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明星要登月 第347节

  【之前量水线和甲板面积就觉得不可能只有八万吨,满载九万多吨才比较合适。】

  其实路云也搞不清楚三号航母的排水量到底有多大,反正官方说八万余吨,而军事专家说这种大航母的排水量大小全看油料补给加多少,反正一般情况加多那么一万吨也很常见。

  空载和满载的差距有时候能差三四万吨!

  不过路云倒是知道三号航母确实比老美的福特级二号航母先服役。

  福特级二号航母说是下水了,但自从一九年下水之后就一直待在船厂里没动,根本就没有出海海试过。

  充分暴露了老美造船业的终极衰弱。

  但老美自己有话说:“因为我们造船太快了,所以甘乃迪号航母服役才慢。”

  其他人:“?”

  而老美的实际意思是,之前的福特级首舰福特号就有很多问题,但联邦的造船能力太强了,二号舰甘乃迪号建造飞快,根本来不及修改一号舰的问题。

  所以当一号舰的问题全暴露之后,已经建造大半的二号舰就尬住了。

  拆了重造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在建造的过程中修修补补,企图摆脱一号舰的类似问题。

  于是就成了现在这样。

  当然,大多数人是不会信他们这些屁话的。

  联邦的制造业烂了就是烂了。

  这方面老中就不一样了,正在高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制造业强国!

  这一世路云的存在还加速了这一个过程。

  十九日的时候,重型长征十号火箭的合练圆满成功,然后就推回了垂直组装大楼做最后的检测和维修。

  下一次再推出来就是七月份的首飞了。

  至于具体什么时候首飞,路云就在合练成功之后的发布会里提到了。

  作为火箭总师,路云坐在发布会的主位上侃侃而谈。

  “重型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充分吸收新一代火箭和常规推进剂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经验和成果,充分借鉴国际主流运载火箭的先进经验,全面对标世界一流技术水平。”

  “我们还创新了设计方法和系统方案,通过综合优化实现运载效率大幅提高,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重型长征十号火箭的研发突破了13项重大关键技术为代表的120项关键技术,提升了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技术水平和能力……”

  重型长征十号火箭能这么快的造出来可不仅仅是路云一个人的功劳,它凝结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

  这其中的器箭一体化技术来自长征五号火箭研发团队。

  它是针对飞行器在上升段的工作环境和载荷条件,通过运载火箭与飞行器联合建模对上升段飞行器内部响应分布进行精细分析。

  并且形成基于一体化设计的仿真和试验方法实现飞行器设计条件的优化,提升了任务效益。

  而电气一体化技术来自电气研究所,它通过一体化的综合电子架构设计,将原有分布式的相关设备进行适度集成。

  一体化架构、一体化通信、一体化能源,通过全箭电气系统软硬件资源共享,实现系统功能性能优化及设备的模块化和小型化。

  还有新型数字化技术,它是在传统设计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按照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思想、方法、工具和手段,规范数字化设计工作、提升数字化协同设计水平,形成高效协同研制模式。

  还通过研究高性能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紧固件高性能材料等工程应用技术,提升箭体结构的性能和工艺稳定性,实现运载火箭结构效率和运载能力的提升。

  重型长征十号箭体结构轻质化是运载火箭控制自身重量提升运载效率的重要途径。

  整体火箭由于发动机推力大、载荷量级高、传力形式复杂,通过尾舱传力一体化结构、大承载锥底贮箱大直径低温共底、纵向高加筋箱筒段、整体机铣高筋壁板组合舱段等新型承载结构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然后从设计方法、材料体系和结构形式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挖潜,以显著降低全箭结构质量,支撑起了重型长十火箭高运载效率的指标要求。

  另外,分离是运载火箭至关重要的动作,关系到飞行任务的成败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重型长十火箭通过突破线式分离、刚性包带等关键技术,确保在火箭载荷复杂且量级大的情况下,高可靠、高安全、低冲击的完成分离动作。

  而自主飞行控制重构技术是提高载人火箭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基础,是运载火箭方面的先进技术。

  通过自主飞行重构技术具备故障模式下的任务适应能力,能够进行在线自主决策与快速规划、充分利用火箭的剩余能力,转入任务降级、应急救援、可控返回等备用任务,以保证有效载荷及人员的安全,提高任务的成功率。

  重型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系统复杂、箭上和地面产品数量多,测试流程和项目繁杂,并且三级火箭还采用了液氢推进剂。

  为确保测试操作的安全性和提高测发效率,开展大口径零秒气液组合连接器、智能化供配气、具有牵制功能的后倒支撑臂、大流量喷水降温降噪、活动发射平台热防护、运载火箭火工品自动短路保护及解保、运载火箭火工品电磁阀及自动测试技术攻关,实现加注后全箭各系统无人值守。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合练的时间这么快,又这么顺利的原因。

  就在路云在发布会上侃侃而谈的时候,老美那边的火箭总装大楼大门打开,SLS火箭又被推了出来。

  它二十日就要首飞了。

  当路云宣布重型长征十号火箭会在七月十日首飞的时候,SLS火箭也再次矗立在了发射台上。

  世界的关注度在两者之间来回穿梭。

  不过到了二十日,主要关注度还是去了老美。

  当然,SLS火箭首飞直播间里经常会提到重型长十火箭。

  【SLS火箭有种被重型长十火箭赶鸭子上架的感觉。】

  【虽然我讨厌老美,但航天的事我还是很喜欢的,希望SLS火箭能成功吧。】

  【等等,突发情况,SLS火箭燃料又开始泄露了。】

  【啊?】

  【不过NASA主管一脸淡定的表示,只是技术性调整,泄露在安全值之内,所以继续加注燃料。】

  【看来NASA是铁了心要今天首飞啊!】

  【嚯,倒计时30秒了!】

  【10秒!】

  【3、2、1,点火!】

  【起飞!】

  【哇靠,真起飞了!】

  【爷青结,SLS火箭终于不鸽了。】

  【牛批,牛批,虽然我之前还嘲讽它来着,但是这起飞画面是真的帅啊!】

  【哈哈哈,固推火箭就是劲大!】

  (SLS火箭起飞网图)

  【这大橙色罐子和两边的固体火箭助推,我仿佛看到了航天飞机在飞。】

  【SLS火箭也算是航天飞机的精神续作或衣钵传人了,终于飞了。】

  【不容易……】

  确实不容易,只有指挥中心知道有多少警报在闪红灯……

第518章 世界线变动了,世界线又改回来了

  本来火箭的安全冗余系统是为了预防万一,但是SLS火箭的安全冗余系统没想到NASA的人就是冲着它来的!

  首飞就是高端局!

  “SGD-GN管线下线,已经自动替换为冗余管线!”

  “LSN电路断裂,已经自动替换为冗余电路!”

  “KENG芯片失联,已经自动替换为冗余芯片!”

  “OAE锂离子电池断开,已经自动……”

  “LAGT……”

  “……正常!”

  “正常!”

  听了一连串的坏消息之后,指挥中心内的工作日人员终于听到了“正常”这个词。

  好在指挥中心内的声音是不会被直播出去的,要不然外界可能会以为SLS火箭下一刻就会炸成一个大火球。

  其实不然,它的冗余系统充分发挥了作用。

  火箭的结构设计都留有较大的安全余量,采用多冗余架构保证火箭的正常运行。

  比如超级安全的载人火箭长征二号F的控制系统就是采用“三冗余”设计,核心控制仪器三取二冗余。

  即使某一电路板失效,系统仍能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机制维持运行。

  长征二号F火箭上边大量采用了这种架构,所以它的关键参数预留了20%的安全余量,确保它在极端条件下仍能安全运行。

  而太空叉的猎鹰9号火箭更牛。

  作为商业航天公司的商业火箭,它一开始就是冲着低成本去的,所以一些设备根本就没有使用昂贵的“航天级”标准,就是用的商业标准。

  只不过火箭的设备之所以有“航天级”这个标准,就是因为它们工作的环境太恶劣了,所以只有极高标准的设备才可以正常工作。

  甚至为了防止它们失效,像长征二号F火箭还要搞“三冗余”。

  而猎鹰9号火箭用的设备没有那么高的标准,那就只能搞“六冗余”,甚至是“九冗余”。

  就算普通设备在极端工作环境里工作容易坏,但有五个、八个的备份,一会坏一个也能撑到总体工作结束了。

  毕竟火箭的工作时长也就几分钟,撑一撑就过去了,并且这样还很省钱。

  因为同样作用的设备,“航天器”的设备要百万,而普通商用的设备却只要几万块。

  不过……

  别管多便宜吧,火箭的各个部件和系统在起飞前都会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性能和可靠性。

  毕竟再怎么商用,之所以能选上它们,除了价格原因之外,也是因为它们确实符合基本要求。

  早期猎鹰9号火箭的冗余系统确实一直在发力,但是当火箭越改进越成熟之后,它的冗余系统就逐渐沦为了备份,渐渐的从“六冗余”缩减成了国家队火箭的“三冗余”。

  甚至为了进一步节省成本改成了“二冗余”。

  基本上也都没出过问题。

  像SLS火箭这样,上来直接对冗余系统猛攻的,那真是……相当少见。

  好在SLS火箭的冗余系统足够够力,承受住了考验。

  指挥中心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而直播这玩意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当镜头切到航天指挥大厅之后,外行人看着大屏幕上显示着花里胡哨的数据和交头接耳忙碌工作的工程师们只觉得专业。

  但内行人,尤其是也在航天指挥大厅工作过的内行人来说,这画面就有意思了。

  比如跟路云一块看SLS火箭直播的年轻工程师们。

  “看来SLS火箭的小毛病不少啊,这交头接耳的模样,这要是开了声音保准比菜市场还热闹。”

  “是啊,这老美也是急了,要不然不可能赌性这么大。”

首节 上一节 347/3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