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138节

  “那子坤可是支持于备?”

  刘备目光炯炯地看着李基,甚至眼神之中透露出着一丝忐忑与紧张。

  “倘若子坤当真反对的话,备亦不是一意孤行……”

  不等刘备说完,李基笑着开口道。

  “基与主公,同心同德!”

  刘备闻言,脸上不由得一喜,道。“子坤如此说,那备便放心了。”

  不过,刘备的神色再度生出几分忧虑,开口道。“只是,子仲所言不无道理……”

  刘备一边说着,一边从身旁将一个装着五六卷竹简的托盘推到了李基的面前,道。

  “时间紧迫,这是锦衣司目前调查到的全部消息。”

  李基见状顾不得失礼,连忙从拿起那一卷卷竹简一目十行的翻阅起来。

  迄今为止,朝廷依然没有任何反应。

  且锦衣司的情报网络也同样还没有伸到中原地带,除了吴郡之外,仅仅有一小部分开始尝试着往徐州拓展。

  而这些情报,大多是锦衣司从各个逃难的流民之中汇总而来的信息。

  片刻之后,李基的脸色略有些凝重地放下了手中竹简,开口道。

  “情况比子仲所知的还要来得严峻不少,大旱、大疫算是凑到了一起。”

  不过李基对此也算是早有心理准备,内心称不上吃惊,但也是颇感压力。

  以着后世的研究来看,此刻的大汉正处于将会持续百年以上的“小冰河时期”的开端。

  “小冰河时期”所代表的是容易出现极端气象,各种天灾更易频发。

  因此,李基对于吴郡水利的重视,其中也有着一部分是为了应对干旱、水灾等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

  只是,李基没有料到才第二年,中原便再次发生大旱,且还是波及到冀州、青州、兖州足足三州之地的大旱。

  时逢春季,面临干旱的百姓们根本无法正常播种,更遑论是接下来的收成了。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为了活命只能逃!

  可以预料的是大旱之后,便是大饥!

  且饥荒恐怕也已经初步形成,大疫也是由此连锁产生的。

  前年方才爆发了“黄巾之乱”,尸骨遍野,汉军纵使会特意掩埋尸首,但必然也做不到细细处理。

  饥荒之下,恐怕是有饥民为求活命而饥不择食,继而形成了瘟疫。

  “子坤,最让备为之担心的便是那瘟疫不知状况如何?又是否被控制住了?”

  刘备则也是忧心忡忡地道了一句。

第149章 用备的这个

  瘟疫!

  在这个连风寒都致死量极高的时代,这无疑是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名字。

  甚至流民数量骤然暴增的原因,其中未必就没有是瘟疫所产生的恐惧形成了连锁反应。

  不过对于这一点,李基反倒略比刘备来得要镇定不少。

  或许,李基对于医学知之不多,但一些基本常识无疑是明白的。

  这一次所发生的瘟疫致死率以及烈性程度越高,传染率自然也就随之大幅下降。

  更重要的是,吴郡距离中原地区有着漫长的距离,且这个时代赶路全靠腿,不存在跨区域传染的可能。

  假如当真是感染的瘟疫之人,且不说他的身体能不能撑得住靠双腿从中原走到吴郡。

  更重要的是就算产生瘟疫,也必然是先蔓延到徐州,方有可能与徐州隔江相望的吴郡出现。

  不过,李基尽管清楚这一点,但该做出的防备与警惕也绝不会减少半分,且纵使瘟疫并没有在中原地区蔓延开来,但大量流民聚集依然有着卫生与医疗上的风险。

  这让李基略微沉吟了一下,俯首在一份竹简上写了一系列关于“卫生”的问题,其上所书的便是些:

  必须饮水煮沸之水、禁止随处大小便,所产生的粪便需集中于一处排泄处理,出现咳嗽发热溃烂等病症的流民需进行隔离处理等等……

  随即,李基将手中的竹简递给刘备过目之余,开口道。

  “主公,瘟疫蔓延到吴郡的可能性极低,但亦需谨慎对待,其上所列皆是针对病症预防的有关措施……”

  顿了顿,李基问道。“不知主公派遣何人去负责暂时安置流民?”

  刘备一边认真地看着竹简,一边随口答道。

  “宪和。”

  “那便请主公亲自命令宪和务必要将其上内容执行到位。”李基开口道。

  刘备点了点头,尽管对于竹简上所说的条例觉得似乎有些平平无奇,觉得未必能对瘟疫产生什么效果,但刘备对于李基下意识的信任,还是慎重地将竹简收了起来。

  “子坤,只是这些卫生条例颇为繁琐,宪和还需负责一应粮食衣物等派发,未必就能有足够的精力。”

  “宪和派发粮食衣物?”

  李基的眉头一拧。

  自然,李基并非是怀疑简雍没有这一能力。

  恰恰相反,此前刘备安置流民之时,皆是简雍辅助着刘备处理一应杂务。

  因此在吴郡一众文官之中,简雍无疑是安置流民最有经验之人,否则刘备也不会将此重大任务交给简雍。

  只是此前收纳流民,很快就将流民们转化为吴郡百姓的一部分,让那些流民们迅速地恢复农耕不同。

  如今的吴郡在没有完成水利开发之前,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耕地分配给源源不断而来的流民,且这一次由大旱、大疫所导致产生的具体流民数量未知。

  若是以着简雍分配粮食的风格……吴郡很快就会不堪重负。

  李基的眼睛一眯,建议道。

  “主公,文和亦在吴郡水军之中,此刻以安置流民为重,水军皆调至渡口承载流民,也无战事可言,因此可让空闲的文和接手粮食衣物分配一事。”

  刘备闻言,也觉得颇为合适,当即就准备亲自起草文书之时,李基提醒道。

  “主公,写给文和的文书还请简略,只需言及将分配粮食之事交由文和,且文和万不可饿死一人,余事皆允。”

  刘备听到这里,终于是听出了一点别样的意味,一手拿着毛笔,双眸则是抬起看着李基。

  李基则是坦然地与刘备对视了回去,沉声道。

  “不饿死人,比什么都重要,纵使文和有什么过处,还请主公事后再责罚文和便是,但如今务必将此事交由文和全权负责。”

  简雍乃是个真正的实诚人,且出身寒苦,性格仁义。

  如若是让简雍来负责粮食分配,那么必然是禀承着让流民们尽可能吃饱的想法,吴郡多少钱粮都远远不够数以万计饿了许久的流民狼吞虎咽。

  刘备这一次显然也明白了过来,脸色多了一丝悲戚。

  只是,刘备或许仁德,但也绝非是迂腐之人,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他自是清楚。

  “这如何是文和之过?分明是刘玄德之无能,方使臣子为难,百姓受苦。只要能尽量不饿死人,文和便是大功一件,至于其中过处,备……一力承担之。”

  说罢,刘备手中的毛笔奋笔疾书之下,很快便依照李基之言将文书写完,盖印,糊上封泥。

  随后,刘备走至门外,将这一份文书交给夏侯博派人迅速送往吴郡北部交到贾诩的手上。

  随着这一份文书送出,刘备一直都有些忧心且忐忑的神色不禁缓和了不少,就仿佛是心中的支柱似乎又重新立了起来。

  原本,刘备都不知自己所做是否会有什么大的纰漏,故以在李基未归之前,刘备不得不亲自指挥吴郡上下调动起来,整个人可谓是如履薄冰,甚至不敢入睡片刻。

  如今,刘备骤然感到的是安心,这也让精神一下子放松了下来的刘备,重新关上侧厅大门转身之时,脚步略有些踉跄了起来。

  “主公!”

  而正在翻阅着其余文书的李基见状,神色一惊,连忙上前去扶住刘备。

  “子坤放心,备无碍。”

  刘备连连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

  只是,李基凝神细细地观察了一下,方才发现刘备所掩盖的眼神深处透露的是浓浓的疲惫困乏之色。

  “主公,你不会已经数日未眠未休了吧?”

  刘备慨然叹息了一声,道。

  “数十万百姓的身家性命俱在备一念之间,备如何能睡得着?”

  说罢,刘备便想要重新坐回到自己的桌案之时,骤然感觉自己的手臂被抓住,愣是坐不下去。

  若是他人如此作为,刘备甚至会忍不住质问一声:大胆!

  可刘备抬头看向李基,却发现李基冲着自己微微摇头,然后神色关切地开口道。

  “主公,你可以去歇息了,基不是已经回来了吗?为主公分忧,乃是臣下之责,余下诸事交予基即可。”

  “可是……”

  刘备还想要开口说些什么,却是被李基拉到侧厅一旁的榻上。

  “若是主公倒下了,那才是数十万百姓的主心骨倒下了,故以主公保重身体方才最为关键之事。”

  “倘若主公还是不放心,那便在这处歇息就是了,且看着基协助主公处理余下杂事。”

  李基一句接一句地说着,完全不给刘备反驳的机会。

  直至刘备被李基按着坐到榻上,刘备这才无奈地放弃了反驳的心思。

  只是,就在李基让刘备好生歇息,准备重新回到桌案之前处理那一桩桩未解决之事时。

  “等等!”

  刘备叫住了李基。

  随即,刘备从腰间将自己的郡守印信都摘了下来,然后塞入到李基的手中,道。

  “子坤,你那个郡丞印信发布的一应文书调令效力终究会略有些不足,用备的这个。”

  李基见状,不禁有些哭笑不得了起来。

  如此一来,吴郡郡守印信、郡丞印信以及虎符可谓是俱在李基的手中。

  纵观大秦开创郡县制以来,恐怕李基已经成为有史以来手中权柄最高的郡丞了。

  不过,刘备所说倒也没错,身为郡丞的李基地位再高,但盖印的时候也没有刘备的那个玩意来得好用。

  只是如今情况紧急,一应决策越快做出便越是有利,李基也便没有推脱地答道。

  “那基便冒昧了。”

  “不冒昧,要是子坤想用的话,平时就放在子坤手上保管就是了。”

  刘备挥了挥手,不等李基接着说话,便干脆躺在了榻上,甚至背对着李基入睡。

  而刘备躺在榻上不过数息功夫,便是发出了鼾声,这让李基纵是想说些什么话,也只能是硬生生地吞回到肚子里。

  且李基看着刘备那躺在榻上,背对着李基没有一丝防备的模样,反而是李基颇为感慨。

首节 上一节 138/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