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开始的激情岁月 第315节

  如果是让他们把设计出来的运算器、控制器等变成真正的元器件,那绝对够呛能研制出来。

  连计算机的部分元器件都难研制出来,更别说什么大脑构造了。

  估计神仙都够呛吧?

  “算了,别跟人家陈国华比,咱们还真比不了。”

  商崇新自嘲了一下,接着道:

  “要我说,还是跟陈国华多学习吧,人家那么聪明都比我们还要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更加努力才行呢?”

  “切,努力顶个屁用啊?”

  对此,蔡尚思有不同意见:

  “陈国华不是很牛逼吗?现在还不是说暂停就暂停?他能怎么办?”

  “要我说,在我们这片土地,还是去机关单位最有用”

  该说不说,蔡尚思此言很有道理,可谓是一针见血。

  从古至今,内地都是一个被冠//本位深深影响着的国家,这玩意儿绝对是刻进基因血脉里面了。

  众人表示赞同,但他们在中科院都是艰难挣扎,如果是机关单位的话,那估计也很难混出头。

  何况,现在可是国家分配工作,可不是他们说换工作就可以换工作的。

  北汽制造厂,材料科研所。

  闵乃大根本没时间看什么期刊论文,因为最近这段时间,他都在研究陈国华留下来的技术资料。

  他跟陈启宏、祝永年、吴几康等人,分别管理着纤维研究车间、晶圆制造车间和芯片制造车间等。

  偏偏这些车间,都不是一般人能搞的。

  即便是专攻晶体管技术的陈启宏,也同样被陈国华留下来的技术资料,弄得十分狼狈。

  原本很高速前进的研究进展,现如今戛然而止了。

  下面的研究员,如果遇到了问题,那就是先自救了。

  实在是无法自救,那就互相讨论。

  如果都还不行,那就先暂停了。

  没办法啊,闵乃大他们都需要从头开始学这些技术,哪有那么快的时间就学会啊?

  真以为他们是陈国华吗?

  而王宝柱、刘永芬他们这些大学生,可不是全部技术资料都是深入学习。

  比如芯片制造技术资料,这本资料本身就是理论概述。

  更深入的技术资料,是后续他们参加完考试之后,陈国华拿出来的。

  拿出来的新技术资料之后,那就大家开始分工协作了。

  比如光刻机技术来说,大家在完成高级单反照相机的时候,那都是分几个小组,有人负责镜头的部分技术,有人负责高对比补偿技术,还有人负责全开光圈测光技术等等。

  如此才能够团结协作完成研制的。

  可相比技术简单一些的高级单反照相机,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无疑就复杂多了。

  吴几康就被这项技术给弄得狼狈不堪。

  而且,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也仅仅只是芯片光刻的一个步骤,仅此而已。

  众所周知,芯片制造技术资料里面,还涉及到了光刻胶、薄膜沉积、刻蚀、离子注入、抛光、清洗和检测等等。

  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哪里是吴几康一个人能够搞掂的呀?

  忙碌了一天的学习工作,吴几康两眼昏花,把眼镜放下来,好好地给眼睛做了一个眼保操。

  等他离开车间之后,也看到了同样十分疲惫的闵乃大、祝永年和陈启宏等人。

  几人对视一眼,皆是苦笑不已。

  回去的路上,几人互相讨论着各自的情况,祝永年忍不住感慨道:

  “当初的陈国华,真的有那么厉害吗?他一个人,是怎么拿出来这么多技术的?”

  这个问题,也是有关部门正在调查的问题。

  童敬之这个副处长,觉得十分匪夷所思:陈国华毕竟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如何懂得这么多技术呢?

  “谁知道啊?”

  陈启宏摇摇头,道:

  “我之前还觉得陈国华这个年轻人心思太浮躁了,一点都不沉稳,做什么事儿都想要快.”

  “现在看来,他的那个大脑,或许真的比我们造出来的晶体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还要快很多呀!”

  吴几康在这个时候,突然插嘴道:

  “诸位,你们说我们真的能够在今年年底之前,造出来一台运算速度达到每秒一千万的集成式计算机吗?”

  现在已经快十一月份了,距离年底,就仅仅剩下两个月罢了。

  就这,还想造出来?

  做梦吧!

  晶圆都还没开始制造,光刻技术也搞不出来,就这?

  国外倒是有很多技术都已经拿出来了,比如离子注入这个技术。

  作为半导体制造中,最为重要的工艺之一,离子注入技术,在一九五零年的时候,北美的拉塞尔和威廉姆肖克莱两人便已经发明了这项技术。

  并且,在一九五四年的时候,就已经申请了这项发明的专利。

  吴几康他们现在根本看不到陈国华关于离子注入技术的资料。

  只因为材料科研所根本还没涉及到这部分的研制工作,所以拿出来也没用。

  至于说之前更早拿出来的芯片制造技术资料,这就是总的技术概论,类似论文一样。

  如果真的写得十分详尽,一本资料根本不可能放得下这么多文字。

  何况,薛晋权他们这些大学生,也不可能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就学完了。

  换句话说,吴几康他们现在要完成任务,难度系数是非常高的。

  即便是陈国华真的把非常详尽的技术拿出来,那也没用啊。

  要知道,吴几康、陈启宏、闵乃大、祝永年他们这些人,都已经五六十岁了,年纪都不小了。

  这个年纪的精力大不如前,不能熬夜,效率也是很低。

  更何况,其实他们本身也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当中,所以才会在九月下旬接手材料科研所之后,到现在都过去一个月多一些的时间了,连技术资料都还没完全学完。

  何谈其他呢?

  “今年年底是没办法了,明年年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闵乃大迟疑了一下,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时间。

  他可不像陈国华那么自大,直接就跟王树迎来了个军令状,定死了就是今年年底,最迟不超过明年一月份结束之前。

  因此,从九月初的项目开始,到结束,也不过是短短的四五个月罢了。

  吴几康、祝永年、陈启宏他们闻言,不由沉默了。

  沉默中,他们很快回到了中科院,却发现办公室内的众人,居然在讨论一篇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有什么好讨论的?

  直到吴几康他们听说是陈国华写的,而且写得很有深度,引人深思。

  他们这才拿过那本期刊杂志,然后低头看了起来。

  夜幕降临,外面已经起风了。

  十月底的京城,天气已经很冷了。

  “嘶!”

  只是简单浏览了一下,吴几康便倒吸了一口凉气。

  好家伙!

  这个陈国华在数学层面,居然也有这么深的研究?

  太不可思议了!

  不说吴几康,即便是闵乃大他们也同样瞠目结舌,表情不敢置信。

  “同名同姓吧?”

  “打电话去问一问鹿乔山不就知道咯?这个点的话,他应该在家吧?”

  这个提议很不错,祝永年当即拿起电话。

  一通转接之后,终于是联系到了数学期刊的主编鹿乔山。

  后者得知是祝永年后,便大笑着说道:

  “老祝,这么晚了还给我打电话,不会有什么大的发明研究吧?那我可要好好拜读一下了”

  此话让祝永年很是尴尬,借用笑声掩饰了一下,他便问道:

  “老鹿,这一期的期刊,上面有一篇关于浅析大规模对称矩阵特征值问题的论文,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上面不是有作者名字吗?还有简介啊,就是陈国华写的”

  鹿乔山还有些纳闷,不由强调了一遍。

  心中很快反应了过来,似乎当初他听说的一个传闻,陈国华跟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关系,不太好!

  之前他还以为只是传言罢了,也没多在乎。

  毕竟他也找过段学复、华罗庚等数学家帮助审阅一下陈国华的论文,他们都没有拒绝嘛。

  但是现在看来,空穴不来风啊!

  “是不是一个十八岁左右的年轻人?高高瘦瘦,大概有一米八几高的帅气年轻人?”

  祝永年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但还是不死心,又问了一嘴。

  “对啊,陈国华确实很高,也蛮瘦的”鹿乔山回忆了一下说道。

  一米八四的身高,体重也才一百二十三斤,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瘦呢?

  瘦到爆炸了都!

  听到这里,祝永年顿时没话说了。

  跟鹿乔山随便唠了几句,然后才挂断了电话。

  旁边的吴几康、闵乃大、陈启宏等人,全都沉默了起来。

  这个陈国华做事,还真是出人意表啊!

  如果说之前的技术发明这些,大家都不是很清楚陈国华的天赋能力具体如何。

首节 上一节 315/10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