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开始的激情岁月 第361节

  有人是这么评价周炜良的:他是移居北美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周炜良此人在学术界的地位。

  鹿乔山便怂恿陈国华,多写一些相关论文,在几何代数等领域,全面超越周炜良。

  一个是爱国的,一个是不爱国的。

  难免会被人拿来对比。

  其实陈国华是拒绝过鹿乔山,毕竟他真的很忙。

  但架不住对方的软磨硬泡,加上周炜良这个人性情淡泊,不争名利。

  反倒是让陈国华觉得,跟这人在学术领域上面有思想碰撞,那也是挺不错的一件事儿。

  毕竟他现在可没有什么数学老师,最多就是跟段学复他们这些北大数学系教授交流一二。

  就连华罗庚,这位之前他很想拜师的院士,从去年九月份之后,他也没有跟对方接触过了。

  因此,如果陈国华还想在数学思维、学术能力等方面,有所进步,确实要多思考一二了。

  现在听到段学复这位北大数学系主任的恭维,陈国华苦笑着罢手道:

  “段主任,您就别埋汰我了,我这点微末成绩,哪能在您面前班门弄斧啊”

  “不不不,陈老师你太谦虚了.”

  两人客套了一下,见对方迟迟不肯说事儿,陈国华只好主动询问。

  段学复这才说道:

  “是这样的,我们系有位老师今天急性阑尾炎,刚才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已经送去了附属医院那边治疗.”

  “我们系的其他老师又都有事儿,我就想过来这边借个人帮忙顶一下,陈老师,要不您帮个忙?”

  这都快上课了,您这才开口?

  而且刚才他不问的话,是不是段主任您还想继续客套下去?

  陈国华瞪大眼睛,“段主任,您也知道,我还有其他事儿要忙.”

  “陈老师,就两节课,怎么样?”

  想到之前对方那么大方地批准了好几位数学系的学生来振华研究所兼职,陈国华想了想,便点头答应了下来。

  不过,他还是询问了一下,是什么课程?

  结果一听,是几何学的课。

  得!

  难怪刚才把他一通夸赞呢,合着早已经瞄准了他呀。

  没办法,陈国华只好来到数学系这边的教室,然后准备给大家上课。

  结果他走进教室之后才发现,居然是大课,这少不得有四五个班级一起上课啊?

  既然是这样的大课,那就基础一些了,反正太高深的话,估计他们也听不懂。

  “大家好,我是陈国华,是你们今天的代课老师。”

  讲台上,陈国华开口说道。

  下面的上百号学生,都好奇地看着他,其中还有好几位是振华研究所的兼职学生呢。

  关于陈国华的大名,在北大这边,很多人都不陌生。

  毕竟只花了一个学期多一点,就从北大毕业的学生,而且半年之后又回到学校教书的大佬,绝对是非常少见的。

  反正很多学生都知道陈国华的大名,不少人也见过他。

  只不过,大家都没有想到,陈国华居然还能教大家几何学的课?

  尽管计算数学这个专业里面也会有部分数学的知识,但那是数值计算方法或者数值分析啊。

  其内容更多是代数方程、线性代数方程组、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最优化计算问题等等。

  跟几何学是不同的学科领域了。

  几何学是数学的一个基础分支,主要研究形状、大小、图形的相对位置等空间区域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度量。

  好奇归好奇,大家都没有说什么,反而是乖乖听课。

  毕竟陈国华可是大佬,学生们虽然也很自信,但还是不太敢跟大佬去较真这些。

  反正接下来,陈国华会讲课,如果讲得好,那么到时候必然会有一些学生找事了。

  只不过,班上的同学们都失望了,陈国华的课程不仅上得好,而且讲得也非常不错。

  但是,不少没有预习到后面课程的学生,可就惨了。

  只因为陈国华讲课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并且连着的两节课,中间休息的十分钟,他居然也没有停下来。

  大家都不太清楚,那几位振华研究所的兼职学生,也纳闷不已。

  按理说,陈主任应该是一个准点下课,很少拖堂的老师才对。

  可今天是怎么了?

  他们自然是不知道陈国华此时在干嘛,因为他的大脑,现在异常的活跃。

  他只想着尽快结束这门课程,然后他要开始自己的研究了。

  过去的几个月里,他也没有停止在几何、代数、拓扑学等层面的研究。

  并且在鹿乔山提出来的好几个猜想等高端数学难题中,他自己找了一个方向进行研究。

  也因此,他也很快形成了自己的数学思维逻辑,并且被这些难题给难住了。

  在第四节课,也就是今天上午最后一节课进行到了一半之后,陈国华终于结束了的今天的课程内容。

  “好了,我已经讲完了,接下你们自己自习。”

  说罢,陈国华就直接在黑板上,干起了自己的事儿。

  台下的学生们,全都瞪大了眼睛:这是在干吗?

  这群学生都是大二学生,基础是非常不错的,但见识有限。

  不过,他们很快就看清楚了陈国华在黑板上面的公式。

  “这不是我们几何空间里面的知识吗?”

  “不是啊,他在用线性微分方程的公式,咦,不知道陈老师在写什么.”

  学生们开始有些骚动了起来,但动静不是很大。

  办公室内,刚结束自己工作的段学复,想起了陈国华在代课的事儿。

  于是便起身过来了。

  结果却在教室后门这边,看到了一动不动地盯着黑板的徐献瑜。

  当即段学复也好奇了起来,想要看看陈国华到底在干吗?

  等他看清楚黑板上面的符号之后,顿时瞪大了眼睛:

  “这不是高维空间吗?难道他是想证明那个猜想?”

第175章 ,写论文 抓老鼠

  作为北大数学系主任,段学复长期从事代数学的研究。

  特别是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论这个领域内,他是绝对的专家。

  一九五二年之前的那几年,当时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段学复便参与了其中。

  所以今年四十六岁的段学复,其实在学术领域、教育领域等方面,都已经作出过很大的贡献。

  尽管他的学术研究,并不是在几何学等层面上,但并不代表他不知道庞加莱猜想。

  没错,陈国华就是在研究庞加莱猜想。

  其实在去年年底的时候,陈国华就已经发表过了一篇关于五维空间和五维以上的证明。

  但是这个证明,在内地数学界这边,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讨论。

  很简单,大家都没有认真研读陈国华的论文,并且也认为他就是民科。

  纯属凑热闹的小丑。

  内地的学术界,是没多少人知道陈国华这个人的,特别是数学理论研究这个领域。

  主要是他太年轻了。

  今年也才十九岁罢了,而且也没有很系统地学习过数学,加上也他也不是什么出名的学者。

  所以被忽视也很正常。

  华罗庚倒是看到过陈国华关于五维空间证明的这篇论文,但他也没有仔细地研究。

  一来他主要的研究是在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等领域上面。

  所以他在高维空间方面的研究也不多。

  偏偏陈国华发表出来的这篇五维空间的证明论文,就超出了华罗庚的研究范围。

  二来当时陈国华也还在调查当中,华罗庚也不想惹事。

  尽管他很欣赏陈国华,但人性的弱点便在这里:没人真的会一直很关心你!

  更何况,对于华罗庚而言,陈国华也只是一个他欣赏的年轻人罢了。

  他自己的事儿也很多,能通过审阅,让陈国华的论文发表,就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说其他?

  对不起,他很忙的。

  等到陈国华在一月份复出之后,华罗庚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前者去了振华研究所呢。

  秦元勋、苏步青、张素诚、熊全治等内地数学家们,当然也看过了陈国华发表的这篇论文。

  可还是那句话,内地在这方面的研究人员,很少。

  涉及的层次有点高深,导致他们也无法确定论文的价值,加上对陈国华又不熟,所以就归类为民科了。

  而国外在高维庞加莱猜想层面的研究,倒是有很多数学家,比如斯梅尔、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

  只是出版了中文版本的论文,自然也无法引起外国的轰动了。

  要说陈国华的论文没有被发现,只能够说,时也命也。

  “他这是在证明庞加莱猜想?”

  边儿上,徐献瑜听到了段学复的惊呼声,不由反问道。

  “我也看不是很懂,但想来应该就是吧?”

  后者有些迟疑地说道。

首节 上一节 361/10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