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三国,朝九晚五 第99节

  见到陈逢这般模样,潘濬当即就愣住了,下意识地抬手一指,颤抖道:“你怎么,怎么……”

  “怎么不吃惊?怎么不意外?还是……其他的什么?”

  陈逢满是平静地摇了摇头,既不吃惊也不意外地缓缓道:“只因,我早就已经猜到了。”

  “猜到了?”潘濬又是一愣。

  “是啊。”

  陈逢点头道:“之前我在襄阳时,我便发现了很多不对劲的地方,比如…蔡瑁、蒯越、傅巽、韩嵩等人不太合乎逻辑的表现。”

  “那时的他们,本来应该为了打倒我,然后努力地让自己一方上位……嗯,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头。”

  “可是,他们明显没有这么做,就只是为了打倒我而动手,完全没有利益可言……比如说,南阳派系一部分的位置,在之后都被镇南将军给安排到了庞统一系的人身上时,他们居然都没有争抢。”

  “这正常吗?”

  “确实不正常。”

  潘濬想到信报之中劝说刘琮投降的那几个人,下意识地便摇了摇头。

  “但,你就凭借这一点,便断定了他们,他们……”

  话说完,他已回过了神,同时满脸愕然地盯住了发问的陈逢。

  “当然不止这些。”陈逢摇摇头,肃容道:“除了这一点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他们从来不对玄德公的势力增长加以限制,就算是威胁到了他们,他们居然也只是采取刺客手段。”

  “再比如说,我这么一个跟玄德公关系较好的人跟了大公子,他们居然没有进行打压,甚至还表现出了一副很是无所谓的模样……这正常吗?”

  “还比如说,曹操使者可以大摇大摆地从襄阳前来江夏……嗯,就这一点而言,你应该是知道的,那时曹操送了我鲸鲵肉。”

  “这也不正常吧?”

  陈逢笑着问道:“你想想,一个敌对势力,居然能轻而易举地穿越另一方势力的腹心,同时还表现出了一副理所应当的模样……要知道,就算是我派遣使者,那也是要想办法买好雷绪、刘馥等人的。”

  “他们怎么就这么轻松?”

  “这是不是说明,他们已经买通了某些力量……比如,荆州最有力量的蔡瑁、蒯越等人。”

  “大概也就只有这样,镇南将军才会在曹操使者过后,方才得知消息了……就连大公子,都比镇南将军得知消息要早。”

  说到最后,他不由深深感慨起来。

  潘濬目瞪口呆。

  甚至于有那么一刻,他忽然开始怀疑,自己脖子上面长着的并不是脑袋。

  或许,就只是一块石头。

  否则的话,为什么陈逢所看到的这些疑点,在他看来都觉得很正常?

  但问题在于,当他细细琢磨的时候,却又发现陈逢这番话真的很有道理。

  甚至于他还想到了更多类似的疑点,只是由于之前没有结合刘琮的投降,所以才都觉得正常。

  ‘这便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想了一会儿之后,潘濬看着陈逢时,忽然就想到了刘邦对于张良的评价。

  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堪称恐怖的评价一旦放在陈逢的身上后,居然是那么的恰如其分。

  思索间,他又古怪地看了一眼陈逢,忽然大叹道:“我不如子吉多矣……”

  “行了,如不如的以后再说,你且说如今有什么计划吧。”

  陈逢摆摆手,满脸不在意的又加了一句道:“我的意思是说,你是要走,还是要留在竟陵?”

  “当然是留下来!”

  潘濬想也没想就给出了答案。

  因为聪明人都知道,只有跟着更聪明的人,才能混得好、吃得开。

  比如被张良、萧何折服以后跟随刘邦的那些人,他们哪一个不是活的波澜壮阔,名垂青史?

  说话的同时,他的内心里也闪过了这些念头,随即便彻底坚定了信念。

  ‘就知道你会这么选!’

  陈逢心中闪过一丝奸计得逞的满足,面上则是极为严肃道:“刚好,我有一件事要麻烦你潘承明。”

  “喏!”

  潘濬没有说什么废话,只是郑重地站起来抱了抱拳。

  “只是小事,小事而已,不用这么激动……”陈逢连连摆手。

  “小事?”潘濬眨了眨眼,随即下意识道:“还请吩咐!”

  眼看着潘濬脸上的好奇越来越盛,也越来不想等待,陈逢也不再多话,面上闪过一道怪异的同时,低声道:“帮我写一份檄文。”

  “不过只是一篇檄文罢了,我这就……”

  潘濬下意识地就要挥毫泼墨,让陈逢见识一番自己的笔锋,直到话说都说出去了一半,他才忽然反应了过来。

  “檄文?”

  “一为抗衡曹操师出有名,嗯……开头的话,就以玄德公的名义。”

  “还有二?”潘濬忽然察觉到了一丝不妙,语气都开始颤抖了。

  “二……”陈逢小小地纠结了一下,但看到潘濬的目光后,陡然正义凛然道:“我堂堂汉臣,岂可为曹贼附庸之奴?!”

  “说,说人话。”潘濬的语气更加颤抖了。

  “咳!”陈逢咳嗽一声,有些不好意思的道:“简单来说,就是稍稍地骂一骂刘琮。”

  潘濬:“……”

  他就知道,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思索间,他幽幽地看了一眼陈逢,道:“我还能改变主意吗?”

  陈逢大义凛然道:“改变主意,自然可以,但为了不走漏风声,只能暂时委屈你一下了。”

  “好吧,我这就写……”

  潘濬幽怨地盯着陈逢看了良久,最后认命似地低下了头,大笔一挥,一份讨贼檄文的开头,便这么出来了。

  “语气太柔和了,再加重一点!”

  不知何时走到他身旁的陈逢,很是不满意地摇了摇头。

  “哎……”

  潘濬深深地看了陈逢一眼,叹了口气,满脸哀大莫过于心死地换了个言辞更加锋利的开头。

  “这就稍微好那么一点了,但还差不少……”

  “最好把他们祖辈…”

  “嗯?你确定?”

  陈逢一脸讪讪道:“哦,也是,镇南将军确实不能骂……”

第112章 刘备:皆我之过也!

  是日。

  正当周瑜得知刘琦弃城、士、卒而逃,想趁江夏混乱而出兵平定时,一份檄文在经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兜兜转转以后,出现在了他的书案之上。

  檄文的内容很简单,概括起来,其实也就只是一句话而已。

  左将军刘备不愿荆州百姓受到曹操荼毒,因此痛定思痛之下,最终决定联合刘琦,一同抗曹……四方诸侯得知之后,切莫再胡乱出兵。

  最后,还加了一句……勿谓言之不预也。

  虽然人们不太清楚,为什么刘琦悄然逃跑之时,都还没忘记将江夏大权交给陈逢代理。

  也不是很清楚,为什么关羽的船队都还没到,刘备的信使就那么快的抵达了竟陵,语气还是那般的坚决。

  更不是太明白,江夏怎么就出兵抗曹了……

  但他们却都明白一点。

  这个时候,就算是有再多的问题,也最好还是保持沉默。

  因为保持了沉默之后,刘备理所应当地便会成为那个顶在曹操几十万大军前面的英雄……大概。

  如果不保持沉默,还要叽叽歪歪的话……刘备要是没有力量去扛,他们可就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扛了。

  对于他们来说,后者显然是绝对不可取的。

  一来,他们确实扛不住,甚至都不敢去扛,有刘备这个不算大个,但却有勇气的人在前面扛着,那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二来,哪怕他们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但他们也还是不想耗费自己的力量。

  因此之故,建安十三年的夏末秋初,刘备便成了南方各诸侯心中理所应当的英雄。

  一时间。

  他不仅风头无两,便是那早已积累到瓶颈的人望,也陡然再度增长了好几节。

  不过,虽然风头大了无数倍,名望也陡然增加了数倍,但……这个英雄而今的境遇却根本没有改变,依旧过的很是凄惨。

  甚至可以说是更惨了。

  比如他原本历史上跑路时愿意跟随的人,直接就因此暴增了一倍。

  襄阳周边,甚至直接就因此变故而出现了十室九成五空的可怕景象……

  不仅百姓在跟随,良家子(自耕农)在跟随,就连地主、豪族…乃至世家,都因此上了他的车。

  但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人一旦多了,各种各样的建议,也就会陡然间出现。

  尤其那些经过多年教育的小世家之人,几乎个个都能给他出主意。

  “主公而今应当走水路!”

  “不,应该继续走陆路,只有抵达江陵,吾等才有活路!”

  “主公应该抛弃不必要的物资,否则便会浪费时间,一旦被曹贼追上……”

  “虽然就食于敌,乃是曹操打仗时的一贯作风,但这些百姓家里大多没有粮食储备,便是主公放弃了他们,他们也不会有事。”

  “而今,襄阳初定,即便是曹操有追兵,也不会太多,若能打退他们一次,我等也就无忧了……在下以为,编县一带地势优越,可以作为埋伏之处!”

  “主公,别走了,我等皆愿死战不退!”

  “在下愿说服家中悍勇!”

  “跑吧,一路跑到江夏,方才有一条活路……万一曹操要追呢?而且各位别忘了,曹操麾下有骑兵!”

  “我以为,主公当发信陈子吉,让他速速率领江夏军卒前来驰援……唯如此,我等方才有生路!”

  “开始时主公便不该让关将军离开,如今我等没了水军可用,这般下去,这般下去……”

  ……

  各种各样的建议,各种各样的计谋,让刘备瞬间便陷入了迷茫之中。

首节 上一节 99/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