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76节

  待回到匈奴王庭所在,被召集来的匈奴诸部也各回各家,并州刺史公孙瓒带兵看似珊珊来迟,实则来的恰到好处。

  曹操这时才掏出了他携带的另一份诏书。

  这份早已准备好的诏书不看内容就意味十足。

  诏书以董卓迁为鸿胪卿,其麾下军队暂由曹操接管。

  曹操的行为属于是装也不装了,相当于直接告诉董卓,九卿之位朝廷早就已经为君备好了,请君入雒阳。

  由不得董卓推托拒绝。

  宣读完诏书后,曹操祝贺道:“操在此为将军贺!太子殿下知人善用,以将军之才能,九卿既得,三公亦不远矣。”

  

第141章 董卓入京

  如果说曹操的祝贺还带着几分真情的话,那么公孙瓒就满是嘲讽了——

  “某也在此预祝董将军……哦不,鸿胪卿早日荣登三公!”

  “那老夫就借孟德吉言了!”董卓只回复了曹操,不理公孙瓒。他还想着,能否再拖延一下……

  在董卓的暗示下,马上就有军司马胡轸拜道:“若将军去雒阳,军中的胡人义从又该如何自处,恐会造成祸患啊!”

  曹操闻言,上前一步,呵斥道:“朝廷不需要一人之私军!”

  一句话便让胡轸不敢多言。

  转头又问董卓:“董公如何看?”

  董卓看着虎视眈眈的公孙瓒,他知道,曹操与黄忠早有准备。

  稍作试探之后,董卓深知雒阳他已经不去不行了,除非他想要刀兵相见。但他见识过曹操和黄忠的水平,不说以后,面前这关他都没把握。

  他缺乏腾挪的空间。原本他还打算让军中的匈奴人羌人哭着挽留他,如今看来,必然也不管用了。

  董卓是果断之人,既做了决定,那便贯彻到底。

  与其被逼着离开,闹得难看,不如主动一些,只要朝廷无法对鲜卑使者的存在证伪,那他董仲颖就有功无过,这九卿他也当得!

  “老夫惭愧,竟使得朝廷为我一个武夫空置大鸿胪……事不宜迟,老夫该当即刻出发雒阳,怎么能让朝廷空等呢!”

  他将女婿牛辅、侄子董璜等人都留在了军中,匆忙之间老母和孙女自然也带不得了。

  临走前,董卓拉着曹操的手,叫来牛辅,说道:“孟德,我家人尽在此处,要多蒙君看顾了。我的部下中有不服管教之人,孟德尽可以处置。我这女婿是个实诚人,孟德可时常提点他……”

  最后,董卓只带着少许仆从前往雒阳。

  而黄忠,则率部一路同行。

  董卓并未选择从太原郡走,而是顺着黄河南下,借道河东郡。

  董卓曾为河东太守,但他此次入河东,却感觉此时的河东与当年略有不同。

  但差异在哪里,他一时说不出来。

  董卓不是安分的性格,如今他虽失了兵权,却是九卿,不知道答案,他选择去问。

  然后得到了答案——“朝廷有诏书,因为此前数月的阴雨,本月和下月这两个月的算赋都不用交了!省下这笔钱,明年就好过了!”

  看着老农满是皱纹的脸上浮现的笑容,董卓忽然觉得有些刺眼。

  原来这就是他觉得奇怪的原因啊!

  可朝廷免赋税,竟能真的免到小民身上吗?

  董卓不太信。

  河东郡是盖勋的治下,黄忠对于将他一路从小吏提携到校尉的盖勋一直十分感激,闻言与有荣焉地说道:“此是盖公治下,有此廉吏有何不可?”

  终于,在河东郡东北的杨县,董卓得到了答案。

  因为太守在巡视地方,监察不法。

  碰到不执行朝廷诏令的小吏

    ,是会杀人的。

  对于盖勋来说,早在九月份,他就已经给过那些小吏机会了。

  他对于仍执迷不悟压榨百姓的,自不会手下留情。凉州多烈臣,从不只是说说而已。

  董卓的女婿牛辅曾经代表着董卓与盖勋闹过矛盾,黄忠还是见证者。但后来二者毕竟合力破敌,再次见面,虽做不到一笑泯恩仇,却能和董卓黄忠之间一样,保持着明面上的和谐。

  在看到盖勋所做之事后,董卓忽然意识到,或许曾经董旻所说的盖勋有望成为三公不是空谈。

  想到此处,虽然前路未知,但董卓不忘借此机会与盖勋缓和矛盾。

  “吾与公皆是凉州人,关东士人素来轻视吾等,吾等该守望相助的啊!”

  面对董卓的拉拢,盖勋只以礼待之,并不接董卓的话茬。

  董卓怀着交好的念头,一时之间也不气馁,友好地提醒道:“盖公此举可能会得罪小人,须谨防小人恶意中伤……”

  “盖公放心,待吾到了雒阳,自会上书朝廷,赞扬盖公的良政义举!”

  盖勋推辞说:“董公大可不必,我做这些,并非为了扬名……”

  董卓摇头:“话不能这样说,不愿扬名是盖公道德高尚,但若吾知晓此事却不让朝廷诸公知晓,那就是我的失职了!”

  话说到此处,盖勋推辞不得,只能接下董卓硬塞过来的善意。

  对此,盖勋回应道:“董公不顾辛劳,才击退鲜卑便接受诏令马不停蹄地前往雒阳任职,实乃尽忠为国之举,着实令人敬佩。”

  董卓一时间不知道盖勋是否知道内情,无从判断盖勋是在夸他还是在讽刺他。

  但事的确是这么个事,他说道:“为国家,何辞辛劳?”

  之后,三人共用饭食,只是由于董卓在,黄忠与盖勋说话总觉得不够痛快。

  饭后,双方没有继续停留,各奔南北。

  而在之后的路途中,原本就对黄忠很热情的董卓更加热情了。

  ……

  雒阳。

  刘辩正在看曹操送上来的奏书。

  不论鲜卑有没有试图勾连南匈奴诸部,平心而论,在将南匈奴合二为一的问题上,董卓的所作所为足以称得上优秀。

  只可惜,他叫董卓。

  或许将来他有机会成为对胡人的利器,但绝不是现在。

  失去了兵权的董卓不足为惧。

  而在大鸿胪官府,兼领太子中庶子的鸿胪丞钟繇已经做好了迎接董卓到来的准备。

  看完奏书后,刘辩带着奏书来到了灵帝所在的嘉德殿。

  灵帝较之前消瘦了许多,也愈加畏寒了。

  宫殿中的温度让刘辩的额头都微微冒汗,可灵帝依旧盖着厚厚的被褥。

  “父皇,你看,孩儿让董卓乖乖地交了兵权往雒阳来了……”

  刘辩来的很巧,董太后与何皇后这回都在。

  这段时间大约是她们两人之间最和平的时候了,但这和平的代价,未免有些大。

  灵帝的声音很是虚弱:“甚好,如此,我也能放心了,刚才正和你祖母和母后商议,要为你加元服呢!辩儿可曾想过要娶个什么样的皇后……咳咳……”

  灵帝说急了些,忍不住咳嗽了一阵。

  

第142章 提前定谥号?

  皇帝口中突然冒出一个皇后,虽听着像是玩笑,即便刘辩要娶,也只会是太子妃,可也能看出皇帝已经接受了自己的身体状况。

  加元服、娶妻,都意味着成年,同样也意味着将来一旦皇帝身有不测,刘辩可以跳过太后观政的阶段,直接亲政。

  灵帝如何不知道以董太后与何皇后的水平,能不拖后腿就不错了。

  刘辩不是铁石心肠,值此之际灵帝仍在为他考虑,他怎么会不感动呢!

  他抿了抿嘴,说道:“父皇好好静养,加冠之礼,我还等着父皇来看呢!”

  “好!”灵帝很快答应了,“辩儿总能让朕放心!”

  刘辩说道:“父皇还记得曾经答应我的赌约吗?是关于荀彧的君子之约。”

  灵帝笑了起来,他想起来了,当时刘协也在,也学着刘辩把要求留了下来。

  “我一直没想好提出什么要求,现在,我想好了,只想要父皇能早日好起来。”

  “朕应了你了!”就着这个话题多聊了几句之后,灵帝忽然提到,“那日朕虽然输了,但朕也有一个要求,不知辩儿能不能答应?”

  “父皇直说就是,孩儿一定答应。”

  刘辩只当是灵帝再次要求他照顾好董太后和刘协,这段时间董太后对他的态度变化很大,其中应该少不了灵帝的影响。

  至于刘协,他们原本的关系还算不错。

  可刘辩却见一旁的张让立马递来了《周书》,显然是早有准备。

  刘辩看到的便是其中记录谥法的部分。

  他马上懂了。

  灵帝的“灵”当然不是个好谥号,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

  考虑到灵帝虽然在执政的末端已经开始改邪归正,但终究还没来得及做出什么成绩,这个“灵”字是有那么几分恰当的。

  而当时当政的何进和袁隗显然不会为灵帝争取美谥,甚至“灵”是他们主导的也说不定。

  桓帝的桓可是个实打实的美谥,如今刘辩自然也得给皇帝整个美谥。

  只是刘辩有些没想到皇帝竟先一步将此事提了出来。

  他问道:“父皇可有什么满意的?”

  皇帝此时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见状,刘辩干脆自己提了出来,开头的神圣帝皇自不必说,没必要提,前代皇帝的谥号也要避开。

  刘辩很快就看到了一个,问道:“父皇,康字如何?渊源流通曰康,安乐抚民曰康,此前民乱多为前朝积弊,如今各方安定,父皇当得此名!”

  哪怕刘辩这样说了,皇帝刘宏还是在榻上轻声说道:“有些过了。”

  他对过去自己做的事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刘辩之后又陆续提了深思远虑的睿,识微虑终的哲,有功安民、秉德遵业的烈,皇帝犹豫不决。

  “宪字如何?博闻多能曰宪,父皇尤擅辞赋诗书,我常常自愧不如。”

  刘宏自

    谦道:“辞赋,小道耳。”

  刘宏自认为还是配得上博闻多能这个词的。

首节 上一节 76/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