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25节

  大过年的,蔡邕竟然跑来加班了。

  蔡邕也惊讶于刘辩这时出现在东观,在过往的教学中,他其实能察觉到这位史侯对于儒家经典虽也能学得进去,但本身兴趣却并不大。

  “殿下此来是来查找书籍的吗?”

  刘辩当然不会说出真实原因,只摇了摇头说:“我听闻蔡师家中藏书甚多,不知有没有这东观都没有的孤本啊?”

  蔡邕捋着胡须自得道:“早两个月倒是有,如今都已抄录补全了。”

  恰在此时,有宦官提着一个食盒走了过来,一看就是从宫外来的。

  刘辩不解:“难道无人为蔡师准备公食吗?”

  皇宫会为官员提供工作餐,即便现在是假日,各部也会有官员留守值班,公厨也不会休息。

  虽然近些年因为国库空虚,公食的档次降了些。但以蔡邕的官秩职责,对应的公食绝不会差。

  蔡邕解释道:“并非如此,原是臣早些年常常废寝忘食,脾胃不健,全靠家中女郎照看提醒。如今在东观,我家女郎便定时送来餐食。”

  

第50章 菜肴

  说话间,蔡邕的脸上满是幸福。

  刘辩能明显地感觉到周边那些宦官的羡慕,仿佛有一堆人恰了柠檬。

  活跃在东观的宦官大都具备足够的文学素养,也不参与政治,在蔡邕这样的士人看来完全不同于张让之流。

  与之相对的,这些宦官也比较亲近士人,双方关系很亲密。

  很快就有宦官称赞道:“蔡公家的女公子文才书法俱佳,又事事尽孝,着实让人艳羡。”

  说话的是以博学多览为人所重的赵祐。

  学生就在面前,蔡邕被夸赞的难免有些得意,炫耀的话脱口而出道:“昭姬音律尤胜书法,九岁时便能听声分辨出我哪根琴弦断了。”

  说完,蔡邕才意识到说错话了。

  固然,这年头风气较为开放,但女子的名与字虽不是什么绝密,却仍不会如男子般随意公开。

  刘辩此前也只知道蔡邕家里有个小女儿,并不能十分确定是谁。

  蔡邕的一时口误,倒让他原本因为灵帝“遗愿式”的坚持出巡而产生的复杂心情轻松不少。

  他又问起蔡邕汉记编修中是否需要帮助,蔡邕只言恨不能日以继夜。

  说话间,公食的时间到了。

  刘辩最开始在东观读书时,也会在此用饭。

  郭直适时地问道:“眼下正好到了餐点,殿下是否要在此用餐?”

  刘辩从善如流,点头答应了。

  ……

  蔡邕这些人自然不会在办公地点用餐,东观有专门的区域,

  这年头,相熟的官员之间不会讲什么食不言的规矩,而且正相反的是,在吃饭时的政务交流反而比在府署时效率更高。

  甚至会出现专门把事情留到吃饭时沟通的情况。

  当然,像蔡邕这种负责修书的,闲聊就比学术讨论要多了。

  刘辩坐在蔡邕旁边,等着去取饭食之人的到来。

  过去,蔡琰准备蔡邕的饭食时,会多备一些,让蔡邕能够和取来公食的同僚分食,也算是女儿家的贴心之举。

  蔡邕原本是想一起吃的,但刘辩表示天寒地冻的,蔡邕的饭盒里就算装了暖炉也不能保温太久,趁热即可。

  然后,蔡邕就留意到刘辩盯着自己取出的饭菜看。

  他试探性地问道:“殿下可要尝一尝?”

  “好啊!多谢蔡师。”

  天地良心,蔡邕真的只是客套一下。

  然后,他眼睁睁地看着刘辩身边的宦官郭直一份一份地将女儿为他准备的饭菜分出去了一半,连汤羹都没放过。

  好在等到刘辩的专属餐送到之后,全都留给了蔡邕,这才稍稍抚慰了一下他受伤的心灵。

  这一年多以来,刘辩已经习惯了这个时代的饮食。

  蔡琰准备的菜做法较之宫中略有不同,刘辩乍一吃起来,只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蔡师,这些饭菜是……昭姬阿妹亲手准备的吗?味道值得称赞。”

  蔡邕骤然一听刘辩对于女儿的称呼,像是被饭呛着了,好

    一会才平静下来,随后才面色古怪地说道:“小女比殿下年长两岁。”又过了好一会儿蔡邕像是才反应过来,回答道:“的确是昭姬亲入庖厨而做,此前我带着昭姬生活在吴地,箪食瓢饮,在于陋巷,难免被当地风俗影响,昭姬的饭菜中带了些吴地的风味,这大约就是殿下称赞的原因了。”

  得亏是刘辩占了年纪小的便宜,蔡邕只以为他好奇,没想太多。

  这一顿饭刘辩吃的很舒心。

  饭后,刘辩向蔡邕问起:“有一件一定会发生的坏事,插手可能让事情变好,也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坏,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坏事依旧如期发生。如果是蔡师,会如何去选择呢?”

  蔡邕听了刘辩这绕来绕去的话,认真地思考后答道:“我不知究竟是何事让殿下纠结,不如赠殿下一言,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刘辩记得,这是论语中的话,有人问孔子何为君子,孔子答不忧不惧。

  “蔡师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曰‘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问心无愧即可。

  想到这,刘辩向蔡邕告辞。

  至于接下来的事,该干啥干啥。

  刘辩决定先给自己放个短假。

  这一年多以来,刘辩近乎于一直紧绷着,陡然放松下来,整個人都感觉轻松了不少。

  然后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冷风,还是因为骤然从忙碌中抽身,继灵帝之后,刘辩也得了场小病。

  听到消息的蔡邕都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家饭菜的问题。

  得亏是太医诊治之后,得出了结论,确认了和饮食无关。

  气血不足,思虑过度……

  简而言之,就是想太多、做太多,累的。

  突然放松之后,身体上的压力集中表现出来。

  总体而言,并无大碍。

  只需静养几日便可。

  期间何皇后一直贴身照顾。

  灵帝尚未康复,也拖着病体过来探望了一次。

  唯一让刘辩意外的是,永乐宫的董太后人虽没到,却遣人送来了象征性的补品和刘协的问候。

  某次刘辩醒来,却见何皇后红着眼眶,说道:“辩儿以后若有事,不必憋在心里,尽可以跟阿母说。就算阿母帮不上忙,也可以去找你的两个舅舅,你两个舅舅要是不肯帮你,尽管跟阿母说!”

  “好,我记着了。”刘辩声音有些嘶哑。

  病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天之后,刘辩已经恢复过来,再度生龙活虎起来。但何皇后仍不放心,依旧让他老老实实地在榻上躺着修养。

  左右无事的刘辩突然奇想,告诉何皇后他想要吃蔡邕家的菜羹。

  倒不是刘辩馋那一口菜……

  好吧,刘辩承认,他对传说中才压卓文君、留下的作品还影响了曹植和杜甫五言诗风格的蔡琰很是好奇。

  对于这个小小要求何皇后自不会拒绝。

  事实上,如果不是蔡琰的父亲是蔡邕这个当世有名的儒者、还是刘辩的老师,以何皇后的作风,能做出这些菜肴的蔡琰此时应当已经在皇宫之中了。

  不过,何皇后也因此注意到了,原来教授自家儿子课业的蔡邕还有个十分有才华的女儿。

  

第51章 二月

  饭很香。

  就是病好之后,刘辩发现蔡邕在给他上课时看他的眼神有点说不出的奇怪。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刘辩发现灵帝在处理奏书公文时,让他插手的时间变少了。

  刘辩明白大概因为灵帝觉得他太累了。

  但他很想对灵帝说,这样的关心,大可不必。

  不过生病一事也给了刘辩一个警醒,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现在还年轻,一定要劳逸结合。

  而且以刘辩这几个月处理奏书公文的经验,算是小有收获,倒也不至于会为少接触奏书公文而烦恼,毕竟官员任命等大权一直掌握在灵帝的手中。

  公文自不必说,国家与官僚体系运行时有些必须存在的东西需要得到最高层的审查和批准。

  比如地方上的举孝廉和恩荫为官、三公府对各自管理下官员的考核,岁末各地的上计等等。

  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公文都有惯例可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刘辩对于汉室的了解。

  剩下的就是比较繁杂的就是官员的奏书了。

  得益于灵帝雁过拔毛的选官制度,许多在西园交了钱的地方官员抵达州郡之后,会第一时间通过包含却不限于收受贿赂、贪污公款、私加赋税等方式去把花掉的钱赢回来。

  一旦收到此类弹劾奏书,朝廷通常情况下会第一时间派人查证,偶尔会根据弹劾人的身份和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处理方式。

  这类官员互相弹劾的奏书,是刘辩处理过的涉及实务的奏书中最多的。

  这是好事,起码能让刘辩知道地方上的确存在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刘辩暂时改不了。

  但如去年荆州出现问题的三個郡,在出事之前,那叫一个生机勃勃、万物竞发。

  刺史、太守、县令没有一个提出问题的,问就是政通人和。

  就目前情况来看,刘辩觉得刺史这个一州的监察官已经有点落伍了。

  过去,以公车为标志的吏民上书好歹能发挥点情报机构的作用。

  但时至今日,言路阻塞,吏民上书制度形同虚设,起码刘辩这几个月没遇见过一次。

  刘辩觉得,至少要有一个情报机构,能够确保那些“政通人和”的郡县是真的政通人和,而不是一场在某些人的主导之下,上下勾连的竭泽而渔。

  只是他还不能确定,要不要先向灵帝建议成立这么一个机构。

  不是刘辩看不起灵帝,而是随着他越来越了解灵帝,他很确定,灵帝极大概率会同意这个建议。

  只是以灵帝的作风,若是有这么一个机构,必然是以宦官为主导,但灵帝管不住宦官的手。

  这样只会让这个机构成为灵帝和宦官的另一个敛财工具。

  除非能由他来主导。

  ……

首节 上一节 25/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