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刚冲出树林,周围忽然出现无数士兵,上千内卫将他们团团包围,火把将黑夜照如白昼,数百名内卫士兵手持弩箭对准了他们。
“把手起来,面朝下趴在地上!”
这一百多名地痞无赖吓坏了,都趴在地上,内卫士兵上前,一个踩着脖子用长矛顶着后心,一个用皮索捆绑。
这时,一个叫王德林的地痞被内卫拉起来,王德林走到地痞头子前,一指道:“他就是头子!”
地痞头子瞪大眼睛,大骂道:“原来是你这个狗杂种出卖了我们!”
但他没有机会再报仇了,几名内卫士兵将地痞头子架起来,跪在地上,当着一百多名地痞无赖的面,一刀砍掉了脑袋。
地痞无赖们一片惊叫,无数人被吓尿了裤子。
地痞无赖们被押上木笼囚车,一个木笼子可以装十几人。
内卫士兵押送着十辆木笼囚车走了,王德林被释放回家。
同样的事情在七郡一府各县发生着,找内应,杀首领,抓地痞,内卫干得得心应手,一批一批地痞无赖被抓。
不到一个月便抓捕了各地的地痞无赖八万余人,杀了上千名地痞头子。
不过天子萧夏最后改变了想法,不再送他们去海外,而是把他们编为矿户,全家一起送去各个矿区定居。
这八万矿户全部送去北平郡,那边发现了几个大铁矿,正需要劳工开采。
相比抓捕地痞无赖,另一个工头抽佣问题却不好解决。
工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是官府指定的,一批两三百人,官府就会从中间找一个有能力、能说上话的人做工头。
工头当然很重要,他们就像底层的军官一样,他们要督促劳工们干活,劳工生病,他们要请医照顾,劳工冲突,他们负责调解。
同时他们也必须像劳工一样干活。
但官府却不会多给工头一文钱,因为这笔钱以工代赈的钱是朝廷负担,地方官府拿不到,他们当然不会给工头钱。
所以对工头的抽佣,地方官府也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工程顺利进行,工人不闹事,那么地方官府当然不会多事。
东郡白马县是萧夏视察的最后一站。
一支朝廷的庞大船队正缓缓在白马县的黄河码头靠岸,上万民夫正忙碌地将数十万石粮食,以及装满十万贯钱的箱子,还有各种物资搬运下船,码头上人如蚁群,热闹异常。
在一艘两万石的龙船上,萧夏听完了施孝真的关于工头的情况汇报,他点点头对旁边崔弘舟道:“以工代赈是朕考虑不周,责任不在工头,朝廷可以给工头加工钱,但工头不能再抽佣,这是底线。”
萧夏想了想又继续道:“赈灾本身就是地方官府的责任,地方官府必须要担起这份责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既然朝廷已经负担钱了,那么地方官府就得出力,但在工头之事上,地方官府却当甩手掌柜,天下哪有这么容易当的官?
如果让朕再查到工头有了补贴后还在继续抽佣,那么所涉及的县令、县丞一概革职,崔相国要把朕的话带给每一个地方官府。”
崔弘舟道:“回禀陛下,其实可以有很多办法避免抽佣,比如把日结改为月结,然后钱不给劳工,而是直接给他们家人,工头也就抽不到佣了,当然,前提是朝廷给工头的补助到位后,才能这样做。”
萧夏点点头,“这些办法不由朕来考虑,更不是由朕来执行,朕只管结果,以工代赈必须要顺利完成,崔相国,这是你作为河南道安抚使的职责,你考虑周全后可以再要求地方官府执行,而不是告诉朕,让朕来替你执行。”
崔弘舟心中惭愧,连忙道:“微臣知错!”
“你去吧!去整理一下工头补助,需要多少钱,向户部申请,朕就不管这件事了。”
崔弘舟匆匆走了。
褚遂良上前,“陛下,萧相国来了!”
萧夏来白马县,就是为了听取萧瑀关于泄洪区灾民安置的汇报。
“让他来见朕!”
不多时,萧瑀匆匆进来,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萧夏见萧瑀又黑又瘦,可见他的辛劳,萧夏点点头,“让萧爱卿受苦了”
萧瑀笑道:“只要把事情办好,再苦一些也值得,灾民一共是八万三千户,全部送去辽东了,但有一件事微臣要向陛下请示!”
“萧相国请说!”
“陛下,工部在辽东的燕郡和辽西半岛之间发现了大铁矿,微臣考虑能否将其中三万户编为矿户,让他们在辽西半岛的西北部采矿,收入也不菲,相信他们也愿意!”
萧夏是从去年开始下旨大规模在河北道寻找铁矿,像邯郸的磁铁矿是早就发现的,所以寻找铁矿重点地区便放在冀东铁矿带。
去年发现了两个大铁矿,一个是北平郡大铁矿,北平郡就是今天唐山、迁安一带。
另一个大铁矿便是在燕郡和辽西半岛之间,也就是今天的辽宁鞍山。
历史上辽金两国为什么强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冶铁业强大,辽国得到幽云十六州后,便得到了大量的汉人工匠。
还有它们所控制辽东和幽州盛产铁矿,有技术,有资源,最后再加上统治者全力支持。
冀东铁矿带确实很多大铁矿,虽然品相不太高,但产量大,易开采,所以朝廷便决定先开采最容易的十二个矿口。
现在最缺的就是矿工,不过萧夏已经有解决方案。
萧夏沉思片刻道:“辽西的铁矿朕打算从高句丽调十万青壮为矿工,萧相国说的三万户转为矿户也可以,他们安置在辽西半岛北部的渤海沿岸,他们负责冶炼。”
“微臣明白,一定按照陛下的要求安顿好这些灾民。”
第849章 返回洛阳
萧夏结束了为期十五天的考察,他乘坐的船队开始返回洛阳。
船舱内,萧夏翻看着萧瑀写的报告,他沉思片刻,提笔在旁边批注了一句,‘既然只冶炼,就不宜再为矿户。’
萧夏放下笔,负手走到窗前,久久望着窗外的黄河。
矿户这个称呼是今天才出现的,萧夏以前很抵制户籍分类,所以他要求废除分类,一律视为平民。
但随着治国不断深入,萧夏才渐渐意识到自己从前的目光还是比较狭隘,户籍分类并不是哪个皇帝头脑一热,拍脑袋决定,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自己把它废除,才是真正头脑发热,拍脑袋决定。
没有户籍分类,很多事情就没有人干,就像采矿,战俘三年期满后,纷纷回家了,矿山一下子没有人了。
没人原意去采矿,苦累不说,还危险,钱挣得也不多。
好容易找了一批人,结果不到两个月就跑光了,最后只能提高工钱来留人,可就算提高工钱,很多人也只打算干几年就走,好容易培养出了技术骨干,转身就走了。
去海外也是一样,之前的龟龙岛,攒了一千多户人家,结果现在只剩下两百户不到,都跑回大陆了。
边疆也是一样,之前迁徙了两万户去河湟,这才一年不到,已经跑掉三成了,都回来了。
所以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作为统治者,不考虑国家利益,只考虑个人的公平自由,那就是个不折不扣蠢货,完全不合格的统治者。
所以叫慈不掌兵,义不经商,道理是一样,要保证国家利益,都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个人利益。
就必须在户籍下进行分类管理,边疆户不允许回中原,海外户不允许回大陆,哪怕是后世也是一样的政策。
矿户就必须世代采矿,军户就必须世代当兵,匠户就需要世代为工匠。
当然,萧夏的户籍分类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和历朝历代的户籍分类又不一样。
萧夏取消了奴籍、乐籍、商籍、贱籍,这些和国家利益无关,到目前为止,萧夏只批准了边疆户、海外户、军户、匠户和矿户五类特殊户籍,当然,以后可能还会增加别的特殊户籍。
想到这,萧夏回来又在萧瑀的报告中又加了一句,‘三万户从事冶炼,可编为匠户。’
…………
五天后,船队抵达了洛阳,萧夏又回到皇宫。
休息两天后,萧夏重新回到了御书房,坐在御案前翻阅这段时间的报纸。
这时,萧夏被一条头版头条新闻吸引住了,大隋锡兰藩国大败天竺船队。
他看了看日期,是十天前的报纸。
萧夏连忙拉了一下绳子,外面响起铃声,片刻,褚遂良走了进来。
萧夏吩咐他道:“速去把刘相国请来!”
话音刚落,外面传来侍从的禀报,“刘相国求见陛下!”
萧夏笑着摆摆手,“请他进来!”
很快,刘文静快步走了进来,躬身行礼道:“参见陛下!”
“好久不见,刘相国请坐!”
刘文静坐下,取出一封文书道:“今年科举已经结束,这是按照陛下要求确定的前三名和后二十名,请陛下过目!”
前十名的水平都差不多,点谁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其实就是一种政治要求。
状元王莒,这是太原王家子弟,去年河东世家只有一人考中第八名,所以这次状元就给河东世家。
榜眼元修良,元敏的儿子,才华横溢,这次榜眼给元家,也是对元家的一种褒奖。
隋军夺取关中后,元家并没有要求恢复庄园,还把剩下的七座庄园全部捐给朝廷,开始转行造船、办船校、进行海外贸易。
在元家的带动下,关陇世家们也纷纷放弃土地,进军工商,而且废奴令,元家也是第一批全面废奴的世家。
点元家子弟为榜眼,也是一种褒奖。
第三名探花叫马周,博陵郡茌平县人,出身寒门,这当然也是萧夏的要求,前十名中必须有三名寒门子弟,只是没想第三名探花居然是寒门子弟,不过是马周就不足为奇了,马周可是唐初相国。
“不错,完全符合朕的要求。”
萧夏当即在文书上批了一个准字,这次科举才最终圆满结局。
萧夏见刘文静还有几分奏折,便抢先道:“朕刚才看报,居然报到了锡兰国的事情,那边有消息了吗?”
刘文静点点头笑道:“李建成派使者回国,半个月前刚到,也是为了感谢陛下的支持。”
“锡兰国情况如何?报上只说战胜天竺,没有说细节,你给朕说说!”
“当时形势惊险!”
刘文静笑道:“柴绍带援军一月初抵达锡兰,正好遇到潘地亚王朝和朱罗王朝的联合水军入侵,几百艘大船,近十万大军,结果我们的两千水军没有上岸,直接用箭雷横扫对方,除了两艘大船逃走,其他几百艘大船全部被击沉,十万敌军全部葬身海底,创造两千全歼十万的辉煌战绩,很快,潘地亚王朝就派人来求和,并把锡兰国的僧伽罗王全家送回来。”
“李建成可有信件?”
“有!就在陛下桌案上。”
萧夏连忙翻找,还真找到了李建成的信,他看了看信,李建成除了效忠、感谢的话外,还恳请把箭雷的技术传授给锡兰国。
这个要求怎么可能呢?这可是大隋最顶级的军事机密,莫说出海,就连出洛阳都不可能,最多再给他们两千支箭雷。
这时萧夏心中忽然一动,这个时候王玄策在哪里?
萧夏提笔写下王玄策三个字,问刘文静道:“这个人相国听说过吗?”
刘文静点点头,“有这个人,应该是两百四十几名,洛阳人。”
刘文静显然误会了,他以为天子问此人科举如何?
萧夏点点头,“把此人安排在秘书监为秘书郎。”
“微臣明白了。”
刘文静点头答应,又道:“另外想和陛下商量一下,能否把科举改为两年一届,一年一次时间太紧张,而且我们没有那么多空缺职务,改为两年一次,朝廷安排会更从容。”
萧夏倒也不反对,改为两年一次影响不大,中间一年考乡试,倒有利于稳固乡试。
“你们政事堂商量一下,如果大家都赞成,朕也没有意见,可以改为两年一次。”
刘文静大喜,连忙欠身道:“多谢陛下体谅!”
“还有别的事情吗?”
刘文静连忙道:“昨天下午收到了李靖的消息,还没有来得及向陛下禀报。”
一个罗士信的出征倭国,一个李靖的出征安西,都是萧夏最关心之事,只是距离太远,要一两个月才能得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