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43节

  刘辩又道:“既然蔡师无暇接管东宫事务,我曾思及前太尉曹嵩曾为国捐钱一亿,为国家解了燃眉之急,一朝罢免,甚是可惜。只是不知其是否有意为太子率更令,我上回听蔡师说其子曹操有文采,常往家中借书,不如由蔡师代我探一探口风?”

  就刘辩在曹嵩当司空时同他的相处来看,曹嵩绝非强势之人,哪怕当了率更令也不会同刘辩对着干,而且他背后还带着个王炸曹操。

  唯一需要顾虑的就是曹操作为八校尉之一,由曹嵩担任太子率更令会不会引来灵帝的忌惮。不过以刘辩目前的判断,应该不至于。

  朝廷任人为官,一份诏书便是,何须去探口风?

  蔡邕到底当过官,还不至于不明白这“口风”所谓何意。

  他原本就很欣赏曹操,之前在刘辩面前提起曹操其实就藏了引荐的意思,如今,更是直接答应下来。

  下午,刘辩来到玉堂殿中时,灵帝与张让都不在,只有轮值侍奉的小黄门在。

  玉堂殿虽归张让主理,可宦官也是人,既不能全年无休,也做不到时刻在岗,刘辩并不在意。

  桌案上已经摆放好了来自尚书台的奏书公文,大部

    分都带上了尚书台给出的初步意见。

  刘辩遂命小黄门去尚书台请卢植。

  自己则熟练的批阅起奏书来。

  第一封奏书来自于太尉马日磾,汇报移民进度。

  第一批十万余往扬州就食的百姓已经被安置在了九江、吴郡、丹阳等地,其中的青壮会在身体恢复之后,参加由地方官府组织参与地方的水利建设,从而获得报酬。在此之前,他们的饮食住处也都需要地方供给。

  扬州、荆州早在百年前就因为气候变化、人口增加等原因,便已经能向北方输出粮食了。

  对此,无论是尚书台还是刘辩,支持就完事了。

  第二封奏书是一份弹劾,河南尹袁术弹劾北军中候何颙,煽动太学生阻碍公审。

  等到刘辩批阅第二份奏书时,张让在卢植之前回来了。

  带来了一则消息——陈逸绝食而死。

  听此消息,刘辩拿笔的手一顿,以他的视角来看,陈逸罪该万死,可如此死法……倒还是有点气节。

  然道不同。

  他问张让:“父皇知道了吗?”

  “臣刚从陛下那儿过来。”

  刘辩手上继续,待到批阅完后,问道:“对其身后事,父皇可曾说什么吗?”

  张让答道:“陛下未曾吩咐。”

  “那就交由廷尉处理吧!”

  稍后卢植到来协助刘辩,自是不提。

  晚些时候,刘辩至何皇后处用夕食,何皇后依旧召唐婉于旁就坐。

  然后刘辩就想到了多日未见的蔡琰。

  刘辩不贪心,他只是想全都要而已。

  他应该没错吧!

  只是未来皇后的位置只有一个。

  而汉家制度,皇后与其他妃嫔的差距非常大,除了政治待遇外,皇后能独住长秋宫,但其他妃嫔只能住掖庭。

  对此,刘辩决定留待日后再说。

  ……

  当晚,曹嵩一回到家中就幸灾乐祸地对着曹操道:“阿瞒,你可知道今日何伯求与那袁术差点刀兵相向了。”

  但曹操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没有接曹嵩的话茬,而是道:“当初何伯求交好本初而没去拜访袁公路,恐怕早就被记恨了,如今闹出来也没什么奇怪的。”

  “是因为那几个被袁术抓捕的太学生……”曹嵩总算反应过来,问道,“我儿有何心事?”

  曹操犹豫片刻,道:“今日晚些时候我去蔡公府上还书时,倒听蔡公说起一件事。”

  说着,便将蔡邕代传的话又转述了一遍。

  曹嵩闻言一喜:“不曾想转机竟在此处!”

  又笑着对曹操道:“方才我进门时阿瞒就该告诉我这喜讯。”

  曹操道:“我担心阿父听到消息后晚上会睡不着,起初是打算明早再说的。”

  其实曹操思索了良久,这段时间他从幽州回到雒阳,觉得雒阳最大的变化便是太子的出现了。

  他起初曾听到传闻,说是如今尚书台近半的奏书都是由太子代为批阅的。

  曹操初时根本不信,太子满打满算也不过年十三而已,就算是太子批阅,只怕也是让尚书令卢植代为处理吧。

  但他将此事问于曹嵩,竟也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原话是“他日你见过太子便明白了”。

  然而,他错过了太子的册封,之后,也没遇见有太子参加的朝会,竟连个面都没见过。

  

第83章 琅琊老乡

  曹嵩看出了曹操的纠结,当即就要展示一下作为父亲的权威,振一振父子纲常,道:“阿瞒有何可犹豫的?难道信不过为父的眼光不成?”

  又道:“太子身为嫡长,内有皇后,外有两位国舅引为助力。早些年虽有今上宠爱幼子之说,可自太子入宫以来,今上的种种表现,未尝不是关爱之意。

  太子虽三月方才册封,然此前太子无储君之名而有储君之实久矣。

  你久不在京中,回来后又投身军中,不知道这些并不奇怪。”

  曹嵩说的这些曹操其实都是听说过的,他反问道:“阿父为太子率更令后打算如何履职?”

  “自然是太子说……咳咳,自当以东宫为重!”

  曹操心知肚明,这问题问了也是白问,只是他心中仍觉得不踏实,道:“阿父,我想拜见太子,不知可否。”

  ……

  雒阳的曹操还在纠结感慨。

  而荆州王睿则甚是高兴。

  太尉马日磾以赵昱作为使者前来南郡江陵拜访他,沟通移民事宜。

  言谈间王睿竟发现赵昱与他一样,也是琅琊郡人。

  这说明马日磾对他很看重啊!

  高兴之余,王睿不忘问起家乡临沂县的灾情。

  赵昱一一作答。

  临沂靠近琅琊郡南部,算是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了。但被大水冲毁的一般都是穷苦百姓的土屋,豪族的高墙大院大都依然坚挺。

  王睿之兄王融也算是琅琊名士,可赵昱与之无甚交往,这才不知道王睿。

  又谈及府中别驾从事诸葛玄为阳都县人,唤来作陪。

  阳都是赵昱所在东莞县的临县,赵昱虽与诸葛玄也没有交往,却也听过诸葛氏的名声。

  论及公事,王睿只道待宴会之后,还有从事邓羲等官员亦作陪。

  一时间,好像除了赵昱,所有人都很开心。

  宴后,赵昱终于忍不住,再次问起荆南可选好了安置地点。

  王睿却在这时诉起苦来。

  原来,自盖勋走后,以张羡接任长沙太守。

  张羡此人性格倔强不顺,他此前先后在零陵、桂阳二郡担任县令,颇得民望。

  他看不上王睿,认为其不能平乱,而王睿也觉得张羡一点都不文雅,二人两看相厌。

  武陵太守曹寅更是与王睿素有矛盾,只是抓不到对方的错处,不能以弹劾使对方罢官。

  荆南四郡中靠北的两个刚好与王睿不和。

  王睿遣人去询问安置地点的准备情况,要么敷衍,要么推托,只知道确实在准备了,至于准备的情况如何?

  全然不知。

  听到此话,赵昱哪里顾得上什么同乡之情,只觉得王睿无能到了极点,怒道:“朝廷最初定策时便只暂定下五万户安置荆南,使君既不能协调,为何不早日上书言明?”

  移民荆南四郡,肯定不可能一刀切地将人口均分为四,开发程度最高的长沙郡必然要多留一些人,地理环

    境差一些的武陵、桂阳自然要少留些人。

  五万户,二十余万人,不算多也不算少。在灾后统计中,即便有土地作为大饼,愿意迁徙定居的五万户百姓还尚未凑齐。

  在不执行强制手段的前提下,移民的效果远没有刘辩想象的那么好,甚至,有财产皆没者宁愿为奴,以此逃避个人的赋税和徭役,也不愿背井离乡生活。

  不过考虑到就算迁徙的百姓不足,也可以动员本地的蛮族编户齐民,遂未改政令。

  见场面有些僵持,治中从事邓羲连忙打起了圆场:“元达勿扰,此二郡太守必不敢违背朝廷诏令,必然已经备好了土地。”

  诸葛玄也道:“公若不信,玄明日便与公顺江而下,待到长沙,君一见便知。”

  赵昱这才收敛怒气,想起主客之别,如今可是在对方的地盘,但又放不下面子,只匆匆拱手,言明明日去长沙郡,便告辞回驿舍去了。

  唯有王睿自觉偷鸡不成蚀把米,后悔道:“悔不听二位的良言。”

  诸葛玄与邓羲很是无奈,他们早就劝过王睿别想着借这个机会去攻击张羡和曹寅。

  起初王睿倒是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但奈何当知道赵昱是同乡之后,王睿终究是按耐不住激动的心。

  结果……

  “这该如何是好啊?”

  诸葛玄安慰道:“我明日陪同元达公前往长沙,路上一定多同元达公说和,使元达公勿向他人提起今日之事。”

  邓羲也安慰说:“若其考察长沙能安置受灾百姓,想来也不会同使君计较。”

  王睿再度叹息:“想不到我竟要靠张羡忠于职守来救我。”

  邓羲与诸葛玄对视一眼,两人往日也没见王睿这般进退失据啊,一时无言。

  作为琅琊老乡,诸葛玄以为王睿大概是关心则乱吧。

  而出身南阳的邓羲则想到,若当初王睿征辟他时是这种表现,这属官谁爱当谁当!

  ……

  次日,赵昱果然没和王睿告别,直接与诸葛玄一同出发往长沙去了。

  路上,诸葛玄好说歹说,口干舌燥,直到说的赵昱面露不耐之色才停。

  但奈何赵昱一直没改变主意。

  诸葛玄又不敢真的让赵昱永远闭嘴,只能绞尽脑汁地去想别的办法。愁的头发都掉了不少。

  待进入长沙郡内,郡守张羡听闻消息,立马召集长沙郡北各县令、县长齐聚迎接。

  张机亦在召唤之列,他心知移民之事刻不容缓,也没时间苦心钻研,只把一些最基本的写了出来。

首节 上一节 43/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