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乘客都上去了,无人注意,胡德禄偷偷打开行李舱钻了进去。
而这一幕被旁边去雅安的客车上的一名乘客看到了。
他是《成都晚报》的记者,本来该上午去的,但因为看电影耽误了。
看到这一幕就知道是逃票的,正义感爆棚的记者当即下了车,把自己看到的一幕告诉了旁边那辆车的司机。
当司机和乘客把逃票者从行李舱揪出来后,发现对方只是一个小孩子。
可是小孩子也不能逃票啊。
“对不起叔叔,这是我身上所有钱了,我知道不够,但我必须去自贡,我要回去见妈妈!”
记者问:“你妈妈怎么了?”
“她病了。”
“那你怎么不在家里?”
“我爸妈离婚了,我跟我爸。”
记者寻思,这剧情跟自己上午看到的电影剧情怎么这么像啊。
“你妈是什么病?”记者又问。
胡德禄犹豫片刻后道:“是,是疯病。”
靠,更像了!这该不会就是现实中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吧!
记者感觉自己可能遇到更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了,他对司机道:“师傅,他的票钱我来出,另外再来一张,我陪他走一趟!”
“叔叔你是干什么的啊?”胡德禄不解地问。
“我啊,我是一名光荣的记者!”
~
魏明和龚樰到华侨公寓拿了两套精装版,雪姐一套霖姐一套,又请雪姐欣赏了一番他最近这段时间收集的绘画作品。
正看着,电话响了,是文化部的,让他明天去找一趟夏衍夏老。
因为《人间正道是沧桑》原稿的事,魏明跟夏老成了忘年交,难道他也想要自己的签名?
魏明应了下来,雪姐见天色已晚,担心小红回来,于是催他回团结湖。
“成。”
而到了团结湖,小梅就在楼上冲他们招手。
两人又一起上楼做客,梅妈妈看到这两人一起过来,明显一愣,魏明跟荷花?
不是,跟龚樰!
不给梅妈妈八卦的机会,梅文化把之前他们看电影时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这会儿云云正在床上躺着呢。
魏明担心道:“云云没事吧?”
云云笑着:“医生说宝宝在里面待不住了,不过现在还不是出来的时候。”
梅文化又道:“大哥你留下来吃个饭吧,我妈都做好了,尝尝他的手艺。”
“对对对,”梅妈妈终于抓住了机会,问魏明道,“小魏啊,你和龚樰同志是?”
“哦,他送我回来,我暂时住在这里的一个朋友家里。”龚樰对她解释。
龚樰不承认两人的恋爱关系,梅妈妈也是有眼力的,也就没再问,转而跟他们聊起了电影,现在想想那股劲儿还没散呢。
“我也是文艺工作者,我把话撂这了,这部电影绝对能红遍大江南北,龚樰同志明年肯定拿百花奖。”
龚樰忙谦虚两句,表示朱霖同志也很有希望的。
听到她提起朱霖,梅文化和许云云对视一眼,感觉有点刺激啊。
而因为梅妈妈在楼上盯着,魏明和龚樰只能分道扬镳,一个上楼,一个回家。
第二天关于《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新闻就已经见诸报端了。
《燕京晚报》的新闻最夺人眼球“《妈妈再爱我一次》看哭孕妇,导致早产!”
还有一家报纸报道了大观楼影院提醒观众观影带手绢的操作。
也有直接评价电影的,有评价高者用了“感天动地”四个字。
而除了电影院爆满,音像制品店也是客似云来,听到公放的《妈妈再爱我一次》插曲后全都二话不说买买买,买完回家一放,想起了电影画面又接着哭。
有些观众自己哭的贼惨不过瘾,还哄骗身边人。
“这部电影可好看了,我心中的年度最佳,你就去看吧,错不了!”但压根儿不提观影过程中哭的有多惨多狼狈。
作为创造这个故事的人,魏明出门的时候就被不少邻居问候了。
“写得这么催泪,你是要我们老命啊!”
魏明就当他们是在夸自己了,哈哈一笑而过,骑着摩托车来到了文化部,找夏副部长。
夏老第一句就是:“昨天我也看了你那部《妈妈再爱我一次》。”
魏明以为夏老也被电影弄哭了,要找自己算账呢。
然而并不是,他单纯地夸了几句好电影,然后就转移了话题。
“听说过几天你也要去法兰克福书展,正好跟你聊聊。”
魏明这才恍然,差点忘了,现在版权局在文化部下面,自己的小说出海还真归他管。
虽然中国还没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但法兰克福书展却是参加的,早在50年代就参加了,后来因为台湾也参加,中国就抗议退出了,前些年在法兰克福的积极邀请和调和下,大陆和台湾总算各退一步,中国也重返了法兰克福书展大舞台。
只不过这些年引进的书多,推广出去的书少,图书市场我国一直逆差。
“去年也曾把你的作品带到法兰克福,不过无人问津,今年应该不会了,因为今年我们准备直接用Mr.Why的名义推广你的作品。”老头笑嘻嘻道。
“夏老你放心,我肯定卖力吆喝。”能卖出版权,不仅能扩散魏明和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也能赚外汇啊。
夏老道:“你是这次西德之行唯一的作家,我们参加书展通常不带作家,不过你是英国出版社邀请的嘛,但也要跟我们的队伍一起行动,等会儿让小刘带你认识一下这次出国的团队。”
外面的秘书一直在候命。
魏明点点头。
另外夏老还有一个好消息,他指着桌子上的一套精装图书:“外文出版社准备把你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翻译成英文了。”
“哎哟,这可是个大工程。”魏明感慨了一句,毕竟将近70万字,人物众多,还都是敏感人物。
“所以这次找来了外文出版社的金字招牌,杨宪益和戴乃迭,你小子有福了!”
……
(今天保底)
第350章 神翻译和神助攻
魏明就是靠两篇英文童话故事在海外闯出一片天地的,自然明白一个好的英文译本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前世《三体》能够名扬海外,和刘宇昆的翻译也分不开关系。
一部作品要进行翻译通常有两种情况,像《三体》这种以中文为母语的译者。
还有就是像《狮子王》梅琳达这种,以目标语为母语的作者。
两种情况各有优势和侧重。
以中文为母语的译者更能理解原著的语言精妙之处、文化内涵、历史社会背景、作者风格和意图等等,更能把握原文的精髓。
但译文可能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语感、修辞和当代性方面稍逊一筹,有时会显得有“翻译腔”,不够自然流畅,灵活性上可能不如目标语是母语的译者。
其译作有时在目标语市场可能面临更高的接受门槛,影响销量。
而以目标语为母语的译者,对目标语言的语感、习惯用法、文化背景和当代语音演变的掌握更精准,能确保译文读起来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作品的海外市场推广和传播。
当然因为文化隔阂可能会对原著产生一些误解和简化,无法原汁原味地把原作推向海外。
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由一位精通中文的外国翻译家和一位精通目标语的中国翻译家合作。
或者是在两国都有丰富生活经历的华裔双语者来翻译,刘宇昆其实就属于这种。
而夏老提出的杨宪益和戴乃迭就是这样的翻译黄金组合。
杨宪益先生是中国人,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他的妻子戴乃迭是英国人,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时候认识了杨宪益,并随他回到中国定居生活。
自19世纪末以来,与外文中译的繁盛景观形成鲜明对比,中文外译一直就显得势单力薄。
在梁实秋先生的建议下,两夫妻专门从事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的工作。
看看他们的作品就知道两人的段位了。
《老残游记》、《离骚》、《长生殿》、《儒林外史》、《关汉卿杂剧选》、《聊斋故事选》、歌剧《白毛女》、话剧《屈原》,以及包括《中国小说史略》、《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在内的多部鲁迅作品。
哦,最近他们夫妻历时数年完成的《红楼梦》英文译本也正式出版了。
这可以说是《红楼梦》英文译本里最经典,影响力最大的两个译本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版的《红楼梦》英文译本。
可以说他们夫妻翻译的作品除了中国古代经典作品,近现代的只有鲁迅作品。
能请动这两位翻译魏明的《人间正道是沧桑》,魏明相信,如果不是自己前面搞出的那些事情,在国内外有如此大的声望,外文出版社肯定不会这么上心,把这两位请了出来。
以他们二位的年纪,怕不是翻译完这个大部头就得退休啊。
魏明对夏老表示了感谢,他还有工作要忙,秘书带着魏明出去见了一下这次带队的版权局副局长刘杲。
他今年50岁了,年富力强,后来直接参与了中国著作权法体系的建立和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的进程。
刘副局长跟魏明握了握手,得知魏明被麦克米伦出版社邀请去法兰克福,他非常感慨。
“其实这种邀请作家亲自去书展阐释自己作品的方式很有必要,之前我也参加过几次法兰克福书展,很多国外作家都会亲至,并受到热捧,只不过出国一趟的开销太大了,我们承受不起。”
像魏明他这次出国的开销都是自己垫付,然后麦克米伦出版社报销。
“那这次一共多少人啊?”魏明问。
“包括你的话是八个人,”王副局长道,“版权局一个,图书贸易公司一个,外文局两个,其余就是几家大型出版社的代表了,我们要先去香港,那里还有三联书店和国际书店的两位同志,一共十个人。”
魏明纠正:“11个,我妹也去,她也有一本书在国外出版。”
王副局长:“啊!?”
11人的规模真不算大,国外都是各家出版社各自为政,一个小国可能会有多家出版社出席,一个出版社就是几个人。
和中国的人口以及图书数量相比,十个人显然是不够用的,而且缺席了非常重要的作家。
希望这次自己去这一趟能多卖一些版权,说不定能促使文化部明年多带一些作家出去。
王副局长对魏明也是抱以厚望的,听说他交往过英国女朋友,英文说得好,还省下了翻译的麻烦,可以直接向国外出版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关键他有过作品出海的成功经历,Mr.Why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了。
不过对于自己的那些严肃文学小说能否成功出海,魏明也确实心里没底。
梅琳达就在麦克米伦,麦克米伦不可能不知道Mr.Why在中国有多部知名度极高的严肃文学作品,但他们从没有表现出过对这些作品的兴趣。
接下来魏明又跑了一趟外文局的外文出版社,想要拜访一下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接下来要合作,少不了要经常联系。
到了外文出版社,魏明首先找到了叶君健先生,魏明看的《安徒生童话》就是他翻译的,两人在作协的一些活动上见过。
叶老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翻译家,也是长期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宣传家,还担任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