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2082节

  “这立论倒实在,不似旁人空谈垂衣而治。”

  钱悠谨也探过头,目光落在“大宁扼辽蒙之冲,可增筑堡垒,令军卒垦荒”一句上,轻声道:

  “大宁都司的事,他倒查得仔细,连军卒垦荒的事都知道。”

  刘三吾没说话,继续往下看,直到看到“引种甘薯、修通官道”,才抚着胡须轻笑:

  “太子在山西推种甘薯,陆云逸在大宁修官道,

  他竟能将这两件事串进策论,可见不是死读书的人。”

  他将考卷放在身前,特意压了块镇纸,显然是归入上佳之列。

  另一边,秦逵也拿起了这份唯一归入上佳之列的考卷,仔细看着。

  他最近因军械交付拖延十分闹心,对实务尤为敏感,便说道:

  “这人倒懂些工程,知道堡垒要跟垦田结合,不然光修堡垒,军卒吃什么?”

  沈溍凑过来,看罢也点头:

  “来则拒之,去则耕之,这法子比单纯增兵省粮,也稳妥,算是个懂军务的。”

  唯独赵勉拿起许观的考卷时,脸色沉了沉。

  他看着“辽东多沃野,可招流民安居”,手指在舆图上的辽东位置敲了敲,冷声道:

  “流民安置哪有这么容易?

  粮草、农具、户籍,哪一样不要银子?说得倒是轻巧。”

  詹徽闻言抬头,放下手中的笔:

  “赵大人这话偏颇了,策论是论方略,不是写细则,

  这个学子能想到流民实边,已是比旁人强出不少。”

  赵勉瞥了他一眼,没再反驳,却还是将考卷放回案上,迟迟没归入“优”等。

  夜色渐深,烛泪堆了厚厚一层,殿内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墨香。

  李原名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看着案上分成“优、良、中、差”的四堆考卷,沉声道:

  “优等卷子约莫有二十份,得从这里面选出一甲三份、二甲头七份,诸位说说,哪几份最拔尖?”

  “屯变这份定然要算一份。”

  刘三吾率先开口,将压着镇纸的考卷推到中间:

  “立论实、对策细,还懂北方实务,比旁人强太多。”

  沈溍立刻附和:

  “没去过边疆能写成这样,已经是不容易。”

  秦逵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赵勉却慢悠悠开口:

  “诸位不觉得,他这策论太偏向北方了?

  如今朝廷争论迁都,他却一个劲说大宁、辽东的事,怕是别有用心。”

  何子诚皱起眉:

  “赵大人,策论是论边防,又不是论迁都,何来别有用心?难道提北方就是错?”

  詹徽也道:

  “正是,考生只论题目中的‘妥内外’,

  许观的对策既能守边,又能安民,正合题意。

  若因他提了北方就否定,未免太牵强。”

  赵勉见众人都反对,便不再说话,只是端起凉透的茶盏抿了一口,神色依旧冷淡。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大臣们围着“优”等的考卷反复讨论。

  直到寅时,窗外泛起鱼肚白,才终于定出结果。

  一甲三人,许观居首,其次是论“吏治澄清”的吴伯宗、论“农桑水利”的周衡。

  二甲前七人,则多是在实务或文采上有亮点,但不如前三者。

  刘三吾将定好的十份考卷整理成册,用黄绫包了封面,递给一旁的吏员:

  “好生收着,明日一早呈给陛下。”

  吏员连忙应下,小心翼翼地捧着册子退了出去。

  门口,有几位大太监正在等候,见状连忙迎了上去,接过试卷离开。

  而殿内的诸位大人则各自起身,

  一夜未眠,众人脸上都带着疲惫。

  翌日清晨,武英殿的烛火还未熄灭,朱元璋已坐在御案后,面前摆着那册十份考卷。

  他穿着常服,头发用玉簪束着,神色比昨日殿试时缓和了些,却依旧透着威严。

  刘三吾侍立在侧,手里捧着茶盏,等着陛下问话。

  朱元璋先拿起最顶上的一份考卷,封面上写着“许观”二字。

  他挑了挑眉,看向刘三吾:

  “这就是那个连中五元的许观?”

  刘三吾躬身道:

  “回陛下,正是。他从童生到会试,一路皆是第一,此次策论也拔得头筹。”

  朱元璋没说话,翻开考卷仔细看。

  他看得很慢,殿内静得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刘三吾站在一旁,神色淡然。

  直到看完最后一页,朱元璋才放下考卷,靠在椅背上,看着刘三吾轻笑:

  “坦坦翁,你是不是想推他一把,让他成个连中六元的千古奇才?”

  刘三吾连忙躬身,语气却很坚定:

  “陛下,臣不敢徇私,

  许观的策论,确实担得起第一。

  他不说空话,论边防,知道军卒要垦田才无粮忧。

  论安民,知道流民要实边才无内患。

  连大宁、辽东的实情都查得清楚,不是纸上谈兵之辈。”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拿起许观的考卷,来回翻动:

  “既然你们都看过了,就这般定下吧,许观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让他明日就入宫,朕要见见他。”

  刘三吾躬身应道:

  “臣遵旨!”

  不多时,吏员来取考卷,要去礼部誊写,公示天下。

  朱元璋看着吏员捧着考卷离开的背影,又拿起许观的考卷,轻轻摩挲着封面,嘴角终于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

  “连中六元.也算是桩喜庆事了!”

  刘三吾看着陛下的神情,也跟着笑了。

第942章 状元郎说了,不能迁都

  殿试之后,大多情况都是三日之后才开传胪大典,开始传胪唱名,

  以此将整个殿试的一甲、二甲尽数通禀天下,

  之后便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发金榜,也就是黄榜。

  大多会在京城最热闹、人流最汇聚的几个地方张贴,供京中人察看

  但这次的科举,有些非同寻常!

  即便传胪大典尚未开始,整个京城已对此浮想联翩,

  一些逗留京城的学子更是焦急万分,

  在各类驿站、酒肆中来回踱步,仿佛自己亲临殿试。

  这等紧张情绪迅速蔓延至整个京城。

  一切的缘由,只因这次殿试中有一名连中五元者,

  只要他能在殿试中夺魁,

  那便是连中六元,乃是大明立国以来头一遭!

  这等盛事,即便各地秀才,也都翘首以盼。

  临近午时,一则不知从何处传出的消息,快速在京城蔓延,

  不到一个时辰便传遍了全城!

  大明朝乃至有史以来,

  县、府、院、乡、会、殿六试均为头名的六元及第,

  出现了!

  此人名为许观,直隶贵池清溪人,

  自应天赶考,一路扶摇直上!

  顷刻之间,整个应天城都弥漫着一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奇特氛围。

  所有人都知道,

  这个许观,要一步登天了!

  仅凭六元及第这一个名头,便能让他顺顺利利地成为一部堂官。

  可以说,今日的许观,

  在一日之内赢得了整个京畿之地的关注,天下读书人都要为此振奋。

  皇宫,武英殿!

  朱元璋没有批阅奏疏,只是静静看着桌上堆积的奏疏,神情平静,看不到一丝波澜。

  神宫监的温诚站在下首,静静禀报:

  “陛下,与御马监八品太监陈忠接触之人已尽数控制,正在审问。

首节 上一节 2082/20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