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650节

  刘秀没有说话,只是像少年时那样,用腼腆的笑容回应着性格豪迈,不拘小节的兄长。

  随后,

  地皇三年十月,

  刘秀跟随兄长刘縯,于南阳郡的宛城发动起义,投身到了这乱世浪潮之中。

第502章 中原的太平道

  就在刘秀跟随兄长,同附近的绿林各部合流,一起反抗新朝统治的消息传到长安时,

  “刘氏当复兴”的谣言得到了更加猛烈的传扬。

  许多人怀念着自己曾经拥有的安详时日,痛恨王莽没有兑现当年许下的,“我会带来更美好明天”的诺言。

  而在“死者为大”的传统下,

  在今日破碎的对比下,

  汉家后面数代天子的荒唐,在民众的脑海中逐渐淡去,只留下繁荣昌盛、强大威武的印象。

  即便说起成哀这几位皇帝,他们也选择性遗忘了对方宠爱赵、董,放任外戚争权夺利的事情,只叹息着说道,“不过是喜好美色罢了,还是比不过王莽的无能。”

  王莽因此更加疯狂。

  “这些家伙……当年可不是这样说的!”

  所以说,

  人怎么值得为“人”呢!

  养一条黄犬,尚且知道感恩,不背弃自己的主人,在遭遇危险时,替主人吼叫、撕咬敌人。

  而长安之人,享受了他十多年的统治,沐浴了他十多年的光辉,到头来竟是一点也不感怀自己的恩德,只有一肚子的怨言以对。

  “这样的子民,根本配不上朕这样的皇帝!”

  呼唤宫人替自己梳好头发,又亲手捧来冠冕戴上的王莽显露出年轻时那深沉凝重的模样,对身边的侍郎说,“去召集收容而来的万名佳丽,朕要去祭拜黄帝庙宇,效仿黄帝登仙成神的事迹!”

  在王莽的坚持下,

  他的后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

  从民间或抓或征而来的万名良家好女聚集在皇宫之内,成为王莽“模仿黄帝”之路上的新工具——

  在模仿“周公”到达极致,却获得不好的反馈时,王莽特意针对其进行了反思。

  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自己的老师,想起了自己经历的一切……

  但他的年纪已过六十,他的身体已经老去,他的精力不允许他像个年轻人那样,撞了南墙又回头走上新的道路。

  他褪去了一层皮囊,

  却又因为无法容忍日月的光芒,和他人的目光落在自己的真容之上,

  从而迫不及待的,为自己选择了新的皮囊穿上。

  王莽是个活在套子里的人,

  他恐惧现实的变化,恐惧别人对自己真容的不喜和唾弃,只想着一头钻进套子中,用虚伪掩盖真实,让封闭带来安全感。

  “周公”这个皮囊坏掉了,

  那就用“黄帝”的吧!

  毕竟这位先贤,

  是诸夏的祖先,是世代受人尊崇歌颂的伟大人物。

  他比周公还要神圣,甚至在人生的尽头,他的子民都不愿意接受他的死亡,宁可相信“黄帝登神化仙而去”这样的事。

  所以,

  只要自己效仿黄帝,

  那么过去的歌颂和拥戴,还会到来吧?

  至于为什么不一步到位,模仿“上帝”?

  哼!

  那该死的太平道就是打着上帝的名义造了他的反,

  王莽怎么可能跟太平道信奉同一个神呢!

  等他将黄帝高高的捧起来,就要将那“上帝”的神位罢落下来,以此来制裁可恨的太平道!

  坐在遵从古礼建造的巨大车架中,有上万名女子跟随在侧,重现了古籍中记载的“黄帝登仙”场景的王莽对自己的未来满怀期待。

  但旁边的人看着那密不透风的车撵,还有无数形容端庄,却透着莫名疲惫、惶恐之气的随侍者,忍不住跟同伴说:

  “这哪像神仙的座驾?”

  “这明明是棺椁的模样啊!”

  同伴拉了拉他的袖子,阻止他说出更多的不敬之语。

  王莽因此没有听到这样的评价。

  他就这样坐在自己眼中的“神车”、旁人眼中的“棺椁”之中,高兴的向着新建成的黄帝庙宇而去。

  可沉重的棺椁,可以阻挡腐朽的侵蚀吗?

  那随着洪流而来的滔天泥沙,可以埋没掉生命的抗争吗?

  地皇三年的冬天啊,

  很快就要到来了。

  ……

  当秋天过去,

  飘雪落下,

  大贤良师孙恩又收拢了许多受灾的民众,并击退了新朝军队的进攻,返回驻地,拜访了生病的长辈。

  曾因为挖坟扛尸而练就一身体魄的周坚,在忽然到来的寒风中倒下了。

  他咳嗽着对孙恩说,“我这样的年纪,想要熬过这次冬天,只怕会很艰难。”

  孙恩安慰他道,“王莽都能活到今日,像您这样有德行的人,一定更加会长寿的。”

  “我听说西海的大贤良师活了九十多岁,身体仍旧很不错,您应该会跟他一样!”

  虽然上帝因为孙恩亲身投入造反伟业中,而减少了跟中原大贤良师的交流,但祂也没有给孙恩施加更多限制。

  最起码,

  这位大贤良师仍旧可以凭借九节杖,找到一些在人间乱窜的死鬼,通过阴间宰执建立起来的“报社”,了解到世界的近况。

  孙恩因此知道赵申的事,也为以后太平道向泰西的传播送上祝福。

  但更多时候,他会将精力全部投入中原的事务中来,为聚拢在自己身边的人,指引方向。

  而随着战斗次数的增多,受伤的人数也跟着增多。

  周坚曾经编撰的《黄帝外经》,还有教导出的众多外科医者,自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孙恩和许多人都很感激周坚。

  听说这位长者病倒后,大家也时常过来探望。

  “寿数的长短,跟人的体质、作息有很大关系。”

  “哪里是德行可以决定的?”

  不知道跟多少人做过肉体交易,并与之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周坚听到晚辈的话语,只是轻轻笑道。

  “我活到如今,已经十分满足了,即便明日突然死去,也不会生出额外的抱怨。”

  “但我有些放不下太平道和你啊……”

  周坚对着孙恩说道,“太平道的基业愈发广大,对外的战事也时常取胜,但这并不意味着夺取天下已成定局……”

  乱世之下,

  豪杰四起,注定要经历残忍的厮杀,才能角逐出胜利者。

  如今朝廷势微,其军心涣散,上下的政令不能通达,君臣甚至还沉迷于互相角力之中……

  新朝已然不是最大的对手。

  可击败了新朝之后呢?

  其他的起义军,又会给太平道带来何等的挑战呢?

  “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绝对不可以小觑他们。”

  周坚是读过书的人,

  在年轻时跟随友人到处刨坟时,也曾听后者说起来许多过去的故事。

  他看的多、听的多,便从现实和过往中,获得了更多智慧。

  太平道最先举起义旗,为哭喊的百姓鸣不平时,周坚就找到性格颇为冲动的孙恩说:

  “不可以急躁。”

  “为百姓奋起之心值得称赞,但也要警惕陈王之事再现。”

  陈胜吴广当年起义,声势何其浩大,进展何其迅猛?

  结果数月而已,“张楚”便烟消云散,其人也身死他乡。

  究其原因,

  一是陈胜丧失了本心,

  二是其根基不稳,故而被后来举旗的六国遗贵所超过。

  所以,

  周坚建议孙恩先巩固自己夺取的地盘,恢复一地的生机,再做之后的打算。

  孙恩听取了他的意见,并告诉周坚,“我的本意不在于天下,而是要为万民乞活。”

  “我不会为了一时的雄图霸业,而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

  开玩笑,

  他堂堂大贤良师,

  死后可是能追随上帝,享受死后美好生活的,哪里会像寻常人那样,为了荣华富贵而违背上帝的规则呢?

  但正因如此,

  孙恩在一些事情上,难免显得有些过于“天真”——

  他不畏惧死亡,

  每每作战,总会身先士卒,鼓舞士气。

首节 上一节 650/7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