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807节

叔梁纥是一位很牛逼的人物,说的不是他六十六岁才生出孔子(野合,因为是山地旁边,取名丘),是他的武力值很可观。有一次他所在的鲁国受到老大晋国的召唤。

鲁国为了缴纳保护费当然是被召唤之后,赶紧屁颠屁颠地派出军队听候晋国老大的差遣,叔梁纥就是被征召的一员,他在进攻“阳”城的一战之中,干出了举起门闸(千斤闸)的疯狂举动,成功地让入城的友军得以撤退。因为现场有晋国老大正卿家族的智罃和荀偃看着,还有六卿之一的士匄也在场,看到他那神勇的举动印象无比深刻。

晋国老大的高级贵族认为叔梁纥很牛逼,作为小弟的鲁国上从国君下到庶民也必须觉得叔梁纥非常牛逼。那得了,啥都不用犹豫了,赶紧把“大夫”这么高级的爵位给叔梁纥弄上,还得挑个富庶的城作为封地,研究了半天就觉得陬邑挺好的,那就是陬邑大夫了。

孔子他老人家得感谢自己的老爹争气,也要庆幸老爹争气的时候能被晋国老大的重要人物给瞧见,瞧见了还能顺口那么一提,要不然就没有后续的事情。毕竟是春秋时期啊,书是谁能随便读的吗?就算是能读书,是随随便便任何一人都能收徒,还在教学期间提供学生饮食吗?庶民没可能有那条件办到的哇!

第一个大范围打破“血统论”的国家是秦国,是商鞅变法给了普通人也有能成为牛逼人物的更好渠道,感谢历代秦王没有走回老路,使普通人的上进渠道没有断绝,也让这么件事情成为规则。

第二个要感谢的是崛起于微末的刘邦和那一群小伙伴,他们本身就不是贵族世家,没有传统贵族“泥腿子全特么玩儿蛋去”的思想,不但继承了秦帝国的体制也继承了变法成果。

要说第三个要感谢的,应该就是曹操,不过曹操是因为宦官家族背景前期得不到太牛逼的人物相助,后面是地盘越来大能用的人越来越少,可不就甭管什么家族背景,有人能用就很不错了。

从曹丕那一代开始,又历经了司马一家子的统治时期,轮到刘彦成为统治者,普通人正常的上进渠道被斩断已经有一百三十年。

“仅此一项,寡人便无愧于天下人。”刘彦并没有因为被隆重迎接就停了与纪昌的讲话,相反是让纪昌跟在比王室成员更近的地方:“泰安为寡人的丞相,应当知晓众生若是无上进之路该是如何?”

纪昌只想到“主人翁”这三个字,却不是西汉长公主刘嫖的故事,是只有可能参与到国家建设和治理,国家才是天下人的国家,要不然国家就只是个名字。

第786章:我叫桓温

“此战过后,新晋侯爵至少两人,以下无可计算。”

“功名祗向马上取。”

桓温与袁乔的对话发生在船上,两人乘坐于旗舰,周边有列队迎风破浪前行的庞大舰队,他们正航行在登陆阿三本土的航线上。

其实那一句“功名祗向马上取”是一首名为《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诗的其中一句,作者是岑参,出自唐代。

现在要算的话,也就是五胡乱华的初期,还没有进入南北朝阶段,袁乔会说那一句,是刘彦恰好记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这首诗,于送冉闵出击草原的时候稍微改了改就给念出来,然后被传颂了出去。

必须说的是,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化风格,例如两汉的“赋”、隋唐的“诗”、宋的“词”。刘彦在现如今的年代念唐朝的诗,某些程度来讲是属于“创新”,也就是弄出了之前所没有的格式。

桓温露出了追忆的表情,反复地念着“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一句。

汉国与笈多王朝的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马上就要进入到第三年的阶段。

前一年基本是海上交锋,只出现一次因为笈多王朝攻击平蛮校尉部基地而爆发的沿海陆地战。这一次战事自然是以汉军完胜结束,还俘虏了相当数量的阿三贵族,不但是获得丰足的赎金,也从那些阿三贵族嘴巴里知道更多笈多王朝的情报。

第二年的情势变得比较复杂,汉国海军与笈多海军在大海的较量没有停止,战事规模也不是第一年时期可比,仅是百舰以上的海战就爆发了四次。另外,笈多王朝纠集了众多的小伙伴,打算从内陆向沿海配合海军再次攻打平蛮校尉部主驻地,更大的战事也就毫无意外地爆发。

就目前,汉国阵营以及笈多王朝阵营在陆地上的战事依然是在继续,只是双方越打越保守,战争已经变成了呆仗烂仗,各自依靠地形广筑堡垒又多搭建连寨,好好的战争打出了拆迁队干活的既视感。

陆地上的战争进入到僵持阶段,桓温想要的结果已经出现,那就是让笈多王朝以及纠集起来的众小弟陷在僵持战进退不得,创造登陆阿三大陆的战机。

在另外一方面,前一段时间汉国阵营这边也与笈多王朝阵营在后世孟加拉湾进行了一场大海战,结局当然是汉国阵营获得海战的胜利,虽然没有全歼笈多王朝阵营的海军,可至少是扫清了登陆的最大障碍。

遭受重创的笈多王朝阵营,他们难以再集结超过五百艘以上的舰队,大部分战船不是被击沉、俘虏,就是首创不得不修补,桓温没道理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哪怕知道登陆战依然存在风险,还是启动了登陆作战计划。

要是按照秦时历法算,十月过去之后就是新一年的到来,汉国与笈多王朝的战争就是进入到第三年。只不过现在过的不是秦时的历法,是汉孝武皇帝时期改的历法,得是正月初一才算是新一年的开始,双方的战事依然算在第二年份。

在第二年的秋季,笈多王朝纠集了众多的小伙伴从东面进逼平蛮校尉部,汉国这边是自然也没有闲着。

汉国有倭列岛提供数量众多的仆从军,还有自带干粮参战的波斯萨珊,后面罗马人也来插了一脚,只是罗马人只来了五百人。

在一场参战人数总合超过二十万的战争中,罗马来了五百人仅是能够提供存在感,要说能干点什么像样的事,那就是让笈多王朝生出被背叛的想法。

“阿三有那样的想法一点都不委屈。”袁乔说到这个的时候很想笑:“他们一直以为大秦人是他们的盟友,显然并不是。”

对了,汉人当然知道罗马,就是延续老祖宗的习惯没称罗马,是称呼为大秦。原因则是该懂的都懂,一切尽在不言中。

汉国没有踏上世界舞台之前,笈多王朝与罗马因为繁荣贸易往来是友善的关系,某种程度来讲罗马还有意拉拢笈多王朝找波斯萨珊的不痛快。

得说的是笈多王朝对找波斯萨珊不痛快挺感兴趣,沙摩陀罗.笈多在公元三四三年就开始在资助寄多罗王朝(贵霜残部,为小月氏人),又借着季多罗王朝的手给予波斯萨珊境内那些不甘被统治的阿拉伯人、塞种人、月氏人和一些乱七八糟的民族资助,已经从事实上跟波斯萨珊在作对,区别就是没有正式宣战罢了。

“大秦人与我们有点像,就是做人忒不地道。”桓温却是用着欣赏的表情在说话:“他们完全将阿三当傻子糊弄,真不知道阿三现在该气成什么样。”

“是阿三自己不争气。”袁乔只是从实际角度出发:“若是阿三与我们的战争处于优势,大秦人自然还是阿三的盟友。”

“盟友?”桓温像是在听笑话,摇着头:“只有弱者才需要盟友。”

袁乔下意识就看向不远处的厄古泰.巴赫拉姆,稍微压低了声音:“将军慎言。”

“无妨,便是被听到,波斯人也会假装没听见。”桓温太清楚不过了,汉国与波斯萨珊的结盟不会长久,不过多少是收敛了一些:“波斯人……怎么说?挺……唔,热情?就是热情。”

波斯人发现汉人对阿三感兴趣可以说是欣喜若狂,他们本身就一直在面对罗马的压力,还要不间断地扑灭国内的反抗,真真就是感到亚历山大,环顾四周又没能找到一个够分量的盟友,真的想要含泪说声“宝宝心里苦,只是无人可以述说”。

正是因为现阶段的波斯人极度需要一个强大的盟友,才会对汉人的出现想都没想就表现出友善,更恰巧的是汉人本来就是波斯人的祖先无比渴望的盟友。因为需要再有“情怀”,导致波斯人遇到了汉人立刻脸上泛起笑容,要是可以真的想要说句“官人,你总算愿意来宠幸妾了”,嘴上虽然没有说,可是身体还是很诚实地靠上去。

“原本以为第一年就能结束,已经快拖到第三年。”桓温对这个没什么不满的地方,要是没拖下来还没他上场的机会:“既然某来了,不会再有第四年!”

袁乔熟悉和了解桓温,源自于此很乐意与之搭档配合。

桓温从来都是一个怀有远大抱负的男人,不会去别人怎么看待,只要能够达成目标,手段什么的基本是不忌讳。

要是没有刘彦来改变历史,桓温可是矢志不渝地要攻蜀,不管别人是赞成还是反对,他也真的做到了排除万难完成了攻蜀的志愿,恰恰也因为是那样被认为嚣张跋扈和不折手段。

别人不喜欢桓温,他也不会因为要被人接受而去改变自己。后面完成了攻蜀的目标,他手握的资源和武力开始令人忌惮,东晋小朝廷多次明里暗里地谋划要夺掉兵权甚至杀死,他自然是做出反击,导致后面与中枢的关系不断恶化,演变到生出代晋之心,就是有太多的牵绊,再来也是时局不允许,也就没干。

一个根本不会在意世俗眼光的人,一个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人,只要是想要完成一件事情,过程根本就不重要,唯有最终的结果才重要。

在这个历史版本,桓温率军攻克巴蜀的那一刻,得承认他想要谋求巴蜀军政皆管的大权,想要按照众多门阀世家的老路,给桓氏经营和巩固一块基本盘。

问题是,桓温的谋求被拒绝,他观察到根本无法控制麾下军队,再有想法也只能放弃,就是多少会有些不甘心。

桓温在攻克巴蜀之后有那样的心思才是现如今的主流。不单单是桓温,换做任何一个世家子出身的人,不管是生活在胡虏治下的长江以北,还是生活在世家门阀控制下的长江以南,会生出那样的心思着实是太正常不过了。

“灭掉阿三之后……”袁乔看着桓温的侧脸,像是随口那样地问:“将军会谋求异大陆的总督职位吗?”

桓温没有看向袁乔,是看着远方已经出现的大陆架的地平线,平静地说:“全凭陛下裁决。”

袁乔没有再说话,他知道桓温肯定能猜出自己为什么会那样问。

桓温当然知道,可一些事情知道是一回事,点破就很没意思,可能朋友做不了,还会变成仇人。

事实上,桓温还真想过灭掉笈多王朝之后在阿三这边当总督,却不再是培植势力的想法。原因自然是他已经知晓刘彦的秘密,十分符合古人的想法,认为刘彦是地地道道的天之子,面对刘彦那样的一个人就是有再大的野心都要收起来,然后在规则之内谋求富贵,打造家族辉煌的延续。

首节 上一节 807/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