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450节

  大军不多时抵达了碎叶城,远远便看见碎叶正在热火朝天筑城。

  “李帅,这是…..筑城吗?”

  李靖笑道:“我考虑建立热海郡,重筑碎叶城为县,不过我手下没有合适的热海郡刺史兼兵马使人选,秦将军能否给我推荐一位?”

  这就是李靖考虑得比较周全之处了,热海和碎叶建郡是他擅自所谓,如果他再用自己的人为刺史,必然会产生非议,这个时候用秦琼的人,就能防止很多不必要的猜疑。”

  秦琼倒也没有推迟,他想了想道:“贾务本如何?”

  李靖顿时竖起大拇指,贾务本为人忠厚,做事稳重,天子对他也深为信赖,确实是最好的人选。

  李靖回头看了一眼远处带兵的贾务本,点点头道:“就这么说定了,我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推荐贾将军为热海郡刺史兼碎叶兵马使,先暂时任命,回头我向天子和吏部提交正式推荐书!”

  ………..

  贾务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五十岁时成为大隋最遥远的郡刺史兼最遥远兵马使,他就像做梦一样,但同时也十分激动,这下子,他真的将名垂青史了。

  五天后,近八千碎叶汉人齐聚碎叶城,所有人都坐在草地上,有老人,有青壮男子,更有妇女和孩童。

  李靖站在高台上,高声道:“天子有旨意,所有边疆汉人在百年内一律免除税赋,每户人家都将分配百亩土地为永业田,大隋将驻军碎叶,保护大家生命财产安全……..”

  每个人都在全神贯注听着,每个人眼睛都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第842章 远洋探险

  中兴三年春,大隋发生了几件重大事件。

  首先是远在西域的隋军在主帅李靖的率领下连续大胜,夺取北庭、伊丽河谷和碎叶,全歼西突厥大军近十万人,迫使西突厥王庭远遁,使大隋新增伊吾郡、高昌郡、北庭郡和热海郡等四郡,疆域达万里之遥。

  与此同时,大隋江都郡也发生一件大事,一支由三十艘两万石海船、一千名士兵和一千名船员组成的远洋探险队从长江码头出发了。

  这是天子萧夏亲自抓的远洋探险,为这次探险朝廷足足准备了两年,包括建立补给站,最远的补给在在勘察加半岛。

  各种准备中,最重要是药材,隋军有充沛的武力,并不害怕土人,也会沿海岸航行,不会遭遇深海巨浪,关键就是远航中容易发生的各种病症。

  隋军准备大量药材,萧夏甚至还派人去黔中道牂牁郡寻找到一种多刺酸涩的草果,当地人称为刺梨,这种是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植物,能有效防治士兵们出现各种远航症状。

  另外船队还有二十名军医随行。

  这支远洋船队由市舶副使何蛮和天鲸卫将军沈光二人负责,所有一千名将士都有多次远洋的经验,他们还曾护卫李渊到了锡兰国。

  三十艘两万石大船也装备了大隋的最新技术,水密隔舱,精钢浆轮,三桅大风帆,还有双针罗盘,量天尺等等。

  上午时分,随着号角声吹响,三十艘两万石大船的轮桨翻滚,缓缓出发了。

  船队的第一站是耽罗岛,进行淡水补给后,穿过对马海峡继续北上,他们还有一次补给,便是在勘察加半岛最南端,隋军在那里建了一座简易军城。

  船舱内,何蛮望着桌上的海图,眼中着实很惊讶,这幅海图是天子给他们的,他第一次知道,原来遥远的大洋竟然有两片大陆,他们只要沿着海岸走,两个月后能先到北大陆。

  沈光笑道:“天子不是说,商朝灭亡时很多殷商人不愿被周人杀戮,便乘船出海,去了遥远的大陆,咱们就是沿着他们当年的路线航行。”

  何蛮叹了口气道:“历史上有很多秘密都被岁月湮灭了,皇宫里或许还藏着一些蛛丝马迹,如果能发现新大陆,我这辈子就心满意足了。”

  “何使君可别忘了天子交代的任务。”沈光提醒道。

  “我当然不会忘!“

  天子给他们交代的第一大任务,就是收集新大陆的各种农作物种子,新大陆很可能有各种高产农作物,让大隋百姓从此能吃饱饭,冬天有棉衣穿,将来人口滋生,就能让大量百姓迁徙到新大陆去。

  三十艘大船肩负重任,浩浩荡荡向大海深处驶去。

  洛阳皇宫内,萧夏正在听取杜如晦汇报直道完工的审核报告,杜如晦出任御史中丞,直道完工后,他率领一群御使去核查直道账目。

  “直道先后雇佣民夫十万人,支出一百二十万贯,粮食三十万石,动用各种畜力五十万头,死亡民夫二十五人,从目前审核结果看,基本上合格,账目规范,没有出现严重亏空情况。”

  消萧夏当然不会重蹈父亲覆辙,直道也不是重新修筑,而是在秦直道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填平沟壑,修复破损,这样工程量就小得多,完工后还要进行审核,这样能有效防止贪腐、草菅人命现象。

  萧夏点点头问道:“死亡民夫二十五人是怎么回事?”

  “回禀陛下,我们进行了调查,确定十一人是宿疾发作身亡,实际上就是年老体弱病亡,另外十四人都是各种事故身亡,十二人死于坠入山涧,另外两人是夯土时操作失当,被重木砸中身亡,所有二十五人都已经进行赔付。”

  “修复后的直道品质如何?”

  “品质很不错,微臣安排人进行试验,一队骑兵从长安出发,每隔百里换一次战马,三天内能抵达河套九原县。”

  “所以真正的难点,就在于沿途的驿站。”

  “对,沿途一共设置十八座驿站,每座驿站蓄马百匹,设驿丞一人,驿卒十人。”

  汇报结束,杜如晦告退了。

  萧夏负手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他发现里面有个很现实的问题,三天抵达九原只是为了送信,大规模行军显然做不到。

  几万大军出发,沿途哪里有几十万匹战马给你替换?军队还是要驻扎休息,最少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抵达九原。

  但实际上,送信这个功能对他们意义并不大,对秦朝意义很大,那是因为秦朝没有信鸽和信鹰,现在军方和官府普遍设置了信鸽站,利用信鸽中转,两天的情报就能从九原送到洛阳。

  当然,直道也并非一无是处,它首先大大方便了军队和后勤物资运输,其次它在民用方面也会有很好的效应,能促进沿途的物资运输和商业发展。

  但这些都萧夏而言还远不够,他要的不仅仅是道路的效果,还其他更重要流程,标准化运输。

  标准化的马车,标准化的集装箱,标准化的车轮,非常方便更换,一旦把这种标准化推行起来,整个社会都会脱胎换骨。

  萧夏手下有足够多的能人,自己只要提出设想,让他们去执行。想到这,萧夏令道:“宣工部尚书何稠和匠作监令云定兴来见朕!”

  不多时,云定兴先赶来了,“微臣云定兴参见陛下!”

  萧夏见侍卫的盘子里有一根铁管,他眼睛一亮,上前拾起铁管笑道:“这就是朕要的铁管?”

  云定兴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道:“回禀陛下,这铁管太难了,微臣折腾了三百多根,只有这根勉强符合陛下的标准。”

  萧夏更有兴趣了,拾起铁管仔细观察,是用精钢打造,致密度非常高,边缘切面看不到一点杂质和针眼。

  “品质不错,怎么做出来的?”

  “回禀陛下,这是卷轧出来的。”

  萧夏笑问道:“不是直接浇铸出来的?”

  云定兴摇摇头,“回禀陛下,微臣刚开始就是浇铸,但浇铸了近两百根,每一根都会有针眼,怎么也避免不了,后来就改成卷轧,先把钢坯反复锻打,再卷成管状,再反复锻打,将接口处融为一体,最后把形状恢复为圆形,淬火后就成了,微臣说得很简单,实际上很难,失败了一百多次,这根管子最后足足用了三天时间才完成。”

  萧夏终于寻找到了接口处,勉强有一点痕迹,基本上已经看不出来了。

  虽然钢管合格了,但萧夏想到了另一个致命问题。

  “这种钢管是不是没法大量制作?”

第843章 黄河水患

  果然,云定兴一脸为难,半晌道:“说实话,微臣也不知道,微臣还要想办法做轧辊,只有轧辊平整如镜,才能造出好的精钢板子,最后才能卷出好管子,最关键还是需要大量优秀工匠,微臣需要时间。”

  萧夏点点头,“朕没有时间限制,一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一步步来,朕相信最后一定能造出大量优质钢管。”

  “微臣不需要那么长时间,最多一两年。方法微臣已经掌握了,关键就是产量的问题。”

  “朕拭目以待!”

  这时,褚遂良禀报道:“陛下,何尚书来了!”

  “宣他觐见!”

  片刻,工部尚书何稠匆匆走进来,躬身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萧夏笑道:“两位爱卿都到了,咱们就长话短说吧!”

  两人默默点头,耐心听着。

  “咱们的直道已正式完工,虽然只是修补,但也耗费两年时间,一百二十万贯钱,接下来就是怎么利用这条直道,朕考虑用直道做一些试验,倘若效果好,咱们就能建更多的直道,做什么试验呢?朕想了一个名称,叫做‘深度车同轨’,朕的想法不光是车同轨那么简单,而且要天下所有工匠都按照一个尺寸做东西,就像咱们的军器一样。”

  何稠有点反应过来了,“陛下说的统一尺寸,就像咱们码头一样。”

  萧夏竖起大拇指赞道:“一点没错!”

  何稠完全说到萧夏的心坎上了,他们码头操作就是萧夏想要的深度车同轨,有了集装箱概念,用标准的箱子,从船上提起,直接放在同一尺寸的驴车上,一辆驴车运一只箱子去仓库,毛驴也不用人操控,老老实实沿着轨道走,两个车轮就在轨道中行走,一直通往仓库区,仓库区再根据箱子上的仓库编号,把毛驴牵去不同的仓库。

  萧夏原本还想用水力驱动皮带运输,但发现毛驴其实也不错,温顺、固执,很适合走固定线路,不要人管,主要还是洛水冬天会结冰,水力驱动冬天就不行了。

  “这只是一部分,朕考虑直道装上直轨,马匹拉着大车在轨道上奔跑,一百里换马,等第二批来的时候,前面的马也休息得差不多了,再换上继续跑,有了轨道,两匹马就能拉几辆大车。”

  这种马拉列车,萧夏还是从后世某部电影中学来,他现在还没有能力发明蒸汽机,用马拉轨道列车也不是不行。

  事实上,西方早就广泛使用了马为动力的牵引车,一直到1957年,北爱尔兰还保留着马拉轨道列车。

  何稠和元定兴面面相觑,半晌,云定兴道:“陛下,直道长一千六百里,我们可能没有这么多铁!”

  “朕知道,这只是远景设想,不过我们可以在洛阳城内试一试,东西城门之间铺一条轨道,回头朕画一幅图,给你们看一看,看懂了咱们可以试验。

  然后就是‘深度车同轨’的事情,何尚书,按照你的理解写一份报告给朕,思路尽量想宽一点,不光大车,船也是一样,所有箱子、大车,还有船的尺寸都一样,装满货物的箱子无论到哪里都可以迅速转移。”

  “微臣明白,陛下指的是各行各业,就像之前的天平筹码一样。”

  “完全正确。”

  要不然何稠怎么能做到工部尚书位置呢?他理解圣意啊!他知道天子在想什么?

  天子之前说的那个词他虽然是第一次听说,但他完全能理解,标准化。

  这可不是新鲜事情,秦朝的军工就严格按照标准化作业了,他们大隋军器监也是一样,没有标准化管理,造出的制式兵器款式重量都不一样,那就麻烦了。

  天子其实就是想把军工制作的标准化,向民间全面推广。

  至于马拉轨道车,他想想看看天子的图纸再说,有些细节他想不通,但肯定会码头上的毛驴轨道车不一样。

  或许去年冬天中原没有下雪的缘故,进入四月份后,中原的雨便下个不停,小雨、大雨加暴雨,一连二十余天,天就没有晴过,天天下雨,洛水漫出堤岸,淹进了城内,地势低洼地区,水已经淹到膝盖。

  这是开皇十七年后就没有出现的情况,不光天子和大臣们焦虑,普遍百姓也担忧万分,开皇十七年,荥阳郡和东郡黄河决口,洪水淹没几十个县,淹死了二十几万人。

  政事堂内,萧夏和高官们在商议最后的决定,他们当然比普通百姓的信息更多,萧夏和高官们并不关心洛水问题,洛水有洛阳府、洛阳县管,他们关注的是黄河。

  “黄河局势已经非常严重,水位已经超过开皇十七年的警戒线,必须要立刻引水泄洪!”

  萧夏一指渤海郡南部道:“豆子岗一带荒无人烟,最适合泄洪,把阳信县、商河县、般县、厌次县、平昌县等五县以及盐民全部迁走,必须要快,朕会出动军队协助迁移。”

  刘文静道:“陛下,微臣建议南岸百姓也暂时迁走,就怕万一控制不住,南岸也跟着缺口,就危险了!”

  萧夏看了看地图,南岸主要是临邑县、临济县、邹平县、高苑县、蒲台县,一共五个县,生活着几十万人口,还有那么多麦田,如果南岸被淹,那就损失太大了。

  萧夏点点头,“朕同意,立刻通知南岸官府迁徙百姓,要迅速行动!”

  鹰信和鸽信发到了下游各县,官府开始迅速组织百姓撤退,实际上,官府已经广为宣传,要求家家户户做好撤退准备,大家都知道,今年发生洪灾的可能性很大。

  有多大户人家都开始提前撤退了,撤退速度非常快。

  整个黄河两岸当天都开始了百姓大撤退,官道上,撤退的队伍一眼望不见头,百姓们有的赶着大车,满载着家当和妻儿,有的挑着担,两头箩筐里坐着孩子,扶老携幼,在官道上缓缓而行。

  十几万盐民反应最快,收拾了物品就迅速向北撤离。

  五万军队也出动了,帮助比较困难的百姓撤退,军队开始清理各县,挨家挨户搜查,确保县城里已经没有人。

  形势越来越危急,很多地方的黄河水都要漫出大堤,这天晚上,在厌次县的黄河大堤上,士兵们埋下了十几只大型铁火雷,他们将火绳系在一起,点燃了火绳。

  数十名士兵转身便拼命骑马疾奔,奔出数百步外,只听见身后传来猛烈的爆炸声。

  大堤被炸开,汹涌的洪水瞬间冲垮了其他大堤,迅速形成三里长的溃堤,大浪咆哮,向大堤外席卷而去。

  黄河水压力太大,溃堤不断,很快从三里延续到三十余里,黄河大水瞬间吞没了厌次县和商县,整个县城都被淹没,只露出几尺高的城墙。

  次日天快亮时,黄河水淹没了阳信县,继续向东面的渤海汹涌奔去。

  一直到三天后,洛阳黄河段的水位开始下降,雨还在下,但水位下降速度超过涨水速度,到黄昏时,洛阳的黄河水位终于降到安全线处。

首节 上一节 450/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