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皇帝?不,我直接成圣 第96节

  “此事我不好出面,你替我去告诉蔡中蔡和,就说我不慎中了周瑜的计,误杀了蔡瑁张允,你让他二人以为兄报仇为名,投靠周瑜。事成之后,两位俱封列侯。”

  “这……丞相就不怕……”荀攸想说,要是蔡中蔡和真的投靠怎么办,随即又想到蔡家上下俱在襄阳,蔡中蔡和除非置家族于不顾,否则绝对不会真投靠江东。

  而荀攸又想到,近日那铁索已经打造完毕,所以曹操之所以要杀蔡瑁张允,并不是二人有反叛的想法,而是曹操不能坐看二人掌握二十万水军。铁索连舟之日,蔡瑁张允的价值已经不大了。

  想到这里,荀攸不由得流出几滴冷汗。

  曹操一统天下之后,他们这些世家会不会步蔡瑁张允的后尘?

  “公达可有疑问?”曹操看完一页,见荀攸没有答复,便问道。

  “丞相英名,在下这就去办!”荀攸连忙表示。

  “嗯!”这时候,曹操准备伸手示意荀攸离去,结果手上黏黏的就把最后一页纸带飞了出来。

  对于自己写的诗,曹操还是很熟悉的,他一眼就认了出来。

  “公达怎么这般不小心,把抄录我的诗词也给拿了过来?”曹操轻轻一笑问道,他心想,定是荀攸喜欢上自己的诗词,所以背后抄录研读,这是一件很让诗人自豪的事情。

  “这……”

  “怎么,难道有何不对吗?”曹操看荀攸满脸尴尬,于是又细看了几下。突然发现,这并不是荀攸的笔记。

  荀攸很后悔,早知道就把这页纸放倒数第二页了。

  但是他不敢说谎欺骗曹操,连忙说道:“这是全是蜀中寄回的诗稿!”

  曹操面色一僵,这句话意思也就是说,这首诗,张谦写在了他前面。

  甚至于,传出去,别人会说,这是他曹操从蜀中使者张肃身上得到,然后夺为己用。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曹操一敲案板说道,虽然这首诗他借鉴了不少《诗经》名句,但是整首诗确实是他苦思一整天才写出来。

  诗中饱含着他收拢天下人才的愉悦,与一统天下的大愿,区区张谦,何德何能,能写出这等诗句?

  曹操很生气的翻了翻,试图从剩下的诗句中找到一两首古人写的,以此来指责张谦。

  可是他遍寻许久,发现张谦所写的每一首,竟都不比他的《短歌行》差,而且他找不到任何一首是古人曾经写下的。

  曹操:这怎么可能,我当众吟诗,居然成抄袭的了?

  曹操越看越是惊慌。

  你说张谦是抄袭的,可是他剩下的每一首都不比你好?

  可你说张谦不是抄的,难道自己亲手写的诗还是抄他的不成?

  关键是自己吟诗才几天,这也来不及传到成都去啊!

  除非荀攸在陷害自己!

  曹操看向荀攸,荀攸则是毕恭毕敬的低着头。

  曹操想到这页纸出现在最后一页,显然是荀攸故意的,于是就问道:“公达如何看待此事?”

  “在下觉得此事必有蹊跷!”

  荀攸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可千万不要让曹操觉得有任何不敬。

  “许是那送信之人于路途之中听说了丞相的诗词,却不知是丞相所作,所以自作主张,一并抄写了下来。”荀攸努力找了个合理的借口。

  曹操摇了摇头。

  “那丞相莫不是早就写好了此诗,只是此时才拿出来?张谦身在邺城之时,以教学公子曹冲为名,偷读了丞相不少著作,才于蜀中做下欺世盗名之举。”

  曹操一听,这么说,倒是合情合理。只是世人信不信倒在其次,这荀攸面前,自己是实打实跳下黄河也洗不清了。

  “此事等曹真将张谦抓来,我再拷问不迟!”此时曹操也没心情继续阅读诗篇,只好将其按下,随后重重的说道。

  荀攸松了一口气,只要你不把火发在我头上就行。

  ……

  夜间,曹操又忍不住翻看几篇诗稿。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每每看到精彩之处,曹操都是心潮澎湃。

  可是一想到,自己好不容易写的一句,也被张谦冒名顶替,曹操就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

  “难道说,我与张谦竟心意相通乎?”

  曹操给自己找了个理由!

  想想当初在邺城之时,张谦虽然借口不为自己献策,可是他通过冲儿的口告诉自己的话,无一不是说到自己心坎之上。

  若是我能早早体会到你的能耐,宛城之时就该将你留住啊!

  张谦,这次曹真抓你回来,只要你能老老实实的为我建言献策,我就原谅你一次!

  抱着这个心思,曹操继续看起来诗稿。

  他心中甚是在想,把自己的《短歌行》和这剩下的九十九篇摆在一起,也不算是辱没了自己!

  ……

第166章 汉中人自危 阎圃谈借兵(第七更)

  汉中。

  杨松杨柏两兄弟有些得意,因为最近有谣言宣称,张鲁并不是五斗米教的传人,真正继承五斗米教的乃是被他杀死的别部司马张修,杨松杨柏二兄弟以此大做文章,又抄了好几户人家。

  此时,众人被张鲁召集过来,却不知道有何事。

  人到齐后,张鲁才缓缓从堂后走出,因为长期修身养性,所以张鲁身上有很重的香薰之气,他脸上也没有军阀的那种冷酷之气,反而颇为和蔼。

  “近日,我听说,刘璋想要对汉中用兵?”张鲁看了一眼众人,缓缓说道。

  “主公,市井之言,不可尽信,如今局势混乱,一动不如一静。”说话者站在文臣一边,位在杨松之前,乃是张鲁功曹阎圃。

  功曹是负责记录考察的佐吏,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便是功曹出身。

  而这阎圃同样有大才,昔日汉中有百姓于田中挖得一玉玺,张鲁部下便想劝张鲁自立汉宁王,是阎圃劝住他说,暂且不要称王,以免招惹祸患。

  后来曹操攻破阳平关,张鲁想要投降,阎圃又劝他说,战败而降,功必少,不如先行依附巴中抵抗一阵再投降,功劳会大很多。

  再到后来,阎圃也曾劝说张鲁投靠刘备,只不过张鲁表示,“宁为曹公做奴,不为刘备上客!”

  阎圃随张鲁投降曹操后,亦被封为列侯,其子孙更是做了晋朝高官。

  张鲁听到阎圃劝他不要听信谣言,点了点头。

  不过另一边,张鲁之弟张卫却不这么认为,他对张鲁说,“兄长,近日我已得到确切消息,刘璋已经集结兵力准备向汉中用兵了。”

  张鲁怀疑的看向他。

  张卫与之对视,目光坚定,“不仅如此,那刘璋连确切的计划都制定好了,佯攻阳平关,实则兵出马鸣阁道,提出这个计划的正是刘璋麾下大将张任。”

  “消息可靠?”阎圃问道。

  “当然,这是我手下密探冒死潜入成都才得到的消息。”

  “何时动手?”

  “刘璋已派人同曹操取得联系,如果我所料不差,等曹操打败了孙刘联军,一定就会与刘璋上下合围,攻陷汉中!”张卫十分自信的说道,“兄长,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先发者制敌,后发者制于敌,我们应该集结大军,率先攻破葭萌关,打进成都,生擒刘璋,为母亲和弟弟报仇血恨。”

  “主公,张将军此言,倒是让我想起汉中那些流言,恐怕便是刘璋为了动摇汉中民心所以刻意制造,此战刘璋恐怕预谋已久啊!”杨松跟着谏言。

  先前汉中有许多流言,什么张鲁之母与刘焉有染;什么张鲁是山魈成精,使诈夺取了天师之位……以上种种,若不是阎圃建议从速从严处理,恐怕此时汉中已经人心惶惶了。

  张鲁想到这些诽谤之词,对刘璋也是咬牙切齿。

  刘璋空有宝地而不知进取,于军事上打他不过,居然使出这种卑鄙手段。

  而杨松此时则是想到了出兵之后,又能从益州世家获得多少好处。

  阎圃皱着眉头,对张鲁说道:“主公,汉中上下自保有余,可是要攻陷成都,那可是苦难重重。”

  张鲁每年出兵虽然都有斩获,攻城下寨不在少数,可这也是他见好就收,若真是死缠烂打,刘璋大军对他左右包围,他也落不得好。

  “阎老可莫要高看刘璋,刘璋暗弱,又耽于逸乐,我汉中上下一心,攻破成都只在旦夕之间。”张卫自信的说道,随即又看向张鲁,“兄长,我愿为大军先锋,并立下军令状,只要给我精兵一万,三月之内,毕定攻下葭萌关,半年之内拿下成都。”

  张鲁摆了摆手,示意张卫不要冲动,随即看向阎圃,“若是真要与刘璋动兵,阎老可有教我?”

  阎圃揣度一下,对着张鲁说道:“主公若要大动干戈,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巴西庞羲。”

  “我与巴夷杜濩、朴胡、袁约等人交好,若携带财物让其等下山引起骚乱,庞羲老朽,定然不敢乱动。”

  阎圃点点头,庞羲现在就是一只没牙的老虎,生怕引起刘璋的猜忌,所以麾下并无多少兵力。

  “那主公若是真要进兵,唯一要做的就是兵贵神速,以免巴郡等地对主公形成合围。如此,主公唯一需要面对的,就是刘璋手下的三万东州兵。”

  听到阎圃这么说,张鲁还是苦恼,即便是这三万东州兵,也不是他汉中一地可以比拟的。

  “主公可写信给西凉马超韩遂,向其借取精锐骑兵,一旦兵过金牛道,骑兵优势,可以一当十。”

  听到阎圃这么说,张鲁恍然大悟,可是眉头又是一皱,“我们与西凉并无来往,西凉马超韩遂可愿借兵?”

  “主公,西凉贫瘠,只要主公舍得财物,定可借得精兵数千。”阎圃肯定的说道。

  这是,杨松站出来说,“主公,松有一计,可为主公省下巨额财物!”

  “哦?何计?”

  “主公,益州富饶,只要我们许诺西凉诸人破城之后劫掠十日,还怕他们不肯出力吗?”

  听到杨松这么说,阎圃一脸嫌弃,不过他也没有多言,因为即便他们不答应,西凉军到时也会劫掠一番。

  张鲁想了想,点点头,然后问道诸人:“既如此,谁肯出使西凉?”

  杨松看了一眼弟弟,意思是这差事虽然辛苦,可是其中涉及的财物却不少,过程中稍稍动动手脚可不比抄家来的快?

  杨柏会意,立刻站了出来说道:“在下愿为主公分忧!”

  随后,张鲁便吩咐其弟张卫动员军队,又拜托阎圃筹备粮草,而后,更是亲自向教徒布道,宣传五斗米教教义,务求出兵之日,上下一心。

  而这一切,成都刘璋毫无所知,他只希望曹操和东吴能够多打几年,好让他在蜀中可以平稳的度过余生。

  至于靠近汉中之地传来张鲁调动兵马的战报,刘璋也只把这些当成和往年一样的劫掠来处理。

第167章 周瑜打黄盖 孔明对子敬(第八更)

  江夏,吴军营帐。

  诸葛亮平静的坐在私人营帐之内,羽扇轻抚,面色略微呆滞,显然是在回忆深思一件事情。

  这时,一青衣儒衫,面色敦厚之人拉开帷幕走了进来,面色中多有不善。

  “孔明!”来人一声叫住诸葛亮的名字。

  诸葛亮抬头,连忙起身说道:“原来是子敬,快快请坐!”

  “孔明,今日公瑾怒责公覆(黄盖,字公覆),我等皆是部下,不好冒犯苦谏,先生是客,为何袖手旁观,一言不发?”

  “子敬为何明知故问,竟来欺我!”诸葛亮想到周瑜打黄盖之事,心有不忍,亦有崇敬。

首节 上一节 96/3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