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60节

  她经历了感情变故,如今更看重的是生活的安稳和事业的可持续性。

  范炜虽然还没像赵、宋二人那样成为春晚顶梁柱,但也参与过不少大型晚会,在一旁点头表示理解。

  王盛听着,心中一动,一个在前世早已成为经典的组合名字几乎要脱口而出。

  他看似不经意地插话道:“说到春晚,我倒是觉得,赵老师和宋老师,您二位要是能搭个戏,说不定能碰出特别有意思的火花。”

  “哦?”赵苯山来了兴趣,侧过头看向王盛:“王总,此话怎讲?我和玬玬好像还没正经在春晚合作过呢。”

  他和宋玬玬相识多年,同在文艺圈,各类晚会、活动上常见面,算是熟人,但确实没有过深度的作品合作。

  宋玬玬也好奇地望向王盛,开玩笑道:“王总,您又有什么奇思妙想了?”

  王盛笑了笑,比划着说:“我觉得赵老师您这小老头的形象,深入人心,幽默里带着朴实的智慧。而宋老师呢,您演技宽,既能演都市女性,也能驾驭那种带点农村气息、性格鲜活的小老太太。

  您二位要是组合一下,比如,一个叫白云,一个叫黑土……”

  “白云?黑土?”宋玬玬愣了一下,随即失笑:“合着还是让我扮丑角,演个小老太太啊?”

  宋玬玬前面上的四次春晚,扮演的都是丑角,也有点烦了。

  赵苯山却被这个简单的名字组合勾起了兴趣,他仔细打量了一下宋玬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玬玬,你还别说,王总这话有点道理。咱们演员呐,尤其是女演员,到了你这个岁数,演技成熟了,生活阅历也丰富了,往后接的戏,不是演妈,就是演姨,甚至演奶奶姥姥。

  与其被动等着演,不如主动开辟条新路。小品舞台不比影视剧,形象夸张点没关系,关键是要出彩。你要是能放下包袱,琢磨个小老太太的形象,没准真能在小品领域再创个高峰,继续发光发热。”

  赵苯山这番话,既有同行间的调侃,也带着前辈的几分点拨意味。

  他深知春晚舞台需要不断的新鲜感和强烈的角色反差,一个知名女演员愿意“扮丑”演老太太,本身就有极强的戏剧张力。

  宋玬玬听着,虽然嘴上还是说着“去去去,你这说得我好像多老似的”,但眼神里却少了几分抵触,多了些思索。

  她想起自己近年来的境遇,确实如赵苯山所说,找上门的剧本里,母亲类角色的比例越来越高。

  如果真的能像赵苯山那样,在小品舞台上形成一个独特的、深入人心的形象,未必不是一条好出路。

  尤其是想到儿子芭图的未来,多一份稳定的收入和影响力,总是好的。

  “王总您这一嘴提的,”宋玬玬笑着摇头,语气缓和了不少:“还真给我出了个难题。不过春晚压力确实大,本子可遇不可求。眼下啊,我还是先跟二位老师把咱们的《家和万事兴》拍好是正经。”

  王盛见好就收,笑道:“宋老师说得对,咱们一步步来。我就是突然有这么个感觉,觉得您二位的气场挺合的。将来要是有合适的本子,说不定真能成一对黄金搭档。”

  话虽这么说,但“白云黑土”这两个名字,以及王盛勾勒出的那种农村老夫妇的喜剧形象,却像颗种子,悄悄落在了赵苯山的心里。

  他抽着烟,眯着眼,脑海里已经开始不自觉地盘旋起一些零碎的念头:一个爱显摆、有点小虚荣的老太太,一个实在、偶尔被老伴儿“欺负”的老头儿,围绕着上春晚、出书、拍广告这些新鲜事,能闹出多少笑话……

  范炜在一旁憨憨地笑着,适时插话:“要真能成,那肯定好看!苯山哥和玬玬姐往那一站,就有戏。”

  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霍健起、制片主任周伟等人陆续走了进来,寒暄声打断了方才的闲聊。

  王盛站起身,迎向新到的团队成员,会议即将正式开始。

第77章:时代的弄潮儿们

  又是几天过去。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七日,星期二。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京城的大街上,带来了初秋的清爽。

  相较于七月的酷热,八月底的天气已然宜人了许多。

  王盛和厂团委的高书记来到了位于海定区的会议中心。

  这里气氛庄重,门口悬挂着红色的横幅——“首届全国青年科技发展论坛座谈会”,穿着白衬衫的工作人员和与会代表们步履匆匆。

  王盛刚走进会议中心,就遇到了熟人。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张建伟。

  “王盛同志!又见面了,欢迎欢迎!”张建伟热情地伸出手:“气色真不错,这身打扮,精神!”

  王盛穿着一身合体的浅灰色薄款西装,内搭白色衬衫,系了一条颜色稳重的领带,脚上的皮鞋擦得锃亮。

  “张记者,又见面了。”王盛与他握手寒暄:“你上次写的采访文章我看了,真是太捧我了。”

  “哎,都是王总您自身的实践和思考。”

  “这位是北影厂厂团委书记,高书记。这位是《中国青年报》的张记者。”王盛适时介绍道。

  “你好……”

  高书记和张记者握了握手。

  “你们跟着我走,我带你们进去。”

  张建伟主动请缨,引着王盛和高书记往里面走:“怎么样,第一次参加这种规格的会议,紧张吗?”

  王盛坦然道:“说实话,有点。毕竟这是科技发展论坛,我这个搞婚庆电影的,算是跨界了。”

  “哈哈,王总过谦了。”

  张建伟接着道:“今天来的领导不少,科委、教委、团团、青联的领导都会出席,还有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他接着简单给王盛介绍了了一下今天的流程,开幕式、领导致辞、主旨发言、然后是像王盛这样的青年代表发言,下午是分论坛讨论,明天还有项目对接等活动。

  而最受关注的“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颁奖仪式,将在今天上午所有发言结束后举行。

  张建伟看了看手表:“离开幕还有二十多分钟,我先带您到媒体接待区,简单做个会前采访?

  说说您来参加这次论坛的感受和期待,可以吗?”

  “好。”

  王盛欣然同意。

  ……

  在媒体接待区,除了《中国青年报》,还有《科技×报》、《光明×报》等几家央级媒体的记者。

  张建伟作为牵头人,提了几个问题。

  “王盛同志,作为来自文化产业的青年代表,参加这次以科技发展为主题的论坛,请问您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王盛面对镜头和话筒,神态自若道:“首先感到非常荣幸,也有一点意外。我始终认为,科技与文化并非割裂的,尤其是在影视行业,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着艺术表达边界的拓展。

  这次的论坛提供了一个很宝贵的机会,让我能跳出自身的行业局限,聆听科技前沿的声音,学习其他领域青年创业者的宝贵经验,思考如何将更先进的技术理念、更科学的组织模式,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跨界交流。”

  “您对‘科技创业’如何理解?在您所处的行业是如何实践的?”

  “我认为‘科技创业’的核心在于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思维模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新的市场价值。

  在盛影传媒,我们尝试将婚庆录像这种新兴业务,通过设备升级、流程标准化、素材库建设等方式,进行工业化改造,提升效率和质量。

  同时,我们也积极利用市场化获得的收益,反哺技术设备的更新和人员培训,为未来可能到来的电影技术变革做准备。这或许算是一种在微观层面的、结合市场需求的‘科技创业’实践。”

  他的回答既紧扣主题,又巧妙地将自身业务提升了高度,听得几位记者频频点头。

  简短采访后,张建伟陪着王盛前往主会场。

  恢宏的会场内已经坐了不少人,放眼望去,大多是三四十岁、穿着西装或衬衫的中青年面孔,个个显得精明强干,其中不少还戴着眼镜,带着浓厚的书卷气或技术范儿。

  王盛这不到二十的年纪和略显青涩的面容,在其中显得格外突出,引来了不少好奇和打量的目光。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王盛找到了贴有自己名字的座位,位于中间靠前区域,位置相当不错。

  坐在他邻座的是一位约莫三十五六岁、戴着副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男子,面前摆着笔记本和钢笔。

  王盛坐下时,对方礼貌地朝他点头致意。

  王盛也微笑回应。

  “您好,王盛。”

  王盛主动伸出手。

  他瞥了一眼对方桌上的名牌——王文惊。

  “您好,王文惊。”对方微笑着与王盛握了喔手,态度谦和道:“用友软件。”

  “久仰王总大名,用友软件可是我们国产软件的标杆。”王盛虽然没听说过,但还是一脸真诚地说道。

  “过奖了,还在努力阶段。”

  王文惊谦虚地笑笑,看着王盛年轻的面孔和名牌:“王盛……盛影传媒?您就是北影厂那位搞婚庆电影的王总?真是年轻有为,最近可是经常听到您的名字。”

  两人寒暄了几句,交换了名片。

  王文惊话不多,但言谈举止间透着技术出身者的务实和沉稳。

  王盛环顾四周,看到一个颇为熟悉的名字——求柏君。

  这不是軍儿现阶段的好大哥嘛。

  接着,王盛又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郭广倡。

  复星系的掌门人。

  在场的还有,来自鹏城的张偲民和徐少椿,两人正在低声交谈;还有几位来自传统制造业或是能源领域的代表,如鲁省胜利石油的刘如山、彭城整流器厂的王瑞民等,气质则更为硬朗实干。

  这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机遇的时代,而这些坐在会场里的人,正是这股奔腾浪潮的弄潮儿。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期待、雄心与些许紧张的特殊氛围。

第78章:科技赋能

  上午九点整,会场内座无虚席,开幕式准时开始。

  庄严的国歌声后,一系列领导依次上台致辞。

  科委、教委、团团、全国青联的领导们纷纷发言,高度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阐述了推动科技进步、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对与会青年代表提出了殷切期望。

  领导们的讲话高屋建瓴,政策性强,会场气氛隆重而热烈。

  王盛认真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要点。

  这些宏观政策和导向,对于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领导致辞结束后,是几位特邀专家院士的主旨发言,内容涉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展望,专业性很强,但也深入浅出,开阔了大家的眼界。

  时间不知不觉流逝。

  终于,主持人宣布:“下面,做大会发言的是,京城电影制片厂,盛影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盛同志!

  他发言的题目是《科技发展与文化表达:青年在影视工业化进程中的创新实践》。大家欢迎!”

  会场内响起一阵礼貌性的掌声,但其中也夹杂着不少好奇和议论声。

  显然,在众多硬科技领域的代表中,突然出现一位来自电影厂的、搞婚庆录像的年轻人,本身就极具话题性。

  王盛拿起发言稿,从容不迫地走向演讲台。

  数百道目光聚焦而来。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目光中的审视、好奇、疑惑,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

  他看到了前排正中央就坐的领导们投来的关注目光,也看到了一众浪潮儿惊诧的目光。

  才十九岁啊,就出现在这了,真他妈离谱!

首节 上一节 60/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