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593节

  “怎么到处都是反贼!”

  那位才获得两位绝世美人,沉浸在姐妹俩的温柔乡中无法自拔的皇帝,都难得登上朝堂,拍打着桌案说道:

  “速速给朕平叛!”

  于是,

  川蜀这边领受中枢命令,征发了两个郡的郡兵,共计三万人,对着郑山君挥出了重拳。

  郑躬没有抵抗的能力,

  实际上,

  一群受不了压迫,从而匹夫一怒,揭竿而起,却因为过于弱小,躲避到山林中的人,哪里能谈得上拥有“力量”呢?

  当年秦末乱局,之所以能出现一呼百应的局面,

  除却民心向背之外,

  还在于各地有着许多隐藏着的,等待着时机复国的六国遗贵。

  而眼下,

  即便仍旧有人在地方上横行无阻,无视朝廷的法度和命令;

  即便仍旧有人在地方上圈占土地,将一地之基业,视为自己的私产业;

  即便仍旧有人勾结官府,谋取利益,上蒙下欺……

  可他们又怎么会背叛大汉呢?

  因为他们的富贵,都是源于大汉这个强大的国家啊!

  有了强大的国,

  才能有富贵的人!

  这个道理,

  像郑躬这样的微末小民,是不会明白的,也不需要明白的。

  他们只需要为汉家的强大,付出自己的一切就好。

  不要抱怨,

  不要抵制,

  不要反抗。

  不能因为小民们的些许痛苦,而让这美好如画的江山,失去了它艳丽的色彩。

  是以,

  在这浓墨重彩的盛世之下,

  郑躬这样的人,只配用鲜血来为画卷涂抹颜色。

  在意识到自己终究难以成功,并且马上要迎来失败后,

  席卷多县,纵横一年的郑山君垂头丧气的,对着自己的兄弟们宣布了“解体”。

  “各奔东西去吧!”

  “天底下还有什么东西,比自己的性命更加重要?”

  周坚因此能够脱身。

  但他没有来得及该换打扮,只急匆匆的沿着山林小道,绕开朝廷围攻郑躬所在山寨的队伍,来到此地与何博相聚。

  “你说,为什么总有人反叛呢?”

  两只手抓着何博提供的吃食,又累又饿的周坚嘴巴里塞得满满当当,还不忘将心里的疑惑,从那食物的缝隙中挤出来。

  何博只是笑着问他,“你都走了这么多地方了,难道自己不知道原因吗?”

  周坚听了,艰难的咽下去食物,捶打着胸口哽了两下,随后沉默,转而叹气。

  他又问起了另一个问题,“天下怎么变得这么快?”

  “我以前同你出游的时候,还没有太大的感觉,现在自己走了一遭,倒是见得多了。”

  何博告诉他,“你是学医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难道没有听说过吗?”

  “蔡桓公是在快死的时候,才得了病症的吗?”

  “扁鹊告诉他,‘君有疾在腠理’时,蔡桓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天底下有太多人,太多事,

  都是慢慢的累积起矛盾和问题,

  然后在其突破了承负的极限时,轰然崩溃的。

  而在一切暴露之前,

  谁又会觉得有问题,需要去进行治理呢?

  而当有智者指出这一点,

  当事人能不能听进去,也是一大问题啊!

  周坚便说,“是这样的道理。”

  “只是可怜了无辜的百姓。”

  “我出身衣食无忧之家,尚且落魄到眼下的地步,何况那些本就贫苦的人呢?”

  “我受了这样的苦难,听到了许多人的哀嚎,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有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想法,但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最初被郑躬这些家伙裹挟上山,从良民变成反贼时,

  周坚是极为愤怒的。

  要知道,在当今之世,户籍都有等级分类的!

  他好说歹说,也是个有户口的正经人士,

  如果因此变成了没有户籍的贱人流民,那岂不是有负祖宗?

  但郑躬没有拉着大家一起死,反而散了寨子里的钱财,只自己留下,令人自谋生路,却让周坚有了额外的情绪。

  “他称不上完全的好人,也称不上完全的坏人……如果在太平昌盛的时候,他应该不会造反吧?”

  何博撇嘴说道,“要真是个心怀叛逆的人,可不会带着六十来人,做冲击官府的事。”

  随后他又对沉思的周坚说,“你若有助人之心,可以去鹤鸣山那边。”

  “那里有名为太平道的人正在传教,你可以去找他们解除一些疑惑。”

  周坚听从他的建议。

  从何博这借了点钱,换上一身打扮,做出一些伪装后,便再次启程,要从广汉去往蜀郡。

  何博送了他一段路,等到周坚上了鹤鸣山,同太平道人们相遇后,便再次跳到江水里,肆意的流淌起来。

  ……

  而与此同时,

  扎根于秦国的太平道,也正履行着自己“救治天下,以鸣不平”的职责。

  他们来到了秦国的陇南郡——

  这里位于陇山之南,西临地中海,北望陇西郡所在的高原。

  域外的蛮夷们,曾称之为“腓尼基”,或者“叙利亚”。

  当然,

  在老秦人来到这里,并带来征服和统一后,这片土地便成为了诸夏的陇南。

  而在秦人的治理之下,

  这片冬暖夏干,利于农耕的土地,也曾因为那发达的海贸,和连通犁軒的地利,有过一段辉煌安宁的时期。

  但这一切,都随着战乱而去了。

  先是那首逆的皇子率军劫掠了这里,

  随后又经历了地震,

  再之后,又有乘船而来的罗马人侵犯,

  当地的藩镇更是时不时就要下来收取赋税,哪怕明知道百姓已经被吸干了血,榨干了水。

  十年不到,

  曾经的繁荣已经不见踪影,

  只有无数惶恐、干瘦,一脸畏惧的人弯着腰在道路上行走,生怕只要自己一挺起来,连仅剩的一条命都要被夺去。

  “这哪里像是人间呢?”

  临时搭建起来的棚子里,为苦难的民众赈济和义诊的道人们回想起自己所见到的,那些麻木的脸庞,心中便是一紧。

  “怕是比夏末之时还要可怖。”

  新夏当时虽乱,

  可百姓还能跑到山里去寻找食物,寻求躲避。

  但在西海,在这更加遥远的,缺少雨水的域外,

  荒芜的山岭大多只能长出低矮的草木,连自己都遮不住,岂能遮住可怜的百姓?

  而如果不是太平道遵循墨家的智慧,建立起了足够的组织和武力,

  当他们携带着草药和粮食来到此处的第一时间,就要被饥民们抢夺,陷入混乱之中,也不用提什么赈济传道了。

  “能救一点是一点吧。”

  “不然我们来这里做什么呢?”

  那为首的道长如此说道。

  他低头翻了翻那装粮食的口袋,发现里面的豆子也快没了,眉头便皱了起来。

  而当道长将那一把豆子倒在手心里,一粒粒数过去的时候,有人急切的走过来。

  来者有些高深的眉目,不似诸夏君子的面相,说的话中也带有浓厚的口音。

  他说,“我的妻子正在生产,但过去了很久,孩子也没能出生,希望请你们过去看一看。”

  有道人说,“不要听这个家伙的话!”

  “我很早之前,就看到他在这边徘徊,神情十分古怪!”

  “如果真的担心妻儿,怎么会拖延到现在呢?”

  “而且他是个胡人,我们的精力救助诸夏同族尚且不够,又哪能浪费在这些蛮夷身上?”

  虽然陇南郡这边,

  由于山高谷深,

首节 上一节 593/7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