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342节

大战之后论功行赏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每一次甚至都要寻找一名或者多名的典型和榜样,但是找的人不能太多。

刘彦的意思是,今一次高级文武各一个,然后从底层寻找一些有特殊功勋者,发动宣传机器让万众知晓他们有过什么样的服务。

所谓的封邑可不是封地,封邑是一种只拥有税务权的犒赏,类如隋唐的某个爵位有多少户的封邑就是这么回事。

经过非常久且严肃的思考,刘彦确认不会拿出土地来搞什么“封建”,至少是在统治范围达到极限之前不会。

每一个帝国都有自己最大的实际控制范围,超过某一个范围之后就会鞭长莫及。通常是看军队到少时间之内能够抵达哪里,一般是军队三个月内可以抵达的位置才显得理想,超过三个月哪怕是到了也显得黄花菜都凉了。

帝国最大的统治范围被称呼为“极壁”,西汉和东汉在面对帝国极壁时是采取设立都护府的策略,之后的隋唐也是这么处理,但是隋唐又创造了一种羁縻州的政策。

羁縻州的政策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无外乎就是某个地方名义上属于版图之内,但那里实际上是自治状态。一般情况下的羁縻州是中央任命当地的强人作为最高长官,封某个谁一个什么官职,但怎么治理其实中央管不到。

事实上羁縻州的政策很狡猾,可以来这么理解,将某个地方变成“神圣不可分割的土地”,鞭长莫及的时候保留主权的权利,等待有足够的能力就可以好好来谈一下什么叫“自古以来”了。

所以说,“自古以来”这词太好了,再加上“神圣不可分割的土地”才会显得完整。一段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老子现在没实力先忍着,甭管你怎么去折腾某处,那地方至少名义上归属于老子”。唔……名义上!

占个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发明,就像是棒子喜欢说全宇宙都是他们的,哪天棒子真的崛起,说不准宇宙还真的是他们的。

今次会出现多个中等爵,徐正必定是会晋升到第八级的公乘,纪昌晋升为第七级的公大夫,吕泰、桓温、桑虞晋升第六级的官大夫,吕议、谢安、蔡优、李坛、李匡、田朔、张石……等十二人晋升为第五级的大夫。

二十等爵,第一到第三为低等爵位,第四到第八是中等爵位,第九到第十四是高等爵位,第十五到第十九是显爵,关内侯都只能算是显爵,那么彻侯(西汉改为列侯)只能算是超品。

第四级不更的爵位,获得的人数量有接近两百人,他们皆是军队的中层军官。

第三级簪袅的爵位,获得者则是超过七百人,他们来自军队的中下层军官。

第二级上造的爵位,获此爵位的人数更多,达到了两千以上,他们是基层如队率、什长之类的基层军官和一些幸运能够杀掉对方军官的士卒。

纪昌已经在做相关的犒赏计算,按照第一级的公士爵位就能获得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那么就是至少两万多顷地、两万多处宅子和两万多的官署奴隶。第二级到第八级的爵位待遇则是随着每一级往上增加,再来是每一级的爵位价值也体现在社会地位之上。

比如到了第三级不更的爵位之后就可以免除掉一些徭役,那也是为什么刘彦左思右想不能废除徭役的原因,毕竟搞了二十等爵的制度再废除徭役成了什么事。

再比如到了第五级大夫的爵位,此爵位的人可以参与某个郡的政事参议,毕竟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在当时相当于国家某部长,一些小诸侯国的大夫甚至就是该国的民政或军事总管,因此大夫这个爵位具有很明显的政治意义。

其余不再一一表述,只需要二十等爵的每一级都有其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样一来国家俨然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也将成为国家的基石,并且而二十等爵是任何人都能够参与,哪怕是奴隶也能够建立功劳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再有就是,国家也有了一套在法律之外的次序守则。

刘彦会亲自主持一些人的晋爵仪式,主要是寻找一些能够作为典范和榜样的人来举行,并非为今次获得最高爵位的那批高层。他这样做当然还是为了宣传需要,合格的领导者总是需要抓住一个能够为国家的民心士气起到作用的事情,用一次次的树立榜样培养属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

想寻找特殊的榜样对于统治者来说不会困难,真的是有自然是极好的事情,要是没有也能创造出那么一个。

真实情况是,一般国家的宣传都带有一定的虚假和美化性质,不过别在意细节,只要能够起到美好一面的鼓励作用,目的就算是达到了。

事实上,有缺点不完美的英雄更容易被接受,完全没有缺点的那叫圣人。而圣人不应该存在于世间,他们离普通人太遥远,遥远到足以令人望而却步。

第354章:建国在即

随着一声“斩”,兵刃挥动之下,入肉之声响起,一刹那不知几人的头颅落地。

被斩落的人头滚着出去,无头的尸身抽搐着颈部喷出血泉,大地之上却早就是血迹斑斑。

身穿戎装的辅兵跑动着用箩筐将头颅收集起来,失去脑袋的尸身也将被抬下,很快就会有士卒押来一批战俘。

这些战俘大多是身躯残疾者,或是囧凶恶极不服管束者,他们将在万众的注视之下被斩杀,是用以祭奠汉军战士之英灵。

屡次斩杀一批被淘汰的战俘,观看的万众都是呐喊欢呼出声。

血腥的场面刺激得多数人脸红耳赤,可能是兴奋或者害怕皆有,可场面只在展现一件事情,用鲜血与尸骸再次来展现他们这一个集体的强悍程度。

祭奠战死英灵的仪式已经举行到了第二天,第一天是由刘彦亲自念悼文,并由他带头给战死英灵上第一炷香,第二天才是进入到斩杀战俘藉慰的环节。

真实情况是,残疾的战俘真没有什么用,不杀掉难道要留下来吃干饭?再来就是一些桀骜不驯的战俘也不能留下,那只能是杀掉。

第三天的祭奠流程比较特殊,会让战俘之中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让他们在公众场合跳舞,此乃使敌人屈服的一种意义。

问题是,让敌酋鲜舞实际上是一种献俘于君王的仪式,一般会将敌酋打扮得妖娇和滑稽,舞蹈肯定也会是跳得像小丑一般,用来取悦于君王的征服喜好,再来就是娱乐百官与大众,更是瓦解敌人的反抗或敢战之心。

在第四天,会有军队演练战阵,那是给战死英灵表达一种精神继承的意义,也是向万众表示仍有军人会依然奋战的意思。

从第五天之后,刘彦就该沐浴身穿素白丧服,连续三天的不吃不喝静坐,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战死英灵的悼念和缅怀。

此时此刻,刘彦就是一身素白地坐在被建立起来的高台之上,随同他一起的是汉部在黄1岛1区的一些文武高层。

高台的周边建立了阶梯一般的架子,它们只是留出一些必要通道,余下的空间摆满了骨灰罐。

每一个骨灰罐都代表着一名战死的将士,有些骨灰罐贴着姓名、号码牌、贯籍,有些骨灰罐则是没有。他们从鲜活的生命变成了被装载罐子里的骨灰,祭奠结束之后,除开一些拥有特殊贡献的战死英灵会被安置在殿内,剩下的将会被安置在露天的墓地。

第九天,安置期间战死英灵的亲人好友会全程陪伴,直至骨灰罐被安置妥当。没有亲人的战死英灵会由官方派人全程陪同,算是陪着走完最后一程。

没有例外的是,安置妥当之后,他们会顺着人潮前往刘彦的所在,接受刘彦对于他们的感谢。

汉军将士的祭奠仪式全程皆有外国使臣在旁观看。这些使臣意外于刘彦对战死将士的规格待遇,那是一种有君王一直在场主持的悼念,无异于是一场国士般的葬礼。

“无怪乎汉军士卒愿意血战搏杀,厮杀时皆是悍不畏死。”

“若是有如此待遇,战死何惧!”

“汉军强大并非没有原因啊……”

不是有一句话叫“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吗?人心都是肉长的,铁石心肠的人只是个例罢了,更多的人是一种感性动物。会获得什么样的待遇就出多大的力,这也是守恒之道。

“我们的君王能够这样吗?”李显很是忧愁善感地说:“路边死路边埋,甚至没得埋。”

李显是冉氏秦国的使节,他身边的是来自张氏凉国的谢艾。

不止有冉氏秦国和张氏凉国的使节在场,慕容燕国、东晋小~朝~廷、李氏成汉、拓跋代国、高句丽、百济、新罗、伽揶、九州、出云、扶余、曲沃……乃至于是被灭的宇文鲜卑都有派人到场。

对了,石碣赵国也有派使团过来,但他们是为了来赎回姚弋仲。

其中,高句丽、百济、新罗、九州是作为刘彦这边的仆从国来参与悼念,他们也有士兵战死后被一同悼念,以至于仪式开始后是心情复杂又是骄傲地参与了全程。

其余国家除了拓跋代国是专门派人来之外,剩下的其实并不是专门过来参与悼念,毕竟又不是汉部这边的某个闻名天下的高层战死。他们有的是来进行第二次会盟商谈,也有纯粹来拉援助,更有想要改善关系的。

认真而言,当今天下除了汉部这边就只有罗马会专门收集战死将士的尸身,两边还都有一样规格极高的祭奠仪式,除此没有一个国家会再这么干。

当然了,此等规格的祭奠仪式并不多见,一般是在重要战役之后才会举行,君王并不是每次都需要亲自主持。

首节 上一节 342/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