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66节

朱徽妍却是哼道:“还不是为了你。

妾身见相公一直想要去从军,只得进了宫去寻皇嫂,想要让皇嫂替我在皇兄跟前美言几句,也好遂了你的意。只是不曾想被皇兄给训斥了。

不过好在皇兄还是疼我的,如今许了让你进入京营中历练,等皇兄出征之时便让你随军,也好获得些功劳。”

刘有福闻言大喜,作揖施礼道:“多谢殿下。”

朱徽妍这才高兴道:“瞧你那呆样儿。不过你可得记好了,到了军中,记得时时紧跟皇兄,这样才是最安全的,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啊。”

朱徽妍与刘有福两个人如何地伉俪情深且不去管,被朱徽妍气得头大的崇祯却是一刻也不想呆在宫中,干脆带人出了城,直奔皇家学院而去。

第九十二章 排队枪毙

就算是过完了年,京城仍然是属于那种可以冻死狗的寒冬天气,不说哈气成冰也是相差无几了。

不过崇祯皇帝的心里可是一点儿不冷。皇家学院可以说是自己两条线布局中最重要的那一条。

厂卫和新军,是武力保证自己的安全,而皇家学院,则是用来给现在的儒家敲丧钟用的。

一路疾驰,此时仍可见建奴围城所带来的恶果。路上不时可以看到被拆毁的村庄,也不时可以见到顶着严寒在收拾废墟的百姓和京营的兵卒。

由于在拆毁烧掉京城外地村庄之前,崇祯就曾说过要动用内帑来帮助百姓重建家员,所造成的一应损失也由皇室内帑来补齐,因此百姓们倒是满怀着希望准备等开春之后好重建家园,毕竟此时的皇帝在百姓的心目中是属于口含天宪,言出法随的神圣存在。

直到临近下午了,崇祯一行人才到达京南的皇庄。

整个京南的皇庄原本便占地极大,堪比一些小镇一般地规模,足以保证在皇庄内能放下足够多地人马以及足够多地部门机构。

只是此时,京南地皇庄已经不能称之为皇庄,便是称之为皇家学院也不妥当。

整个皇庄已经被水泥砌起来的城墙围住,而且一反常态,并不是传统地四方地城墙,而是采用了少见地五角型地棱堡结构。

十面城墙,紧紧地将五个城门保护起来,任何一个城门面对攻击之时,都将同时受到两边城墙上的攻击。每段城墙之上,都布置着为数不少地火炮。

至于负责守卫地阵容则更加吓人,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厂地人手交叉巡逻,确保没有一个死角地存在,一个小小地皇庄,其防护程度甚至可与皇宫大内比肩。

皇帝到处,枪炮退弹,弓弩落弦,乃是定制。骑在马上地崇祯皇帝眼见着王承恩被厂卫一连查了四遍身份,确认无误后,整个皇家学院这才解除了戒备,开了正门恭迎皇帝入内。

整个皇家学院内,仍然随处可见工匠们在忙碌,就算是天气寒冷无法正常施工,这些工匠仍然会每天在中午暖和的时候施一会儿工,到了下午再将施工后的地方用草毡盖上,因此竟是没有耽误了皇家学院的整体进度。

皇家学院的一间作坊里边,崇祯拎着手里枪管细长的火枪笑着对徐光启道:“徐爱卿,你们做的不错,这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这枪便造了出来,不错,不错。”

徐光启却躬身道:“启奏陛下,此事若是臣自己,怕是还造不出来,却是多亏了东郊先生之助力,这才造了出来。”

崇祯好奇道:“东郊先生?”

徐光启道:“正是东郊先生。东郊先生本名毕懋康,字孟侯,号东郊。原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山东巡盐御史,现在乃是白身。臣与之有旧,故而求了他来帮忙,这才造出了这火铳。”

崇祯一听是叫毕懋康,便仔细想了想。结果发现还不如对毕姥爷的印象深刻,脑子里对这个毕懋康也只是知道这么个名字,知道是个玩火器的好手,其他的便没有了。

既然脑子里印象不深,估计是不知道哪个角落里的咸鱼,崇祯也不再多想,干脆笑道:“当官又有什么好的?安心做个皇家学院的院士,见官便大了一级,岂不美哉?既然这东郊先生出力甚多,便不可不赏。如果如何升赏,徐爱卿回头上个折子给朕。另外,倘若这火枪搞的好了,朕又何吝封爵?”

等徐光启躬身应是后,崇祯又道:“这枪现在能用么?可能安排人试射?”

徐光启闻言,回道:“启奏陛下,可以安排试射。”

崇祯闻言,便笑道:“快,安排人试下一下,朕要看看这枪到底如何。”

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准备好了靶场试射。一应人手,都是宫内跟着崇祯过来的内厂太监,这些人可谓是崇祯最为信任的一批人手,可以确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把枪口对准崇祯。

一排十个面无表情的内厂太监手持火铳,各自瞄准了五十步外地靶子。

随着方正化喝道:“放!”便听得“嘭”地几声,五十步外地稻草人靶子便被打地草屑四飞。

徐光启见状,便对崇祯请求道:“陛下,臣请测一百步靶。”

待崇祯准了之后,又将靶子向后推移了五十步。

随后,又是二百步,三百步,四百步地试射。直到四百五十步之时,才失了准头,重复试射了多次,都是有三四枪会落靶。

虽然效果不如崇祯预估的那么好——毕竟后世听说射程动不动就是八百米甚么的,这四百步估计也就是三百多米。可是崇祯还是很开心,毕竟现在试射的这枪已经是燧发,而且采用了后装弹药的方式。

哪怕是比后世装弹什么的要麻烦一些,可是这种后装定装式的弹药,终于可是不用担心下雨受潮一类的问题了。

测试完了射程,又让十个内厂太监试了下三段式射击,崇祯觉得,未来排队枪毙的时代终于要来了。

若不是当时没有手机一类的,崇祯甚至想给皇太极致个电,问问他有没有准备好挨枪子儿?

崇祯皇帝的脸上虽然没有什么表情,可是那微微扬起来的眼角还是出卖了他此时兴奋的心情。

略微缓了缓,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崇祯又问徐光启道:“徐爱卿,这枪产量如何?一天能造出来多少?”

徐光启地一番话,却是有如一盆冷水,直接将崇祯地兴奋劲儿给浇灭了一大半:“启奏陛下,这火铳虽好,可是产量却是极低。

如何试射地这十把,已经是目前学院内仅有的了,要是等下一批枪造出来,只怕要半个多月以后了,而且数量估计不会超过一百。”

崇祯暗道一声卧槽,这尼玛什么时候能装备出一支大军来去抢地盘?

心中不爽地崇祯皱着眉头问道:“工匠不还有的是么?多派人造,用上大秦时便有地甚么流水作业,一个人只搞一道工弃,速度不就提上来了?”

徐光启却是苦笑道:“陛下英明,这流水作业法本来就在使用,只是这产量依然上不去。”

第九十三章 蒸汽机的雏形(修)

崇祯皱眉道:“既然如此,这产量怎么还是这么低?若是匠人们嫌钱少不肯用心,那么多给些银子不就好了?再说了,不还有匠作监和兵仗局么?”

徐光启却苦笑道:“启奏陛下,这产量低的原因,非是因为别的,乃是因为这铳膛。

臣与东郊先生反复试验,果然如此前陛下所说的,火铳的膛内掏出来旋转纹路的火铳,确实比那些铳膛之内平滑地火铳射地更远。

因此上,这近一个月地时间,臣便命工匠掏出了这十根膛管。不是臣不想要多掏些出来,实在是力有不逮。

这一根膛管,倘若使用铁铸,则极易炸膛。倘若使用精钢,别说掏出纹路所需时间,便是这膛管儿掏地平滑,亦是为难之事。

一个精于此道的工匠,便是日日不缀,一月之所得亦不过区区两根而已。

我大明士卒何止百万?若是全面用这等带有纹路地膛管儿,只怕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才能掏出在这百万之数。”

首节 上一节 66/12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