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则表示:“书市我很满意,我能对新华书店提个建议吗?”
那名经理级别的工作人员表情严肃了一下,但还是笑着道:“魏老师请讲。”
魏明道:“我今天来到这里才一个小时,已经翻了十几本书,手上也买了三本,我觉得这样能直接接触到书籍的购买体验非常好,那为什么我们的门店不可以这样吗。”
经理听后一怔,现在的新华书店是这样的,去买书之前先确定自己买什么,然后告诉柜台后面的售货员,让他从书架里给你取。
魏明继续道:“就像最近很火热的那个东方新天地一样,把阻隔在顾客和产品之间的那道屏障撤掉,相信顾客的素质,让顾客有更多选择面,这样不好吗。”
“好,说得好!”
终于找到亲哥的魏红在下面假装路人跟着喝彩。
但因为只有她一个,所以略显尴尬,不过魏明的话说到了读者们心坎里,很快周围的人就开始纷纷叫好响应。
书店那个柜台就像是防贼一样,以前也不觉得有什么,可自从出现了东方新天地后,那种被尊重且随意的购买体验实在太好了,也就显得之前的模式不够好了。
不仅下面的读者们这么想,就连德高望重的叶老也附和道:“群众的声音需要重视,小孙,我觉得你们可以考虑一下小魏的这个提议是否可行啊。”
孙经理点点头:“回去之后我们会开会认真讨论的,谢谢魏老师的建议。”
接下来就是魏明期待的合影环节了,有个不知是哪家媒体的记者要给几位作家拍照。
唯一不美的就是孙经理也混在其中,是一张四人合影。
时候也不早了,再去四合院看看就该吃晚饭了,魏明数了一下人头,今天要请的人不少啊。
魏明和小红以及她的几个女同学来到了外面,男同学已经买了书回学校了。
不过女同学们想去魏明家做做客。
魏明大方地表示欢迎。
“那咱们走吧。”
“再等等。”
等了一会儿,李晓林跟何成伟都出来了,魏明给他们互相介绍了一下。
何成伟手里还拎着东西,魔都土特产,一包大白兔,两瓶参桂养荣酒,他本来是想工作结束后直接去华侨公寓找人的。
看到这酒,魏明颇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大概去年这个时候自己去的魔都,还认识了雪姐。
“那咱们就谢谢何主编吧。”魏明直接撕开包装给小姑娘们散糖,何成伟这才注意到刚刚在自己那里买了书的北大女孩原来是魏明妹妹的舍友。
而北大的姑娘们更关心《收获》连载的那部《蹉跎岁月》在下一期能否完结,纷纷询问李编。
看来这部知青文学代表作确实很出圈,几个女孩都看过,听李晓林说《收获》九月刊已经加印过一次了,发行量达到了65万册。
见魏明推着摩托车有些艰难,李晓林表示让他骑着先走。
“我们跟着你妹妹溜达过去就行。”
“那好吧。”魏明带着何成伟的礼物先走一步,顺便看看家里有没有什么不能让人看的。
回去之后魏明就知道老娘来过,因为树叶被收拾的干干净净。
书房里倒也没什么问题,《花花公子》被藏好了,这里也就剩下一副启功的字,一幅比较便宜的齐白石,太珍贵的画作都放在华侨公寓了。
“哦,对了。”
他赶紧做了壶热水,把茶叶和茶具拿出来放在院子里的石桌上,准备招待客人。
门是敞开的,魏明正沏着茶就听到了外面的声音。
“雅,太雅了!”何成伟进来之后看到魏明正在树下石桌沏茶,立即大赞,也有点羡慕,这院子住着多舒坦啊。
魏明哈哈一笑:“各位请坐,座位不够小红去屋里面搬一些。”
乔翠道:“不用了魏老师,我们站着就行。”
“对对对。”
几个女孩纷纷打量着大作家的小院,真大啊,收拾的很干净,比最初的卖相强多了。
她们虽然都是城里人,但大富大贵的也没有,这居住条件简直不要太巴适。
李晓林笑道:“这下子不用担心没地方放读者来信了。”
魏红向哥哥请示:“哥,我们能看看书房吗?”
“可以。”
进屋之后小姑娘们叽叽喳喳,感慨魏老师还会书法呢。
魏明刚刚特意把毛笔砚台那些东西摆列开,他平时更喜欢在四合院写写字,所以文房四宝这类东西主要放在这边。
也是考虑到将来雪姐来了这边,两人可以风雅一些,比如她在前面研墨,自己在后面研磨。
李晓林没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问魏明:“这里有你的稿子?”
魏明:“备份稿放在了这里。”
创作这部大长篇他通常写几页就要复印备份,备份放在这里,原稿放在华侨公寓,这几十万字的书稿,如果丢失,想要重新写出来花费的时间可能比之前创作的时间还要多。
远的不说,就说《战争和人》这部书,作者王火在6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这部120万字的超长篇巨著。
这篇小说跟《人间正道是沧桑》有相似之处,也涉及大量国民党高层的描写刻画,因此在特殊时期导致作者和作品遭难,还没出版的原稿直接被焚毁。
前不久中国青年出版社邀请王火重写这部作品,他第一稿写作的时候用了十年,重新写却用了十四年,然后和《白鹿原》同一期拿了茅盾文学奖。
魏明把备份稿交给了李晓林,不过劝她不急着看。
“等会儿咱们先去吃饭,您带回招待所看也是一样的,看完还回来就行。”
李晓林抱着厚厚一摞书稿兴奋道:“我现在饭都不想吃了。”
几个女孩出来了,看到了那份书稿,除了宁馨,都觉得,如果让她们看一看,晚上真的可以不吃饭的!
魏明:那如果晚上吃的是全聚德呢。
最终他们还是悉数被魏明请到了全聚德吃了一顿好的,主要是请两位编辑,难得他们来燕京,自己可以做做东道,几个小女生就算是赶上了,免费的大餐吃着就是香。
就是魏红有点心疼,早知道自己应该拒绝得更坚决一些的,多了她们几张嘴,大哥起码多花十块钱。
然而魏明丝毫不在意这点小钱,十块钱能巩固小红在宿舍的领导地位也值了。
更何况月初的新天地分红,魏明又拿到了两万块,现在手上光人民币就三万多。
不过等明年个人所得税正式施行之后就要减少分红了。
谈话间魏红还向两位编辑前辈介绍了她们北大魔方社,魏红更是把时间稳定压缩到了半分钟以内,技压整个数学系。
可惜没带着魔方,无法让两人知道魔方是个啥玩意儿。
而他们社团就那么一个魔方,宝贝着呢。
魏明表示:“我抽空去友谊商店看看,如果有的话,我可以赞助你们社团几个,如果没有我再托香港的朋友买几个。”
一个社团就一个魔方像什么话。
饭后,小红决定跟哥哥回家住一宿,明早再去学校上课。
然而回到家魏明不出所料被老娘问了四合院的事。
“哦,那些家具啊,卖了。”
“卖了?”
“嗯,有个朋友喜欢,而且给的价格挺高的,我就出手了,毕竟不是马上就要用的,回头有空了我再买几件补进去。”
许淑芬:“几件老家具能卖几个钱啊,你那朋友也是的,去店里买点新家具多好啊。”
魏明笑道:“娘啊,这老家具可不便宜,我赚了上千呢,有人就好这个。”
“啊?”许淑芬觉得不可思议,这大城市赚钱这么容易的吗?难怪都乐意来大城市。
~
回到作协的招待所,李晓林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小说,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
魏明的文笔自不消说,开篇引人入胜,一开始是江家第一代江赤侠登场,颇有一种武侠小说的既视感,但又配合上清末故事背景,戊戌六君子、小站练兵、西方传教士,历史感扑面而来。
而故事的主视角也转移到了他的两个儿子江立中、江立民身上。
……
(明天坚决不短小了)
第252章 断章我是专业的
为了方便自己的创作,魏明把主角的背景放在了直隶,所以当江家兄弟初登场的时候,正是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
也就是1924年,这一年江赤侠的大儿子江立中已经成亲添丁,但小儿子江立民年过二十还未婚配。
而江赤侠因为对政界的腐朽感到无力而处于退休状态,在老家含饴弄孙做富家翁,早已不负当年之锐气。
因为江家在京城有一些生意,为了防止受到这次大战的波及,江赤侠让已经有了子嗣的大儿子进京护持,没想到生性顽劣的小儿子也偷偷混进了大哥的马队,进了北平,且恰好赶上冯玉祥进京发动政变,全城戒备,软禁曹锟。
在这段情节里,作家魏明重点塑造了两兄弟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大哥沉稳阴鸷,做事狠辣果决,弟弟聪慧机敏,富有正义感。
但李编看得出来,魏明对弟弟江立民的描写更多,应当是第一男主角。
而且魏明讲故事的水平非常高效,才几页纸的内容,那叫一个高潮迭起,峰回路转,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看的李编根本停不下来。
而二十年代老燕京的味道也被他精炼的笔墨刻画的丝丝入扣。
所以当深夜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有人在招待所外面瞅一眼,就能看到只有二楼的一个房间亮着灯,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位在疯狂赶稿的作者呢。
李晓林无数次告诉自己,再看最后一页就不看了。
算了,看完这一章就不看了。
后面又会发生什么呢,要不我把这一段情节看完吧。
然后……天亮了。
~
在李晓林看稿子的时候,魏明也暂停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因为他要考试了,而且是两场考试。
第一场是北大图书馆学系的函授班成人高考。
以他现在的学识水平,想要考大学不难,但想要考北大清华这种级别的高校很难,但考上之后规规矩矩上四年学,这对他来讲难度更大。
所以他投个机取个巧,上个函授混个文凭拉倒,以后有机会再考虑弄个研究生学位,反正中文系不少都是他的老朋友忘年交。
这场考试对魏明来说难度不大,另一场考试更简单,是他的驾照考试。
若是一开始他就有现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怕是考都不用考了。
函授班的成绩没有立即出来,不过驾照是当天就给了,依然是刘师傅陪他完成的考试,并领了驾照。
魏明拿着证欣喜道:“走吧,刘师傅,庆祝一下!”
这次刘师傅拒绝了,晚上要给老丈人过寿,今天是吃不上魏明的请了,只能相约改日。
虽然有了驾照,但魏明距离真正开车上路还有一定距离,不是技术上,是他没车。
买不起啊,现在一辆魔都牌轿车要八万块,哪怕东方新天地生意那么好,也得明年才能买得起。
而且买得起不意味着你能买,如今私人购车的政策依然不明朗,基本只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能轻松获得购车资格,个体户或者个人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