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457节

  方唯和盘莲花便启程赶往了省城。

  他们到了省城之后,就直接去了【瑶岭大厦】。大厦有内部招待所,条件不比大酒店差,而且还方便。

  安顿好住处,两人去外面吃了晚饭,然后去方平那边坐了一会儿。

  明天是周六,小洁下午放学就可以离校了,正好可以和女儿聚一聚。

  “小洁基本上每个周末都到我这里来,来了之后和我们说说学校里面的新鲜事,然后就是闷头学习。”

  说起小洁,方平和田桂花都是一脸宠爱的神情。

  小姑娘很懂事,嘴巴又甜,而且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这样的孩子谁不喜欢?因此,当着方唯两口子的面,他俩一个劲的夸赞小洁。

  盘莲花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然后和方唯返回了瑶岭大厦。

  第二天。

  方唯一早就去了公司,公司的办公地点也在大厦这边,倒是很方便。

  “方支书好!”

  “方支书早!”

  目前公司有不少社员,以及从合作社下来的部分理事。

  他们在公司担任了重要的职务,这部分人大约占公司员工的一半左右。

  其他的都是外聘人员,有些人还是第一次见到方唯,搞不清楚这些人为何称呼对方为“方支书”。后来还是其他社员告诉了这些人方唯的多重身份,他们才知道了这个称呼的由来。

  随后,方唯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

  他得和所有人见个面,要是以后走出去自家的员工不认识自己,那可就闹笑话了啊。

  “今天有些人可能是第一次见到我,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但是不要紧,一回生二回熟,我和在座的都是同事,以后打交道的时间还长着呢。”

  方唯开口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强调了一下公司的规章制度。

  同时他还没忘记给大家画一个大饼,将公司的前景描绘的都非常好,自然是想让大家玩命的干。

  不过别人画大饼仅仅是画大饼,而他的描绘的蓝图是真有可能实现的。

  员工们都很亢奋,因为方唯的名头足够大,谁不知道他是国内育种方面的权威?而且有瑶岭合作社的成功先例,基本上没人觉得他是在说大话。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方唯随后去各部门转了转。

  公司的总经理以前是合作社的理事,副总经理是外聘人员,是企业管理方面的行家。

  决策委员会成员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个结构更像是公司的董事会,否则方唯的董事长就显得很可笑。

  现阶段,决策委员会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企业越来越规范,肯定会成立董事会的,有些人可能就会离开公司的决策圈。

  没办法,在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总会有人掉队。

  当然,他们这些人即便是离开了公司决策圈也会在其他岗位上发挥作用。

  下午。

  方唯和盘莲花去了学校接女儿放学,然后一家三口去外面吃了饭。小洁和父母有说不完的话,她是家里的老小又是女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自然更亲密一些。

  “我们学校的条件真好,有体育馆、图书馆,我以前完全都不敢想象。”

  看到孩子在省城的学校找到了归属感,两口子都很开心。

  星期天上午,两口子带着女儿去买了两身衣服,同时还给孩子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到了下午,两人就把小洁送回了学校。

  盘莲花周一就返回了家里,方唯则继续留在省城坐镇。

  各单位的资金陆续汇集到了公司的账上,三个单位只留了维持基本运行的商量资金。以后有大笔的开销都需要写申请报告,再由公司划拨。

  等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瑶岭合作社、田炳义合作社以及瑶寨就会淡出公司,取而代之的是瑶岭乡生产基地、田家生产基地、瑶寨生产基地、育种中心、新林农场和阳山农场。

  将公司管理和原先的单位彻底剥离。

  瑶岭合作社、田炳义合作社以及瑶寨,只是作为农业公司原始股东的存在。三家单位将所有的土地、生产资料和资产投入到了公司,那么就对这些东西失去了支配权。

  以后每年分红,公司会将分红款打给三家单位,然后再由他们给社员们进行分配。

  到了这一步,比如像瑶岭合作社,更像是职工持股会,可以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却不能干涉公司的正常运行。

  忙忙碌碌半个多月,方唯回到了村里。

  公司接手了全部的农田和林地,以及所有的资产。等到年后,公司会整顿各个生产基地,原先的人马重新竞聘上岗,成功上岗后需要签订劳动合同。

  完全是公司化管理的哪一套。

  “支书,那咱们这些人岂不是要失业了?”

  赵金生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你担心个屁!以后你就是瑶岭生产基地的主任,大小事情都归你管。只不过,合作社的功能会大大的缩减,自然也就没有了大部分的权力。”

  方唯觉得赵金生很适合抓生产,但不适合进入决策圈。

  其实以前的老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只不过在公司化运行之后,他们就不像以前那么风光了。

  “支书,谢谢你!我喜欢做农村工作,当这个基地主任就挺好。”

  赵金生没什么怨言,他知道自己的水平,所以愿意踏踏实实的在生产一线做事。

  其实,以前合作社理事会的大部分成员,都会充实到生产一线。不过,由于瑶岭合作社是公司的

第406章 忙乱的春播,保守秘密

  方唯会大量引进有知识有文化的专业人材,这些人通过考察之后,会逐渐掌握公司的大部分关键岗位。

  股东们等着分红就好。

  最新的人事安排引起了震动,大家到了现在才想明白方唯成立公司的真正原因。

  不过现在说啥都晚了,好在方唯没有彻底放弃他们,他们还能在基层管理岗位上发挥余热。

  “老三,你这么搞就不怕大家和你离心离德?”

  “不怕!他们会想明白的。我这么做并不是要杀功臣,而是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他们不会和我对着干的。毕竟公司发展的好,他们每个人的分红才会会更多。”

  晚上吃饭的时候,连孙道人都和方唯说起了这事儿。

  他这么搞,肯定会有人不满,但大部分人还是支持方唯的做法的。其实合作社要不是有方唯的撑着,恐怕很难驾驭这么大的经济规模。

  现在木已成舟,公司已经正式运行,并接管了一切。

  心里再不满的人也得注意影响,除非他压根不想在本地做事了。

  春节前。

  各个生产基地【包括育种中心和两个农场】完成了竞聘上岗的工作,现在大家不叫社员了,得叫员工。

  郑豹和王松林、田炳义等人进行入了公司董事会,决策委员会随即取消。

  委员会本来就是一个过渡机构,现在功成身退,被公司董事会所取代。

  等节后上班,公司和各大生产基地就完成了清理整顿工作,一方面所缩减了人员另一方面也给缺少劳动力的部门输送了大量的人员。

  与此同时,公司招聘的第一批农业技术人员,陆续进驻各个生产单位。

  新一轮的磨合开始了,各种观念的冲突层出不穷,方方面面都显得有点乱。方唯知道这个痛苦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等理顺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天上午。

  方唯来到了崔义明的办公室。

  “方支书,你说你图啥?”

  崔义明很不理解方唯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如果不是对方的威望太高,按照这么激进的做法,农业公司可能已经分崩离析了。

  “我也是没办法,未来我们的对手是国际巨头,只靠我们自己是无法和人家对抗的。公司需要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等等,不动手术不行!”

  方唯觉得合作社发展到今天,已经不适应的形势的需要了。

  随着惬意的规模越来越大,总不能什么事情都靠他一个人。所以他才需要引进更多的人才,不腾出来一批位置,那么引进的人才怎么安置?

  企业要发展,就得跨越粗放式的经营,他不得不这么做。

  “我说不过你,算你有理。说实话,我还是佩服你的,你这么折腾,企业的架子居然没倒。方支书,你一下子就把税收抽走了一大块,不地道啊。”

  崔义明没有多谈人家企业内部的事情,话锋一转,对方唯把公司注册到省城表示了不满。

  “崔书记,我是没办法。以后我们不仅会跨县市经营,还会跨省经营,公司总部分放在一个小县城真不合适。”

  方唯辩解了一句,马上就堵住了崔义明的嘴。

  他说的是实情,比如像阳山农场就在临县,以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我不和你争辩,你就告诉我一件事,你们内部这么乱,这一季到底有没有把握培育出来大量的【南光五号】稻种?”

  崔义明挥了挥手,说到了最关键的问题。

  “当然有把握了!还有,我们内部并没有混乱,而是改革的阵痛,很快就会一切如常的。”

  方唯立了军令状,随即离开了崔义明的办公室。

  三月。

  瑶岭农业集团公司召开了春播工作会议,向各生产单位下达了生产指令。

  合作社以前的理事,有五人主动要求去生产一线,包括两个农场和育种中心,还有两人甘愿给赵金生当副手。

  担任总经理的是王学成,他是各位理事当中学历最高的,也是最爱学习的一个。

  方唯觉得对方能担大任,所以才委以重任,对方的表现也没让他失望。还有一些原合作社的社员,工作能力突出,也被调到了省城在公司各部门任职。

  公司正式运行之后的第一个生产季如期到来,春播工作拉开了帷幕。

  公司的管理人员除了留守人员之外,其他人全都下到了各个生产单位,督促春播的展开。

  经过短期的磨合,新聘的技术人员和土专家开始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春播工作的顺利进行。总之就是谁有理就听谁的,该吵架的还会吵,但都是为了工作,不会上升到私人恩怨。

  上午。

  方唯来到了一大队的试验田,看到有两个技术员围着育种小组的成员不停的追问。

  “为什么你们的试验田的作物,生长周期这么短?这不科学。”

  “科学个屁!我们这里的水土能一样吗?从来农作物的生长就比别的地方快,事实摆在眼前,这还有啥说的。”

  “可是.”

  听到他们的对话,方唯偷偷的乐了,然后咳嗽了一声。

  “方支书,你来了?”

  “董事长好!”

  两种不同的称呼,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只有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才会喊方唯“支书”。而公司的员工,只会称呼他为“董事长”。

  方唯一一作了回应,然后说道:“你们别争了,赶紧干活。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从来不是固定的,存在就是真理,别想太多。”

  他在试验田转了一圈,然后就去了各个大队。

  各大队的农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农业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一片片土地被翻了起来。

  全公司除了瑶寨之外,所有的生产单位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即便是瑶寨也实现了半机械化,主要是受到当地的地形影响。

首节 上一节 457/4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