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相信陆远的眼光,那是被无数次奇迹所证明过的神之眼。
但他骨子里,依然是一个传统的篮球信徒。
在他的篮球哲学里,没有强大内线的球队,就如同没有地基的摩天大楼,无论外表多么华丽,最终都将轰然倒塌。
“那块拼图……”韦斯特轻声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他真的……可以吗?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在内线翻江倒海的野兽。”
“他可以。”陆远的声音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杰里,你对他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他需要的,从来都不是回到那个在低位和肌肉棒子们野蛮肉搏的时代。他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未来。而我们,正在为他搭建这个独一无二的舞台。”
华盛顿,奇才队的康复训练中心。
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药膏混合的刺鼻味道。
姚明赤裸着上身,汗水如同小溪般从他古铜色的皮肤上滑落,浸湿了身下的训练垫。
他平躺着,右腿高高抬起,保持着一个极其标准的姿势。而他的左腿,则显得有些触目惊心。
一条长长的,蜈蚣般的伤疤,从他的膝盖上方一直延伸到下方,像一个狰狞的烙印,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
膝盖周围的肌肉,因为长时间的固定和手术,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萎缩,与他强壮的右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坚持三十秒,姚。感受你的股四头肌发力,对,就是这样。”私人康复师汤姆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冷静而专业。
姚明紧咬着牙关,额头上青筋暴起,巨大的身体因为肌肉的极限收缩而微微颤抖。
汗水滴进他的眼睛,带来一阵刺痛,但他没有眨眼,目光死死地盯着天花板上那盏惨白的灯。
左膝前交叉韧带完全撕裂。
这是足以终结任何一名内线球员职业生涯的毁灭性伤病。
更何况,他的伤病史上,还记录着左脚应力性骨折和膝盖积水。
他的左腿,就像一栋早已出现裂缝的危楼,而詹姆斯那致命的一撞,则彻底摧毁了它最后的承重墙。
从纽约特种外科医院出院后,他回到了华盛顿。
等待他的,不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无尽的同情,质疑,和冰冷的商业算计。
奇才队的总经理厄尼·格伦菲尔德,在他回来后的第一次会面中,脸上挂着职业化的关切笑容。
“姚,欢迎回家。我们看了你的医疗报告。HSS的医生是世界顶级的,这很棒。但是,你也知道,ACL撕裂对于一个像你这样身高的球员意味着什么。”
“姚,我们都知道你是这支球队的传奇。但是,球队需要向前看,我们需要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
“我们不希望你仓促复出,这会毁了你的未来。球队完全支持你,用整个赛季,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康复。你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格伦菲尔德的话说得滴水不漏,充满了人文关怀。
姚明微笑着点头称是,礼貌地感谢了管理层的“关心”。
但他心里清楚得很,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语,翻译过来只有一层意思:你那份两千万的顶薪合同,已经成了球队重建道路上最大的包袱。你最好安安静安心地坐在板凳上,挥挥毛巾,当一个精神领袖。不要上场,不要占据那些潜力新星们的出场时间。等到你的合同到期,我们好聚好散,各自安好。
从那天起,他成了球队的“幽灵”。
他有自己的专属康复室,远离主训练馆。
他很少见到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队友。
偶尔在走廊里碰到,他们会尴尬地打个招呼,眼神里充满了怜悯,仿佛在看一个即将被时代淘汰的遗物。
他已经被球队,彻底地边缘化了。
他被视为了不良资产,一个活在过去的,巨大的纪念碑。
那些曾经视他为老大哥的年轻队友们,如今看他的眼神也充满了复杂。
有尊敬,那是出于对他过去成就的认可。但更多的,是一种疏离,同情,甚至是一丝幸灾乐祸。
当他不在场的时候,他们会肆无忌惮地讨论着球队的未来,讨论着谁会是下一个核心。
在他们描绘的蓝图里,从来没有姚明的位置。
报纸和电视上,关于他的讨论,也从“他何时能复出”,变成了“他是否应该就此退役”。
“一个226公分,体重接近300磅的中锋,在撕裂了前交叉韧带之后,他的运动能力将被完全摧毁。他将失去爆发力,失去横向移动的能力。在如今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联盟里,他会成为场上最大的防守漏洞。对于姚来说,带着一枚奥运金牌和绝杀梦八队的传奇故事光荣退役,或许是最好的选择。”——ESPN资深评论员,比尔·西蒙斯。
换做是任何人,面对这样的冷遇和排挤,心态恐怕早已失衡。
但姚明没有。
他没有任何的怨恨和焦躁,他的内心,平静得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千年古井。
因为他也在等待。
等待那个男人的召唤。
“安心养生,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剩下的,全部交给我。”
这简单的两句话,比任何千万合同,比任何虚无缥缈的承诺,都更有分量。
所以,他能够坦然面对眼前所有的冷眼和流言蜚语。
从那天起,姚明的心,便再也没有过一丝动摇。
外界的嘲讽,球队的冷遇,身体的剧痛,都成了他淬炼意志的烈火。
“好了,姚,今天上午的训练结束了。”康复师汤姆的声音将他从回忆中拉回。
姚明缓缓放下腿,撑着身子坐了起来。他看着自己那条依然显得有些无力的左腿,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沮丧,只有一片冰冷的坚毅。
他知道,远在湾区,那个被他称作“教练”的男人,正在进行着一场豪赌。
一场赌上了一支球队的未来,赌上了一种篮球哲学的诞生,赌上了他姚明职业生涯最后尊严的,惊天豪赌。
他打开了更衣室里的液晶电视,屏幕上,恰好正在直播一场焦点之战。
金州勇士,客场挑战菲尼克斯太阳。
太阳队的新任主教练特里·波特,正努力地在这支曾经的跑轰大队身上,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他试图增加防守,减缓节奏,打更多的阵地战。
但在勇士队那海啸一般,一浪高过一浪的快攻面前,他所有的战术布置,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电视屏幕上,罗斯像一阵黑色的旋风,一次又一次地将太阳队的防线撕成碎片。
“这简直是一场疯狂的对攻大战!”解说员的声音因为过度兴奋而显得有些嘶哑,“金州勇士队完全放弃了防守这个概念!他们的篮球哲学里似乎只有两个字——进攻!用进攻彻底摧毁你!”
姚明没有去听解说员在吼些什么。
他的眼睛死死地锁定着球场上的每一个细节。
他看到的,不是那些华丽的进球,也不是那些惊人的数据。
他看到的,是空间。
是罗斯持球突破后,瞬间吸引了对方三名防守球员的注意力,从而为外线的队友,创造出的,那片巨大无比的,可以从容投篮的空位。
是他和库里完成一次简单的高位挡拆后,库里身边出现的那转瞬即逝的,仅仅需要一秒钟的出手时机。
是他看到图里亚夫在为罗斯做完掩护后,轻松顺下,接到传球,面对着空无一人的篮筐,完成一次简单的扣篮。
他的脑海中,开始不由自主地进行着高速的模拟运算。
如果……
如果,站在那个高位,为罗斯和库里做掩护的人,是我呢?
我不需要像图里亚夫那样用尽全力去冲击篮筐。
我只需要站在罚球线上,做一个简单的策应。
当罗斯像利剑一样突进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可以把球回给我。
我可以选择我最擅长的,柔和的中距离跳投。
这是我的甜点位,我的命中率,比联盟大多数后卫都要高。
或者,当防守库里的球员发了疯一样绕过我,去追赶那个跑位的精灵时,我可以利用我的身高和视野,第一时间将球精准地送到库里的手中,让他得到比现在从容一倍的出手空间。
又或者,当佩贾在弱侧通过无球跑动,甩开了防守者,我可以用我那被低估了的传球能力,一记横贯全场的长传,直接找到他。
我,将成为这支球队的大脑。
我,将成为这台疯狂失控的超级跑车里,最稳定的,那个陀螺仪。
我不再需要在低位和那些体重超过三百磅的肌肉棒子们进行原始的肉搏,我不再需要每一次进攻都去硬凿篮下,消耗我宝贵的膝盖。我只需要站在那里,像一个棋手一样,用我的篮球智商,去调度全场的进攻。
就在这时,他的康复训练师汤姆走了过来。
他瞥了一眼电视屏幕,脸上露出了了然的笑容。
“真是两个天赋出众的年轻人。库里和罗斯,迟早都是场均25+的水平。但他们永远也赢不了球。一支没有内线防守的球队,就是个笑话。”
姚明闻言,缓缓转过头,看着这位一直在帮助他复健的年轻人,脸上露出了一丝温和的,高深莫测的笑容。
他没有反驳。
夏虫不可语冰。
他只是轻声地,仿佛自言自语般地说了一句:“也许吧。”
然后,他站起身,拿起了自己的外套。
他知道,在遥远的湾区,有一群被全世界嘲笑的疯子,正在为他打下一片广阔的江山。
而他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武器,磨砺到最锋利的状态,然后静静地,等待着那声最终的,出征号角。
常规赛的日历,一页页地被撕下。
联盟的局势,正如开赛前所有人预料的那样,波澜不惊地发展着。
芝加哥公牛队,在詹姆斯和霍华德的内外双核驱动下,一路高歌猛进,以无可匹敌的姿态,牢牢占据着东部第一的宝座。
詹姆斯的全能和霍华德的禁区统治力,形成了一种近乎无解的化学反应。
纽约尼克斯,德维恩·韦德正打出职业生涯最巅峰的MVP级别表现。
他像一个冷血的杀手,一次又一次地在比赛的最后时刻,用无情的突破和中投,终结比赛的悬念。
在他的带领下,尼克斯王朝的战车,依然在平稳地,不可阻挡地向前碾压。
而金州勇士队,则继续着他们那“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的奇葩表演。
他们的比赛,场均总得分和场均总失分,双双高居联盟榜首。
库里和罗斯的个人数据,也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水涨船高,光芒四射。
斯蒂芬·库里,场均在三分线外疯狂出手超过10次,以令人咋舌的百分之三十八的命中率,场均贡献18分和7次助攻。
他那些刚刚运球过半场就悍然出手的超远三分,已经成了ESPN每日十大好球的常客。
德里克·罗斯,场均砍下22分和8次助攻,外加接近2次的抢断。他那闪电般撕裂防线的突破,被湾区的球迷们亲切地戏称为“不讲理的犯罪式过人”。
他们两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为联盟中最炙手可热,最具观赏性的新生代球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收获了无数的拥趸。
但与他们个人数据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球队那惨淡的战绩。
他们一直在西部第十名左右徘徊,距离季后赛的门槛,遥遥无期。
他们可以和卫冕冠军尼克斯队打得难分难解,鏖战到最后一秒才遗憾落败;
也同样可以在第二天晚上,被东部垫底的新泽西篮网队,打得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