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始毕可汗所称的控弦四十万大军,其实绝大部分军队是铁勒各部,回纥、同罗、薛延陀、仆骨等等。
另外还有一部分突厥逃到了金山以西,生活在夷播海、伊丽河谷、碎叶河谷等地,这就是西突厥,历史上深刻影响中亚和中东的突厥人,便是指西突厥。
苏定方率五万大军坐镇可敦城,这也是天子萧夏的命令,大军不撤回,继续占领草原最富饶的突厥可敦城所在地。
娑陵水和额根河的交汇处,是一片广袤的三角地形,面积约五万多平方公里,这里也是漠北草原最肥沃的一片土地,历朝历代的草原王朝都被王帐定在这里,两条大河成了它天然的屏障,如果烧毁河上的桥梁,游牧骑兵就算划皮筏子过河,战马也过不来。
这里有两座土城,一座叫富贵城,一座叫可敦城,面积不大,城墙也矮小,只能起到防战马跨越以及防狼的作用。
在临行之前,李靖巡视了这片肥沃的土地,天子提到了这片土地,准备将这片土地划为隋朝的领地,建一座大城驻军移民,让这里成为大隋控制漠北草原的军事中心。
李靖指着可敦城对苏定方道:“你们可以暂时驻扎在这里,然后就地取材烧砖筑城,城池可以慢慢建造,但一定要大一点,周长三十里左右,我禀明天子后,会有工匠过来。”
“卑职遵令!”
李靖留下大量物资补给,次日一早,十五万大军押送突厥俘虏和战利品浩浩荡荡启程南下。
义成公主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她生活了二十余年的土地,带着无限惆怅跟随大军南下了。
北征大军的战绩传到洛阳时,已是初夏时节。
但突厥灭亡的消息还是让洛阳城沸腾了,满城军民敲锣打鼓欢庆胜利。
天子萧夏下旨,放假三天,天下百姓欢庆胜利。
消息传开,天下各地也都沸腾了,各县自发组织队伍游行,欢庆隋军大胜。
隋朝从两晋南北朝中走出来,还留存着很多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游牧民族对北方造成的深重灾难并不遥远。
很多百姓心中都留存着对胡人的畏惧和痛恨,尤其对强大的突厥更是从骨子里害怕。
所以当隋军灭了突厥的消息传来后,才会激起这么热烈的反响。
萧夏特地下旨,封李靖为卫国公、加封兵部尚书、中书门下行走,李靖的两个儿子皆封子爵。
同时参战将领皆官升一级,所有将士赏钱百万贯,绢两百万匹。
但另外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怎么处置二十余万突厥战俘,尤其绝大部分还是老弱妇孺。
政事堂上,裴文安提出用河套之地安置这二十余万突厥战俘,却遭到了吏部侍郎的魏征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重蹈五胡乱华的覆辙,当年就是把南匈奴安置在关内道,才导致永嘉之乱,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张云秋也认为这两者性质不一样,这二十余万突厥战俘都是普通百姓,贵族已经被消灭,已经翻不起大浪。
刘文静并不同意,他认为所有的大患都起源于最初的毫末之事,最初的不重视最终会酿成大祸。
“安知他们三十年后不会出现首领?”
最后还是由萧夏拍板,“突厥人聚居一百年,他们依旧是突厥人,但把他们融入汉人生活,最多十年就消亡。”
在天下的建议下,政事堂作出决议,在北方十六郡作为安置地,分散到三百个多县内,在二十里内,每户突厥人不得有相邻,其次将他们的民籍全部改为汉民,须按照汉民的习俗生活。
没有等到十年,只在短短数年后,随着大批突厥老人先后病逝,这批突厥人便完全融入了大隋北方。
第803章 农业为先
这天上午,萧夏视察了位于洛阳府伊阙县的农学院,这里原本是一座占地八十顷的皇庄,土地肥沃,有山有水,萧夏便把它捐出来作为农学院所在地。
目前已经修建了校舍以及各种生活设施,有近五百名学生在这里研修农业。
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农业,萧夏当然也不例外,农业关系到大隋复苏,也关系到他的一亿人目标。
历史上是到了北宋才突破一亿人口,根子还是农业进步,引进了以占城稻为标志的优良的稻种,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萧夏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事实上,早在萧夏主政江南的大业五年,他便命人从日南郡搞来稻种进行种植,日南郡紧靠林邑国,林邑国就是后来占婆国。
占城早稻已经在吴郡和江都郡种植成功,并在江南各地推广,正是这一举措,在大业八年时,江南道的粮食产量一举超过了河北道,成为天下第一产粮之地。
到了大业十年,江南道粮食产量已经占到天下粮食总产量的三成,为江南隋军北伐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他只需要把早晚稻向整个南方地区和江淮地区推广。
但这还不够,萧夏成立农学院是想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目前主管大隋教育的部门是国子监,其中国子监下面的太学负责高等教育,改革后,太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学校,而是一个管理机构,下面有国子学、弘文馆、算学、律学、农学、工学、医学、船舶等八所高等学校。
同时,农学院又归属于司农寺管理,这就是双重管理,太学管招生,司农寺管教学。
农学院的院正叫孙少年,京兆人,原本是大隋典农署令,今年五十余岁了,一辈子都投身于农业。
孙少年还有一个堂兄叫孙思邈,目前被聘为大隋医学院的博士。
天子杨坚就曾聘用孙思邈为国子博士,但被孙思邈婉拒,时隔三十年,萧夏再一次聘用孙思邈为医学博士,他却欣然答应,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孙思邈看到了天子对医学的重视,专门成立了医学院,并把从太医署提升为医司。
孙少年把天子迎入农学院,农学院除了新修了校舍和其他设施外,其余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皇庄的模样。
“朕听说暖棚落成了,所以特地来看看!”
“陛下这边请!“
不多时,他们来到一座占地一亩的大棚前,这座大棚流光溢彩,闪烁着荧光,它是用明瓦镶嵌而成,明瓦就是用贝壳磨薄了以后,光线就能透过,在江南的大户人家都使用。
日本国输入大隋的主要货物之一,就是大贝壳。
不过农学院已经准备搭建第二座大棚,是新研制出来的水晶琉璃搭建,其实就是玻璃,几个月前刚刚由琉璃坊研制出来。
萧夏走进暖棚,里面暖热,温度明显比外面高很多,农学院主要用它来育种,里面有一小片水田,里面生长着秧苗。
孙少年介绍道:“陛下,这就是占城稻,它其实是一种早稻,春天播种,五月份成熟,收割后再钟晚稻,所以江南地区现在都是双季稻,微臣就想试一试,能不能利用它生长期短的优点,把它培育出来,在中原地区推广成为一年麦稻两熟。”
萧夏连连点头,现在中原地区是两年三熟加上半年休耕,主要是一季冬小麦,一季粟米,粟米也就是小米,亩产量才一百多斤,小麦最多也才三百斤,粮食产量都不高,但水稻不一样,水稻亩产五六百斤,可比种小米强多了。
而且隋唐开始进入地球温暖期,所以到宋朝时,稻麦两熟就在中原地区成功推广,大大增加中原地区的粮食产量,也就从宋朝开始,一日两顿改成了一日三顿。
所以光是鼓励生育,减少税负,这还不够,必须粮食产量上去,人口才迅速的增长,否则就像唐朝,安定了两三百年,人口还是没有能超过隋朝,关键就是粮食不够。
一旦粮食足够了,像康熙雍正年间,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大规模推广,再加上摊丁入亩等税制改革,人口才在短短几十年间猛增到四亿人。
一旦人口太多,土地承载不住,统治阶级就开始利用各种手段限制人口,比如南宋后期的理学兴起,男女授受不亲,寡妇贞节牌坊等等,根子就是人口太多。
若是两汉隋唐,统治阶级需要人口增加,所以男女关系就很宽松,寡妇必须再嫁。
这些对人性的禁锢或者放开,都是出于很现实的经济问题。
欧洲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土豆引入欧洲,导致人口猛增,哪里会有移民新大陆移民的动力。
作为最高统治者,萧夏也是急需人口迅速增长,这样,他就有了向海外移民的基础,这就是他把船舶作为单独学院的原因。
只有造船技术上去了,才能去美州寻找真正的高产农作物。
“山药种植如何?”萧夏问道。
山药是美州农作物过来之前,中土唯一的高产之物,叫做薯蓣,几千年前就出现了,一直是贵族餐桌上的珍馐,也是很好的滋补药材。
但遗憾的是,历史上它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虽然不少地方官早已经用它来赈灾,但朝廷统治者却没有重视它,虽然吃多了它是会有些胀气,但总比吃草根树皮好得多。
比如穷人家吃不饱饭,但如果有极为廉价的山药供应,用粮食和山药配合吃,就像后世吃土豆红薯一样。
说到底,还是因为山药的亩产量太大,会影响到粮价,而粮价又涉及到无数权贵的切身利益。
这就是红薯已经在南方种了几十年,明朝却始终不重视的根本原因,最终因为粮食危机引发了明末农民起义。
孙少年连忙道:“已经在培育了!”
孙少年带着萧夏来到一大片土地前,“陛下,我们在这里种下了各地出产的十几种山药,其中山药蛋最受欢迎,而且适合中原土地种植。”
孙少年又笑道:“其实我们还发现了不少高产作物。”
“还有什么?”萧夏顿时有兴趣了。
“还有葛根、藕、菱角、荸荠等等,这些都是亩产几千斤,主要不好保存,可如果是晒干后磨成粉,装在坛子里密封,也能存放好多年。”
萧夏欣然点头,这些磨成粉确实不错,但萧夏对它们兴趣并不大,山药也只是过渡,等美州的高产作物被自己找回后,那才是粮食革命的开始。
目前山药也很不错,放在官方盐店里一起卖,对贫穷人家吃饱饭有着积极的作用。
毕竟只有吃饱饭才会想着生孩子嘛!
这就是农学院的作用,培植成功后再推广,把粮食链的关键一环补上了。
第804章 远洋憧憬
离开农学院,萧夏又滑脚来到了隔壁的船舶院,船舶院去年还是工学院的一部分,今年被萧夏单独拎出来成立了学院。
但准确说是船舶研究所,所有学生几乎都来自造船世家,必须要参加专业考试,有很强的造船知识积累才行。
对没有基础的科举士子,船舶院基本上不收,但也有例外,今年就特招了一名对造船有浓厚兴趣的科举士子,叫做沈边,科举排江南道第三十名,非常优秀,他不想进国子学,一心想进船舶院,工部就特批准录取他。
船舶院一共有两处,一处在洛阳,一处在闽县,洛阳是基础,学习造船的基础知识,以及中小型船只的制造,闽县则是五千石大型船只的制造,在洛阳学习两年后,学生们就要去闽县了。
船舶院隶属于军器监,院正叫徐正芳,先帝的龙舟就是他监造的。
目前船舶院一共有两百六十名学生,年纪最大的已三十余岁,年纪最小才十七岁。
今天萧夏来船舶院是要给学生上一堂课,当萧夏走进大堂,近三百名师生一起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萧夏笑着摆摆手,“以后等你们做官了,你们才是朕臣子,现在你们是学生,朕临时做一次教授。”
大堂上安静下来,萧夏沉吟一缓缓道:”去年船舶院还是工学院里面的一所支院,叫做船舶所,但今年开始,船舶所独立为船舶院,这不是偶然的,刚才朕去了农学院,谈到高产作物,现在我们的很多农作物都是张骞通西域后带回来的,现在西方粟特商人往来不绝,我们丝绸之路已经延续数百年,陆地上的高产农作物不会再出现了,但海外呢?
前些年市舶副使何蛮曾告诉朕,他曾经横穿南洋,那边还有无数的大岛,生活着土人,不属于任何国度,还有一片和大隋同样广阔的土地,没有任何人居住,甚至在大洋深处极可能还有没被发现的大陆,几倍于大隋,朕相信那边一定有亩产上千斤的农作物,彻底解决我们的粮食问题。
另外还有昆仑奴的故乡,在遥远的大食国南面,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生活着无数和昆仑奴一样的黑色人种,有大象、麒麟,朕听说那边还有长在树上面果,每个重达两三斤,够吃几天。”
萧夏笑了笑,目光扫过学生们的脸庞,每个人的目光里都充满了向往之色。
萧夏又继续道:“朕和你们一样,恨不得明天就派人去寻找,但不可能,大洋深处的巨浪高达百丈,一个大浪就可以把我们的万石大船打得粉碎,也就是说,我们的船只还承受不起深海的巨浪,所以船只成为大隋向海外扩张、去海外寻找财富的最大障碍,这就是朕把船舶院从工学院里独立出来的真正原因。”
“朕在江南时,对船也体会很深,朕知道要去大洋深处寻找新的大陆,需要解决两大难题,一个船只的坚固程度,另一个便是动力问题,其中动力问题可以缓一缓,靠风帆和轮桨也能短时间解决难题。
那么船只的坚固程度就是重中之重了,朕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个是船的大小和结构,另一个便是造船的材料,大家有没有想过,铁甲可以保护骑兵可战马,那么铁甲船是不是也更加坚固?”
众人一片哗然,很多学生都激动得满脸通红,萧夏摆摆手笑道:“铁甲船只是远景设想,毕竟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生铁来造船,所以你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造更大更坚固的巨型海船,比如十万石的大船,那么再再遥远的深海,对我们也是通途坦道!”
视察船舶院回来后,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到了秋天,李靖大军已经回来了,朝廷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十五万大军受到满城百姓的盛大欢迎。
萧夏随即派工部侍郎李春率领三千工匠赶赴漠北,建造北安大城,萧夏任命年轻大将苏定方为漠北都督府首任都督,任命张公瑾为漠北都督府长史。
经过朝廷反复讨论后,朝廷终于定下了方案,组建三万镇北军,士兵可带家眷北上,十年一换,在北安城,每户给两百亩免税土地,十年戍边回来后,在中原同样给两百亩土地,税赋减半。
朝廷同时鼓励商人北上北安城开店,商人实施免税,在北安城建立边贸。
另外,朝廷要求草原铁勒各部明年开春后到洛阳朝觐,接受册封。
漠北草原还太多细节要处理,这时,萧夏的心思已经放到西征上了。
西征分成两步走,第一步难度不大,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难的是第二步,夺取伊丽河谷。
伊丽河谷是西域乃至整个中亚最肥美一片土地,面积达十五万平方公里,东起天山,西到夷播海,伊丽河谷还包括了夷播海周围和南面的碎叶河谷和热海,面积极为广袤。
另外,伊丽河长达两千五百里,水量极其丰富,远远超过了黄河,大大小小的湖泊和小河星罗棋布,土地肥沃,插根树枝就能生根发芽,是极其理想的农业区,
目前这片肥沃的土地被西突厥占领,虽然西突厥的势力远远小于漠北突厥,但也是一支很缠的军队,唐朝从建立安西都护府后,整整用了一百多年,直到天宝年间才彻底灭了西突厥。
当然这也和唐朝前期的重心放在灭高句丽上,对西域不重视,中期又遇到辽东契丹之变和吐蕃崛起,精力不免被分散,直到李隆基登基后,吐蕃也开始西扩,勾结西突厥,严重影响到了丝绸之路西线安全,唐朝不得不在西面进行反击,先后打了小勃律之战和碎叶之战,才彻底灭了西突厥。
其实唐朝并不在意伊丽河谷,唐朝在意丝绸之路。
但萧夏在意伊丽河谷,在他的宏伟计划中,伊丽河谷将成为大隋在西域最大的定居点,至少要移民数十万汉人。
当然,前提是他的一亿人口计划要率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