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350节

话说,智瑶出巡怎么会带上智开,国内没有监国的人合适吗?

然而,始皇帝出巡一样没有安排监国人选,带上一整套中枢班子,走到哪就在哪处理公务,只是苦了来往押送公文的人了。

就实话而言,当前原国的疆土并不算大,不完整版的郡县制刚刚执行,公务方面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另外一点,该进行的事情早就安排妥当,可能需要即时处理的事项,待在“濮阳”或是来到“曲阜”这边,驿站系统早就被智瑶给建立完善,耽误的时间也就三五天的差距。

三五天的时间差?事情足够大为前提,致命绝对会显得足够致命。

问题是什么?当前又不是能够即时通信的时代,并且是一个效率很慢的时代,争取时间什么的想办到太难了。

做什么之前都留有足够的后手,对于无法办到及时通信的时代无比重要,智瑶不可能会忽视这一点的。

三桓光棍到什么程度?他们让原军将整个“曲阜”给控制住,还约束自己的手下配合驱赶或逮捕闹事的鲁国人。

智瑶不无苦笑地对自己的大臣说道:“三桓如此,寡人甚是无奈。”

兼并对象太配合了要怎么办?哪怕只是为了树立典型,给予未来的敌人一个榜样,肯定是怎么优渥就那么来了。

在“曲阜”这边的可不止鲁国人或原国人,其余诸侯国的人也有不少。

这些各诸侯国的人,属于商贾的数量极少。这点没毛病,只会有一些胆子够大又有足够魄力的人会到战乱区域做买卖。

因为“曲阜”被打造成为一座辩论气氛很足的城池,吸引了很多喜欢嘴炮的人,一些落魄贵族觉得是一个展现能力的机会也相续过来。

过去的将近两年时间里,原国在“曲阜”招聘了不少人,一般是选择认同“一天下”的有志之士。

由于时间还短的关系,再来是没有优秀到逆天的人物,暂时还没有招聘者进入智瑶的视野并得到重用,大多是被送去再培训,要么是安置在各郡县为官。

在原国当官这么容易的吗?这要看是在什么年代,目下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是文盲,逮住一个识字的人都很难得,只有“量才任用,人尽其才”的一个选项罢了。

智瑶并没有住进宫城,甚至没有住在城内。

没有必要住进宫城,会显得很是嚣张,并且让人看到迫不及待的一面。

至于不住进城内是智瑶秉持的谨慎使然,完全不给别有用心的人有任何的机会。

“大王,鲁国三桓皆已投靠?”韩庚找到机会,问了一句废话。

如果三桓彻底放弃抵抗,原国在兼并鲁国的过程中将变得无比顺利。

这一点跟郑国的公族被消灭,很难再形成规模抵抗的原因一样。

鲁国和郑国都是公族掌握了绝对的权利和实力,一旦公族从肉体或者精神上被摧垮,国家就不具备抵抗实力了。

智瑶像是不明白韩庚问那一句话什么用意,笑着说道:“此事早有定论。”

这不对!

以前韩庚是司徒,目前已经是执政,以身份而言并不知道三桓将会携国而降的事情。

再则,以原国的实力来说,使用武力兼并鲁国并不会遭受多大的损失,还能干脆利索将鲁国的旧有势力彻底铲除,为什么要留下在鲁国极具影响的三桓呢?

想到什么似得韩庚眼皮一直跳,想将思路完全理清楚,那一边智瑶说话了。

“今次受降乃是太子负责。”智瑶说道。

这没什么,又有点内涵。

鲁国没有在任的一国之君,由智开接受投降可以积累声望。

关键的问题在于什么?韩庚是原国的执政,本人也来到“曲阜”这边,鲁国是执政出面投降,哪怕轮不到韩庚出面,用九卿之一的任何谁去纳降都是合适的。

智瑶又讲了一些鲁国的特别情况,包括为什么到了最后一步不采取武力兼并的方式,接受这等方式的兼并。

那是可以忽视却又需要在意的一点,简单说就是鲁国的“儒”太多太多,他们未必能够在正面上起到关键作用,不将他们的嘴巴堵上则会满世界到处乱说。

知道一件事情吗?也就是始皇帝横扫六合之后,征召天下有才学之士聘任为博士,一方面是让他们不要在地方上嘴炮,再来是想得到他们的接纳,借他们的能说会道以及名望使六国旧地安稳下来。

结果是什么情况?始皇帝对这一帮人不说推心置腹,待遇方面则是一点都没有缺少,甚至可以说异常优待,换来的是这帮人的不配合,乃至于始皇帝举行泰山封禅期间更是发生一件耻辱的大事。

始皇帝想用泰山封禅来证明自己统治得到老天认可,一帮博士明明有能力将事情办得极好,他们选择用无休止的争吵来拖延。

临到始皇帝实在受不了任命李斯全权负责泰山封禅事宜,正式举行封禅的那天却是到了半山腰下雨,举行完封禅仪式的始皇帝狼狈回到营地,遭到了博士们的当面嘲笑。

上面那件事情是记载在史书的真实事件,足够证明某些人的胆子有多大。

智瑶无法自己去堵住那些人的嘴,起码能用三桓恶心他们,不是吗?

而韩庚品味出了另一层意思,浑身冒冷汗地想道:“这是大王给的最后一次机会,还是想要逼反韩氏?”

第490章 颇有韩厥遗风

可惜了,要不是同姓不婚的限制,智氏和韩氏其实可以使用联姻来暂时化解立场上的矛盾。

不是说联姻就必定可靠,只是双方能够有更多的亲近感,再根据近一步的交流达成互信而已。

曾经的智瑶并没有非让赵氏在晋国除名的坚定想法,确定与芬嬴的婚姻之后,一度想过扶持赵伯鲁成为赵氏之主。

当然了,智瑶利用赵氏的心思更重一些,只不过也能成为一种双方都能有益的互利互惠。

奈何赵伯鲁有点扶不起,再来就是赵毋恤果然是赵毋恤,事情演变到最后那种结果。

如果赵氏之主是赵伯鲁的话,或许这一版的历史发展会跟原历史上差不多,变成智氏和赵氏瓜分晋国,或是再加上魏氏与韩氏一块瓜分晋国。

那只是或许,最大的可能性还是智瑶算计赵氏、魏氏和韩氏,先跟赵氏联合灭掉魏氏和韩氏,后面智瑶对晋国取而代之,赵氏成为智瑶建立国度里面的一个显赫家族。

因为智瑶的妻子是芬嬴,生下的孩子有两个家族的血脉,起码不会让赵氏形成现如今韩氏的尴尬境地?

“如果”只是一种假设,现实中只有木已成舟。

韩庚面临着一个很严峻的选择,要么跟外部势力联合,针对原国玩一手里应外合;要不然就是相信智瑶会仁慈对待韩氏,及早割舍掉大部份的实力,成为一个跟狐氏、钟氏体量差不多的家族。

“我已经错过最佳时机了啊!”韩庚谈不上懊悔,只能说感到苦涩。

韩氏如果不想在原国待,最佳的时机是原国跟楚国、宋国、郑国和越国大战的那一阶段。

问题是,智瑶一边调动大军对战联军,另一边可是留有相当兵力时时刻刻防备着韩氏。

所以不能怪明知道情况的韩庚会犹豫,他知道的是原军对战联军几乎没有压力,必须思考一旦暴起的话,楚国、宋国和越国能有多大力度的支援,韩氏能不能扛到联军杀入原国本土。

这个当然也要怪韩氏的实力不够强大,他们极限动员之下能集结七八万的兵力,奈何素质方面良莠不济,哪怕最精锐的部队在战斗力方面也远远低于智氏的传统军团。

太多的原因让韩庚看到机会又无法做点什么,一再拖下来,拖到外部列国陷入颓势,显然就更不适合韩氏选择暴起了。

“往‘泾阳’而去,训斥家中各部。告知二三子,需与秦军血战,以报屠我之仇!”

韩庚说完像是浑身的力气被抽干一般,屈膝跪坐变成了弯腰伏地。

没办法了啊!

采取武力抵抗,韩氏真的打不过智氏……,不对,现阶段韩氏起事的话,面对的不止是智氏,连带狐氏、钟氏、张氏、崇高氏等等属于原国的家族都不会站到韩氏这边。

那些家族一定会逮着韩氏死命打,获利功勋的同时,瓜分属于韩氏的一切。

韩庚命令参与西征的韩氏所部与秦国血战,不讲什么获立功劳,里面有很深的用意。

当下阶段,韩氏还是别想着有什么实质性的功勋,尽管非常残酷却要自行放血。

很久之前秦军不止屠杀魏氏的属民,韩氏其实也遭了殃。拿这一件事情来当借口,一个家族将国战变成私仇本身就是一件错误,参战的韩氏所部也一定会屠戮秦国黎庶,变成一种一错再错。

“远远不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只是这一次不止要自行放血,封地……也要进行取舍了。”

所以知道为什么韩庚要将国战变成私仇,并且要干出屠戮黎庶的事情了吧?

若是韩氏国战有功,以智瑶追求的治国方针,韩庚就没有办法拿出封地归于国有。

那样一搞,韩氏就无法有计划又有步骤地自我削弱了!

韩庚揉了揉自己有点一鼓一鼓的太阳穴,心里极度的不甘心,眼睛的瞳孔没有焦距地盯着某个地方看了很久。

“我连联系任何一个家族都不敢做,恰是因为这样才有生机……”

有一件事情让韩庚挺意外,也就是智瑶想要在灭掉秦国之后召回赵伯鲁这件事情。

讲实话,这一次韩庚心生大魄力想自我削弱韩氏以待日后,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智瑶要召回赵伯鲁。

他们很早就认识了,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智瑶心里在想什么,对待赵伯鲁方面显得有情有义。

当时,智瑶要是拿住赵伯鲁的话,仅是用在分裂赵氏的用途就够赵毋恤喝一壶,做的却是派人护送赵伯鲁前往秦国。

把该捋的事情捋了一遍之后,韩庚动身前往求见智瑶了。

而智瑶正在接见一些旧相识,他们是以子路为首的一帮鲁国人。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子路早该死在周敬王四十年(前480年)了。

这个历史版本,当时的子路在智氏做封臣,没有去给卫国大夫孔悝当“蒲”的邑宰,不是孔悝的家臣,双方的交情不深,自然不用在孔悝发生危难时前往相救。

子路已经非常老了,虚弱到需要有人搀扶才能走得动。

“由命不久矣。”子路看向自己的儿子仲子崔,笑着又说道:“请大王不要加恩此子。子崔志向不在官途,乐于山林田野。”

刚才智瑶在跟一帮旧识聊很久之前的往事,谈到兴致之处问现场的年轻人都是谁,得知仲子崔是子路的嫡长子,看到仲子崔长得高大魁梧的模样,询问有没有学习兵法之类。

智瑶表现出来的是愿意给旧识的子嗣机会,直接封个大官没有可能,使用一国之君特权推荐往武宫或是文宫深造还是可以的。

而一旦有在武宫或文宫就读的经历,打从事实上就是智瑶的门生,但凡不是能力太差总能踏上官途。

智瑶看到韩庚来了,止住这一场怀旧。

来客看到韩庚过来,只能识相地选择告辞。

而智瑶接见他们其实只有一个用意,释放一种不会对鲁国人采取高压政策的信号,少不得事后任用一些鲁国人,再给予某些人的子嗣前往武宫或文宫进修的资格之类。

韩庚等那些鲁国人退下,非常突兀地对智瑶跪了下去,哀声道:“阿瑶,请吝惜于我!”

这一幕让智瑶直接愣住,注意到韩庚所用的称呼,适当地露出了追忆的表情。

韩庚偷瞄到智瑶那一副表情,一颗到了嗓子眼的心可算是回落了一些……

第491章 大智若愚

韩厥是谁?他是韩氏的奠基者,有口皆碑的老好人,并且异常懂得取舍,利害之处在于投资未来。

遭到晋景公消灭的赵氏在韩厥的帮助下获得复立,同时韩厥伙同赵庄姬为赵武谋得了卿位,才有了赵氏后来的风光。

赵武为了报答韩厥的恩情极力栽培和放纵韩起,也是在韩起这一代让韩氏彻底崛起。

当然了,韩氏这个家族的家主都有点怪,往好听了说是做事留有余地,直白点就是都有优柔寡断的毛病。

懂得取舍……,或干脆说能伸能缩是韩氏历代家主的优点。这个优点让韩氏发展起来,遇到死局也总是能够绝处逢生。

韩庚做出决定之后的选项是立刻找智瑶俯首,讲出了自己的一系列安排,再询问有没有什么吩咐的地方。

身为君主遇上这样的人臣不会多么高兴,只会感觉非常难缠。

诸夏历来讲究出师有名,本来已经下定决心要安排韩氏的智瑶突然面对韩庚的躺平,不可避免会陷入有力无处使的憋屈心态。

韩氏都愿意自我削弱,还表态将遵循君主想要的方式进行自残,仍旧无法得以幸存的话,不是让其他家族看到智瑶不能容人,逼迫其余家族对中枢离心离德吗?

别以为韩氏会觉得丢人不讲发生了什么对外传播,他们或许不会大张旗鼓传得人尽皆知,该透露的消息会拿捏着向外放出。

舆论将成为韩氏的保护伞,一个又一个家族则将跟韩氏进行捆绑,仅是从这一点来看,谁说韩庚不够聪明?

韩庚是在所有坏的选项之中,选择了一个最优的处置方案,极其重要的是韩氏固然自我削弱却有可能成为众多家族的老大,只要韩氏能够整合那些家族,实力方面其实并未削弱多少。

在智瑶刻意营造的气氛之下,君臣二人的这一次会面充满了真诚,包括智瑶如实告诉韩庚一个事实,也就是韩氏的体量不允许智氏放心,

“瑶虽名正言顺复国,曾为晋臣行并晋之事乃是污点,纳韩氏、狐氏、钟氏、诸家则存隐忧。”

首节 上一节 350/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