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456节

  “这话怎么说?”

  “以前开皇年间,朝廷对盐业是放开的,所以三个萧家都是靠卖盐发财,后来关陇贵族强势进入江南后,把我们盐生意全部抢走,江都萧家和晋陵萧家都转行了,江都萧家卖粮油,晋陵萧夏卖布匹,转行都成功了,但江宁萧家依旧在卖盐,他们在会稽郡和永嘉郡各有一座大盐场,后来陛下禁止私人卖盐,当时江宁萧氏的家主还是萧泓,虽然此人卑劣无耻,但他不敢和陛下对抗,后来他们整个家族迁去了江陵,萧铣失败后不久,萧泓也病死了,族人居然推举萧渺成为新家主,这就是江宁萧家不幸的开始。

  萧渺此人胆大妄为,他又把萧家重新迁回江宁,就从那时开始,江宁萧家又在偷偷卖咸鱼、咸肉和咸菜,其实就是在卖私盐,只是量不大,又比较难查,所以能活到现在。”

  萧夏缓缓道:“现在可不是卖咸鱼、咸肉和咸菜那么简单,整个家族都参与了梁师都的私盐案,梁师都的七个骨干手下,江宁萧家占了两个,萧蛮奴和萧镰,所有的私盐来源就是萧家的两大盐场,各郡县四百多个盐商,江宁萧家子弟就占了四十余个,短短半年时间,就截流了朝廷两百多万贯的税收,情节极其严重,实在是罪无可恕。”

  “殿下不必担心其他萧家会有什么不满,大家都不是傻子,江宁萧家罪有应得,陛下饶恕十岁以下的孩童,已经是对他们最大的宽恕了。”

  萧夏点点头,“希望这次盐税案给所有沿海家族都敲响警钟,破坏朝廷税收者,必遭严惩!”

第854章 南北殷州

  一边是浩瀚无垠的大海,另一侧则可以看见巍巍高山,一支由三十艘两万石海船正沿着海岸劈波斩浪航行,风力比较小,便由数十名船夫踩动轮桨,巨大的钢轮在海面上翻滚,激起一片片白色的浪花。

  沈光站着甲板上,望着海岸,经过半年的航行,他们在一个月前就抵达了北殷州,这是天子起的名字,遥远的大洋对面有两片大陆,北面叫北殷州,南面叫南殷州。

  他们曾经看见一望无际的森林,看见成群的野牛,他们激动万分,甚至还下船去猎取野牛,获得丰富的新鲜肉食,还采摘了大量可食用的果实和蔬菜。

  最初的激动已经过去了,现在所有人都希望能看到可以停靠的海岸,让他们上岸探险。

  这时,头顶响起了钟声,‘当!当!当!’手执千里眼的眺望兵指着远处大喊:“前面有海湾入口!”

  沈光当即下令道:“打旗语,准备停靠上岸!”

  船队渐渐驶入海湾,停靠在岸边,这里是非常好的天然良港,没有海滩,没有浅水,没有乱石,深水直接靠着岸边,非常方便巨型船舶停靠。

  十支狩猎队开始下船了,他们都有经验,每个身穿皮靴,披挂盔甲,裤子也是用油布制作,可以防御毒虫噬咬,每人带着弩箭和手雷,当然,还有长矛和利刃,每人再带上五天的干粮和指南针,每队还配备了箭雷、求救狼烟和千里眼。

  沈光亲自带着一队士兵下船执行任务,他们还牵了二十几头毛驴,毛驴体质好,适应性强,不怕晕船,可以跟随他们一起航行探险。

  走了一天后,他们来到了一片巨大的草地,远处是茂密的森林,沈光任务并不是狩猎,而是寻找人类。

  这时,远处奔来大群鹿群,足有上千只,这些鹿体格都很大,像马一样,奔跑起来气势壮观,士兵们纷纷张弓搭箭,在鹿群奔过时一起放箭,瞬间便射杀了一百多头肥鹿。

  众人欢呼着奔上去,“等一等!”沈光大喊道。

  众人纷纷停住脚步,沈光走上前,蹲在一头肥大的马鹿前,众人这才发现马鹿背上插着一支箭,和他们的箭完全不同,没有箭头,就是把木杆削减,非常粗糙。

  “这里有人!”

  众人纷纷四处查看,忽然发现森林边有上百名土著人在偷偷观望他们。

  沈光大喜,对众人道:“我们上去看看,不要惊吓了他们!”

  不料对方却主动上前了,在百步外停下,众人这才看清楚,他们穿着粗布或者兽皮,手执粗陋的石矛,每个人赤着脚,蓬头垢面,足有一百多人。

  沈光令道:“把鹿送给他们!”

  士兵们抬着鹿放在五十步外,又退了回来。

  对方上前,把鹿抬回去,其中一人把隋军的箭送给为首的老者,老者看了看箭,眼中很惊讶,他翻身下了鹿,走上前指着鹿叽里咕噜说了几句,合掌表达感谢,又指指隋军身后,歪着头好奇地看着他们。

  沈光大概明白了对方的意思,感谢隋军送猎物给他们,似乎又问他们从哪里来?

  沈光大喜,用长矛在地上画了船的模样,指了指遥远西方。

  老者脸上露出笑容,指指森林西面,摆出一个邀请的姿势,沈光欣然点头答应了。

  老者大喜,在前面带路,一行人走了两个时辰,前面一条小河边出现了一个不小的部落,都是泥土、树枝和草搭建的房屋,足足有上千座。

  这里正是一个印第安部落,位于今天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旧金山一带。

  男人们带回来一百多头肥鹿,让整个部落都沸腾了,男女老少纷纷跑出来迎接,当他们看见五十名隋军士兵,都有点害怕。

  老者对众人说,这些鹿都是对方猎取送给他们的礼物,他们是路过这里,很快会离开,让大家不用担心,众人这才放下心,开始载歌载舞,欢迎客人到来。

  在一座大棚内,十几名长老和沈光进行交谈,年轻男子则围着隋军,羡慕望着他们的装备。

  沈光一路和老者打着手势聊天,已经找到了一种和他们交流的手势,连比划带猜,再配上图,大概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尤其沈光将一幅幅图放在众人面前,大家这才完全明白了,他们是从太阳落下的地方来,跨过遥远的大海,来这里寻找可以吃的植物,

  众人立刻把各种农作物搬出来,沈光着实激动,他看见好几样天子给他的图样,南瓜、玉米、向日葵,还有很多带刺的块茎,估计是干旱地区的仙人掌。

  至于天子是怎么绘制出这些没见过农作物的图片,沈光就不关心了。

  这时,几名老者指着图片上的棉花激动地比划,意思是他们这里就有。

  沈光大喜,让老者带他去查看,不料老者吩咐几句,几名妇女很快抬来几大筐棉桃,这些去年摘的,妇女用它织成粗布。

  沈光仔细看棉桃,顿时喜出望外,这种棉的棉绒很长,正是天子念念不忘的长绒棉。

  沈光随即在村子里逛了一圈,发现这个部落有点像辽东的生番,处于一种半渔猎半农耕状态,能种玉米、南瓜、向日葵和棉花,也能纺织粗布,还能制陶。

  沈光一行没有久留,甚至没有过夜,直接返回了船队,部落首领也带着一群人送他们到海面,但他们看到隋军三十艘巨大战船,都震撼得跪了下来。

  “沈将军觉得他们是殷朝的遗民吗?”何蛮问道。

  “肯定不是,殷朝人至少会种小麦和豆子,也会使用青铜器,但他们什么金属器物都没有,我倒觉得他们有点像我们路上遇到的生活在冰雪中那些人。”

  “当时海峡是冰封的,有很多人过去了,或许殷朝的后人,还其他土著人,我们继续南下,如果发现城池,或许就是殷商人的后裔了。”

  沈光叹口气,“过去了几千年,或许他们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祖先的来历!”

  沈光送给了印第安人一批生铁农具,小麦种子,还有五头毛驴,隋军的毛驴这些印第安人极为喜爱,马匹不仅温顺,还能够帮助他们做很多事情,也是他们极为需要的牲畜。

  马匹原产于美州,但被古老的印第安人当做肉食来源吃光了,少数马匹通过百令海峡来到亚洲,终于在亚欧大陆发扬光大。

  印第安人只能用羊驼和驯鹿来作为牲畜使用。

  补足了淡水,次日一早,隋军船队出发继续南下,他们渐渐抵达南殷州,古老的城池开始在海岸边出现了。

  在这里,隋军用瓷器、丝绸、布匹和铁器换取了无数黄金和白银,当然还有大量各种农作物种子,甚至还买了几十头羊驼。

  让沈光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找到这里的人是来自殷商的证据,或许是时间太久远,他们经历无数战争和迁徙,祖先留下印记已经在他们身上消失。

  但同样,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祖先的来历,记载他们祖先历史的资料在很久以前就消失了。

  隋军探险船队在南殷州足足呆了一个月,船队开始调头返程,虽然可以从南太平洋返回,但隋军需要建立航行,所以依旧按照原路返回。

第855章 河源危机

  河源郡,赤水县以南约一百二十里处有一座隋军戍城,叫七马海戍,它因紧靠一座淡水湖七马海而得名。

  这一带是牧区,有好几个小的党项部落在这里放牧,不远处便是白雪皑皑的积石山。

  七马海军戍同时也是通往积石山大峡谷的必经之路,军戍一共有两百名隋军,它其实是一座占地数百亩的小军城,用巨石砌成,十分坚固。

  军城位于湖泊南面的一座高坡上,站在城头,视野广阔,数里外的远处的七马海像宝石一样镶嵌在草原上,而南面便是白雪皑皑的大山,格外壮丽。

  军城的戍主叫陈德荃,关中人,戍主为七品,相当于一名郎将,这是他们守边戍的第二年,按照惯例,他们将戍守三年,然后由另一支军队来接班。

  下午,陈德荃接到巡哨报告,发现有可疑之人。

  军戍主要是防御吐蕃人,周围的党项人、羌人都是大隋子民,大家相处融洽,但吐蕃人有可能会来侵扰。

  另外,赤水县是边贸城,允许吐蕃商人来赤水县做生意,其他地方就不允许去了。

  所以军戍的另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稽私,所有返回高原的吐蕃商人都要来军戍接受检查,盖章后才能前往积石山大峡谷。

  “是什么可疑之人?是不是企图逃避检查的吐蕃商人?”

  巡哨旅帅躬身道:“不知道是不是商人,卑职和手下是在南面大峡谷那边发现的,十几名骑马之人,看见我们后,又调头回峡谷了。”

  陈德荃眉头一皱道:“应该在峡谷那边修一座军城,直接把峡谷卡死,再鬼鬼祟祟也没有用。”

  陈德荃直接打开一本册子,这是吐蕃商人登记薄,所有来赤水县做生意的吐蕃商人必须先来戍城登记,并领一块准许贸易铜牌,回来时,要把铜牌交回来核销。

  登记薄上还会有多少人,多少牲畜,首领叫什么名字等等,回来后都要一一核对,这种核销制度非常严密。

  登记薄上一共有十一支吐蕃商队,最早的一批商人已经去了二十八天,按照规定,他们不能超过三十天,他们只能去赤水县贸易,三十天时间绝对足够了。

  如果是生病滞留,那就要有赤水县官府的证明才行。

  一般最多半个月左右就回来了,但这支商队居然二十八天了,还是头一遭遇到。

  陈德荃把两名校尉和旅帅找来,对他们道:“阿曲玛的商队已经二十八天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恐怕有异常,积石山大峡谷又出现来历不明的人,从现在开始,警戒提高到三级!”

  三级警戒是警戒的起步级别,表示出现了异常,需要加强巡查,夜间增加外部监视,检查不能仅仅抽样,要全面卸货检查。

  二级警戒则更深一步,停止商贸,去积石山设卡,所有吐蕃商人都要被控制起来。

  一级警戒就是战时警戒了,要申请援兵,所有部落都要撤退,任何吐蕃人都要视为敌人,积石山的烽燧要安排士兵了。

  夜里,一支巡哨队在附近草原上监视,他们没有来回训练,而躲在暗处,这就是三级警戒,正常夜里外部没有监视,现在加了哨岗,两人一组,分为十处哨岗。

  这时,两名哨兵忽然发现北面数里外有一支小黑点,在月光下各位清晰,他们举起千里眼细看,是一支商队。

  哨兵立刻点燃火药箭向天空射去,两支赤亮的火药箭飞向天空,在空中爆炸。

  立刻有哨兵通知了陈德荃,不多时,陈德荃率领百名骑兵疾奔而来。

  两百哨兵禀报,“我们刚才发现有一支商队,射出火药箭后,他们向西跑了!”

  “追!”

  陈德荃率领百名骑兵向西追去。

  很快,他们便发现了商队,陈德荃一摆手,骑兵很快便将商队团团包围。

  为首商人正是走了二十八天阿曲玛,阿曲玛脸色惨白,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他有五名伙计,赶着三十多匹马,每匹马都背负着两个沉甸甸的大包。

  “先带回去!”

  陈德荃脸色阴沉,一挥手,士兵们押着吐蕃商人返回戍堡。

  走到半路,士兵指着南面大喊:“将军,那边有人!”

  只见远处有两名骑马之人,两人见隋军发现了他们,立刻调头就走。

  陈德荃心中有些不安,立刻令道:“回去通知戍城发射火药箭,通知外面的哨岗全部撤回!”

  众人加快了速度,不多时,军城上连发射九支火药箭,召回在外面的哨兵。

  回到军城,陈德荃命令检查货物,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竟然全部都是铁箭簇,足足有三万六千支。

  隋军当即严审吐蕃商人,为首商人阿曲玛很快就交代了,这是他们走遍河源郡十几个部落收集到的箭镞,这些遗落野外的兵器和箭镞一般官府都会回购,官府一般对兵器管得比较严,但对箭镞不太重视,吐蕃商人便钻了这个空子,用高于官府回收价的三倍收购箭镞,他们是用羊皮交换,牧民们都能接受。

  他们当然不敢走军城核销,便准备绕过军城,但还是被军城发现了。

  但在隋军严厉的审问下,阿曲玛又吞吞吐吐承认,那些形迹可疑的人便是来接应他们的吐蕃士兵。

  正在审问时,一名士兵走进来,附耳对陈德荃说了两句,陈德荃立刻走出房间,问两名刚撤回来的巡哨道:“发现了有多少人?”

  “启禀将军,至少有一两千人!”

  两名巡哨是从积石山大峡谷撤回来的,他们撤回来时正好发现从峡谷出来一两千吐蕃士兵。

  陈德荃顿时紧张起来,当即下令道:“点燃烽燧,传令所有人上城,把箭雷搬上来!”

  军城最高处的烽火点燃了,向一百二十里外的赤水县报警,两百名士兵全部上城,警惕地注视着南面。

  积石山大峡谷距离军城只有三十里,对方很容易杀过来。

  天刚亮时,远处忽然响起了号角声,紧接着一支吐蕃军队出现了,大约两千人。

  隋军对违禁品以及各种手工技术的严厉封锁让吐蕃人终于忍无可忍,他们把这种封锁视为宣战。

首节 上一节 456/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