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1159节

众弟子都是大喜。

林延潮见袁可立,陶望龄二人都是纯粹高兴下游没有受灾,而不是期望延河州府都出事,唯独自家平安无事的私心。

林延潮庆幸自己没有误人子弟,将两位弟子教的还算不错。

当然丘明山脸色很难看,他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心腹啊。

林延潮却是觉得问题不大,自己疏通贾鲁河也有分黄河正流水势的作用,这一点潘季驯不会视若无睹,应该会如实上奏天子。

就是没有治水的功劳,今年秋收后,自己在归德,灌淤开田几十万亩的政绩,也会上报朝廷。

林延潮笑了笑,正要安抚自己的弟子们,这时候外头下人禀告说礼部来人了。

林延潮当下见了礼部的官吏。

这官吏入内后就向林延潮递上帖子道:“陛下,定于三日后在皇宫里赐宴来京觐见的外官,到时请林大人准时赴宴,这是座次的帖子,到时候依贴而坐。”

“有劳了。”林延潮点点头。

这三年一度的外官朝觐,终于也是开始了。

本来说林延潮奉诏赐传驿进京,理应早在三个月前,就提前授官才是。

但是……但是直到今天这一刻任命还没下达。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只能沦落到和这些外官们一起一并朝觐天子,这简直一远一近,一前一后待遇悬殊啊。

这件事放在别人眼底,基本都以为林延潮失去圣眷,马上是要凉凉的节奏。

几位学生开始抱不平心想。

这样的宴席去了有什么意思?

可是天子赐宴,又不能不去。

老师去了岂非颜面无光。

众弟子心底这么想,但口上却不好说。

但林延潮却没有计较那么多。

待三日之后,林延潮即前往皇宫赴宴。

皇宫里有大宴,中宴,其中以郊祀庆成宴,以及(元旦,冬至,万寿)三大宴最为隆重。

如此外官觐见,就摆不上大宴的档次,故而称是中宴。

不过別听是中宴,规模就小了,皇宫里的中宴也有好几百桌的。

大明大约两万余流品官,其中京官只有一千多名。

大部分都是外官,按道理外官朝觐,这两万多外官都要上京的。

但天子免除一些格外边远州县的参见,只要他们派副僚即可。其余路途不太远的州县,除了必要留守官员,基本都要来京朝觐。

这是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就定的规矩。

所以这一次入京朝觐的外官也有五六千人之数。

对于很多边远的卑微官员而言,这或许是他们一辈子唯一一次进京面圣的机会,因此都会格外珍惜。

他们上京后,向吏部报道,然后会在朝觐宴后颁布优劣。

现在施政趋于宽和,不会似朱元璋朱棣在位时,一次朝觐之后处罚几百上千官员这样的例子。

所以官员们赴宴的心情都还是不错的。

宫门前十几余头大象组成了象鼻桥,赴宴官员们从桥下而过,一路不免谈及西南边事,以及缅王进献的这几头大象。

魏允贞与李三才二人一路走过象鼻桥。

李三才为人四海,交游满天下,一路之上不少官员都是向他抱拳作揖。

李三才豪爽地笑着,向众人回礼。

李三才之前任户部云南司郎中,后被贬为东昌府推官。

魏允贞也是一般境遇,被贬至许州判官。

现在二人在吏部保举上,名列第二第三,这一次重回京师,显然是要东山再起的。

当时魏允贞上疏批评首辅张四维,阁臣申时行徇私,在科举考试里公然将自己儿子录取。

而且反对内阁对吏部,兵部的人事权指手画脚。

张四维被气的是辞官求去,天子为了挽留张四维,将魏允贞贬官,李三才不服,上疏相求,然后李三才也被天子贬官。

二人胆敢上疏攻讦如日中天的内阁,这魏允贞还是张四维的门生。于是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钦佩,为清议所推崇。

所以这二人这一次回到京师,不少官员们都是争相结识。

特别是李三才,他是三辅王锡爵的得意门生,而天子对王锡爵的器重,甚至还在申时行之上。

而李三才在与内阁的对抗中,又是表现出色,所以他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

李三才,魏允贞在建极殿外宴席里入座。

这宴席位置,颇为靠近建极殿,仅次于殿内的上席。

与李三才,魏允贞同坐的还有数名官员,还有一人则是沐王府世子沐睿。

说来沐睿坐在殿外,有些大失身份。

作为国公的世子,他这一次本应该坐在殿内,与总督,巡抚,布政使同席才是。但是沐睿坐在殿外,显然是天子故意冷落这位世子。

沐睿也知道这一次沐王府事闹的不小,引起了文官群起攻之,天子落他面子也是可以理解。

首节 上一节 1159/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