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闻转过身来:“误会了不是,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这小说写的是我们燕京大院子弟的故事,你可能理解不了,嘿,这他娘写的,就好像有人拿着摄像机对着十几岁的我们拍纪录片似的。”
姜闻看完之后对魏明佩服的五体投地,以前他也觉得魏明牛,但今天才知道他能这么牛,关键他也不是大院子弟啊。
有一些对男主角梅小军和他身边那些同类的描写刻画让姜闻有一种裸奔的感觉,似乎在这个作家笔下他一点秘密都没有,谁的青春期没有一个米蓝呢。
而且这文字也妙,除了老舍的那些京味儿小说,姜闻第一次在一部小说里体验到了燕京话的魅力。
刘小宁有些不服气,觉得这些燕京大院子弟太鼻孔朝天了:“我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能看懂,还能看不懂大院子弟的故事,我也就是奇怪,你们有什么了不起啊,还值得让魏老师单独著书立传歌功颂德。”
已经几乎看完的姜闻哈哈一笑:“这可不是歌功颂德,魏大作家就差指着我们的鼻子骂:丫真是一群臭傻逼了。”
刘小宁更觉诧异,怎么被骂了还能这么乐呵呢?
这时有人敲门,刘小宁奇怪:“谁啊?”
还敲门,谁会这么客气啊,难道是女生?他脑中立即冒出丛珊、岳虹、吕莉瓶等班里女生的模样。
然后拉开门,就看到一张眯着小眼,挂着眼镜的胖脸。
“哎呦,英砸!”姜闻认出自己的高中同学,“你先自己坐会儿,我看完了再聊。”
英哒跟姜闻的同学自我介绍了一下,得知对方是北大的,刘小宁都客气了几分。
而当英哒看到姜闻正在看《十月》,他嘴角微抽。
当姜闻一口气看完《阳光灿烂的日子》,他合上杂志,竟有些舍不得把书还给刘小宁,还拿起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过瘾,真他妈过瘾,感觉比挊一发还通透!
什么他妈的叫他妈的青春,这他妈的就是青春啊!
英哒勾勾手,姜闻跟他下楼在学校逛了起来。
英哒负手走在前面:“来你们学校开一个话剧方面的会,顺便过来看看你,过阵子我们话剧社要开演了,到时候记得过去看看啊。”
“先说清楚,你不演是吧。”
“我是导演。”
姜闻嘿嘿一乐:“那我去,你演戏照你家老爷子可是差远了。”
虽然差着三岁,但两人确确实实是同班同学,在这个年代不稀奇,而且姜闻是总政大院的,英哒是内务部街一号大院的,属于是邻居,姜闻经常去英哒家玩,英家老爷子也很喜欢他。
“你刚才看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吧。”英哒问。
“对啊,你们北大才子的大作,写的太牛逼了,我愿称其为一个男孩的青春史诗。”姜闻评价道。
他算是一眼就看出了魏明的创作意图,这就是一部青春文学,故事发生在嗡嗡嗡,但既不反思,也不伤痕,就写一个不着调的男孩的故事,也写出了青春的本质:冲动、夸大与自我美化。
就像小说里说的:记忆被情感改头换面,真相无从考证。
看到最后,他想要对刘小宁收回那些他看不懂的话,青春是共通的,或许边远地区的青春跟燕京大院子弟的不尽相同,但青春的本质是一样的。
现在姜闻甚至觉得外国人都能看懂。
英哒也已经看过了,客观讲,文字很有风格,故事也很吸引人,见姜闻对魏明的这篇小说如此推崇,他不解道:“这篇小说可没少埋汰咱们大院子弟。”
姜闻理所当然道:“我觉得当时咱们确实挺傻缺的,人家写得也挺客观的啊。”
甚至在不了解大院子弟的其他读者看来,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大院子弟在老莫吃饭,拍婆子,看内参片等生活细节,反而让外面的人产生了对大院子弟的羡慕情绪。
见姜闻对魏明崇拜的厉害,而且魏明现在是募捐英雄,国家树立的典型,哪怕英哒跟他不太对付,也不敢说他的坏话,只得摆摆手走了。
姜闻是很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种把政治背景模糊化,聚焦于个体心理体验的故事,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故事才能更持久,几十年后看也不觉得过时。
而当政治风向变了,很多当下大红大紫的作品在未来将无人问津,甚至被鞭挞,但只要少年仍有烦恼,《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会一直有意义。
而此时评论界出现了一些对魏明,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批评声音,主要就是针对姜闻喜欢的点。
有人觉得魏明丧失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宏大,也没有了《放羊班的春天》的深刻,这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以上那些作品相比过于小家子气。
就一个男孩的青春期故事,值得一个国宝级青年作家洋洋洒洒的八万字吗?
“简直太浪费笔墨了,如果换成英文歌词,估计都能给国家换回上亿外汇了吧。”这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在《文艺报》上的评论。
而他的评论也恰好体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时代多的是宏大叙事,多的是为国家为人民,唯独缺了一些“为自己”。
也正是这份“为个人发声”的特殊意义,让《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青年群体中大受好评,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奉若经典,以至于一书难求。
《十月》本以为50万册已经不算低估了,没想到根本不够,才上架没两天就收到了好几通催印电话。
最终主编大手一挥:“加印,再来30万!”
如此魏明+魏什么在这个9月联手砍下了100万册发行量,且分别在各自的受众里引发巨大讨论。
这部小说里的很多痞里痞气的金句也开始在青年群体中流传开来。
陕西的贾平凹在看完《十月》上魏明这篇小说后,对身边的路遥感慨:“感觉从此以后要出现一种以燕京方言为主要特色的京味儿小说了。”
路遥放下咖啡杯,又抽了一口烟:“他写他的京痞,我写我的秦土,你再给我看看我这篇《人生》写得如何。”
~
此时已经退伍,正在燕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卖糖盐水和葡萄糖的王硕不甘于就干这点事,他也在坚持创作。
刚刚写得了一篇小说,立即找到好朋友郑小龙,让他这个北大中文系的才子给掌掌眼。
郑小龙也是大院子弟,他笑道:“我就一分校的,你甭抬举我。”
王硕随手拿起郑小龙桌上的一本杂志:“快点给我看看,别不识抬举。”
郑小龙哈哈一乐:“我觉得你这风格可以跟魏明学学,就你手上那本杂志,翻开101页。”
~
第341章 十白金,制霸香港乐坛!
“你说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吧,我听身边朋友说过,一个个又爱又恨,欲罢不能的操性,真这么牛逼?”王硕接过杂志,有些不服不忿道。
“你看看就知道了,你看他的,我看你的。”郑小龙道。
他看的王硕作品是一个短篇,叫《海鸥的故事》,因为王硕是海军出身,这篇小说讲的也是一年轻海军水兵的故事。
巧的是,也展现了男主角青春期的一些思想碰撞,主题上有相似的地方。
当郑小龙看完,王硕正看的投入,感觉到有人盯着自己,他抬头瞅了郑小龙一眼道:“这小说有点长,给我准备个晚饭吧,在你这吃。”
“得嘞,你先看着。”
王硕:“顺便把我那篇扔垃圾篓里吧。”
郑小龙哈哈一笑:“不用妄自菲薄,写的不如魏明不算什么丢人的事,我认识几个北大中文系77级的,基本都是一入学就在刊物报纸上发文章的主儿,结果两年前魏明一进北大,整个文学系全被一个门卫干趴下了,都不敢说自己是文化人了。”
王硕叹了口气:“留着吧,我回头改改再发,赚点稿费还能美美吃一顿。”
这时的王硕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之前看过《双驴记》,只是觉得这种臭贫的语言风格很有意思,跟自己平时一个德行。
现在看到这部把《双驴记》风格延续和发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王硕对于把京味儿痞气和文字的巧妙结合又有了一些心得,或许这是更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他甚至可以在魏明的基础上做的更极端一些,魏明的这篇作品还是有文学气质的,而自己可以彻底在痞的路上一往无前!
~
北池子四合院。
卧室的窗户突然被龚樰撞开,她身后还有一个魏明。
虽然天黑了,虽然院子够大,动静不至于传到外面,虽然魏明把过来看热闹的猫狗都轰走了,但这还是过于挑战雪姐的羞耻心了。
此时一半雪白身子探出窗外的龚樰感觉室外很亮,不像是八九点钟。
她抬头一看,一颗好大的皎洁明月高悬空中。
雪姐恍然:“今天是中秋节啊!”
“对啊~”魏明拉着她的一只胳膊。
龚樰:“那你今天应该回家的。”
魏明:“中午我在家吃的饭啊,我包里还有两块月饼,晚上咱俩饿了可以垫吧垫吧。”
“我是说你今晚应该陪家人的。”
魏明:“明天再陪吧,今天陪你,省得你想家。”
听到他这话,龚樰感动的鼻尖发酸,算了,由着他胡闹吧,还好是四合院,还好在京城他们有这么大的私人空间可以尽情撒欢。
第二天,魏明真的要在家里陪伴家人了,昨天中秋没回来主要还是因为老魏没回来,于是外婆被梅文化请去了梅家一起过节。
现在外婆有点左右为难,既想看着孙女生孩子,又惦记老家的灾后重建工作,留也不是,走也不是。
今天老魏从老家荣耀归来,外婆也回来了,表弟龙小洋也在,另外平安叔一家四口也被叫了过来,算是中秋延后过了。
“喜子,这是你的,乐乐你的。”见到两个小学生后,老魏首先送了他们一人一个黑猫警长的玩偶。
魏明看了一下,针线做工精细,但形象上稍显粗糙,主要体现在警长的黑色布料不够黑,白色布料不够白,也没有猫咪毛茸茸的感觉,另外眼睛是用的两只黄色纽扣。
以魏明后世陪小女朋友们抓娃娃的眼光来看,这两个布偶肯定是不合格的,还是不够工业化。
不过两个小的喜欢的不得了,吃饭的过程中也一直抱着,在这样物资匮乏的年代,布料紧缺的年代,能有这种玩具已经很难得了,小朋友们并不挑。
老魏告诉魏明:“这是赵寡妇用一天时间缝出来的。”
魏明:“那手速还可以啊,供销社怎么说。”
老魏笑道:“供销社说了,就这样的品质,五毛钱一个,有多少他们要多少,现在村里那些心灵手巧的娘们儿都铆足了劲儿开干,大家都感谢你给他们找了这么一条财路呢。”
魏平安在一旁道:“小明给乡亲们找的财路可不少,种大棚是一个,收鹅绒鸭绒是一个,还有这个黑猫警长玩偶。”
平安叔很感慨,大侄子确实在身体力行地践行“先富带后富”这句话。
魏明道:“大棚和鹅绒鸭绒要等到今年冬天才能见分晓,希望能帮到乡亲们吧。”
魏解放道:“现在分田了,大家伙干劲儿也足,就连平时的懒汉都变得过日子了,今年肯定比去年强,以后肯定一年强过一年。”
之后老魏又给大家看了看他在魏明桥奠基仪式上跟县里领导的合影,甚至地区也来了一位大领导。
最后正处级的平安叔举杯提了一句:“让我们敬远方的亲人身体健康,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魏明看着窗外,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天的月亮在帮人实现愿望上肯定更灵吧。
除了繁荣昌盛,所有人也都希望国家能和平,谁都不想再经历乱世了。
老魏道:“我回来的时候在火车上听说老毛子搞了一个军演,阵仗还挺大,不会又是针对咱们的吧?”
曾经的老大哥,现在国人都叫老毛子,感情彻底淡了。
魏明道:“八一军演,搞了足足八天,动用了超过50万兵力,阵仗确实大。”
魏平安接着道:“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演,是一次武力炫耀,不过并不是针对我们的,而是震慑北约,波兰现在有点乱。”
男人在一起肯定少不了要键政,就连龙小洋都参与了进来,感觉在燕京这两个月太涨见识了。
这时吕晓燕来了一句:“等着看吧,咱们也要军演了。”
第二天一早,老魏和平安叔就要一起去魔都了,平安叔开会,顺便跟老魏一起把老洋房验收一下。
不过房子收下之后也没人住,还得维护打理,也是个麻烦事。
而这件事平安叔还一直瞒着晓燕婶,他在找合适的机会跟她坦白一部分。
第二天送走老魏,魏明把信箱里的报纸和信件取了出来,报纸上果然报道了我国的动静。
魏明对此记忆犹新,前世这个时候他就是在农村老家看的这部纪录片,全村人都觉得倍儿自豪,很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