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畜牧业的总产值,经核算达十一万两银子。
这离不开每一位辛勤劳作的农夫、牧民,都司在此多谢了。”
不知是谁带头率先鼓掌,场中一下子掌声一片。
他们想得也不复杂,虽然养猪死了不少,
但种甘薯可是大大丰收啊,
一百万石粮食,今年的确不会挨饿。
“再来说说手工业。”
解缙的声音再次响起。
“大宁城的手工业种类繁多,木工、铁匠、陶匠等技艺精湛。
家具、农具、兵器,以及陶器,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在大宁畅销,
还远销北平、辽东、应天等地!
去年,手工业全年产值达到六万两银子。
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为你我提供了丰富所品,
还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让让许多百姓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
“丝织业,也是我们大宁城的重要产业。”解缙接着介绍。
“去年,丝织业发展迅速,
织布机日夜运转,织出的丝绸质地优良,花色繁多,
做出来的皮草质地精良、远销大明四处!
经过粗略统计,丝织业全年产值达四万两银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都司同知刘大人已经决定,继续扩大纺织业的规模,
开设更多工坊,力争明年纺织业的全年产值达到六万两银子!”
解缙这么一说,早上来听的一些人便有些懵懂,
更有聪明人顷刻明悟,
这多出来的两万两,就是机会!
“制糖业,同样不容小觑。”解缙继续说道。
“大宁城有最先进的制糖工艺。
去年,制糖工坊的工人不辞辛劳,日夜赶工,全年制糖产量达五万斤,产值两万两银子。”
不远处的佥事李贤听到这个账目,眉头一皱。
这么少?这怎么算得?
他是知道的,这些白糖大多都卖去了草原,产出虽然是两万两,
但真到大宁的钱财,少说也得二十万两!
“冶铁业,是我们大宁城的支柱产业之一。”
解缙提高音量,
“去年,冶铁业规模不断扩大,
工匠们掌握了先进的冶铁技术,能够炼制出高质量的铁。
全年冶铁产量达六万斤,
除了满足本地手工业和农业需求外,
还大量制造军械,全年产值达六万两银子。”
“商贸往来也是咱们大宁城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大宁城的发展,商业日益繁荣。
城中集市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
南方的茶叶、丝绸,北方的皮毛、药材,还有众多香料、珠宝。
去年,商贸往来全年产值达四万两银子。”
解缙看了看长长的文书,说道:
“其他一些细枝末节,本官就不过多赘述,
稍后会有吏员将这些文书张贴到城中各处。”
解缙说完各项产业的产值后,
稍作停顿,目光再次扫过台下的人群,神情庄重地说道:
“现在,本官公布去年大宁城生产总值。”
“经过详细核算,去年大宁城修路投入十一万两,
农业与畜牧业产值十一万两,手工业产值六万两,丝织业产值四万两,制糖业产值两万两,冶铁业产值六万两,
商贸往来产值四万两,总计二十二万两银子!”
台下停顿了片刻,而后顿时爆发出一阵惊呼,
不少百姓面面相觑,纷纷感慨大宁城居然这么有钱!
不过,一众旁听官员则皱起了眉头,
他们对于都司的钱财往来有些了解,居然才只有二十二万两?
这个数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解缙十分严肃地开口:
“诸位,因为这是都司第一次用生产总值的方法来测算都司繁华,
所以其中难免会有所偏差。
在后续一年中,都司会完善计算方法,
采用更加精确的方法来算出准确账目。
当然,这个数字也是参考之用,可以与今年的生产总值两相对比。
还是那句话,万事开头难,
计算生产总值一事只是开始,以后的路还长,
都司会根据这份计算账目,做出具体规划,持续增加投入。
诸位还请用心做工,好好干活,也还请转告亲戚朋友。
今年大宁城的工作岗位,只会比去年更多,更好!”
百姓们听了,纷纷露出期待,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虽然听不明白那生产总值是什么,
但上工的地方多了,总是一件好事。
很快,吏员就张贴上了详细的大宁城生产总值,
一行百姓蜂拥着向前查看,
人群熙熙攘攘,一个个瞪大眼睛。
不远处的李贤见到这一幕,眉头略微皱了皱,眼中闪过不可思议。
居然有这么多的百姓关心都司政务,这等盛况他从未见过。
以往在北元,朝廷下发的文书就连一些朝廷官员都视若厕纸,
更不用说那些如行尸走肉一般的百姓了,
几乎看都不会看。
阿速站在一旁,见李贤面露震惊,好奇地发问:
“大人,这是怎么了?”
李贤回过神来,忽然笑了起来:
“有些震惊,看看这些百姓,
能够蜂拥而至地看文书,已经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了。
这在别处,几乎不可能看到。”
阿速脸色有些古怪,在那些百姓身上连连打量,
不就是看个告示嘛,有这么玄乎?
“大人,是不是有些太太.”
“呵”
李贤嗤笑一声,瞥了他一眼:
“怎么,觉得我夸夸其谈?”
“也不是,这些百姓以往也常常来看告示。”
“关心政事本就是一种明事理,
你去过大明其他地方,他们那里的百姓对于政令告示会这般关注?”
阿速去过京城,他摇了摇头:
“京中百姓也看政令告示,
但更多的还是看府衙发布的悬赏,准备发一笔横财。”
“这不就对了,京畿尚且如此,
那些贫苦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大宁有如此盛况,日后飞黄腾达已经是必然之事。”
李贤斩钉截铁地开口,语气中的坚定让阿速都看了他好几眼,
恍惚间,阿速觉得,身旁的李大人才是真正的明人。
不多时,李贤与阿速等人来到了后堂衙房,见到了正在看礼单的陆云逸。
“拜见大人。”
陆云逸抬起头来,见是他们便笑了起来:
“快坐,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