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乡支医开始重走人生路 第724节

  有的时候并不是钱不够,而是没有票。

  可如果谁能有个海外关系,给弄点外币过来兑换成外汇券,拿着外汇券去友谊商店里买东西,那可是绝对有面子的事情。

  改开两年,虽然变化还不明显,但很多人心里的想法跟以前相比却已经有所不同了。

  就像现在住在李言诚家里的程家老爷子和傅淑怡,这要是放到前几年那还了得,早就有人找上门来了,别说你是罗老的女婿,谁的都不好使。

  现在嘛,胡同里的这些街坊邻居只会羡慕李言诚不但找到了亲生家庭,同时还是海外关系,啧啧,好事儿怎么全让一个人摊上了。

  既当了级别不低的领导,又有这种让人羡慕的亲戚。

  其实李言诚都听说了,胡同里现在传他的小话可不少,嘴长在别人身上,只要不是说的太过分,他也懒得去理会。

  今天刚好碰到蔡大妈,他也有心想借着这位的嘴,将一些事情传出去,免得那些人再乱说什么。

  “蔡大妈,他们这次过来,一方面是认亲,一方面是我给我那个亲生母亲治病,还有一方面,就是他们家准备响应国家号召,回国投资建厂。

  怎么说呢,人家回来是好心,想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带回来,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还有就是,我没打算跟他们出国,欢声和笑语也不可能跟他们出去,别人可能不清楚,蔡大妈您应该知道,我之前在社会局工作,小敏现在虽然去上学了,但档案还在社会局,就是属于社会局的人,我们两个的身份根本不可能出国。

  我也听到咱们胡同里最近流传的一些流言蜚语,还要拜托蔡大妈您帮我解释解释,这种谣言传的多了,不管是对我还是对我们家都会产生影响,真到了那时候,我肯定要想办法将传这些谣言的人揪出来,维护我自身的利益。

  大家都是老街坊了,我也不想将事情真的做到那一步,所以,麻烦您了。”

  蔡大妈之前是有工作的,而且她还有级别,虽然仅仅只是一个科级干部,但因为是在报社这种宣传部门工作,平时接触的,知道的,懂的,比普通老百姓要多得多。

  她非常清楚社会局是一家什么样的单位,当她得知李言诚认亲了,并且知道了那边的身份后,马上就知道他为什么会从社会局调出来到公安局上班。

  现在听到李言诚这样说,她毫不犹豫的就点了点头:“大诚你就是不说我也已经踅摸着准备这两天找你聊聊呢。

  你说的那什么谣言我也听说了,传的确实有些不像话,你放心大诚,我肯定会帮你把那些谣言给压下去的,不能再让他们那样瞎传了。”

  “谢谢您了蔡大妈。”

  “不客气,你是我看着长大的,就是咱们胡同的孩子,咱自家的孩子,肯定不能让人欺负。

  对了,你刚才说,你亲生父母他们还准备回国投资建厂?”

  “没错,已经在南方那边开始考察了,只要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各方面条件又不错的话,他们就会投资。”

  “那他们在国内建厂,厂子是国家的,还是他们自己的?”

  “当然是他们自己的。”

  “那……那不是又走回到解放前的老路上了么?怎么可能会有人愿意去他们建的厂上班。”

  “肯定会有人愿意去的,其他地方都不说了,就咱们胡同,蔡大妈您也应该清楚有多少人到现在都没工作,每天就是瞎溜达。

  他们建的厂虽然是私人的,可每个月的工资他们肯定会一分不少的发放,如果是您,在没工作挣不到钱和去那种厂上班,这两样中选择,您会怎么选?”

  “呃……”

  在现在这个年代的人们眼中,只有给公家干,那才叫工作,干个体户,都是实在没办法的选择,至于给私人干?那不就是被剥削么。

  当然啦,现在除了已经落地正在建设中的很少的几个港商投资的企业外,还没有其他私营企业,所以暂时也还谈不上给私人打工这一说。

  京市就有一家正在建设的服装厂,是一个港商投资的,规模不大,属于试水,因为还处于建设当中没有开工,所以也还没有开始招工。

  每天去那个正在建设的服装厂门口张望的人不少,大家都议论纷纷,回头等这个厂子开始招工的时候,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呢。

  反正李言诚敢肯定,一定会有人主动去,因为待业青年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想等国家给安排工作,可僧多粥少也是事实。

  有的人家庭条件稍微好点,就算多等两年也没问题,可有的人就不行了,家里可能拢共就一个人上班,挣的钱得好几口子人一起用,说句不好听的,能不能吃饱肚子都成问题,真有一个工作岗位摆在他面前,别管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了,能挣到钱才是真的。

  不管怎么说,总比饿肚子强吧。

  但是,会有人主动去,也一定会有人只是观望,第一次招工,绝对招不满,到最后是肯定需要政府出面帮助,才能解决用工问题。

  而当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拿到工资了,那么下一次再有这种招工的事情发生,基本上就不用愁招不满这种情况发生了。

  蔡大妈已经算是见多识广的了,都会有这种想法,其他普通老百姓当然也不会例外,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得慢慢扭转。

  就像再过些年的国企改革,当大家手中端着的所谓“铁饭碗”被砸烂后大家才会明白很多道理。

  跟蔡大妈又聊了几句,李言诚才回到了院子里。

第631章 模样

  十二月二十九号,星期一,晚上九点,政治学院。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讲台上那位已经将这堂课该讲的内容讲完了的老师,马上拿起桌上的备课本和书,说了声下课后,就向教室外走去。

  而随着老师的那声下课,原本还安静的教室里立刻就变得喧嚣起来。

  坐在第二排的罗敏没有急于收拾自己的东西,她坐在座位上,先是活动了一下颈部,感觉僵硬的颈部舒服一点了,这才缓缓起身开始收拾。

  “小敏……”

  “嗯?怎么了?”

  听到身旁的同学叫自己,罗敏并没有转头看过去,只是顺口答道。

  “小敏,你家李局长什么时候再过来给咱们上课啊?”

  李言诚还在社会局总部工作的时候就接受邀请,给政治学院长训班的学员上课,讲预审,为此,他还特意编纂了一本教材。

  截至到现在,他已经过来上过三次课了,因为工作的原因,他的课没办法固定时间,只能是临时安排。

  他的身份毕竟不一般,这也就使得他的课每次都是爆满,说是只给长训班的学员上课,三届长训班的学员加起来只有一百一十多号人,可实际上他已经上过的这三次课,每次过来上课的人数都不会低于五百人。

  本来学校安排的是一间大教室,挤一挤刚好能坐下全部长训班的学员,可当第一节课的时间刚安排好,学校领导就接到了京市法院、检察院以及监委的电话。

  这些单位打电话过来就一个目的,那就是想安排人过来旁听李言诚的课。

  学校虽然不属于京市管,但毕竟在人家京市的地盘上,这些单位提出这种并不过分的要求,学校这边自然是没办法拒绝,只能是在跟李言诚联系沟通了一下后,将原本上课的大教室换到了学校礼堂。

  虽然同意那三家单位派人过来旁听,可也不是毫无限制,学校给每家单位了五十个名额,市公安局这边同样拿到了名额,四家单位总共派了二百人过来,加上长训班的学员,上课人数已经达到了三百多人。

  本来以为就这些人了,让学校没想到的是,短训班的那些学员联名上书,也要求上这个课。

  其实学校领导知道,短训班的学员中,有很多人想上这个课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就是冲着教课的那个人去的。

  李言诚现在的身份是京市公安局副局长,这在京市的政法系统内部已经是排名前几的人物了,还这么年轻,绝对称得上是前途无量。

  想巴结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真要想能搭上话,那都得是有一定级别的,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能近距离接触不说,以后出去了还能说是李局长的学生,没谁愿意放弃。

  学校那边也没招,给校外的都分发名额了,总不能不让自己的学员去吧,学校领导干脆大手一挥,都去。

  这也就造成了本来只用给一百一十多人上课,现在一下就变成了五百多人。

  李言诚倒是无所谓,给几个人上不是上,他从来都没有敝帚自珍的想法,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愿意教。

  和其他上课的老师有备课本,还要时不时翻看课本不同,李言诚去上课的时候就只拿一个茶杯,两个小时的大课,除了中间休息的十分钟之外,其余时间他都是口若悬河,讲个不停。

  和他编纂的教材一样,他讲课也是十分生动,因为他也没有系统性学习过关于审讯的东西,所以他讲的内容全部都是以实战为例。

  讲他参与过的那些案件中,在审讯犯罪分子时碰到的一些情况,讲那些犯罪分子在面对审讯时做的一些小动作都代表了什么含义,在面对审讯时那些人的面部细微的表情又各代表了什么。

  相对于那些普通的犯罪分子,社会局接触的那些罪犯要更加的狡猾,也更具代表性。

  一起起已经发生,却因为还未解密而部分内容被改编的真实案件,一场场心理博弈,听的那些学员和在职人员心潮澎湃。

  尽管才短短三节课,满打满算不过六个小时,李言诚的课却已经成了整个学校最受欢迎的课,没有之一。

  可惜的是,他的课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提前安排好课表,到时间就会来上,只能根据他自己的时间来安排。

  到今天为止,距离他上一次上课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

  听到同学询问,罗敏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具体怎么安排的我也不清楚,他的工作比较忙,尤其现在是年底,又要忙工作总结,还要安排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我估计,下次上课应该到下个学期了。”

  “啊?还得那么长时间啊!”

  “我还想着咱们放假前能再上一次李局长的课呢,看来这个学期是没戏了。”

  “其他老师上课我听得直打瞌睡,我一直都以为是我的问题,可听李局长的课我却始终都有精神,我这才知道,原来老师跟老师也是有区别的。”

  ……

  旁边的同学也听到了罗敏的话,一个个都有些失望的说道。

  听着同学们抱怨的话,罗敏有些无奈的撇了撇嘴,她没说的是,李言诚这段时间忙的不止是局里的行政工作的安排以及案子上的事情,主要是还有法院那边请他过去协助审讯一些人。

  对那些人,不能简单的他那种特殊审讯法,而是攻心为上,要让他们主动交代在那些年间所犯的累累罪行。

  罗敏也没想到,自己那个仅仅只是上了三节课的丈夫,竟然在同学中这么受欢迎,当然,她也承认自己男人上课确实有意思,什么微表情,什么犯罪心理学,什么模拟画像,别说其他那些同学们了,就连她也是头一次听说。

  关键是讲的非常有意思,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理论,也不是其他人那样翻看卷宗总结出来的案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执行人,这是其他老师根本不具备的。

  反正罗敏是爱死上自己男人的课了。

  “小敏,在家的时候李局长会不会给你讲那些内容?”

  “不会啊,在家讲那些干什么?他每天上班面对的都是那些事情,回家再给我讲,那还不得烦死。”

  罗敏的那个关系不错的同学抿着嘴笑了笑:“你和李局长以前都在社会局工作,我以为你们在家也会交流一些案件上的事情。”

  “那更不可能了。”罗敏摇摇头说道:“社会局对于保密规定执行的还是非常严格的,我在市局机要科,他在总部,我们俩在家里是不会给对方说自己工作上的事情的。”

  她说这话倒不是敷衍,在家里,她和李言诚确实基本上不聊工作,偶尔说到单位,聊的也是人际关系之类的话题,至于最近在忙什么,他们两个都不会去问对方。

  也不是全然不聊工作,偶尔她有工作上不会的东西,也会问李言诚,但不会是针对某一件具体的事情去询问。

  “小敏,李局长现在是市局常务副,身上的担子比以前更重,他是不是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忙吗?

  罗敏微微一怔,仔细回忆了一下自己男人的情况,忙是真的忙,工作很多,可那是正常的工作时间,下班后只要不值班,基本都会按时回家,除了有限的几个人之外,几乎从不接受别人的吃请,哪怕是那些大院子弟也一样。

  为此,她都没少听别人念叨说她男人不近人情。

  工作虽然忙,但不管是对孩子们的陪伴,还是对她的,都不曾缺少一分,这些年来,她始终都认为,得夫如此,妇复何求。

  罗敏的同学这样问,倒也没有别的想法,只是对领导的生活感到好奇。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李言诚这个级别的干部,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接触的到,

  李言诚现在的级别,虽然说还没到高级那个级别,但也已经初步进入到了阶梯内,只是因为他落实正司局级时间还不长,短时间内肯定不可能再往上走。

  可他只要在这个位置上沉淀上三五年,干出一些成绩,比如说,在他分管刑侦工作期间,京市社会面上的刑事犯罪明显下降,这就是他的功劳。

  “他确实挺忙的。”已经收拾好东西的罗敏跟着和她说话的同学一边向教室外走去,一边低声说道。

  “现在是不是每天向李局长汇报工作的人都得排队?”那位同学有些好奇的追问道。

  她不是京市人,是其他省过来上学的,来这里上学前是她们当地市局办公室文职,副主任科员,也就是副科级科员,没有实职,比罗敏大两岁,等毕业回去后,不出意外就可以去下边派出所担任个副所长,或者某个科室当副科长,将这个副科级落到实处。

  干上两年,等有合适的位置,差不多就可以将那个副字去掉。

  她在市局办公室上班的时候,经常都能看到下边的干部过来向局长或者常务副局长汇报工作,要排队那都是常事。

  李言诚这个市局常务副可比她所在的市局领导级别要高的多,那么每天向他汇报工作的人肯定也要更多。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如果李言诚愿意,他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听一天的汇报,小杨秘书能把他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

  问题是他不喜欢这样,他更愿意下去走走看看,上任常务副还不到一个月,他已经抽时间将除了城区里的几个分局外,其他京市下辖的分(县)局都去转了一圈,在现场边看边听取工作汇报,能解决的问题,当场就给解决,需要上会的,也会及时跟戴局沟通,将问题提上日程。

  在他的眼中,公安局是解决事情的单位,是务实的单位,是跟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窗口单位,不是那种搞务虚工作的部门,不管是一线民警,还是局领导,干的工作,都应该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

  罗敏知道这个关系不错的同学没有什么其他心思,问这个问题也只是好奇而已,她笑着说道:“这你可问错人了,我又不是他的秘书,他的工作可不是我安排的,白天他上班,我在这儿上课,有没有人找他汇报工作,我哪里知道,反正晚上没人去家里找。”

  不是没人去,想去的人多了,问题是李言诚不让,领导都明确表示了,除了案子之外,其他工作只在单位谈。

首节 上一节 724/7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