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坛天工:开局执教答案 第319节

  史蒂芬·杰克逊的印花头带、以及科沃尔投篮姿势的T恤都成了紧俏商品。

  毫不夸张地说,橘蓝色的潮流已经像病毒一样席卷了大苹果城的大街小巷,连时代广场上的巨型广告牌,都嗅到商机,开始换上以尼克斯为主角的画面。

  场外价值?

  各路精明的赞助商早已将尼克斯视为香饽饽。

  球场的软饮摊位标识被重新刷新,座椅靠背广告牌的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

  连球队训练馆门外那条普普通通的小马路两边,都挤满了举着合同意向书的品牌代表,就希望能把自己家那个小Logo,印在某个球员训练球裤不那么显眼的位置。

  这一切的核心动因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陆远。

  这个顶着“冠军教头”光环降临麦迪逊的男人,在短短一个夏天和一整个常规赛的淬炼中,就完成了对纽约尼克斯近乎脱胎换骨的重塑。

  他像一名最高明的外科医生,摒弃了陈旧臃肿的体系,清理了大量昂贵却低效的溢价合同,又像眼光毒辣的伯乐,将KG、纳什这两位正值巅峰、渴望胜利却又被各自球队现状所困的巨星组合在一起作为建队基石——这本身就是一次极其大胆甚至被不少媒体嘲讽的冒险。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年轻人培养的耐心与精准,花费巨大代价在第五轮选到闪电侠韦德,首轮末如魔术一般选中约什-霍华德,次轮摘到三分神射炮台科沃尔,又挖掘了史蒂芬·杰克逊这块充满斗志的璞玉,还有那位已经在公牛证明过自己的中国长城王治郅……这手牌打得极具想象力,也和当年公牛时一样,再次颠覆了人们对于“重建”必须漫长痛苦的认知。

  最直接的结果,便是陆远为纽约带来了他们在最疯狂的梦里可能也不敢想象的——华丽与效率完美结合的进攻风暴。

  快如闪电的转换进攻、精准致命的追身三分、行云流水的高位挡拆配合、犀利无匹的侧翼突击……尼克斯的比赛成了联盟最卖座的表演赛,MSG成了篮球观赏的终极舞台。

  球迷们不再只是为自己球队赢球而欢呼,他们开始为每一次赏心悦目的传球配合、每一次精彩的扣篮、每一个不可思议的三分而鼓掌、呐喊、从座位上跳起来。

  这种被“篮球之美”征服的狂喜,超越了简单的胜负概念,彻底点燃了这座挑剔城市深埋已久的篮球热情。

  赛季结束,止步东部半决赛的结果,放在以往足以让MSG的上空被愤怒的嘘声和印着“FIRED”的标语牌填满。

  但这一次?

  不一样了。

  《纽约每日新闻》著名专栏作家迈克·卢卡在他的文章里如此写道:“…我从未见过这样一支‘失败’的尼克斯队。没有泪水、没有抱怨、甚至连过分的沮丧都少得可怜。球迷们带着近乎自豪的神情离开了麦迪逊。因为他们见证的,不仅仅是一段赛季的结束,更是一种前所未有风格的诞生,一种属于纽约未来的清晰图景的铺展…陆教练,用篮球本身,征服了我们这些最难伺候的纽约客!”

  这份殊荣,足以让那些苛刻的球评家们闭上了他们惯常挑剔的嘴巴。

  这感觉像什么?

  就像是你在荒地里挖矿,挖得精疲力尽、灰头土脸,突然间一镐下去,撞开了蕴藏着难以想象财富的矿脉!

  炫目的金色光芒刺得你睁不开眼,心像擂鼓一样狂跳。

  所有人都知道,眼前的,只是巨大的冰山刚刚从海面下显露的那一角而已。

  当MSG内部赛季彻底结束后的总结会和媒体日落下帷幕,球员们开始带着疲惫但满足的身体各自踏上归程,或是寻找僻静海滩休憩,或是投入个人技术的苦练提升,亦或是回家乡暂时远离聚光灯时,陆远和他信任的助手弗兰克·沃格尔,以及球队高层管理团队的工作才真正进入了高强度的深水区。

  喧嚣落幕,宁静的办公室里,属于未来的蓝图开始静静铺开。

  “球迷的狂潮很棒,媒体的赞誉也很动听,但这意味着什么?”沃格尔将一沓厚厚的联盟各队球员合同到期名单和球探报告平摊在巨大的会议桌上,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冷静务实,“意味着下赛季,我们成了所有对手研究的靶子。意味着KG和史蒂夫的压力会更大。意味着我们不再是躲在阴影里的‘挑战者’,而成了必须赢在当下的‘热门’之一了。”

  窗外是曼哈顿林立楼宇组成的钢铁森林,夕阳的光线被切割成几何形状投射进来。

  陆远站在落地窗前,背影显得深邃而安静。

  他没有立刻回答沃格尔的话。

  他脑海里闪过的是活塞队那座铜墙铁壁、那窒息的全场轮转、那种建立在绝对纪律和团队强度之上的赢球方式。

  缺少纳什后,在G4、G5战场上那种如同被抽掉脊椎、纵有万般不甘心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分数一点点被拉开的刻骨之痛,还无比清晰地烙印着。

  那不仅仅是缺一个纳什的问题,更是球队深度和整体韧性的考验。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一下下轻轻敲打着冰凉的玻璃窗。

  是的,赛季无疑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巨大成功。

  成功到超越了任何最乐观的预期。

  KG和纳什这对核心配合日趋默契、化学反应惊人;

  韦德这颗新星以爆炸般的姿态横空出世,震惊联盟;

  科沃尔、杰克逊、霍华德这些年轻轮换证明了他们的价值;

  王治郅也在有限时间里展现了作为空间型内线稀缺的价值。

  更别提球馆内外这山呼海啸般的商业盛宴和球迷狂热的拥趸。

  但这一切成功的基石,是健康。

  尤其是史蒂夫·纳什的健康。

  他那纤细却如同球队命脉般的手腕遭遇的重创,仿佛一个带着锯齿边缘的警示牌,在通往更高荣耀的坦途旁,投下了第一道不容忽视的阴影。

  谁能保证下个赛季的健康?

  何况,球队的短板也在活塞铁血的系列赛中暴露出来,如同平静海面下的暗礁:

  第一,控卫链条的致命单薄。

  纳什无可替代。

  史蒂夫·科尔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兵、优秀的更衣室领袖、无可置疑的关键射手,但当季后赛的强度陡然提升到极致压迫时,他油箱里剩余的持球能力和撕破防线所需的运动爆发力就显得捉襟见肘。

  纳什一旦缺席,球队的进攻体系就有彻底瘫痪的风险。

  寻找一个靠谱的、能真正顶上10-15分钟主力轮换时间、稳住节奏、甚至能给纳什分担部分轮休压力的替补控卫,成了首要任务。

  第二,内线深度与强度需要升级加固。

  KG自然是擎天之柱,攻防两端不可替代。

  但KG再强,也不可能打48分钟。

  安东尼奥·戴维斯和本·华莱士轮番硬凿时的重量级对抗,以及活塞那如同绞肉机般的内线防守轮转,暴露出尼克斯内线储备的不足。

  查尔斯·奥克利油箱见底,精神可嘉但身体对抗巅峰已过;

  板凳席上,年轻的李冉有冲劲,但经验和组织能力还需要漫长时间的沉淀;

  大郅提供了空间和投射,但面对真正力量型、低位杀伤力强的内线时,他的吨位和顶防能力是短板。

  尤因的身份主要已是教练,虽注册在名单中,但关键时指望他力挽狂澜也不现实。

  球队亟需一个能打硬仗、为KG分担至少15-20分钟高强度对抗时间的靠谱替补肉盾型内线。

  第三,侧翼轮换的稳定性和防守强度需要优化。

  史蒂芬·杰克逊打出了令人敬佩的硬朗表现,攻防两端都不惜力。

  约什·霍华德展现了潜力和不错的防守脚步。

  但同样在活塞强大的侧翼火力冲击下,整个系列赛在攻防两端仍显得有些起伏,尤其是在高强度对抗下半场的持续输出和稳定性上。

  科沃尔的投篮是致命的武器,是拉开空间的保证,但他缓慢的横向移动在季后赛高端局里会被对手疯狂针对、利用挡拆点名单打,比如同活塞对里德和比卢普斯挡拆后的强吃。

  是否需要一个运动能力更强、能兼具一点控球分担和撕扯防线的活力侧翼?

  或者再引入一个经验丰富、防守功底扎实的老兵来稳定防线?

  这也是需要斟酌的问题。

  最后,还有一些温馨但同样需要考量的“传承”问题。

  戴尔·库里和史蒂夫这两位老兵,都已走到了各自辉煌职业生涯的黄昏时分。

  他们更衣室的价值巨大,关键时刻手感的冰冷程度也让球迷信赖。

  但如果他们决定不再征战,那么替补席末端就需要补充相应的深度,尤其是像库里这样能稳定提供外线火力并且具备无球跑位智慧的球员。

  桌上的电话响起,沃格尔按下免提键。

  电话那头传来球队管理层负责球员市场谈判主管的声音:“陆,弗兰克,有好几个球员经纪人都委婉地问起了我们夏天的大致方向,包括一些底薪老将对纽约很有兴趣…”他顿了顿,补充道,“自由市场那边,有几个名字也在我们的雷达上,但需要你们明确重点。”

  夏天的微风从半开的窗外钻进会议室,稍稍吹散了纸张边缘。

  陆远转过身,走回宽大的会议桌前,手指点在摊开的名单册某一页:“弗兰克,让球探组把这份名单上的几个重点名字再仔细筛一遍,尤其注意他们伤病史和季后赛的履历数据,特别是对我们短板位置的补强契合度。联系那些‘即将成为自由、且类型匹配我们急需位置的球员’的经纪人,表达初步的、谨慎的意向。我们需要的是能立刻融入体系、能打硬仗的即战力。至于底薪老将…”他沉吟了一下,“先保持礼貌沟通,但告诉他们,冠军级别的球队位置,需要竞争,非常残酷的竞争。”

  他最终坐到椅子上,目光落在了那份联盟下赛季预期的工资帽涨幅和奢侈税触发线预测上,那关乎着尼克斯能有多大的筹码去运作。

  虽然身处季后赛之外,尼克斯教练组的办公室却比任何一个季后赛战场的前线指挥所还要忙碌。

  陆远几乎整天都泡在办公室里,桌上堆满了球队战术本、自由球员初步评估报告、训练营构想草案以及海外联赛的季后赛报告摘要。

  东部决赛那边,活塞和步行者正杀得昏天黑地,两支铁血防守大队每一次肌肉碰撞的闷响仿佛都能隔着电视传过来。

  但对于陆远和纽约尼克斯的管理层来说,这场与自己并无直接关系、最终只会有一个胜者的“内战”,此刻并非真正的焦点中心。

  当时间悄然滑进五月二十二日,整个NBA世界,尤其是那些提前结束赛季或无缘季后赛的队伍,心思都不可避免地聚焦在联盟总部举行的那个小小仪式——NBA选秀乐透抽签。

  2004年,被专家们称为一个不算星光璀璨,却“遍地是惊喜”的选秀年。

  没有一个像去年勒布朗那样光芒足以照亮整个联盟的绝世天骄,前几顺位的预测名单也像是流动的沙子,一直在动态变化。

  但这恰恰意味着更多的未知性和潜在的“淘宝”机会,对于志在补强的球队来说,握有一个高位签如同握着一张可能的“未来王牌”。

  可惜,此刻麦迪逊办公室里只能弥漫着一种看客般的复杂情绪。

  弗兰克·沃格尔将一份联盟发来的正式备忘录放在陆远桌角上,上面清晰地印着尼克斯今年的首轮签位归属:无。那个本该在二十位上下徘徊的尼克斯首轮签,早在去年夏天那场震惊联盟、撼动格局的大交易中——为了把凯文·加内特带到曼哈顿——就被当成必须付出的筹码之一,打包送去了明尼苏达森林狼。

  “啧,”沃格尔自己也忍不住咂了下嘴,看着窗外阴沉下来似乎要下雨的天空,“真不是个去参加乐透的好天气。”

  “我们本就是纯粹看客,”陆远头也没抬,目光凝在手中的另一份文件上,那是弗兰克整理的活塞vs步行者近两场的详细技术统计。

  他虽然不在场,但研究这些强大对手的每一个动向已是本能。

  “没签就没签吧。弗兰克,把球探组筛选过的非选秀自由球员名单再理一遍,特别是有海外背景或者NCAA后期爆发的,看看有没有像去年挖到科沃尔那样的遗珠,内线和控卫位置尤其注意。”

  “已经在筛了,”沃克点点头,“不过陆,今天的仪式……你真不看了?万一……”

  他没说完,自己也觉得这“万一”发生的概率就等于零——毕竟尼克斯上赛季战绩相当不错,根本没资格进乐透池。

  陆远终于放下笔,揉了揉眉心,一丝苦笑在嘴角一闪而过:“‘万一’?难道联盟总裁能把那写着‘尼克斯’的彩球,从我去年亲手送出去的森林狼信封里变出来,再塞进代表状元的玻璃缸?”他站起身,走向角落那个24小时滚动播放体育消息的小电视,“看看吧,纯粹当了解对手未来可能的配置。”

  电视画面切换到位于新泽西锡考克斯NBA联盟总部的抽签现场。

  一间布置简洁、灯光偏冷的房间里,长长的会议桌旁坐着十几位代表着各支乐透区球队的管理层和股东代表(多为老板指派人士),每人都带着掩饰不住的紧张和期待。

  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代表各队抽签概率的透明玻璃缸,里面满满当当地滚动着印有各队队标和权重比例的乒乓球。

  斯特恩总裁站在前方,表情严肃中带着一丝例行公事的程式化笑容。

  整个过程在一种诡异、肃穆又夹杂着刻意松弛的寒暄气氛中进行。

  屏幕下方打出各队获得头三签的概率。

  前三甲毫无悬念地被奥兰多魔术(25%状元概率)、洛杉矶快船(19.9%)、芝加哥公牛(15.7%)三支战绩垫底的球队占据。

  “开始了,”沃格尔也凑过来,手里习惯性地拿着速记本。虽然他清楚自家无签,但作为一名职业人士,见证结果成了下意识的动作。

  斯特恩总裁的手腕轻轻搅动着那个装着决定状元归属的幸运乒乓球的玻璃缸。

  每一个动作都被镜头放大,牵动着无数电视前的心弦。

  终于,一只洁白、印着清晰队标的乒乓球被一只戴着白手套的手捻了出来。

  镜头迅速切向桌边代表们紧绷的脸庞。

  前面一切正常,而当公牛并没有出现在第三顺位时,陆远的眼睛瞬间眯了起来。

  而当摆烂了整整一个赛季的魔术队听到自己的名字在第二顺位被喊出的时候,整个会议室都响起了一阵毫不掩饰的窃窃私语的声音。

首节 上一节 319/6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