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上午,数百艘隋军战船出现汉水入海口。
高句丽熟悉的一幕又再次发生了,隋军战船沿着汉水北上,摧毁所有的高句丽船只。
高句丽国力和实力已经无法再造成两千石以上的大船,只有三百余艘五百石到千石的船只,被隋军堵在海港,一把火全部烧毁。
海港内浓烟弥漫,烈焰腾空,岸上的士兵惊恐万分,远远地躲着,谁也不敢上前来救火,半个时辰,熊熊烈火便将三百艘船全部吞没。
隋军战船离去,又沿岸寻找一切高句丽的船只,不留余地,全部摧毁。
这时,大将李汝森率一万辽东军渡过大同水南下,首当其冲便是大同堡,这是高句丽耗费三年时间修建的军堡,修筑在大军南下的必经之路上。
事实上,还有另外一条海边的官路可以绕过它,不过辽东军的任务就是摧毁一切高句丽修建的军堡。
军堡修建在半山腰上,居高临下,军堡高六丈,堡内驻扎了三百名士兵,虽然军队不多,但地势险要,颇有几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不过辽东对这座军堡早已摸透,知道该怎么对付它。
军堡顶着站着数十名高句丽士兵,手执弓弩,抱着巨石,注视着山脚下的隋军,两侧都是悬崖,只有中间一条路可以上去,山崖并不算高,两百步左右。
隋军大将李汝森一挥手,“箭雷手!”
两百名箭雷手奔了过去,蹲在另一侧的悬崖下,他们的弩箭都是专门选的六石弩,需要两个人躺下上弦,箭雷射程达三百五十步,他们都是训练多年的精锐弩手,基本上都能做到百发百中。
李汝森盯着山顶上的大同堡,他们都反复研究过,一致认为只有箭雷能干掉这座军堡,箭矢虽然能射上城堡,但伤不了人,但箭雷就不一样了。
箭雷的爆炸足以让周围三丈内的士兵无一幸免,弹片虽然是斜向上飞射,趴下能躲过一劫,但那只限于大隋国内,大隋国内的箭雷是不放毒钉。
可是对付异族,就没有那么多怜悯之心,每支箭雷内填满上百颗细小的毒钉,毒钉四散飞射,哪怕是躺在地上,也一样难逃毒钉,除非是躲在桌子背后,用桌子作为盾牌,但那只是极少数高句丽士兵,大部分士兵就没有这种幸运了。
虽然砂锅饭只有两百步,但弩手们可以调整角度,高抛射的办法,百名弩手调整望山,瞄准山上的军堡顶部,不断后退,直到位置正好,很巧合的是,百名士兵正好站成两排。
旁边同伴点燃了火绳,火绳‘嗤!嗤!’燃烧,底部有两道红线,上面一根红线时凌空爆炸,下面一根红线时落地爆炸,燃烧到下面一根红线时,同伴低声喝令。“放箭!”
“咔!咔!咔!”一连串的弩机声响起,一百支燃烧着青烟的箭雷向军堡顶上射去。
“敌军箭矢来了!”
上面士兵大喊一声,纷纷蹲下,一支箭雷精准地抛射进了军堡顶部,一连串地爆炸了,只听见爆炸声夹杂着一片惨叫。
爆炸声结束,惨叫声也没有了,四十多名高句丽士兵大部分被炸死,即使少数没有炸死,也插满了毒钉,性命难保。
“准备射击窗口!”
军堡是上中下三层,底层一般不住人,养牲畜和存放物资,第二层和第三曾住人,二三两层各有三座窗口,三尺见方,既然是通风口,也是射击口。
六个窗口前站满了敌军,弩手的目标变了,变成六处窗口,校尉迅速进行部署,每十五名弩手负责一处窗口,分工明确。
两百名士兵一起躺下脚蹬上弦,取出箭雷放在弩上,校尉大喊:“瞄准!”
百名弩手一起举弩,对准了自己的目标,校尉再次下令,“点火,凌空爆炸!“
同伴们用火折子点燃了火绳,火绳嗤嗤燃烧,待烧到第一道红线时,同伴下令,“发射!”
一百支箭雷分别向自己的目标窗口射去,窗口处的士兵吓得纷纷躲闪,一百支箭雷射进窗口便爆炸了,只见窗子里面火光迸射,爆炸声如雷,伴随着无数士兵的惨叫声,浓烟从窗内滚滚冒出。
浓烟消散,第二轮箭雷再次发射,弩手表现出了高潮的箭术,支支命中目标,又是一连串的爆炸,这次是落地爆炸,实在军堡深处爆炸。
李汝森一挥手,“前锋杀上去!”
中郎将刘昆率领三千士兵冲上了山坡,杀进了军堡内,不多时,军堡顶上插上了大隋的赤底黄龙旗,一万大军冲了上去。
军堡内的三百名高句丽士兵无一幸免,最轻的伤也是中了十几枚毒钉,毒钉可以由隋军军医治疗,但必须在毒气攻心之前医治,用药物控制毒性,再用镊子把毒钉拔出来,最后连续吃十天的药,就能治好了。
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治好,主要原因就是救治太晚,毒气已经攻心。
顺利拿下大同堡,一万隋军继续南下,一路横扫高句丽的各处军堡,一口气拔掉二十几座军堡。
此时,高句丽境内除了京城汉阳城外,不再有任何高句丽军队。
婴阳王高元已经老迈,他早已失去了决战的勇气,包括大相渊太祚在内的高句丽群臣都没有勇气和隋军决一死战,这支隋军就是当年几乎将他们灭国的江南隋军,只是更加强大了。
而他们连当年一半的国力都没有了,五万士兵的兵器一半铁一半铜,就算铁也是熟铁,铜也是熟铜。
会打造高品质兵器的工匠都被江南隋军带走,现在高句丽的铁匠都是乡下铁匠,连杂质都去除不干净,更不用要指望他们懂得炭在生铁中的重要性。
隋朝的军器监大匠们能通过铁水的颜色和流动速度来判断出含碳量是否正好,或者通过炒钢法使熟铁变成精钢。
高句丽的铁匠只会把旧兵器熔化了重新打造,导致含碳量不足,铜铁兵器的品质都很软,一战就断,在和新罗的作战中就吃了大亏,要不是百济趁机偷袭新罗,高句丽几乎都要被新罗灭国了。
高元最终决定和隋军谈判投降,来隋军大营的谈判使者正是大相渊太祚。
罗士信很客气请他坐下,渊太祚开门见山道:“我们提三个条件,只要将军保证这三个条件,我们愿意投降,否则大家玉石俱焚。”
“先说条件!”
“第一,隋军不得杀戮高句丽一人,包括贵族大臣和平民;第二,国库可以交给大隋,但我们的私人财产不得侵犯;第三,我们不离开故土,愿意在高句丽为大隋臣民。”
罗士信缓缓道:“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我可以答应你们,但所有的高句丽贵族都必须去洛阳或者长安生活,这是天子的命令,新罗和百济的贵族都去了大隋,被安置大隋各地。”
“一定要去洛阳或者长安吗?”渊太祚问道。
“这倒没有明确要求,天子只是要求送去大隋!”
渊太祚反应极快,立刻道:“平壤已经属于大隋,我们可以去平壤,也不违反大隋天子的旨意,罗将军,可以答应吗?”
罗士信心中冷笑一声,点点头,“可以先去平壤,然后我请示天子,如果天子同意,你们可以留在平壤!”
渊太祚回去禀报,高元同意了去平壤,但又提出要求,一定要以书面形式把三个要求写下来,以免隋军反悔。
下午渊太祚又回来了,罗士信答应了对方提出的书面协议要求,双方随即签署了投降协议,以书面形式保证他们的安全。
罗士信以大隋征东元帅的名义在协议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望着渊太祚远去,罗士信心中长长叹息一声,他才深深明白天子在他临行前说的那句话,‘你可能会留下一个屠夫的骂名!’
罗士信心中一横,为了这片土地永远归属于汉人王朝,自己就算下地狱又如何?
第820章 半岛归一
高句丽投降了,按照协议,隋军收缴了高句丽士兵的全部兵器,将他们全部遣返回乡,罗士信下令封刀,和平接管了汉阳城。
就在这时,辽东都督李鹿鸣来到了汉阳城。
大帐内,罗士信很客气地请李鹿鸣坐下,他颇有有点敬畏这位长期执掌内卫的传奇中年女人。
李鹿鸣坐下便开门见山问道:“罗将军打算怎么处置这些新罗王公贵族?”
罗士信叹息一声道:“我虽然和他们签署了协议,但我还是考虑把他们处决掉,以绝后患。”
李鹿鸣点点头,“在处理这件事上绝不能有半点妇人之仁,罗将军的决定是对的,但不要蛮干,要采取一些策略,既能达到目的,又能让那些腐儒们找不到挑剔之处,比如之前新罗船队遇到暴风雨沉没就是很好的思路嘛!”
“卑职也是这样考虑的,夏天多风暴,如果再遇到两次呢?”
李鹿鸣摆摆手,“一次就够了,再来就是画蛇添足,反而没有了可信度。”
罗士信知道李鹿鸣很有手段,连忙道:“恳请李都督指教!”
李鹿鸣微微笑道:“将军知道历朝历代为什么都要把反叛者发配边疆吗?”
罗士信摇摇头,“请李都督明示!”
“因为距离!”
李鹿鸣缓缓道:“边疆足够遥远,可以死无对证,没有人会跋涉几千里去边疆求证这些反叛者是否还活着,所以反叛者基本上都会被处死,但也不会对外说他们已经死了,只是不提而已,时间久了就被人遗忘了,偶然再想起也是几十年和百年后的事情,这些反叛者早已成为尘土,谁又知道他们是怎么死的?”
罗士信若有所悟,“李都督的意思是,让我把他们发配到极为遥远的地方吗?”
李鹿鸣冷笑道:“只是对朝廷这样说而已,发配到万里之外,难道谁还会去求证不成?”
“多谢李都督指点,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李鹿鸣淡淡道:“只是为了堵一些腐儒的嘴罢了,我们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汉民族千年的利益!”
………
三天后,两千多名高句丽的王公贵族以及他们的妻儿分别乘坐十艘大船前往平壤,他们的财物也由另外十几艘大船单独运输,跟在十艘大船后面。
虽然很多贵族反对这样安排,要求和自己财物呆在一起,但这种事情由不得他们,隋军士兵将他们赶上船后,财物都放在其他大船上。
船队在一阵号角声中起航了,按照正常的航程,三到五天就能抵达平壤,但三天后,只有运输财物的十几艘大船抵达平壤。
十艘满载着高句丽统治者的大船从此再也没有任何消息。
隋朝时代远没有后世那样信息灵通,距离是隔绝信息最好的手段,对于半岛三国百姓而言,都以为他们的王公贵族被送去了大隋,而对大隋朝廷而言,也以为三国贵族被剥夺为平民。
罗士信的述职报告中也只是简单提了几句,运送新罗贵族的船队在归途遭遇狂风暴雨,全服沉没,仅十余老人幸存。
考虑到渡海危险,隋军便改为在极北之地筑两国城,安置百济和高句丽两国贵族。
至于这些王公贵族最后的命运,只是在两年后的《京都早报》上提到了一则消息,天降暴雪,半月不止,积雪深达数丈,极北之地的两国城被暴雪吞没,再无生灵。
但这时,已经没有人关心这些王公贵族的死活,它们便彻底消泯在历史上的长河之中。
天子萧夏随即下旨,在半岛重设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等四郡,恢复汉朝以来的失地。
《京都早报》也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恢复大汉四郡的消息,消息传开,天下士子无不欢欣鼓舞,而百姓也为之沸腾,朝廷又传达了天子旨意,用三年时间,从江南各地向半岛四郡移民三万户,凡无地流民皆在可选范围之内。
七月初,罗士信返回洛阳述职。
政事堂内,罗士信对一众阁老和相国们道:“除了新罗外,百济和高句丽都是投降,但他们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甚至强硬派还占据上风,只是因为士兵不不愿意再战,他们才不得不投降。
这些贵族有影响力,有能力,有手段,只是屈服于实力不足才暂时隐忍,一旦大隋从半岛撤军,他们必然会再挑起叛乱,杀戮汉民和官员,所以我再三考虑,才决定把他们送去极北之地筑两国城,安置他们。”
“一共有多少人?”高颎问道。
“大概五千余人,包括百济和高句丽的贵族?”
“新罗贵族呢?”阁老苏威问道。
这时,天子萧夏缓缓道:“运送新罗贵族的船队在归途时遭遇风暴,十几艘大船全部沉没,所以朕考虑安全,就不再要求把百济和高句丽的贵族送来大隋,而是采用异地安置的办法。”
房玄龄也道:“考虑当年北齐的教训,政事堂也一致认为,如果处理不好,一定会导致半岛长期战乱反抗,最好的办法还是把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隔绝,罗将军把他们送去极北之地筑两国城安置,确实是明智之举。”
苏威又追问道:“两国城在哪里?”
罗士信道:“回禀苏阁老,极北之地也有一座半岛,地域广阔,岛上荒芜人烟,距离洛阳有万里之遥,来回一趟须三年时间,如果阁老想去看看,卑职可以安排士兵护送。”
苏威尴尬笑道:“我只是随口问问,并不打算去看。”
这时,天子萧夏缓缓道:“大家商讨一下,四郡百姓怎么治理,用什么有效力的措施将三国百姓彻底变成大隋子民!”
………..
下午,萧夏单独接见了罗士信,萧夏有些不悦道:“筑两国城是谁的主意,为什么不先向朕汇报?”
罗士信连忙道:“回禀陛下,这是微臣和李都督商量的办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两国城,只是说说而已。”
萧夏的脸色稍稍缓和,点点头,“都干掉了?”
“保证没有一人漏网!”
这还差不多,萧夏还以为罗士信真搞出一个两国城关押两国的王公贵族,一旦被靺鞨人抢到这些人质,后患无穷!
萧夏负手走了几步道:“朕确实需要你在遥远的极北之处建一座军城,不管叫两国城还是别的名字都可以,囤积大量的粮食、腌肉、煤炭、药物等补给品,留一百士兵看守!”
“微臣遵令,请问陛下军城建在哪里?”
萧夏取出一卷地图,铺开对罗士信道:“明年朕要派遣一支船队去遥远深海探险,但它们会沿着海岸线一直走,最北面有一座很大的半岛,叫勘察加半岛,朕考虑在半岛最南面的角上建造一座补给军城,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朕就交给你了。”
第821章 疏勒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