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49节

  虽然病的不轻,但是谈及大宋如今的局势,辛弃疾还是情不自禁的放大了音量,慷慨激昂,指点江山。

  陆游静静地听他讲完,沉默片刻,缓缓道:“幼安贤弟,你可知道,这次咱们大宋这次开禧北伐,为什么会失败吗?两年前,你去觐见陛下时,不是下了断言,说金国必亡?”

  辛弃疾知道老友不是想奚落自己,沉声道:“愿闻其详。”

  陆游轻叹了一声,道:“公允来讲,这次朝廷北伐,方略不可说不正确。大宋有识之士,包括你我在内,都认为金国文恬武嬉,近年又连遭大灾,黄河决口,国力大不如前了,正是北伐的好时机。

  陛下和宰相,对于北伐的决心也不能不说不坚决。如今我大宋的形势如此危殆,如果不是陛下和宰相硬顶着。朝中那帮软骨头,说不定早就去燕京城磕头去了。

  所以,我认为,咱们大宋,实在是国运不济。当初,有岳武穆这样的名将,却没有明君和名相相得益彰。如今,好不容易,皇帝和宰相都过得去吧,却又没名将了,连衰弱的金国都打不过。”

  “是啊,朝廷无名将。”辛弃疾点了点头,叹道:“如今我大宋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一个年近六旬的毕再遇。可惜,毕再遇充其量就是一个牛皋、杨再兴罢了,不是岳武穆那样有望收复中原的名将。

  对了,还有一向自命不凡的我辛弃疾。年轻时也曾想过,若能有一支精兵强将,何愁金国不灭?可惜,如今我这身子,已经无力再上战场了。”

  谈到自己的身子骨,辛弃疾一片黯然。

  忽地,陆游压低声音道:“幼安贤弟,你可曾听说,金国北方,有蒙古崛起,连西夏都被他们打服了。”

  辛弃疾点头道:“倒是听说了。其实,这也不全然是好事。表面上看,蒙古与金国是世仇,征服了西夏,又断了金国一臂。若是蒙古能与金国相争,咱们大宋或许能从中渔利。但实际上,你忘了当初,咱们大宋联金灭辽之事吗?蒙古崛起,恐怕是一个比金国更难对付的敌人啊!”

  陆游摇了摇头,道:“重点不在这里。我听说,那新兴的蒙古有一大将,名叫赵朔。他既是成吉思汗的驸马,又是成吉思汗麾下最厉害的战将。非但如此,似乎还是流落草原的汉人的后代。”

  “什么?汉人之后?蒙古第一大将?”

  辛弃疾还真没听说过此事,眼前大亮,亲自给陆游斟了一盏酒,道:“来,放翁兄,你给我详细讲讲,这蒙古第一大将,汉人赵朔。”

第74章 赵朔此人,不会是宗室后裔吧!

  “其实,我知道的也不多。”陆游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带着几分思索。

  他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继续说道:“据说,赵朔的先祖,是流落草原的汉人,娶了蒙古的女子为妻,在草原上繁衍数代,生了赵朔。赵朔小小年纪,就天赋异禀,十一岁那年杀了蒙古一个敌对部落的勇士。

  铁木真大喜,将那勇士穿的金漆铁甲赐给了他。从那以后,这件金漆铁甲,就成了赵朔的标识。”

  “哼,一件金漆铁甲而已。”辛弃疾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道:“他要是肯投大宋,我送一百件给他!”

  这话可不是辛弃疾在吹牛。

  这厮不但擅长养兵、练兵,还生财有道。

  他推行“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的政策,使得滁州“商旅粗集,榷酤之课倍增,流亡复还,民始苏”。他为“飞虎军”筹措经费而改“税酒法”为“榷酒法”,虽然遭到了朝野很多的指责,但也聚敛了大量财富,切实解决了军费的困难。这厮为了筹集军费,甚至大量走私牛皮,还被朱熹截获了……

  这么说吧,当初宋孝宗在位,辛弃疾甚受重用,历任湖北路安抚使、湖南路安抚使、江西路安抚使等职,相当于屡次担任后世的一省之长近二十年,不仅为大宋朝廷解决了财政困难,训练出了一支名叫“飞虎军”的精兵,还为个人积攒了海量的财富。

  比如他的好友陈亮,给他写信生活困窘需要周济,他眼睛都不眨的就送上一万贯钱(相当于一万两白银)。

  再比如说,眼前这个稼轩园,占地七十余亩,连颇有家资的朱熹见了都瞠目结舌。

  如今虽然辛弃疾赋闲在家,但凭着他的放荡不羁、胆大妄为,搜罗一百具金漆铁甲,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陆游笑了笑,道:“那是赵朔十一岁时候的事,现在恐怕一千具金漆铁甲,他都看不上眼了。”

  辛弃疾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后来,赵朔一步步在草原上崛起。”陆游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道:“在铁木真与王罕争霸东部草原时,赵朔阵斩了王罕。在铁木真夺取西部草原时,赵朔又阵斩了西部草原乃蛮人的太阳汗,并且生擒了铁木真的宿敌,古儿汗札木合。

  这次西征西夏,赵朔又是立功至伟,铁木真的许多策略,都是出于他的谋划。比如建立了什么巴鲁营。以西夏战俘为锋,用西夏人打西夏人,蒙古人却不损分毫。

  对了,此人和幼安你一样,非常擅长敛财。比如说,咱们大宋最近流行的醴酒,好像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这么厉害?”

  辛弃疾微微眯起眼睛,语气中带着几分赞叹和羡慕,道:“文武全才,斩将夺旗,生财有道,国用富足。年轻时,我无数次畅想过自己的人生,以为自己的未来就是这个样子。

  没想到,费尽千辛万苦,从金国来到大宋后,却在大宋蹉跎了四十余年,几乎一事无成。而赵朔在蒙古,却能一展所长,做出了我梦想中的事业。对了,他现在多少岁?”

  “不太清楚,估计还不到三十。”陆游答道。

  “真是年少有为,令人羡慕得很啊!”辛弃疾感叹道,随即又问:“现在的赵朔,在蒙古任什么职司?”

  陆游对这个问题熟悉得很,道:“世袭五千户,统呼伦贝尔草原附近万户。蒙古人全民皆兵,也就是说,他手下有万人左右的兵马。”

  “一万人,相当不少了。”辛弃疾沉吟道:“草原人口稀少,蒙古人本身的兵马,应该不超过十万。看来,这赵朔在铁木真驾前真的很受重用。”

  陆游道:“那是自然。铁木真要是不看重赵朔,能把女儿嫁给他?”

  辛弃疾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道:“不过,也是可惜了,赵朔太受铁木真信重了,在蒙古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如果劝他归顺大宋,他应该不会同意。”

  说到这里,辛弃疾的目光有些恍惚。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但他受祖父辛赞教育,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后来,二十一岁时,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大宋。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汉人不堪征调,纷纷起义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毅然加入义军,打出了赫赫名声。后来几经辗转,来到了大宋。

  不过,若是和赵朔易地而处。

  金国封他为驸马,并且掌握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的兵力的话。

  他能否还会抛弃一切,回归宋朝吗?

  辛弃疾扪心自问,自己都不太确定。

  辛弃疾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道:“赵朔的父兄,究竟是什么人?有没有向他宣讲,忠君爱国,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大义?”

  陆游摇了摇头,道:“幼安贤弟你太看得起我了。我只是有意搜集赵朔的各种消息而已。他的父兄名不见经传,我连名字都不知道,更别提他们对赵朔的教育了。不过……”

  “不过什么?”辛弃疾追问道。

  陆游沉吟片刻,才继续道:“想来,赵家流落草原近百年,还没被草原人同化,保持着赵的姓氏,甚至有汉人血统的传言流出。想必是家学渊源,不忘我汉家先祖。”

  “对了!”辛弃疾忽然心中一动,眼中闪出一丝精光,道:“你说赵家流落草原近百年,到底是多少年?一百年?九十年,还是八十年?七十年?”

  “这重要吗?”

  话刚说出口,陆游就意识到不对了,道:“如果是八十年左右,那就是靖康之变。我大宋宗室男女,被金人掳了无数北上……他又姓赵,他会不会就是大宋宗室之后?有可能!很有可能啊!”

  说到最后,一向冷静的陆游,竟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颤抖,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辛弃疾此时反而冷静下来,淡淡地道:“你别高兴地太早。大宋宗室数十万之众,就算赵朔是宗室,这个身份也不怎么值钱,他自己也未必看重。咱们想通过这层关系,劝他归顺大宋,也没那么容易。”

  陆游却急切地摇头,道:“不,不,不,我不是那个意思。”

  顿了顿,他下意识地往周围看了看,再次确认了没有旁人在场,才更加压低了声音道:“其实,我之前虽然没想到赵朔可能有宗室身份。但是已经决定,让第六子子布,前往蒙古,辅佐赵朔。”

第75章 陆游辛弃疾送子

  陆游有七子二女,其中第五子陆子曰早夭。

  现在还有六子二女存世。

  他最喜欢的,当然是最小的儿子,陆子聿,带在身边亲自教育。

  但是,他最看中的,却是第六子——陆子步。

  陆子步天资聪颖,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不凡的才华,陆游将其交给最好的朋友张縯教导,寄予厚望。

  辛弃疾听了陆游的话,却是心头微震,厉声喝道:“陆务观,你究竟打的是什么主意?难道让你儿子如卑鄙小人一般,挑拨赵朔和铁木真之间的关系?”

  陆游却傲然道:“那怎么可能?你不信我,还不信张縯吗?子布从小受张縯教导,是温文敦厚,坚毅果敢的君子。就算我这当爹要他做什么卑鄙小人,他也做不来。”

  “君子?君子在赵朔身边有什么用?”辛弃疾不解地追问。

  “子步若至蒙古,必将视赵朔为主公,全心全意为其效力。但是,世上功高震主的事还少吗?别说是翁婿了,就算是父子相残的都不少。如果未来有一天,赵朔无法在蒙古立足了。子布因势利导,说服赵朔归宋,岂不是美事一桩?”陆游娓娓道来。

  辛弃疾冷笑道:“赵朔背叛对他恩重如山的铁木真,却效忠与他几乎没什么关系的大宋官家?你信吗?”

  “如果赵朔不肯归宋的话……”陆游微微咬牙,道:“那子布就劝他自立!”

  怕辛弃疾误会,他又赶紧补充,道:“当初女真崛起,我大宋遭逢靖康之变,失去了半壁江山。如果蒙古崛起,灭了金国呢?我大宋还有多少土地可以失去?为了避免最坏的局面出现,我宁愿赵朔自立为王,为我大宋挡住蒙古的兵锋。”

  “哦?是吗?放翁兄,你可别诓我。”辛弃疾盯着陆游的眼睛,似笑非笑地说道:“如果赵朔不但自立为王,还对大宋的花花江山有想法呢?你儿子就在赵朔麾下效力。你就不怕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幼安也不必试探我。”

  陆游哼了一声,沉声道:“你我这把年纪了,还有什么看不开的?明白说了吧,大宋亡于蒙古,是比永嘉南渡,五胡乱华更大的悲剧,我汉家恐怕永远沉沦。

  而大宋如果亡于赵朔,那不过是寻常的改朝换代而已。我儿作为新朝的开国元勋,说不定不但不会有辱我的一世清名,还能为我我九泉之下,添几分光彩。”

  “哈哈!说的好!”

  辛弃疾兴奋不已,不顾病躯,拿起酒壶站起身来,对着壶嘴将大半壶酒一饮而尽,用衣袖擦了擦唇边的酒渍,道:“大宋亡于蒙古,那是亡华夏之天下。而亡于赵朔,不过是改朝换代而已。我华夏煌煌数千年,此事也属寻常。”

  陆游道:“更何况,也未必是改朝换代。咱们刚才不是猜测了吗?赵朔很可能是宗室之后。这神器更易,不过是赵家家事而已,我看天下谁人能够置喙?”

  “哈哈,说得对!”

  辛弃疾坐下来,似乎病情都好了许多,道:“不行,这好事,不能让你放翁兄独占。我的幼子辛褎最像我,胆大包天,又聪颖擅谋。不如让他和子步一起前往蒙古,也好有个照应?”

  “如此甚好,这正是愚兄今日来见幼安的目的。”陆游欣喜地说道:“子步虽然性情坚韧,心细如发。但到了蒙古,身边都是异族,恐怕孤掌难鸣。有了辛褎贤侄帮衬,他们定能相辅相成,做出一番事业出来。”

  ……

  ……

  金国、宋国内部暗流涌动,蒙古内部也不大太平。

  “什么?林中百姓反了?”

  当铁木真的大军刚刚离开斡罗孩城不久,回到久违的草原上,还没抵达大本营时,就收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准确地说,林中百姓的秃马惕部反了,但似乎不能全怪他们……”

  前来报信的,是别勒古台的长子罕秃忽。

  这次铁木真率三万精锐攻伐西夏,留下三弟别勒古台和四弟铁木格看家,有什么事情二人商量着来办。没想到,二人还真遇到了相当棘手的难题。

  当初,铁木真登基为成吉思汗,按照之前的诺言,封第一个预言铁木真统一草原的巫师豁尔赤为万户。这万户百姓,其实是算上林中百姓的部分部落的。换言之,有一部分是空头支票。

  术赤平定了林中百姓后不久,铁木真就率蒙古精锐出征西夏了。

  豁尔赤就兴高采烈地去收取他新的子民。

  当然了,主要为的是美人。

  铁木真当初答应过豁尔赤,有朝一日做了整个草原的大汗,不仅封豁尔赤为万户,而且允许他从部民中挑选三十个美人做妻子。

  豁尔赤这家伙,别的地方的美人看不上,就喜欢林中百姓秃马惕部的美人。

  无他,秃马惕部位于密林身处,空气湿润,少见阳光,女子的皮肤就好。

  所以,豁尔赤决定,逮着一只羊往死里薅,三十名美人全从秃马惕部里选。

  按说这也没什么,既然是新的上官到了,秃马惕部也愿意献出美人以讨好。

  但是,千不该万不该,豁尔赤看上了一个寡妇。

  当时林中百姓秃马惕部的首领歹都忽勒莎豁儿已死,他的遗孀塔儿浑夫人继承了部落的管理权。

  豁尔赤,就看上这塔儿浑夫人了。

  林中百姓大怒,视为奇耻大辱,把豁尔赤扣押了。

  别勒古台和铁木格得知此事后,商量了一下,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就派大将忽都合率领三千大军,去征讨秃马惕部,把豁尔赤救回来。

  没想打,秃马惕部的战力真是强悍,把忽都合也抓了。

  这回别勒古台、铁木格也没什么好办法了,得知铁木真胜利征服西夏回军,赶紧派罕秃忽前来禀报此事。

首节 上一节 49/1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