即便是技术工人,那也不是一般人能干得出来的事儿啊。

  何况,这样的芯片工程师们,肯定需要不少啊。

  把陈国华杀了,也弄不来这么多大学生工程师啊。

  所以,第一代遮蔽式光刻的办法,直接就被陈国华给抛弃了。

  然而,第二代投影式光刻机,却需要非常前沿的光学技术。

  因为它这是在掩膜和硅片之间加了两个有凹面的球形透镜,一个球形透镜造成的图案畸变可由另一个球形透镜纠正回来,这样就既避免了掩膜和硅片的接触,又实现了缩印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想要制造出一台可以使用的投影式光刻机,难度系数并不小。

  但,可以打攻坚战。

  而且陈国华也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否则的话,也不会这么早就把薛晋权他们这些给一网打尽了。

  尽管他们这些人都是学习计算数学、物理学等这几个专业的学生,但是他们入读北大也才不到一年的时间。

  换句话说,他们的可塑性,非常高。

  并且能考入北大的学生,就没有一个是普通的学霸。

  就好像是被大家吐槽思想品德教育科目只考了八十六分的薛晋权,人家其他科目也都基本上是满分或者九十分以上。

  这样的学生,放在其他大学,那绝对是第一名的存在。

  “好了,你们都别吵,问这么多问题也没有用,你们现在需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把我给你们的这两份资料,先看完再说.”

  “等你们七月份结束军训之后,我会把你们召回北大,然后进行一次摸底考试”

  “等摸底考试结束之后,我再给你们进行分组”

  “当然,如果你们当中真的有非常厉害的人物,那没关系,我就不对你们进行分组,到时候你们想去哪个组就去哪个组,而且天天随便换都行.”

  嘶!

  曾抗生等人全都吸了一口气,然后一个个顿时都眼冒狼光。

  谁不想当这样的人物啊?

  “所以老陈,标准是什么?”

  有人大声问了一句,陈国华嘿嘿直笑:

  “这可没有什么标准,我把资料都给你们了,答案在其中,我可以给你们一个提示,深度研究其中某一门学科,或许就有机会成为我刚才说的厉害人物.”

  嗷!

  跟说了一句废话似的,但众人还是满脸兴奋。

  “好了,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大家回去之后,该干嘛干嘛,期末考试要是考差了,军训要是没及格,两份资料被人发现了,那你们也别想再被我召回了”

  霎时间,众人瞬间凛然。

  他们需要做的事儿,很多很多,因此他们的时间也是非常紧急的。

  “另外,你们之前二十人参加的磁芯板项目,奖励的话还需要过几天,但你们放心,肯定会给到你们的。”

  “好了,今天就这么多了,希望七月份我还能在这里,再次见到你们。”

  从教学楼下来,陈国华就被成时若、曾抗生、余德词、杨孝如、成时若他们全都追了上来。

  几人跟陈国华是关系最好的,所以他们追过来,美其名曰送他离开北大,实际上是想知道更多的内幕消息。

  然而,陈国华怎么可能还有内幕消息啊?

  “我刚才已经说得非常明显了,而且你们都是学霸啊,用不着我来给你们画什么重点吧?”

  听到他的话,余德词等人顿时叫苦连连。

  主要是他们需要做的事儿太多了,不仅仅是期末考试,还要留点精力应对军训。

  更别说,这个过程中,最难搞的事还是保密。

  他们计算数学一班和二班的那些女生,一个个都跟侦探似的,总喜欢窥探他们的事儿。

  只因为之前,陈国华给万庆萱和顾小凤两人说过学习小组的事儿,因此两个班都传开了。

  甚至附近其他专业的班级,都多多少少听说过这件事。

  由陈国华这个天才给他们开小灶,所以大家谁不好奇啊?

  尽管大家都自认为是学霸,不比别人差。

  然而,在陈国华这位提前毕业的同龄人面前,大家还是相形见绌的。

  更别说陈国华这小子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又是参加中科院的晶体管计算机研发工作,又是研发出了烟条棒等增雨三件套。

  所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曾抗生他们想要在好奇心拉满的女同学面前保密,难度还是蛮大的。

  也因此,他们需要非常注意才行,否则的话,一不小心,就是出局了。

  “你们别叫苦了,有这个时间,还不如抓紧时间去图书馆或者回寝室学习呢。”

  说罢,陈国华冲他们挥挥手,脚踩自行车离开了北大。

  成时若他们顿时无语,老陈这小子,也太正直了!

  算了,不画重点也没关系,这个厉害人物,肯定是他们的了。

  而回到北汽制造厂的陈国华,却再次被提醒,要开会了。

第139章 ,课程和奖励(求订阅)

  一九五九年五月底,京城西安门大街附近的一座四合院内,一场全国性农业技术研讨会正在进行着。

  陈国华这位年轻人在几百号参加会议的人当中,居然不会太显眼。

  因为比他年轻的人还真不少,光是坐在他前面的就有俩个半大小子。

  只不过此时这俩半大小子却神情严肃认真地听着上面领导的发言。

  明明他们的小脸看起来也就是十三四岁左右的样子,眼里十分有神,看着挺像那么一回事儿的。

  上辈子的陈国华也听说过,这个时代有不少人,很早就成熟了。

  只因为他们还很小,就已经经历过很多人一辈子都没经历过的事儿。

  因为十年前的内地,还是战乱年代。

  即便是建国那一年,其实也还有不少地方没有被收回来,比如大西北,比如旅顺港。

  特别是旅顺港这地方,是五五年的时候,才回来的。

  所以很多人其实是没有父母,或者类似陈国华刚穿越那会儿,只有几兄妹相依为命的。

  生活逼迫着他们一夜之间成长成熟起来。

  坐在人群中的陈国华,观察过四周,也发现了一些成熟的脸庞。

  比如专家席位上的清华农学院教授李竞雄,以及农业教育家和作物育种学家的吴绍骙等等。

  这些都是农学方面的专家教授,一个个都是大佬。

  也有现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麓安江农校袁教员,他是陈国华最感兴趣的人。

  虽说此时的袁教员只是一名老师,但能被邀请前来参加这次的会议,也可以看出他的不凡。

  陈国华更佩服的是对方在未来所进行的技术研发和一辈子都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背影。

  眼神逛了一圈,没有什么更大的发现之后,陈国华这才收回了眼神。

  这样的技术研讨会,对他说,其实就是消磨时间的。

  大家一人发表一番长篇大论,又是讲述什么时代背景,又是什么故事之类的。

  反正听得陈国华自动屏蔽这些信息。

  等到研讨会中场休息之后,陈国华这才上前找袁教员聊天。

  后者还挺黑的,因为他已经在安江学习教书育人超过六年了,经常出没在田间地头,跟个农民也没什么两样。

  袁教员对陈国华的突然搭讪,还是感到挺吃惊的。

  因为他认识陈国华,毕竟刚才大会上,领导就有介绍过他。

  何况,陈国华的名字,其实也出现在报纸上。

  就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陈国华拿出了烟条棒等增雨三件套,被报纸大肆宣扬。

  尽管当时宣传更多的是人工降雨、灾情等方面的事儿,可也不能抹杀掉陈国华的付出。

  对于有心人来说,陈国华这三个字,当然有很重的分量。

  闲聊过程中,陈国华知道袁教员此时还并没有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发工作。

  他也没有提醒的意思,只是跟对方聊一些农学教育、农业技术等方面有关系的话题。

  下半场,陈国华被迫上台发言。

  嗯,他也一样,都是聊一些没有什么营养的话题。

  政策层面的事儿且不论,光是农学技术方面来说,这可是一盘大棋,看别人怎么下棋了。

  身为棋子的陈国华,他其实有很多技术,但又能如何?

  就好像去年冬天拿出来的农用地膜和蔬菜大棚技术,今年就一定可以遍地开花么?

  那不可能!

  关键是农用地膜的价格摆在这里,而且管理层面也是需要技术的。

首节 上一节 241/10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