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48节

  骆驼两万匹!

  美人五百名!

  各种工匠一千名!

  粮食五万石!

  ……

  这些可不是以后的岁贡,只是请蒙古退军的一次劳军之资而已。

  半个月后,蒙古人赶着西夏人献上的两万匹骆驼,载着无数金银布帛等战利品,凯旋而归。

  ——

  推荐两本朋友的书,都是老作者写的。

  《红楼:坐看王熙凤怼穿贾府》:视角很新奇,文笔很有红楼梦的味儿,已试毒(无毒)。

  《以为是都市剧,结果遇到了沈幼楚》:《我真没想重生啊》同人文,女主是沈幼楚,还融合了很多都市剧,许红豆、赵默笙、吴美音、栗娜、朱锁锁之类的,蛮有意思,反正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题材。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搜看看。

第72章 金国君臣的震惊

  十日后,燕京城内,金国皇宫大安殿中,一派盛景。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且恁相偎倚,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枕前言下,表余心意,为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

  丝竹之声,悠扬婉转,如泉水叮咚,沁人心脾。

  来自大宋的佳人们,身着轻纱曼舞,歌声如泣如诉,将柳永的《玉女摇仙佩·佳人》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将整个大殿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仙境。她们的眼神中虽带着几分哀怨,却也不得不在这异国的宫廷中强颜欢笑,为金国的权贵们献上歌舞。

  金国群臣身着华服,饮酒作乐,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好不快活。美酒如琼浆玉液,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这不仅仅是一场宴会,更是金国国力昌盛、威震四方的象征。

  他们确实有理由如此欢庆。

  前年,宋军开禧北伐,声势浩大,一度让金国边境风声鹤唳。然而,不出三个月,金国便稳住了局势,甚至反败为胜,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如今,在金国的强大压力下,宋国内部更是乱象丛生。

  盘踞四川八十余年,出过吴璘、吴玠等抗金名将的吴氏家族,竟然在新一代家主吴曦的率领下造反了。

  吴曦不但驱逐宋国官员,自称蜀王,并且派遣麾下大将利吉将金兵迎接进凤州,一口气把阶、成、和、凤四州割给金国,向金国称臣。

  这一消息传到金国,朝野上下无不欢欣鼓舞。不仅仅是因为吴氏家族曾是宋国在四川最顽强的抵抗力量,屡次大败金军。而且,吴曦一反,宋国对金国的西线攻势,陷入了全面的破产。

  东线也传来好消息。

  宋国东线的老将,驻守建康城的丘崈,秘密向金国派来了使者陈壁,表达了求和的意愿。这下东线,金国也不用担心了。

  金国中线的进展也非常顺利,大将完颜匡连战连捷,如今已经兵围宋国的重镇襄阳。

  非但如此,完颜匡还将战争中掳来了百名宋国美人,献给了朝廷。

  这些美女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后,正在大殿上,为金国君臣载歌载舞。

  一曲舞罢,金国皇帝完颜璟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满堂的群臣,心中充满了得意。他举起酒杯,高声说道:“诸位爱卿,今日我们共饮此杯,庆祝我大金国运昌隆,宋国已是强弩之末,天下将归于我大金!”

  群臣纷纷举杯,齐声附和:“陛下英明,大金国运昌隆!”

  这一刻,金国君臣在美酒与美人的陪伴下,尽情享受着这份胜利的喜悦,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们的脚下颤抖。

  然而,也正在这时——

  蹬蹬蹬~~

  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礼部绿袍小官急匆匆跑入了大殿,跪倒在地,高声禀告。

  “启禀陛下,大事不好!蒙古已经征服西夏,西夏不但向蒙古称臣,而且要断绝我金国的关系。并且有随时奉蒙古国主铁木真的旨意,调兵协助蒙古作战的义务。蒙古狼子野心,此议分明是在针对我大金!请陛下早做定夺啊!”

  哗~~

  他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如同开了锅一样,一片沸腾。

  “这……这怎么可能?”

  “夏国虽然弱小了些,但是立国已有两百年之久!宋国数次派遣数十万大军,都不能攻取!”

  “就连咱们金国如日中天之际,夏国都算不上多么驯服!怎么这么容易就屈服小小的蒙古?”

  “笑话!草原蛮子才几个人?怎么可能征服几十万大军的夏国?”

  “假的吧?危言耸听吧?”

  ……

  金国群臣一听这话,首先的反应,竟不是愤怒或则恐惧,而是否认!

  他们根本就不相信,眼前的事实!

  金国皇帝完颜璟,也不相信。

  待群臣的声音慢慢降低,他阴沉着脸,冷冷地问道:“消息可属实?”

  “千真万确啊,陛下!””

  那小官道:“夏国虽然投降了蒙古,但实际上还是不敢得罪我大金。如今,已经秘密派使者已经抵达中都,正在殿外等候召见,打算向陛下诉说夏国的苦衷。”

  “什么?西夏使者都到了?”

  完颜璟这才心里一沉,觉得那小官所言恐怕有七八成事真的了,只得道:“宣西夏使者进殿。”

  “遵旨!”

  功夫不大,西夏使者缓步走进大殿,神情凝重。

  他向完颜璟深深一礼,随后开口说道:“陛下,我西夏国主特派臣前来,向大金国解释近日之事。蒙古铁骑势不可挡,我西夏实在无力抵抗,只得暂时称臣,以求自保。但是,我西夏国主心中仍念及与大金的旧日情谊,只要大金能够击败蒙古,我西夏自然重新向大金称臣。”

  完颜璟冷笑一声,道:“西夏国主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蒙古铁骑再强,也不过是趁我大金与宋国交战之际,占了些便宜。待我大金腾出手来,定能击败蒙古。至于西夏……你们的选择,朕记下了。”

  西夏使者脸色一变,急忙解释道:“陛下,我西夏实在是无奈之举,还请陛下明鉴啊!”

  他还想解释,夏国原来的皇帝李纯佑,是多么的混用无能,才造成如今的局势。如今李纯佑暴病而亡,越王李安全继位,虽然表面上臣服蒙古,但心里面还是有意效金国。

  但是,完颜璟已经没心情听他带来的坏消息了,挥了挥手令他退下。

  随后,对群臣说道:“诸位爱卿,不必惊慌。蒙古不过是趁虚而入,待我大金解决了宋国,自然会收拾他们。今日是庆功之日,不必为这些小事扰了兴致。来人啊,给朕接着奏乐,接着舞!”

  乐声再次响起,美人们重新起舞,然而大殿上的气氛却已经不再如之前那般轻松。

  群臣们虽然依旧举杯饮酒,但眼神中却多了几分忧虑。

  相当不弱的夏国,就这样被蒙古征服了?

  新生的蒙古,到底有着怎样的实力?

  别管夏国皇帝说得多么好听,北方的蒙古,西方的夏国,现在都是金国的敌国!

  再加上南方虎视眈眈的大宋……

  金国,从此多事矣!

第73章 宋国人第一次听说赵朔

  事实上,完颜璟的内心,也绝不像他在宴会上表现的那么轻松。

  他明白,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当初,蒙古进攻夏国时,他以为蒙古和夏国会两败俱伤,金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然而,蒙古的崛起速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不仅仅没有两败俱伤,而且是夏国彻底臣服蒙古。

  蒙古调西夏的兵,是要干什么?

  瞎子也看得出来,目的就是对付他金国!

  更让他感到郁闷的是,长期的放纵酒色,他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太医们虽然不敢明言,但他自己清楚,恐怕命不久矣。他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对付新生的蒙古帝国了!

  “噗!”

  宴会之后,完颜璟把伺候的宦官宫女赶出去,独自一人静坐在寝宫中,独自盘算着如何收拾金国眼前的烂摊子。

  忽然感到一阵胸闷,喉咙一甜!

  他赶紧拿出随身带着的手帕接住,再仔细看时,手帕上已经是一片鲜红的血迹。

  罢了!

  罢了!

  他心中暗自叹息:说到底,大蒙古帝国再厉害,人口也不会超过一百万。夏国有多少人来着?三百万还是四百万?

  如果金国是一片大海的话,那蒙古和夏国加起来,不过是一捧沙子罢了,能掀起什么风浪来?

  他完颜璟是不行了,以后这两个国家,就交给儿孙去慢慢对付吧!

  当然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他得有儿孙!

  包括李师儿给他生的儿子在内,他已经夭折了五个儿子了,现在没有一个儿子还活在人间!

  现在的当务之急,得先有一个儿子!

  没有儿子,就算大金帝国再怎么昌盛,等他死后也跟他毫无关系了。

  所以当务之急根本不是对付什么蒙古人,而是生下一个继承人。

  “来人啊!”

  完颜璟高声大喝,道:“宣贾氏、范氏两位美人,前来侍寝!”

  功夫不大,两位美人们轻盈地走进寝宫,她们俩容颜娇艳如花,身姿婀娜多姿。完颜璟看着她们,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既有对生命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

  ……

  大宋,江南东路,信州城北,稼轩园。

  这里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庄园。

  自从二十年前,辛弃疾在江西安抚使任上,被言官弹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罢去所有职务后,就在这信州以北的带湖之畔,修建了这所园林。

  辛弃疾的居所“稼轩”,位于园中地势较高之处,是一座两层高的阁楼,原名集山楼,后改名雪楼。雪楼巍然矗立,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楼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地,一排平房临湖而建,正是“稼轩”的主体。平房对面便是带湖,湖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仿佛在为这座庄园增添几分灵动之美。

  此刻,辛弃疾正坐在雪楼前的石亭中,接待着一个重要的客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又一著名词人。

  如今二人尽皆不容于朝中显贵,赋闲在家,垂垂老矣。

  两人对坐,石桌上摆着一壶酒,酒香四溢,与园中的花香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

  “幼安贤弟,久违了。”陆游提起酒壶,为辛弃疾斟了一杯酒,酒香四溢,却掩不住园中那股淡淡的药草味。

  辛弃疾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随即放下,叹道:“这酒是好酒,可惜我这身子,已经无福消受了。”

  陆游看着辛弃疾,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低声道:“幼安贤弟,你这一生为国为民,操劳过度,如今也该好好休养了。”

  辛弃疾苦笑一声,道:“休养?如今这天下,哪里容得我休养?吴曦那逆贼,不顾吴家八十年的忠孝名节,起兵反叛,自称什么蜀王,向金国献出四州之地。

  老将丘崈,暮气沉沉。不但不思杀敌报国,反而与金人眉来眼去。宰相韩侂胄要罢他的官,朝廷还有很多人反对。要我说,该!韩侂胄纵然千不对万不对,罢老丘崈的官这件事,还真是做对了……”

首节 上一节 48/1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