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节

我,刘辩,三兴汉室 作者:黯淡星L

 “三国没了,我说的!”回到汉末,刘辩誓不做被一杯毒酒了结的少帝。

刘备,继续匡扶汉室吧;曹操,征西将军可还当得?至于孙策孙权,哦,孙坚还没死呢!

时值中平三年,刘辩刚被接回雒阳皇宫,灵帝还没给他留下“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的评判。雒阳的大火尚未燃起,一切都还来得及。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悲歌的时代,但刘辩想证明,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不独蜀汉专得。

第1章 我要当太子

  中平三年秋,十岁的刘辩来到了并不忠于他的皇宫。

  刘辩出生后,因皇帝刘宏的子女尽数夭折,自幼被寄养在道人史子眇家中,连名字都不敢称,号曰“史侯”。

  历史上的他年幼无知,在灵帝面前表现失据,留下了“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的评价。

  刘辩不知道灵帝需要怎样的威仪,他穿越至此不过半个月,只能尽力做的端正一些,符合礼仪。

  结果,今日见完灵帝,刘辩确实不再是“轻佻无威仪”了。

  “木讷无趣,不类朕。”

  好家伙,不类己,刘邦这么评价刘盈,汉武帝也这么评价刘据……

  刘辩也懂了,活泼话多就是轻佻,沉稳话少就是木讷。反正只要不喜欢,做什么都是错的。

  想到这,刘辩叹息一声,他原本想着靠着自己嫡长子的身份在争得太子之位,等到两年半以后灵帝死时顺理成章的继位。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被他的大舅、大将军何进从皇子扶上皇位。

  幼帝登基,太后垂帘,外戚大将军把持朝政,这在东汉也不是头一遭了。

  可何进真的靠不住啊,明明是屠户出身的外戚,偏偏想成为士人领袖,一门心思地铲除宦官,在袁绍等人的忽悠下召外地武将入京。

  然后,董卓就来了……何进不仅自己被宦官绝境反杀,刘辩的二舅何苗也死于他的部下之手。之后,何皇后与刘辩先后被董卓毒杀。

  刘辩不想当少帝,也不想喝毒酒,他要把握主动权,绝不能在两年半之后再度成为一个手无实权的傀儡皇帝。

  可惜,只要灵帝不同意,他就当不了太子。

  其实刘辩也明白,相较于多年未见的他,灵帝无疑更喜欢被养在董太后膝下的“董侯”刘协。协者,和谐,类我。此外,还有一桩何皇后毒死刘协生母王美人的公案,同样影响着灵帝的倾向。

  “殿下,长秋宫到了,皇后已经等候多时。”引路的中常侍郭胜打断了刘辩的思绪。

  自汉和帝以来,宦官便作为一股足以对抗外戚和士人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东汉的政治舞台。如今的灵帝放任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专权,众所周知,十常侍一共有十二个,郭胜就是其中之一。

  郭胜是南阳人,与何皇后是同乡,当年何皇后入宫他是出了力的,所以郭胜与何皇后和何苗的关系十分亲善。

  “我儿,这些年苦了你了!”

  何皇后是個看起来最多二十七、八的美妇,眸中的关切十分真切,在几个宫女内侍的簇拥下迎了过来。

  “儿拜见母后……”

  相较于灵帝,何皇后亲切多了。刘辩拜见的动作还没做完就被她抱进了怀里。

  刘辩骨子里终究是个成年人,被抱在怀里还是有点尴尬,想要推开吧又怕伤了何皇后的心。

  等到刘辩从何皇后怀里出来,何皇后看出他的纠结,小脸红扑扑

    的,顿时又是怜爱又是歉疚。

  随后,何皇后拉着刘辩的手说了很多话。有关心刘辩在史子眇那的生活日常的,有抱怨皇帝不把刘辩立为太子的,也有咒骂养大刘协的董太后的,还有对刘辩的思念……史书评价何皇后“性强忌,后宫莫不震慑”,但对于刘辩来说,她是一个想要尽力弥补孩子的母亲。

  说到最后,何皇后还不忘向刘辩介绍两个她最信任的中常侍,正是担任皇后宫中大长秋的赵忠,以及把刘辩接进宫并陪了一路的郭胜。

  刘辩当然明白不能用二极管的思维去判断宦官的好坏,对于如今的东汉来说,宦官存在有其必要性。而且他觉得可以尝试利用宦官改变灵帝对自己的态度。

  于是,在何皇后介绍完后,刘辩称赞郭胜道:“今日若无郭公相助,知无不答,我不知道要出多少错。”

  郭胜登时表现出十分感动的样子,直呼“老臣惶恐”,赵忠也是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

  何皇后十分高兴,又将刘辩搂进怀中。赵忠与郭胜又像方才一样,一唱一和地附和着何皇后的话。

  恰在此时,有小黄门通报,打断了殿中的和谐。原来是皇帝为刘辩安排了课业,让刘辩明日去东观读书。

  东观,即图书馆,除了有藏书之用外,也会有议郎等编修书籍。

  何皇后问起皇帝以何人为师,小黄门不能答,还是郭胜自告奋勇,要去灵帝办公的玉堂殿找张让打听一二。

  打听消息是真的,但互通消息也是真的。

  想要除掉十常侍的人太多了,他们自己也清楚这一点,经历过数次危机后,原本各有分歧的十常侍不得不在很多事情上抱团生存。

  刘辩倒是希望郭胜能传达自己的态度。

  郭胜走后,何皇后也没闲着,带着刘辩去往他的宫殿。如今刘辩虚岁也不过十一,被安排在皇后所在的长秋宫偏殿。

  殿中一切安排地亭亭当当,赵忠很合时宜地告诉刘辩,这些都是皇后亲手安排布置的。

  稍后,何皇后看出刘辩有些疲惫,便留下他在殿中休息。

  刘辩将留下服侍的人赶了出去,独自躺在榻上思考着接下来他要做的事。

  东汉自和帝以后,长期存在着三股政治力量——外戚、宦官、士大夫。

  其中何进有效仿窦武和陈蕃,让外戚与士大夫合流的倾向。何进一门心思的想要当士人领袖,反正刘辩不知道他一个屠户出身又无诗书传家,是从哪里来的自信。

  但刘辩明白,他想要走到台前,必须得到一部分士人的支持。

  幸运的是,在这个清流发源的时代,固然有投机者混在其中,但也真的存在一批身体力行的理想主义者。

  至于如何走出第一步,或许东观能告诉刘辩答案。

  现在,刘辩只希望灵帝给他找个靠谱的老师。

  但他很快就失望了,郭胜带来了一个名字——毛弘,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人。

  刘辩还是抱着期望向郭胜询问毛弘的来历,这才知道毛弘出自鸿都门学,精研文学,尤擅书法,以八分书闻名。

  鸿都门学是灵帝为了争夺话语权、改变当今儒家经学当道的现状而建立的,专门研究辞赋书画,有所成者授予高官。能在这里出头的大都也是士人出身,但不为传统士人所接受,堪称东汉非主流。

  

第2章 皇帝的心思你别猜

  毛弘年四十许,在教学开始之前,不知是不是出于灵帝的指示,他先考察了刘辩在史子眇那儿学到的东西。

  刘辩的确有印象,诸如鲁诗、论语、春秋等,史子眇要求不高,读书不求甚解。

  随后,毛弘开始教学刘辩读书写字。

  刘辩虽然不想在未来的两年半都被困在儒家经典的学习中,但也明白,至少要先把乐于学习的态度摆出来。

  尤其是他那一手狗爬似的字,确实需要练一练。而毛弘,能在鸿都门学中出头,文学修养并不算差。

  别看灵帝当皇帝治理国家不太行,在辞赋书法上还是有一手的。

  如此,过了五六日,刘辩每日读书,也每日同何皇后见面。赵忠与郭胜等人也一直在刘辩面前刷着好感,刘辩但有所求,无有不应。

  至于灵帝,早就以读书为由,免了刘辩每日礼仪性的的晨昏定省,自上回之后一面都没见过。

  这一日,教学完成后,刘辩没有离开东观,问身边的内侍郭直道:“我听说东观一直有人编修书籍,怎么这么多日来,只有数个文吏,就连五经博士都不见一个?”

  郭直也是南阳人,闻言喏喏答道:“约莫是博士等人在东观别处。”

  刘辩只是轻笑一声,没再追问,说:“回吧。”

  东观很大,历史上邓太后师从班昭,曾在东观召集五十多人雠校传记,但这不是原因。刘辩明白,这是因为十常侍很明白外界的传统士大夫对他们的态度,比如编修书籍者,往往是在经学上有所成者才可担任,这些人往往十分反感宦官,十常侍害怕刘辩被这些人影响。

  而在当天晚上,张让赵忠等人便聚集在了一处,赫然在讨论白天刘辩问起东观官员的事。

  郭胜比较偏向于刘辩:“史侯聪慧,今日有此问,怕是心中已经有所怀疑。现今史侯亲善我等,何必为此惹得史侯不喜?”

  张让道:“旁人倒也罢了,马日磾素来不喜我等,他在东观修书,若是史侯受其影响,恐有后患。”

  张让的义子娶了何皇后的亲妹妹,本质上,只要刘辩不对他喊打喊杀,他没有反对刘辩的动机。

  孙璋在十常侍中的地位仅次于张让、赵忠,受永乐宫的董太后信任,更偏向于刘协,与张让的意见相仿。

  赵忠则说:“我日日得见史侯,知道史侯胸有成算,课业之后,回到殿中也不玩耍,每晚习字不断,几日便大有进益。我问过才知,毛弘未曾作此要求。真不知史子眇究竟如何教养史侯。”

  说完,赵忠拿出两张刘辩练字留下的麻纸。张让等人能做到中常侍,还是有些鉴赏能力的,刘辩的字虽然称不上多好,但相较之前,最近的字无论是布局还是笔锋皆不可同日而语。

  张让明白赵忠的意思,史侯不是那种易于掌控的孩童,有自己的想法,能顺从还是不

    要得罪的好。

  张让最后说道:“明日我当去中宫拜见。”

  翌日,没等张让主动拜见,他就在灵帝的命令下与刘辩见了面。

  原来,自从刘辩入宫的消息传出来后,大将军何进便号召亲近他的官员上书请立刘辩为太子,灵帝当然不愿意,被闹得十分恼火,以致于根本不想看见刘辩。

  近几日官员们消停了许多,便是偶有此类奏疏,也到不了他的眼前。没了这些外部纷扰,灵帝反而想起了刘辩。刘辩不知道灵帝为什么突然召唤,张让透露是要考校课业。

  倒是毛弘对此表现地比刘辩还激动。

  路上,张让对刘辩频频示好,刘辩照单全收,一口一个张公对对对……

  灵帝所在的玉堂殿属于东宫的后殿,此东宫不是后来专属太子的东宫,而是皇帝用来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虽然属于禁中,但和尚书台、御史台等官僚机构构成的内朝只有一墙之隔。只要皇帝需要,随时可以宣召尚书、侍中等人入殿,备询待诏,陪同皇帝处理政务。

  上回刘辩见灵帝也是在这里,东宫中较大的云台殿用的反而少。

  灵帝正在批阅尚书台呈上的奏书公文,按照东汉的体制,各处的奏书公文会经由位于内朝的尚书台整理后送给位于禁中的皇帝,而连接两者的小黄门全由宦官担任。

  见到刘辩来了,灵帝停了笔。刘辩注意到这一次殿内多出一個官员,但刘辩拜见时灵帝没有介绍,刘辩也不好多问。

  随后灵帝先问了问毛弘这些时日的教学内容,然后以此来询问刘辩。

  刘辩这几日是真的用心学了,称得上对答如流。看得出,灵帝很是满意。

  稍后,灵帝又让刘辩书写,看完后皱了皱眉头,倒也没说什么。

  毛弘见状,忙忙拿出刘辩一连几日写下的字帖,灵帝看完,马上赞许道:“甚好!”

  刘辩没想到他的这位老师如此心细,旋即他注意到灵帝又把手中的字帖交给一旁的大臣,并问“子干,你觉得如何?”

  他就是卢植?刘辩略带惊讶的看着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的大臣。如果问刘辩满朝中文武中他最想交好谁,那答案一定是卢植。

  别的不说,历史上,当董卓宣布废除汉少帝时,满朝百官无人敢有异议,唯有卢植挺身抗辩,险些因此身死。

  而他本人作为海内大儒,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不蓄家资。平定过蛮族叛乱、黄巾起义,同样也校勘过儒学经典。

  不论是品德还是能力,都称得上是士大夫中的完人了。

  此外,刘备、公孙瓒都是他曾在家乡涿县讲学时的学生。

  另一边,灵帝观察到刘辩的表情,问道:“辩儿知道卢子干?”

  刘辩回过神来,答道:“回父皇,我曾听旁人提起过卢公,称赞卢公贤达。”

  灵帝闻言对着卢植笑道:“看来卿之贤名流传甚广啊,不愧是朕之尚书。”

  刘辩没想到灵帝还有自恋的一面。

  灵帝又问及卢植对于刘辩所写字帖的评价。

  卢植道:“殿下已得书法入门之道,持之以恒,不出一载,必有所成。”

  

首节 1/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