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96节

  ……

  雒阳,刘辩陆续收到了关于田丰的消息,主要来自于校事部。

  陈留与东郡……这时候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干吏的好处,明明是相邻两地,差别却这么大。

  应劭的治下当然不是尽善尽美,同样存在多收赋税的情况,但相比东郡,要好上太多了。

  这些小吏,也是看人下菜啊!

  看完最新的关于谋反的事,刘辩派人召来上军校尉蹇硕和新任北军中候刘表。

  刘表在何进辞官后顺势成了何苗府属。

  因此,刘辩原谅了刘表。

  不再计较他“八俊”的身份。

  刘表能在乱世坐镇一方,终究是有能力的。

  此次东郡的谋反案虽然乌龙,但也提醒了刘辩,万一真有人想要趁势鼓动豪强,来一场不乌龙的谋反呢!

  刘辩绝不愿意看到自己整顿吏治的决定因此停住,他要做好准备。

  见完两人后,刘辩深思起来。

  早前刘辩就考虑过在军队中安排类似于政委的人。

  用来保证军中不会再出现鲍鸿这种克扣钱粮抚恤之人,同时,如果能让军中之人学些汉字,将来离开军队之后正好是乡吏的最佳人选。

  不仅能解决年迈士卒的再就业问题,还能打破让乡吏大都以豪强子弟担任的循环。

  刘辩思来想去,觉得要想找到这样的人,还得是太学生啊!

  想到这,等到卢植来到云台殿处理尚书事时,刘辩对他说道:“而今正是用人之际,太学是国家培养贤才的地方,卢师的学问毋庸置疑,我也想让太学生们了解卢师的主张,卢师可愿去太学讲学?”

  卢植早就想把古文学派推进太学,如何会反对。

  什么?天子要同去?那不是更好!

  

第173章 亲临太学

  这还是刘辩第一次去太学。

  过去,光武帝、明帝都有在太学讲经的经历,在君权神授的背景下,他们以此可以成为经学领袖,从而掌握话语权。

  但后来……

  年幼的皇帝连离开禁中都很难,更别说去当经学领袖了。

  刘辩知道不求甚解的自己在经学上的造诣有几斤几两,以现在的局面,他没必要找人写稿,造假弄险。

  刘辩要去太学,卢植要讲经,此行自然是保不了密的。

  陪着皇帝在太学讲经,多么吸引人的荣耀。

  群臣不求取代卢植,只求能在其后。自三公以下,许多朝臣颇为心动。

  但刘辩哪里愿意给他们当背景板,包括马日磾在内,都被他以“卢师乃是代朕讲学”为由婉拒了。

  刘辩愿意将卢植高高捧着,不仅因为两人朝夕相处的师生之情。

  别看卢植出身的范阳卢氏在魏晋隋唐十分有名,但现在的卢氏可以说全靠有卢植在,其发家乃是自卢植与其幼子卢毓始。

  所以卢植不会太受豪族利益的影响。

  太学为了迎接天子亲临,代行太常事的太常丞与太学祭酒举办了一场典礼,还精心挑选了四十名太学生听太傅讲经,并在需要时接受天子和太傅的考校。

  卢植其实很明白,来听他讲经的太学生大概不是为了经学而来,只是因为他是太傅罢了。

  原因在于他所讲的古文经学注解,太学里不考。

  太学的考试内容是严格按照十四个博士所传的家学来定的。

  光武帝时就有一个博士,在向太学生讲解经典时,并不局限于一家之言,反而告诉诸生不同家学的解释,让太学生们自己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

  然后,他就被太学生们举报了。

  因为这个博士不划考试重点。

  光武帝知道后,罢免了这个博士。

  受限于场地条件,更多的太学生们只能在外听别人转述的卢植讲经内容。

  在卢植讲完经之后,刘辩顺势宣布,将要在太学中举行下一次策试。

  错过了上次策试的太学生们听此消息,纷纷打定主意,这次一定要榜上有名。

  距离首次策试快要过去一年了,刘辩觉得,是时候进行下一次了。

  选出来的太学生不仅可以安排在中央军中,三辅屯田也用得着,后者是皇甫嵩的请求,随着屯田面积的增多,官吏不够用了。

  这次刘辩就不用向太学生们宣告他们将来的去处了。

  上次策试一口气安排了五百多太学生,刘辩希望这次诸生能再给他些惊喜。

  在刘辩巡视太学的过程中,他发现,太学诸生中竟有白发耆老者。

  他向太学祭酒杨众问起此事。杨众是杨震曾孙,杨彪从弟。

  他向答道:“此生年逾六十,远离家乡多年,但所学不得专业,屡试不过,又不愿白首空归,是以仍苦苦坚持。”

  刘辩一听就知道这

    位大概出身不佳。

  他问道:“太学诸生中如他这般的,还有几人?”

  杨众答曰:“回陛下,年过六十者,二十有余。”

  “去年朕举策试,这些人中可有参与者?”刘辩问道。

  杨众作为袁隗为太常时留下的祭酒还是十分称职的,对答如流:“有三人奉命往乡里为吏。”

  刘辩没想到还有三个能务实的,决定在之后留意一下。

  如果他没准备再次策试,大可以展示自己的恩典,将这二十余人升为太子舍人,反正他们年纪大了,也当不了多久,这也是有传统的。

  想了想,刘辩对杨众说道:“朕愿效仿昔日故事,以太学耆儒为太子舍人,卿不妨派人问上一问,看看他们是愿意当太子舍人,还是参加今年的策试。”

  只是当了太子舍人,就别想更进一步了。

  杨众赶紧应下。

  此事虽有过旧例,但终非定制,出现在他的任上,也不枉他一任祭酒。

  刘辩补充说:“让他们不必思虑过度。”

  若真是才能不够,以太子舍人养老会是不错的选择。

  杨众听罢拜道:“陛下仁德,臣代诸生谢陛下恩德!”

  之后,刘辩亲自见了太学的十四个博士。

  曾经光武帝、明帝重视太学,博士们的地位因此水涨船高。宪帝不喜太学,干脆设立了鸿都门学,其选官名额一度超过了太学。

  多少年没有皇帝亲临太学了,博士们当然希望能借此机会得到天子看重。

  祭酒杨众一一为刘辩介绍。

  直到——“陛下,此乃左冯翊李儒,字文优,善治《礼》。”

  李儒急忙向刘辩拱手做拜。

  刘辩先是一愣,后马上反应过来,让李儒免礼平身。

  “陛下?”卢植轻声询问。

  “无碍,只是想到了一个同名故人。”刘辩暗自反省,明明董卓都见过了,一个李儒而已,还是不够镇定啊!

  李儒松了口气,他原本还担心天子无缘无故地厌恶他呢。

  还好只是恰巧同名。

  要离开太学时,杨众告诉刘辩,那二十余年纪超过六十的太学生已经考虑清楚了,愿意参加策试者六人。

  听到这个数字,刘辩看了一眼杨众。

  这位出身弘农杨氏的祭酒倒是个有德之人,他不可能看不出来刘辩更看重参加策试之人。愿意放弃二百石太子舍人参加策试的人数越多,越能给他长脸。

  刘辩问道:“可有名录?”

  杨众早有准备。

  只要这六个人在策试中的表现不要过于离谱,刘辩肯定要全部录用的。

  随着刘辩从太学归来,新一轮策试在规划之中,来自田丰言明平丘县诸事的正式奏书终于来到了尚书台。

  揭露了地方官吏顶风作案,私自增加赋税的恶举。

  三公府是集办公住宿于一体的。成为司徒之后,袁隗便带着全家搬进了司徒府。

  田丰的奏书,袁隗作为司徒,是第二批知道消息的人。

  今上遇大事常与三公商议,三公不仅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公府的属吏,从属于三公的九卿。

  这是公卿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越过禁中与内朝的限制,参与决策,而满足他们要求的天子当然是贤德天子。

  

第174章 心系百姓袁公路

  对于袁隗来说,如果今上的变革之心没有这般明显的话,他也会和羊续等人一样坚定地支持圣天子临朝。

  可惜没如果。

  有些事不上称没四两重,上称了一千斤也打不住。

  饶是以袁隗的修养,也不免要抱怨两句——“这田元皓,当真不知轻重!”

  “为什么其他侍御史巡查地方都没问题,就你田元皓到哪哪有问题……”不过这话袁隗也只能在独自一人时腹诽。

  袁隗心知肚明,这等严酷的赋税,要说没有地方长吏和豪族的放任,是绝不可能的。

  黔首只要活得下去,轻易不会卖田卖地卖儿卖女。可这样,大族的田亩怎么增长?奴仆怎么增加?

  他之所以这么一清二楚,因为袁氏在汝南就遵循着这种做法。

  坏事小吏做,好事袁氏做。黔首活不下去了?收为奴仆,不缺奴仆就收为佃户,偶尔再给黔首们发发粮食,好名声这不就来了吗!

  袁隗清楚这事绝不能扩大化。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绝不能让天子深究。

  ……

  当日下衙之后,袁隗与子侄谈及此事,出乎他的预料,他发现袁术竟隐隐表示不愿参与其中。

  河南大治,袁术受益良多。

  曾经乡吏的问题刚被爆出来时他被骂得有多惨,现在的他就被吹得有多飘飘欲仙。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首节 上一节 96/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