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69节

  众人皆以为然。

  之后众人商讨,三个将军要时刻监督北军五营;令执金吾及雒阳县尉加大在雒阳城内的巡查力度,防止有人传播谣言;雒阳城门十二所也要令城门校尉多做盘查,令雒阳周边的八关都尉部严查关隘;等等。

  也就是灵帝随时能苏醒,不然肯定要先封城的。

  然后不可避免的谈及西园八校尉。

  随着曹操和赵瑾分别讨江夏蛮和巴郡蛮得胜归来,西园八校尉的建制再度归于完整,而且其战力也是得到了证明。

  可代替皇帝掌管

    八校尉的蹇硕是个宦官,该派谁去监察西园八校尉呢?

  何进忽然道:“西园虽在城外,可城门校尉赵延是中常侍赵忠之弟……”

  樊陵如今更亲近太子,与宦官的联系不可避免地减弱了一些。

  丁宫却是保持原样,闻言立马说道:“若要罢免重臣,还需等到陛下醒来。”

  何进瞪了丁宫一眼,却也不再提这事了。

  刘辩想着果然多叫些人是正确的,否则就该轮到他去反驳何进了。

  商议的主旨乃是维持稳定,很快何进等人便行动起来了。

  刘辩也等到了赵云的新任命,同意之后再转给尚书台执行。

  然后,何进来了。

  “辩儿不必担心,只要有我在,什么都不是问题!”

  “蹇硕一个宦官,掌管西园八校尉还是过于勉强了,八校尉中多有不服的,而且我听说其军中又出现了克扣钱粮的恶行,辩儿可以挑选贤才取而代之……”

  “赵延无能之辈,每日只知饮酒作乐,根本不懂军事,城门兵的武事荒废,此辈如何能让人放心……”

  刘辩总算明白了,何进与其说是来给他信心的,不如说是来给宦官上眼药的。

  目的过于明显了。

  也过于急了。

  他的这位舅舅或许自录尚书事以来,过得太顺了。

  好不容易忽悠走何进,董重又来了。

  刘辩有些奇怪,问道:“骠骑将军因何去而复返?”

  董重叹道:“殿下又不是不清楚,臣能做的事极为有限,不过是将长史派到北军五营罢了。”

  自从刘辩在那次董重被董太后训斥时替董重说了两句好话后,刘辩明显的感觉到了董重对他的态度有了变化。

  这是之前董重部曲犯罪被抓到把柄时都没有达成的效果。

  所以刘辩也只好想着法子安慰,可他又不能说“你不搞事就是最大的贡献了”。

  想了想,说道:“骠骑将军知道窦武借助北军拒不奉诏的事吧?若当时能有另一个将军能阻止他,后来也不至于在雒阳鏖战一天了,明明都是我大汉的精锐,却消耗在了内斗之中,岂不可惜。”

  董重一想,现在有两个将军是太子的亲舅舅,这怕不是在暗示他吧?

  连忙说道:“殿下放心,我这就去把长史叫回来……”

  刘辩:?

  他又废了半天口舌,才终于让董重相信,他真的没有其他意思。

  临走时,董重道:“殿下,我这段时间时常思考,越来越觉得只有殿下才能当得陛下的太子,殿下放心,我会替殿下多劝劝太后的!”

  再之后,刘辩见时间已经到了傍晚,仍然没听到皇帝醒来的消息。

  传信给卢植,又留下郭胜留守云台殿后,他打算再去看一看灵帝的情况。

  刘辩带着郭直再次来到掖庭。

  灵帝所在的宫殿被守卫的很严格,和刘辩离开时没什么两样。

  只是当刘辩进入之后,却见何皇后的表情有些奇怪,而董太后的脸上也不复早前的悲伤。

  “父皇醒了吗?”他问道。

  但何皇后只稍稍做了个小动作指了指殿内,刘辩走近一看,灵帝还躺在榻上,但原本紧闭的眼睛却已经睁开,虽有掩盖不住的虚弱,却正带着笑意望着他。

  “父皇……”刘辩不知为何,猛地鼻头一酸。

  

第130章 兵力分布

  大将军府。

  袁绍震惊地问道:“大将军当真说了让太子罢免蹇硕和赵延的话?”

  袁绍不用问就知道太子没同意。

  起初袁绍叔侄还有几分怀疑太子的所作所为乃是卢植或是宦官……甚至是皇帝所教的话,那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早已打消了此念,不敢把太子当成一个普通的孩子。

  这时候,不乏十二三岁能通经为童子郎的人,即便抛开其中存在人为操控的情况,神童的存在不是什么过于稀罕的事。

  在袁绍心中,太子愿意听从何进的劝说对付宦官才是怪事。

  “大将军不担心宫中宦官知道后会有所防备吗?”

  何进倚着身侧的凭几,毫无压力地说道:“我后来找太子说话时避开了宦官,他们怎么会知道?”

  袁绍继续劝说道:“前窦武欲诛宦官却反而被宦官所害的原因,正是因其言语漏泄,给了宦官机会……”

  “本初放心,辩儿难道会害我不成?”

  听着何进继续说着这样的话——袁绍在心底叹息。

  虽然何进大部分时间都愿意听从他和他举荐的贤良的劝告,但有时候却又会一根筋的固执己见。

  袁绍见自己劝说不得,便打算将此重任交托给其他的将军府贤才。

  “大将军,现今非常之时,绍不宜离开北军五营太久。”

  “本初自去!”

  拜别何进后,袁绍还未走出大将军府,便看到一个熟人,赫然曾经因为得罪了皇帝和太子而被罢免的侍御史郑泰。

  他急忙迎了上去:“公业,请留步……”

  与郑泰一番沟通之后,袁绍离开了大将军府,却并未立刻回到他作为屯骑校尉本该值守的北军屯骑营,而是带人骑着马穿过了两条巷道,在这里,一辆马车正等着他。

  “叔父,绍已经到了。”

  他们需要及时分享各自得到的消息。

  ……

  “事情就是这样,之后大将军还向我提起了上军校尉蹇硕和城门校尉赵延才能不足以履任,在任上还有违法贪腐之举。”

  刘辩先是跟灵帝说了他与群臣商议后的应对。

  他这回没有替何进隐瞒,何进太急了,现在灵帝只是暂时晕倒了他就想着对宦官动手,那以后还得了,岂不是马上就要发展成了引外军进京?

  刘辩这话也没有避开张让和赵忠,让这两人惊惧不已。

  尤其是赵忠,连忙替弟弟赵延开脱:“臣之弟延向来规矩,每每有事,定会身先士卒,不敢懈怠……”

  一旁的何皇后听到事涉何进,也缓缓靠近,可另一边是她非常信任的赵忠,而事情的提起者又是刘辩,她一时之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董太后同样在另一旁竖耳听着。

  灵帝没有理会赵忠的屁话,直接问刘辩道:“辩儿以为该怎么处置?”

  “此只是大将军的一面之词,不足为信。”

  听罢,张让与赵忠

    这才稍稍放下了心,不过在心中,愈发忌惮何进。

  灵帝在榻上稍稍侧了一下身体,刘辩与张让赶紧帮忙让他背后枕地更高一点,盖好被褥。

  如今才过秋分没多少日,灵帝已经明显的畏冷了。

  “何进之事先放一边,前面说的处置,都是公卿外戚的想法,辩儿你的的想法呢?”

  刘辩先是疑惑:“当然是稳定皇宫内外,然后等父皇醒来啊?”

  可这他此前已经告诉灵帝了啊?

  话说出口后他才反应过来,这只怕不是灵帝真正想问的。

  他说道:“只要能保证雒阳的军队安稳,雒阳周边便乱不起来。有北军五营和西园八校尉在,地方上的寻常郡兵便构不成威胁。”

  地方上的郡兵缺乏训练,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男丁会在二十二岁开始成为郡兵的人选,前后当上至多三年的郡兵,此三年还并非连续的,按照最初的制度设计,中间必须要间隔两年,用以保证其家庭的生存。

  以这种方式挑选出来的郡兵战斗力可想而知。

  所以历史上关东诸侯面对已经收拢了中央军的董卓,战绩感人,除了人心不一外,士兵战斗力的差距不容忽视。其中最猛的孙坚带了他曾经率领平荆南叛乱的老兵,后来孙坚领了豫州兵,然后就是一场大败。

  灵帝抓着刘辩的手,认可道:“不错,继续说。”

  “目前边地凉州、并州、幽州皆有重兵,凉州幽州距离皆远,唯有并州距离雒阳最近。并州度辽将军董卓兵势最重,又与匈奴人交好。并州刺史公孙瓒虽是勇将,但其至并州上任不过三四个月,恐怕还不足以制衡董卓。”

  并州南匈奴的局势很乱,朝廷虽然拒绝了南匈奴王庭继续南附的请求,但南匈奴的分裂早已不可避免,面对鲜卑的威胁,南匈奴王庭只能抱着度辽将军董卓的大腿不放。

  而公孙瓒也因为截杀乌桓使者的事在鲜卑退回塞外后被刘辩顺势调任为并州刺史,丁原则成了二千石的右北平太守,代替公孙瓒统兵协助右将军、幽州刺史刘虞防御鲜卑入寇。

  随着北方的气候愈发寒冷恶劣,除非大规模削减鲜卑人口,否则其为了生存必然不会放弃南下入寇。所以必须保存并州幽州的地方军事力量。

  “而在边郡之外,当属京兆,皇甫嵩坐镇京兆虎牙营策应凉州,三辅兵马皆可号令。”刘辩虽然很信任皇甫嵩,知道皇甫嵩是一个能坚决执行朝廷诏命的人,却也还是提起了他。

  灵帝听完,评价道:“我原以为你不会考虑到皇甫嵩……皇甫嵩虽在过去没做过什么跋扈的事情,却也不可不防。你准备如何应对?”

  刘辩答道:“河东北邻西河,西临三辅,至关重要。河东太守盖勋深受父皇信任,可传令给他。”

  对于刘辩来说,最要防的还是董卓,一旦董卓有不安分的异动,他就会抓住机会,毫不犹豫。

  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雒阳的中央军尽在掌握。

  灵帝的手微微用力:“地方上兵力是之后的事,雒阳伱准备如何做?何进……”

  刘辩伸出了另一只手盖住灵帝的手掌,他对何进的态度委实纠结。

  

第131章 抉择

  灵帝很虚弱,从他口中吐露出的“何进”两个字也有气无力的。

  但没人能忽视这两个字的分量。

  即便重病在身,但刘辩毫不怀疑,只要灵帝一声令下,张让和赵忠将会毫不犹豫地执行,何进就算反抗,也绝不会比仅坚持了一日的窦武更久。

  最可能的情况是何进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

  对于刘辩来说,作为外戚的何进理所当然的是刘辩的臂助,也理所当然地分享着属于皇帝的权力。

  可是现在何进的表现,愈发倾向如历史上那样的失控。

  这种危险失控无疑会打破士大夫与宦官之间脆弱的平衡。

  这是刘辩所不能接受的。

首节 上一节 69/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