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站定在话筒前,没有急于开口,而是目光平和地扫视一圈会场,微微鞠躬。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青年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沉稳有力,丝毫听不出紧张。
“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代表无数正在文化领域进行市场化探索和科技应用的青年从业者,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初步实践和思考。
我来自京城电影制片厂,目前负责一家名为盛影传媒的企业。可能很多人会疑惑,一个拍电影、甚至主要业务是‘婚礼录像’的公司,为什么会出现在一个科技发展的论坛上?”
他开门见山,主动提出了这个在场许多人可能都有的疑问,瞬间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
“我想说的是,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每一次电影语言的革命,背后几乎都有技术进步的驱动。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再到如今计算机特效对想象力的无限延伸……
技术,始终是电影艺术最忠实的伙伴和最强大的引擎。”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当前,中国的电影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
挑战在于,我们原有的技术设备严重老化,人才培养出现断层,面对好莱坞大片的技术碾压,我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机遇在于,改革开放带来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我们通过市场机制,积累资金、更新技术、培养人才提供了可能。”
接着,他话锋一转,开始详细阐述盛影传媒的“创新实践”。
他没有夸大其词,而是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如何从婚庆录像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分市场切入,通过引入高质量的摄像设备、建立标准化的拍摄流程、构建可重复使用的数字素材库,实现了业务的工业化和规模化。
“我们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获得了宝贵的现金流。这些资金,我们没有用于盲目扩张或分红,而是持续投入到了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中。
我们租赁、购买了更先进的摄像机和后期制作设备,不仅用于婚庆业务,更关键的是,让北影厂原有的技术工人有机会接触和使用这些新的设备,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避免了宝贵的技术人才因设备老化而无用武之地的窘境。”
“同时,我们尝试将工业化流水线的思维引入内容生产。
比如,我们将婚庆电影服务产品化,制定了不同档次的标准套餐,明确了从前期沟通、拍摄、后期到交付的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和时限。
这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也保证了质量的稳定性。我们认为,这种标准化、流程化的探索,正是电影工业化不可或缺的基础。”
他还提到了如何以市场化项目为纽带,将分散在全国各个电影厂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集约优势。
“我们的实践或许还很初步,甚至有些笨拙。但我们坚信,这条路的方向是正确的。文化产业的繁荣,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工业化的基础。
青年一代,既要有艺术创作的灵气和激情,也要有运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的勇气和智慧。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能为中国电影工业的复苏和未来,保留下一颗技术的火种,锻炼出一支熟悉现代设备和技术流程的队伍。”
最后,他结合论坛主题,提出了几点展望和呼吁——
希望更加重视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作用;希望政策能鼓励跨界的交流与合作;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才俊能投入到文化科技这个交叉领域中来。
“科技赋能文化,文化滋养科技。
我相信,当最前沿的科技与最富创意的文化表达相结合,必将迸发出照亮时代、感动世界的璀璨火花。
而我们青年一代,愿意成为这火花最初的点燃者。谢谢大家!”
赋能这个词,在这个年代是没有的,不过字面意思都能理解。
王盛的发言结束了。
他再次鞠躬。
哗哗哗哗哗哗……
会场内出现了片刻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第79章:组织的认可
这掌声并非仅仅出于礼貌,而是带着真正的认可和赞许。
王盛的发言,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用扎实的案例、清晰的逻辑和务实的语言,将一个看似不相关的行业与科技创业的主题完美地结合起来。
他让大家看到了科技应用的广阔外延,看到了青年人在传统领域通过创新思维开创新局面的可能性以及担当。
前排的领导们频频点头,低声交流着,脸上露出赞赏的神情。
许多原本可能带着疑问的与会者此刻眼神中也充满了敬佩和思考。
这个年轻人,确实不简单!
王盛在掌声中走下台,回到自己的座位。
王文惊侧过身,低声对他说道:“讲得非常好!逻辑清晰,案例扎实,很有启发!”
王盛谦逊地笑了笑:“谢谢王总,班门弄斧了。”
接下来的几位青年代表发言,同样精彩纷呈,涉及软件、生物制药、新材料、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科技创业者的蓬勃朝气和卓越成就。
上午十一点左右,所有发言环节结束。
主持人再次上台,用激动的声音宣布:“接下来,将举行本次论坛的一项重要议程——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颁奖仪式!”
会场气氛瞬间达到高潮。
这个奖项虽然首次设立,但其主办单位的级别和评选的严格程度,注定它一诞生就含金量极高,是对青年科技创业者最高级别的认可之一。
“获得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的共有十位杰出青年代表!”
主持人开始宣读名单:“他们凭借非凡的勇气、卓越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努力,在各自的科技领域积极创业,勇于创新,将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
每念到一个名字,会场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郭广倡,复星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瑞民,彭城整流器厂厂长!”
“于元钢,琼州椰风集团总经理!”
“刘如山,鲁省胜利石油钻井工程技术公司经理!”
“求柏君,花城金山电脑公司总经理!”
“王洪德,京城京海集团总经理!”
“张偲民,鹏城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徐少椿,鹏城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念到第八个名字时,主持人略微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会场,声音更加洪亮:
“王盛,京城电影制片厂盛影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盛听到自己的名字时,微微一怔。
这还有我的事呢?
王盛也不知道自己取代了原本时间线上的那位弄潮儿。
或许是因为组委会认为他的实践更具独特的代表性和跨界启示意义,更符合首届奖项鼓励多元创新探索的精神。
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为热烈。
许多人向他投来祝贺的目光。
“王文惊,用友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最后一个名字念出。
十位获奖者依次起身,在礼仪小姐的引导下,走向主席台。
王盛走在其中,年龄显得格外突出。
其他获奖者的年龄起码三十岁起步。
主席台上的领导们亲切地与每一位获奖者握手,并将沉甸甸的获奖证书和奖杯颁发到他们手中。
奖杯造型是一只抽象的手托起一颗闪耀的星辰,寓意着青年创业者托起科技创新的未来。
当领导将证书和奖杯递到王盛手中时,用力握了握他的手,勉励道:“小王同志,你的实践很有意义,思路很活,要继续努力,探索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谢谢领导鼓励!我一定再接再厉!”王盛郑重地回答。
说话时,他扫了眼对方左胸上挂着的证件,看到了对方的植物,老韩一辈子跨不过去的坎。
十位获奖者转身,面对台下,高举奖杯。
台下闪光灯亮成一片,记录下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王盛的目光变得虚幻。
谁能想到,在电影系统吭哧吭哧忙活了大半天,得的第一个重量级奖项,竟然和电影艺术一点都不沾边!
……
首届全国青年科技发展论坛座谈会的开幕式暨颁奖仪式,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主持人宣布上午的议程结束,下午进行分论坛讨论。
会场内庄重严肃的气氛瞬间为之一变,仿佛冰块投入温水,迅速融化、沸腾起来。
座椅移动的声响、人们起身的动静、相互招呼的寒暄声交织在一起,会场迅速转变为一个巨大的交际场。
获奖的十位青年科技创业明星,自然成为了焦点中的焦点。
尤其是王盛,他过于年轻的容貌和略显“跨界”的获奖理由,使得围拢过来的媒体记者和各路参会者格外众多。
“王盛同志,恭喜获奖!请问您此刻的心情如何?”
“王总,您的发言中提到电影工业的技术火种,这是否意味着盛影传媒未来会重点投入电影技术研发?”
“王盛先生,作为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您对同龄的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王总,请问盛影传媒的婚庆电影模式是否有向全国推广的计划?”
长枪短炮般的话筒几乎要戳到王盛脸上,问题一个接一个抛来。
闪光灯不时亮起,刺得他微微眯眼。
王盛脸上保持着得体的微笑。
他深知这种场合的重要性,每一句回答都可能被放大解读。
不过王盛也没有被这阵势吓住,他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从容不迫地作答。
“心情当然是激动和感恩。这个奖项是对我们团队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探索的肯定,更是对无数像我一样在市场化浪潮中摸索前行的青年的鼓励。”
“技术火种的说法是一种期望。盛影传媒目前的核心是生存和积累,但我们不会忘记北影厂的根。未来有条件时,支持国产电影技术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议谈不上,分享一点体会,找准市场需求与自身优势的结合点,脚踏实地,同时眼光要放长远。”
“模式推广需要因地制宜,我们更希望能与各地的同行交流经验,共同把市场做大。”
他的回答既展现了谦虚,又透露出自信和格局,滴水不漏,让在场的记者们纷纷点头,笔下刷刷记录。
第80章:再添护身符
趁着王盛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的间隙,高书记悄悄退到会场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拨通了北影厂厂长办公室的号码。
电话响了几声后被接起,是韩三坪沉稳的声音:“喂?”
“厂长!是我,老高!”高书记的声音因为兴奋而微微有些发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