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天天死谏,成千古一相? 第249节

刚从地上爬起来的朱由检心头不由得一紧。

不敢置信的看着苏谯问道

“先生的意思是您也救不了我大明?”

苏谯不知道。

自己那句话刚一说出口。

不光是朱由检,聊天群里的诸位大明皇帝的心都在一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苏谯长出了一口气。

看着朱由检问道

“陛下现在国帑之中必不缺银,但是京畿重地,粮价几何?”

听到苏谯的问题。

朱由检的表情不由得暗淡了下去。

“一石米,五两银子……可是,朕已经派人在平抑物价了。”

听到一石米五两银子。

连朱元璋都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气。

“粮价咋还这么高?”

朱由检叹息道

“朝廷固然是从那些大臣手里弄了些银子。”

“这银子从各地一采粮,这粮少银多,自然就粮价骤增。”

“朕用了海运,漕运并用,甚至还派人去交趾买了些粮,最后才将粮价压制到这个程度。”

银子的本质,终究还是石头。

不能吃也不能喝。

一旦多了。

价格自然也会下降。

洪武那一朝。

天下富庶。

百姓饥贫的症结在于分配。

崇祯朝的根本原因在于蛋糕缩水。

原本就不够分的蛋糕。

就算是切出花来。

也不会有什么功效。

更重要的是。

洪武朝,大明不过六千五百万人!

但是崇祯朝,那可是实打实的万万人口!

苏谯深吸了一口气,悠悠的说道

“破崇祯这一朝的办法只有一个。”

“但是不知道陛下可愿意?”

朱由检赶忙点头道

“朕愿意!”

“哪怕是陛下丢掉天子权柄?”

朱由检不由得愣在原地。

一脸迷茫的看着苏谯。

“放弃权柄?”

“先生您相信朕,朕是一心为民的,只要给朕二十年,呃,不,十年时间,朕定然能治出一个太平盛世!”

苏谯望着朱由检沉默良久。

良久之后。

“陛下,我知道你的出发点是好的。”

听到这里,朱由检不由得大受感动。

“先生,您相信朕?”

“但是我劝您别出发。”

朱由检:……

“连先生您也不相信朕……”

苏谯长叹了口气道

“陛下若是能早生个一二百年,或许还能做个守成之军。”

“但是陛下需要知道。”

“时代变了。”

朱由检咬着牙说道

“变了又如何,朕也在变啊!”

“朕也开海了,朕也知道,海外有了那仙种,不瞒先生说,朕已然在东南半壁,搜罗了大量的土豆、玉米,已然播种下去了。”

“等到今夏,我大明就有足够的粮种,最多明年,我大明百姓便可以填饱肚子。”

“一个太平盛世就在眼前,朕不明白,为何先生如此贬低于朕!”

朱由检的心里委屈。

他已经在竭尽全力的做一个好皇帝了。

朱由检或许不如嘉靖那般聪慧,也不如朱元璋、朱棣那般雄才大略。

但是朱由检起码数倍强于朱祁镇。

苏谯看着朱由检,忍不住笑道

“是,陛下找到了足够多的粮种,但是陛下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朱由检不由得一愣。

“问题?”

“对啊,陛下难道没有想过,为何在东南半壁,能找到如此之多的土豆、玉米?”

苏谯静静的打量着朱由检。

朱由检登时便疑惑的说道

“朕听闻,是西洋佛郎机人带来的?”

“好像汤若望他们也跟朕提过,是他们那边的水手带过来的。”

苏谯望着朱由检说道

“陛下难道还没有意识到哪里不对劲吗?”

“那万里之外的蛮夷,先大明一步,得到了这些粮种!”

苏谯的话锋陡然凌厉起来。

而后死死的盯着朱由检问道

“陛下难道没有想过,难道那些佛郎机人是傻子不成?”

“他们有这样的高产粮种,他们自己不种,千里迢迢的运到大明来,让大明的百姓衣食无忧?”

“大明现如今最为犀利的火器便是红夷大炮。”

“为何?”

“为何红夷大炮能够比兵部的火器更为犀利?”

朱由检整个人愣在了原地。

不敢置信的看着苏谯问道

“先生的意思是……西洋人?”

苏谯微微颔首。

“陛下以为为什么西洋人现在未曾来我大明作乱?”

朱由检冷哼道

“哪里是没有作乱,虎门一战,拒西夷于海外,料罗湾又一战,再次拒敌于海外。”

“先生当真以为这些西洋人将来能掀起风浪?”

苏谯听着朱由检天真的话不由得摇了摇头。

“陛下,西夷现如今败,那是因为舟师劳苦.. ........ ”

“万里重洋之外,是大明的最后一道屏障,一二百年后,陛下难道以为这道屏障,还会有吗?”

“陛下诚然可以仗着土豆、玉米再做一个中兴之主,臣可以保证,届时陛下定然可以为大明再续上个百年国运,但是百年之后呢?”

朱由检有些不敢置信的看着苏谯,强行从脸上挤出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先生此话有些危言耸听了吧?”

苏谯不由得嗤笑一声。

“陛下,洪武朝时,我大明君臣,可从未听闻过有什么佛郎机。”

“但是现如今陛下还觉得佛郎机人是什么稀罕事吗?”

“洪武朝是,太祖皇帝哪里能想到,那万里之外的西洋人,能驾着战舰,跟我大明的水师,在岭南交手?”

“这三百年的变化,难道还不能够说明什么吗?”

“洪武朝时,福船、宝船,遮天蔽日,陛下现如今海运,用的又是何船舶?”

苏谯的话回荡在朱由检的脑海中。

朱由检的额头上也不由得渗出了丝丝汗珠。

三百年的史册,足以证明。

西洋人的脚步正在越走越近!

都不用去问朱元璋。

首节 上一节 249/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