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510节

汉国从元朔二年开始大举开疆拓土,到元朔四年恢复大半汉家旧土,但各州郡也就只有青州才堪堪算是在恢复元气,余下各州郡无不是百废待兴。

目前刘彦统治下的汉国其实非常畸形,能够产生效益的也就是青州,其它州郡赋税的贡献几近于无。国家的产出堪忧,支撑起的是过百万的军队,要不是刘彦有金手指根本就维持不下去。

明确地说,哪怕是刘彦有金手指,前期的积累基本上也被消耗大半,再来是国家真不能这样,恢复各地民生和生产就真的是迫在眉睫。

“永曾,小朝廷是投降了,但不代表长江以南皆是汉土。”刘彦耐着性子解释:“我军夺取建康,各路大军继续向南方挺进,各地世家依然还在抵抗,南方战事没有因为小朝廷的投降而结束。”

事实上也真的是那样,谁让司马一家子虽然是皇室却仅是一块招牌,长江以南长久以来就是门阀和世家自治的现状。汉国对世家、豪强、大族是强迫赎买土地,家族丁口也要全面登记造册,这个政策不改就会存在殊死抵抗的地方势力,那么汉军理所当然还是要一个又一个地方地杀过去。

“对于大汉的幸事是,小朝廷投降使之失却大义,百姓因大汉国策心向往之,各地世家和豪强未能得获更多支持。”刘彦沉吟了一下,继续说:“饶是如此,以征南将军上报,大汉仍需时日才能彻底扑灭那些不服势力。”

徐正依然是做着他的征南将军,负责统领大军消灭任何不服,汉家势力根深蒂固的地方仅是需要针对不服的世家和豪强,越是向南就变得越复杂,原因是盘踞各地的诸越与诸蛮。

作为一个汉民族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刘彦是要一次性地解决困扰汉民族长达数千年的诸越和诸蛮,完成曾经始皇帝未能完成的雄途伟业,将诸越与诸蛮全数杀死、融合、驱逐,不过这样一来耗费的时间肯定又更长,具体会多久纯粹看诸越与诸蛮有多少韧性。

冉闵是万般不甘心啊!先有桓温灭李氏成汉,再有徐正灭东晋小朝廷,他并不觉得桓温和徐正哪个比自己武勇或是厉害,偏偏最厉害的自己还没有能够完成灭掉石碣赵国的大功,而似乎因为中枢要修生养息恢复国力,灭石碣赵国好像又要拖久了?

“寡人已经下令,取异族首级者依然记功得赏。”刘彦说的是杀胡令的延续,北方去干掉胡虏,南方也能去干掉诸越和诸蛮,安慰冉闵道:“此举措施会加快战争进程的。”

针对南方的猎杀令,算是刘彦给长久生活在东晋小朝廷治下的普通百姓一个出路,看的就是南方百姓有没有那个胆子去猎头。

认真算起来的话,北方的猎杀令已经趋于难有收获,毕竟石虎已经带着数量庞大的胡虏退却,慕容燕国境内的胡人一点都不好杀。南方的诸越和诸蛮数量应该是有个百来万,诸越和诸蛮没有国家,是以部落形式散居,有胆子去猎杀的话,有数量也有环境,收获肯定丰足。

“恐怕是会有更多的中原骁果扑向南方……”冉闵撇着嘴说:“右丞相要均田,也要南方人有那个胆子。”

刘彦听出了冉闵话中浓浓的地域歧视。

北方多勇悍之辈没有错,可是南方也不全是怯弱之人,夏、商、周诸朝用了数千年征战南方可不是一直没能打下来。等到南方归于华夏的时候,南方不少地方也是出精兵,如曾经楚国的藤甲兵、西楚霸王麾下的江东子弟兵、西汉时期的南军、东汉时期的丹阳兵,都是能征善战的嘛。

“臣自然不反对南方有勇士,但那恐怕已是往事。”冉闵不改歧视地说:“小朝廷统治南方太久,未见能率兵光复中原,时常数万南军对数千胡虏而大败。能与胡虏一战之军旅,莫不以南逃北人为卒。”

刘彦不了解当代历史,无法去反驳冉闵。再来是,他记忆中好像也是那么回事,历史上东晋小朝廷各军之中,那些收纳从北方逃亡青壮组建起来的军队对上胡虏一点不怵,又以北府军最为剽悍。

当然了,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军队,能不能打看的是将领怎么去训练和管束军队,东晋小朝廷之后的南方军队也不是一直都那么菜。

冉闵其实是要来说服刘彦继续强势攻打石碣赵国,聊到一半竟然给岔开话题,摆下酒宴还在纠缠南方百姓究竟能不能鼓起勇气去猎杀换取功勋,等待喝了个宁酊大醉都没有将话题给扯回来。

对付心有壮志、勇猛无匹但却不懂得弯弯绕绕的冉闵,刘彦是有意扯开话题拖延下去,得先让冉闵冷静冷静,可不能让这个政治智商负数的猛将去得罪更多的人。

果不其然,醉得不省人事的冉闵被抬走,没有多久纪昌和桑虞联袂而来。

“征北将军无征调私自离军而走,王上应当治罪!”纪昌和冉闵没仇,似乎也不讨厌冉闵,他严肃地说:“若为将者可无调令私自离走,军律法规何在?”

刘彦没搭理纪昌,是吩咐人收拾一下,抬来新的案几摆上煮茶相关皿器。

“处罚自然是该处罚的。”桑虞笑嘻嘻地补充了一句:“征北将军仅带十骑而来,解甲未有携带兵器谒见王上,罚些俸禄也就罢了。”

刘彦撇了两人几眼,纪昌要求惩罚未必是歹意,桑虞说情也未必是好意。

三人煮茶品饮,过程中是纪昌和桑虞在说话,刘彦是带着轻笑一言不发,后面又有数人过来,变成了君臣一同夜谈话事。

“王上,攻一地而丈土,收人而登记造册,未来三年之内南方之土可以计量,南方之人可用于赋税。”吕议含笑抚须,说道:“大汉又添数州之地,如何使其所用,仍需计较。”

“自始皇帝而始,南方归于华夏,数百年间却无所开发,此现状该止于当代。”蔡优才是管国家建设的人,他知道吕议为什么说那些:“中原数州郡丈土计人从未停止,南方丈土计人……人手甚缺。”

丈量土地和对人口登记造册看似简单,做起来也不困难,需要的人手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汉国光复中原几个州,续青州之后的兖州和徐州干了两年堪堪完成,冀州、豫州、司州等地方实际上才开始干起。

汉国常年以来中枢职位空缺不少,一些郡县的地方官许多是赶鸭子上架,被赶上架的人没一个是平头百姓,至少也是地方大族出身。会这样的原因无比简单,为官需要审阅公文,不识字难以为官,而百姓想识字千难万难。

军中退伍士卒可以充任乡、里、亭一些职位,造成的就是基层的官员反而不是什么难事。干丈量土地和登记人口的大部分就是军中退伍的士卒打下手,由至少一个县级别的官员来统筹。

“咳咳。”桑虞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慎重地对刘彦说:“王上,国朝应当有一套择才选能的制度,为王上、为大汉择选更多优秀人才为官。”

之前汉国的官员,基本上就是自荐与风闻的选拔,与西汉和东汉的孝廉制很相似,但并不是单单只有这个举措,有才能而向上晋升官职的并不少。

刘彦很是感兴趣问:“如何择才选能?”

所有人都是看向桑虞,有些是深怀期待,也是存在皱眉不悦的人。

国家要以什么样的方式选官,关乎到一个国家日后的政治走向,有点变化的就是官员阶层会不会固定化,如同曾经的先秦时期老子是什么儿子就是什么,后面的西汉和东汉家族治世,到了曹魏时期走向官员垄断,又是到了西晋和东晋再次恢复“生而有种”的格局。

“王上。”纪昌没给桑虞开口阐述的机会,说道:“今夜只谈风月,不论国事。”

刘彦立刻就意味深长地笑了。

第516章:博弈无处不在

生而有种对于权贵来讲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只要是掌握权力的人无不是希望子孙后代也能如同自己一样,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先是讲血统的优良性,再以制度进行固化。

想要达到生而有种的目标并不困难,实际上只要将知识进行垄断就可以了,偶尔再接受极少数的人进入自己的阶层,粉饰一下必将世世代代享受权力,

桑虞说要搞一套择才选能的制度,类似的制度早就有了,比如先秦的唯才是举,到西汉和东汉的察举制,又到曹魏时期的九品选官法,以上这些制度也就大争之世的唯才是举给了平民百姓冒头的机会,余下皆是和平民老百姓没什么关系。

唯才是举,才指的是有才能的人。那么什么才是有才能的人呢?以大争之世的诸多例子来看,当时不识字只要有一项特别的才能也算是人才,诸如鸡鸣狗盗之辈。但唯才是举,其实举的还是识字的人。

纪昌该是知道桑虞所谓的择才选能是怎么回事,特意中断话题估计并不是那么认同。他并不是平民老百姓阶级,要算起来是算寒门。而寒门实际上也比平民老百姓要好上非常多,区分的关键就是识字。

欢宴有终时,众人离去和撤去案几等器具后,刘彦问了一下,时间已经到了丑时两刻(夜间一点半)。他的寝帐就在后方,走个几步也就到了,却是像在等待什么人似得,安坐在原位闭目养神。

纪昌并没有让刘彦久等,离去片刻就来求见。

“就知道泰安要来。”刘彦笑着让纪昌找个位置坐下,问道:“可是关于子深的择才选能之法?”

“王上洞若观火。”纪昌恭维了一句,才说道:“右丞相确实是有了一套择才选能的思量。”

自古以来能够搞出一套制度的人都不简单,学贯古今几乎是必备,要对社会有很深的了解,对于当代精英阶层有什么述求更是必须,再来就是对国家现状也该掌握。

经过纪昌的介绍,刘彦听着好像有些那么不对味,桑虞搞得那一套是以唯才是举为基础,再结合察举制和九品选官法,很像是对已经出现的制度进行整合。

“也就是说,定下日期公开择才选能,有才者不问出身可以自荐,到各自学府接受考试,通过的人由县、郡、州,一直角逐到中枢接受寡人的亲自考核?”刘彦多少是有些震惊,那一套虽然还没有完备但根本就是科举制度:“子深是有心了……”

科举制的雏形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到了杨坚代周建立隋国之后成为官方制度,由杨广更进一步的规划。

杨隋一朝科举制的出现是为了遏制门阀和世家对官场的垄断,给大族、地方豪强、寒门跻身官场的机会,受限于教育不普及的因素,实际上与平民老百姓的关系依然不大。是要等待到了两宋时期识字率相对较高,科举制才惠及富庶百姓之家,没有点资本的人依然是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毕竟读书也是需要资本的。

“王上,如今有才之人,何人不是身家颇丰?”纪昌看到刘彦神情奇怪,略一想就想起了曾经聊过的话题:“百姓求学无路……”

首节 上一节 510/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