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明星要登月 第303节

  “与此同时,游戏涉及到生死存亡的人生问题,又不是简单的弱肉强食,而是呈现了道德和人性的复杂。”

  “两者叠加,类似‘大逃杀+韩流元素’造就了作品的全球观众缘。”

  “观众可以轻松跟随剧情起伏而不需要绞尽脑汁,再加上网飞全球同日上线的发行模式,将这部韩剧推上了现象级高度。”

  安芳菲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听你这么说,感觉有点像扎了一针肾上腺素……”

  “对,你这个形容很贴切!”

  流媒体巨头网飞将韩剧受众圈从亚洲推向全球的同时,也重塑着寒碜国国内的制作生态。

  本土叙事式微、中小制作公司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成本上涨导致电视剧积压无法销售……

  家庭伦理与爱情偶像是之前韩剧的两大舒适圈。

  传统观剧体验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韩剧对人物和心理的浪漫、细腻描写。

  网飞入局后,悬疑、凶杀、社会批判类题材快速增长,成为俘获全球观众的一把“利器”。

  “网飞制作”就是“肾上腺素式”的作品。

  强刺激、高感官成为通行证。

  一定程度上来说,韩剧放弃了以往细致精巧的部分,或者说对于情感深度的挖掘。

  这些都是经典作品的必备要素。

  而且不仅路云自己这么认为,网飞的强势姿态也受到了寒碜国业内的关注,寒碜国媒体专家就直指寒碜国电视业陷入了“网飞陷阱”。

  网飞是把双刃剑,一侧是全球流量和寒碜国创作者的机遇,另一侧锋刃则是带给寒碜国业内的动荡。

  网飞作为大资本,它出产的产品是影视剧,但核心本质还是要赚钱。

  当靠着“肾上腺素”赚了快钱,它就不可能沉得下心思去搞什么经典文艺创作了。

  靠着“敢拍”、“大尺度”等标签把寒碜国的影视市场吸干之后,它还可以去其他的市场。

  但是寒碜国的影视行业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缓过来。

  当然,这就不关路云的事了。

  反正他做的事是在提振老中的影视业,他和安芳菲正在拍摄的《梦华录》就非常有文化内涵,是老中文化输出的一个利器。

  毕竟宋朝虽然在军事上有点菜,但是在文化和经济上可是相当繁荣的。

  尤其这一世路云和安芳菲对《梦华录》的剧本进行了更多的打磨,不管是文化内核还是剧情结构都比上一世要精彩的多!

  不过在那之前,是重磅的中秋节神舟十六号乘组的太空课堂直播节目。

  当其他家庭团聚赏月的时候,路云从剧组请假去了空间站的地面指挥中心,准备给观众们上节目。

  嗯,普通人除了可以赏月之外,还可以看一看自家天宫空间站的太空课堂,了解更多的太空知识。

  天宫空间站已经搞过好几次“天宫课堂”了,已经有了固定流程,所以航天员们跟着流程来就行了。

  这次也一样。

  神舟十六号乘组先介绍了一下天宫空间站新增的一些设备,但是绕过了太空码头。

  然后展示微重力环境下,用“特制”乒乓球拍击水球的现象简介水的表面张力和疏水材料结构特性。

  还演示了不同质量钢球的质心碰撞现象,展示并讲解微重力环境下的动量守恒定律。

  还有经典的天地互动环节,也就是地面课堂的师生问问题,然后航天员解答。

  最后,航天员们飘进了太空码头的维修组装车间,向镜头展示了一颗直径达到了1.1米的立方体卫星。

  “各位老师、同学和观众朋友们,这是我们在这个车间组装的一颗‘本地’卫星!”

  “它95%零件是由地面运输上来的,而5%的零件由旁边这台和实验舱的太空3D打印机进行打印,然后由我们三个进行组装……”

  太空制造可有效的降低发射成本。

  毕竟在地面制造完成的卫星结构不仅要抵抗地球本身的重力,还要抵抗航天器飞行过程中的加速度。

  另外航天器飞行的震动也要注意。

  为了应对这些情况,地面制造卫星的结构强度就要求很大,会有很多不必要的重量浪费在加固结构上。

  而太空组装就不用考虑这些的,分散的零件非常容易运输。

  在太空直接制造零部件也是一样,可大幅减少从地球运送完整结构的负担,从而减轻火箭的有效载荷,节省了高昂的发射费用。

  另外,太空制造可按需制造、减少依赖。

  航天员可以在太空现场制造工具、更换零件,而不必完全依赖预先携带的备件。

  这不仅缩短了设备维修的等待时间,还提升了任务的灵活性。

  如果未来再打通了材料回收的环节,比如利用地球轨道上的大量碎片和老旧失效的卫星,回收它们的材料进行太空制造,那么人类就可以减少对地球补给的依赖,推动可持续的太空探索。

  顺便还可以清理混乱的太空轨道,把那些太空垃圾都回收之后还能保证其他航天器的安全。

  毕竟随着太空轨道的航天器越来越多,尤其是动辄上万颗的互联网星座,那么那些不受控的太空垃圾就成了危险源。

  一个不好就是连锁反应,让地球也出现一个由太空碎片组成的“星环”。

  而且微重力环境是太空制造的核心优势。

  在轨道上,微重力仅为地球表面的百万分之一左右,几乎消除对流和沉淀效应,可生产出更大、更纯、缺陷更少的半导体。

  超真空环境下的分子密度极低,可以避免材料氧化或污染。

  可以造出比地面更加优良的零件和材料!

今天跟审核斗智斗勇了一天,无心码字,请假

  ……

第458章 众所周知,老美做的PPT都被老中实现了

  景海朋穿着蓝色的舱内工作服把重达200公斤,边长1.1米的“太空工业一号”立方卫星放到了太空码头气闸舱的“载荷升降机”上,然后关紧舱门。

  当气闸舱的气压抽真空之后,它的外壁舱门打开,“载荷升降机”托着卫星离开舱内空间,暴露在太空环境中。

  (天宫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载荷转移机构图)

  当“载荷升降机”停稳之后,早已等待在门口的机械臂抓起固定卫星的轨道释放装置把“太空工业一号”立方卫星弹射了出去。

  至此,这颗使用了部分太空制造零件,然后由航天员在轨组装的卫星成功释放入轨。

  稍后卫星会自己改变轨道进入精确位置。

  看着被弹射出去的卫星,直播间的弹幕一片“666”。

  【帅啊!】

  【直接在太空造卫星,然后直接在太空释放,太牛了!】

  【还真有点科幻片的感觉】

  【确实,这要是往大了想,是不是可以在这种基础上造那种真正的太空飞船?】

  【那得用真正的太空船坞了吧,现在这些都是试验用的。】

  【是啊,现在造一颗这么小的卫星都费劲,95%的零件还需要从地面运上来……】

  虽然卫星不大,但意义却不小。

  太空制造的发展历程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

  当时是老苏和老美两家率先探索在太空环境下进行材料加工的可行性,早期聚焦微重力对材料特性的影响及大型桁架结构制造,但因技术限制多停留于地面研究。

  往后十多年时间,两家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之后就先后完成了电子束焊接试验,推动了空间焊接技术的发展,使得航天员在外太空修复航天器密封舱体成为可能。

  进入新世纪之后,太空制造技术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比如一四年的时候国际空间站首次部署3D打印机,完成了塑料零件在轨制造。

  二零年之后,激光增材等技术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老中在一六年开始加速发展太空制造技术,前两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的在轨增材制造。

  并且在嫦娥五号带回了月壤,了解了月壤的基础结构之后已经开始用模拟材料做“月壤砖”的原位熔融验证了。

  作为“基建狂魔”,这是为以后在月球上大搞基建做准备。

  至于老苏……

  太空制造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才进一步大发展的,之前还在试验阶段的时候老苏就——似~了!

  这次太空制造卫星上使用的5%空间站制造零件就分为塑料、碳纤维和金属三种。

  除了前两种,金属材料的太空环境3D打印是刚刚突破的。

  太空制造绝非简单移植地面上的工艺。

  世界首台工业级金属制造3D打印机是去年底装修“太空码头”的时候装进去的,这是一台180公斤重的设备,整体是洗衣机大小,并被密封在一个类似保险箱的金属盒中。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内部激光温度超1200摄氏度,必须严格控制热量。

  还有它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和其他有害物质也需要严密防护,防止产生安全隐患。

  此外,为适应微重力环境,工程师被迫放弃常用的粉末加工技术。

  因为粉末会飘散,所以改用金属丝材打印。

  打印一个5厘米尺寸的零件需要20小时,且每天限时4小时运行,以防噪音干扰航天员。

  虽然太空3D打印任务的限制很多,但它在太空按需生产零部件的优势为空间站提供了应急维修能力,因此仍然是必要的。

  别看现在的打印速度还很慢,那是因为只有一台打印机,不管是之后改进技术还是增加打印机数量,都可以满足早期的太空零件打印需求。

  至于老美,虽然它现在的太空金属3D打印还在验证,但是不妨碍NASA很早就提出了“千米级结构在轨制造概念”。

  在它的未来PPT中,太空制造将彻底改变航天系统设计范式。

  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发射体积与质量限制,进一步降低深空任务成本,实现超大型结构在轨建造,如千米级天线、超大型太阳能空间发电站等。

  同时,NASA的“地外原位资源利用”计划可支撑月球和火星基地可持续发展,利用月壤制氧、将火星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等技术已进入验证阶段。

  这个计划还需要自主化与机器人制造的配合。

  这些尖端系统能够直接在外太空制造各类零部件并完成整体装配,实现从航天器构件、专用工具到太阳能设备等基础物资的太空本地化生产。

  以往受限于运载尺寸而无法整体运输的超大型构件,今后可以在太空直接制造,为月球基地建设、火星驻留任务以及深空探索提供了关键支撑。

  未来的太空自主制造系统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智能化水平,从材料优选、结构设计到成品制造与质量检测,整个生产流程无需人工干预。

  智能质量监控系统通过图像识别与机械臂协同,能实时捕捉太空3D打印过程中的压痕变形、层间错位等缺陷,并立即进行太空原位修复。

  这种“自诊断自修复”能力不仅大幅降低材料损耗,更避免了将故障部件运回地球的高昂代价。

  是不是很美好?

  但都是PPT!

  能不能成……那就不一定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世界各国又开始了“摩拳擦掌”模式。

首节 上一节 303/3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