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呆两年挺好,省得在单位上受气。”
方唯点点头,倒是觉得侄子这一次做的很对。
涛涛在单位上受气不说,这几年已经没有任何的进步空间,甚至连课题都捞不着。
现在的科研单位还没有到唯论文的程度,如果没有实际上的科研成果,那么什么好事都轮不到。对方现在正是最好的年纪,就这么荒废了多可惜?
方唯下午抽空给黄志刚打了个电话,请对方帮忙,把涛涛分到瑶岭乡农技站来。
这么点小事自然没有问题,方涛去县里报到然后又返回了乡里。
方唯随即去找郑先发,说合作社的【育种研究所】可以和县里的农技站合作,共同研究一些课题。
乡里求之不得,但说到研究性人才还真拿不出来一两个。这不恰好方涛来了嘛,结果绕了个弯子,对方却来到了育种研究所。
“涛涛,给你个任务,你和农技站的同事一起搞个课题,题目我都替你想好了,那就是【板栗南瓜的本土化育种】。”
方唯得支持自己的侄子呀,所以就把培育板栗南瓜的任务交给了对方。
这个课题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本土化栽培技术、另一个是本土化育种技术。有很多物种不是说从国外引进回来就完事,而是要经过复杂的本土化培育过程。
成功之后,就可以写论文、申报科研奖励等等。
但有一条,板栗南瓜的所有权是归属方唯个人的,合作社可以无偿使用。学术上的成就完全归于方涛团队,也就是方唯和合作社要里子、方涛及其团队要面子。
“满满,你总这样无条件的支持我,我很惭愧啊。”
方涛不再是毛头小伙儿,自然知道小叔的支持弥足珍贵。
方唯瞪了侄子一眼,他觉得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太客气了反而不好。
也是从这一天起,板栗南瓜的研究项目就交给了方涛。方唯和两名农技站的同事去了研究所,开始没白天没晚上的刻苦研究。
研究所的设备很齐全,正好方涛还可以给所里的年轻人传授一下使用方法。
现在做研究不能像以前一样都是用土办法,如今有这么好的条件,总得与时俱进才行。
安顿好侄子,方唯忍不住松了一口气,要不然以后都不好跟大哥交代。再一个,他也是想打某人的脸,只要涛涛做出成绩,有些人的脸上恐怕就不好看了。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要不然心里不舒服。
方涛接手板栗南瓜的研究项目之后,如有神助,进展简直是飞一般的。
方唯通知了研究所,每个月给方涛放一周的假,让他回去看看老婆孩子。这也算不上走后门,毕竟课题组几乎天天加班,真要细算的话根本算不清。
上午。
范志鹏来到了方唯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申请报告,想说服方唯增加对五金厂的投资。
“我们需要更新设备,有了先进的设备就可以生产出更优秀的锁具,销路根本没有问题。”
五金厂在合作社下属的这些企业当中,存在感最弱,每年上交的利润也最少。
方唯从没有因此责怪范志鹏,而是耐心的等着厂子慢慢的发展。
范志鹏带领五金厂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现在各方面都有了起色,因此才打算进行技术改造。
方唯没有难为对方,随即召开了理事会会议。
在会上,大家的意见不太一致,有愿意增加投资的也有反对的。
方唯考虑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给范志鹏一个机会,同时也等于给了合作社一个机会。五金厂拿到资金之后是凤凰涅槃还是就此沉沦,很快就可以见分晓。
“谢谢方支书!谢谢各位理事,我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范志鹏拿到了资金,随后就回到了五金厂。
他很快就订购了新设备,并成功开发了十几种的新产品。这些产品必须要先进的设备才能生产,他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匆匆数日。
设备抵达五金厂之后,经过安装调试,范志鹏亲自带人进行了试生产。
生产效果非常好,然后各种新式锁具就源源不断的生产了出来。而之前的老锁具就不再生产,空出来的市场都被周边的小作坊小工厂拿走了。
在瑶岭乡形成了一个以锁具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五金厂率先实现了突破,等于是为大家打开了上升的空间。
“支书,老范他们生产的新型锁具很畅销,还是你的眼光好,要没有这笔追加投资,老范就是天大的本事也起不来。”
赵金生目睹了五金厂脱胎换骨的变化,不再是那个不起眼的小厂,一举成为了行内的知名企业。
“不错,真的很不错。范厂长有那么一股劲,迟早都能脱颖而出的。”
方唯也很开心,要是范志鹏没能抓住这次机会,估计要不了几年就得关厂了。
第357章 自谋生路,第二次谈判
现在五金厂完成了产品的迭代,营收和利润眼看着就会上一个大台阶,大家都觉得很欣慰。
正好下个月就要到秋交会了,方唯打算这次把范志鹏也带上,看看他们生产的新型锁具能不能拿到一些定单。
赵金生在办公室坐了一会,便起身离去。
方唯给省里负责秋交会的同志打了电话,说今年想带五金厂一起去参会。
对方问清楚了五金厂的产品,听说是新型锁具,最终答应了方唯的请求,决定让五金厂去参加今年的秋交会。
方唯回头告诉了范志鹏,让对方早做准备,争取在秋交会上能有所斩获。
这天。
很久不见的蒋玉芬突然找上门来,倒是让方唯感到很意外。
对方前些年就离开了收购站,刚开始在县里的百货大楼上班,后来又去了农机公司。这些年她几乎没和方唯见过面。
“玉芬姐,你可是稀客,这几年还好吧?”
方唯赶紧起身相迎,随后给对方泡了一杯茶。
他是一个念旧的人,并没有因为双方这几年的疏远而怠慢了人家。
“方支书,你还是老样子,几乎没什么变化。我这次来是找你帮忙的,最近公司压下来的任务很重,我根本完不成,不知你们合作社最近需不需要购买农机?”
蒋玉芬有点不好意思,平时不登门,一来就向人家提要求。
不过她也是没办法了,流通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单位的效益越来越差,公司就把任务压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上。
她以前不是做这一行的,手里没什么客户,每个月只能拿一点基本工资,说不好听的连吃饭都不够。
所以她才硬着头皮来找方唯,希望对方能帮帮忙。
“社里已经过了大规模采购农机的阶段,现在每年也就有少许的补充,数量并不多。玉芬姐,你先坐,我喊人过来问问。”
方唯实话实说,但并没有拒绝对方。
稍后,他把负责此事的一个理事喊到了办公室,了解了一下具体的情况。
“方支书,我们正好最近要购买几台农机。既然是你朋友要完成任务,那我就成品她那里购买,不过价格一定要合适,起码不能比别人贵。”
这位理事很会来事,听方唯说了蒋玉芬的事情,马上承诺可以给对方一部分订单。
数额不算大,但起码能帮对方完成几个月的任务。
蒋玉芬马上向两人表示了感谢,她没有资格挑挑拣拣,能完成多少任务算多少吧。
等蒋玉芬走了之后,方唯不禁叹了一口气。
要是在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上班还好,在县里的企业上班就会遇到很多的烦心事。县里有不少企业都已经日薄西山了,根本没有竞争力,职工的工资都经常发不下来。
比如像县百货公司、五金公司、农机公司等等,垮掉是迟早的事儿。
有本事的人大概还能调个单位,大部分人恐怕只能另谋生路了。
下午。
方唯去了一趟育种研究所,了解了一下板栗南瓜的项目进展。
“板栗南瓜已经在蔬菜大棚那边进行了试种,到下个月就能见到实物。根据我们的分析,板栗南瓜的本土化栽培已无限接近于成功,随后就会展开大批量育种工作。”
方涛陪着方唯到处看了看,心情看起来十分不错。
这个项目已经差不多要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发表论文、申报奖项等等,他觉得自己暂时离开农科院是对的。
研究所的条件比院里还好,而且研究项目很多,他很庆幸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不错,那你们就加快进度吧,等这个项目完成了还会有新的任务交给你。”
方唯点点头,感到很满意。
这个项目等于是送分的,对方要是还拖拖拉拉的完成不了,那只能说明对方不适合干这一行。
还好,方涛的表现没有令他失望。
方涛等人一听就乐了,特别是农技站的几人,他们跟着方涛搞这个板栗南瓜,然后很轻松就成功了。
一想到这个项目今后还有可能获奖,顿时浑身充满了干劲。
方唯随后去了城郊的大棚,亲自看了看板栗南瓜的生长情况,这才彻底放了心。
过了几天。
蒋玉芬再次来到了社里。
“方支书,多谢你对我的帮助。不过,你们合作社的订单公司说不能算在我头上,因为合作社是公司的老客户。”
她显得有些沮丧,自己辛苦了半天结果做了无用功。
方唯倒也不觉得奇怪,自己在下塘大队的时候就和县农机公司的关系不错。以前的刘经理调到了工业局,双方偶尔还有来往。
后来合作社成立,社里依旧从农机公司采购农机,的确是对方的老客户。
“这样啊,玉芬姐,你先别急,我看能不能从其他地方帮你想想办法。”
方唯也管不到人家单位的事情,只好另想他途。
“谢谢你,方支书!这事儿就不麻烦你了,懒得再费劲。不过还有件事想请你帮忙,家里人在省城搞了一个副食品批发部,喊我过去一起干,你看能让我多采购一些辣椒酱吗?”
经过一连串的打击,蒋玉芬对单位已经心灰意冷。
她决定长期泡病假去省城闯荡一下,别的她不清楚,但瑶岭辣椒将的火爆程度她还是知道的。
刚好家人在省城做副食品批发生意,她就把主意打到了辣椒酱上面。只要能保证货源,赚钱肯定是没问题的。
“这事儿我答应你,走,我现在就带你去找张厂长。”
方唯答应了对方,随即带着蒋玉芬去了乡里并找到了张楚。
张楚一见蒋玉芬就乐了,蒋检验员他可没忘,以前队里上交生猪任务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这个黑着脸的女检验员。
“别人走后门我可不答应,但是蒋检验员来了这个面子要给。这样,你什时来提货都不用排队,找我就行,我会帮你办妥的、”
张楚哈哈一笑,也答应了此事。
蒋玉芬很开心,说什么中午都要请两人吃饭。
现在乡里也很热闹,光是小餐馆就开了十来家。三人来到了其中一家饭馆,点了几个菜,高高兴兴的吃了一顿。
方唯和张楚下午都有事,所以没有喝酒。
吃过饭,三个人便各奔东西,张楚回了厂里、蒋玉芬回了县城,方唯则去了竹器厂。
他在竹器厂巡视了一圈,等到下午下班便和盘莲花一起返回了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