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惩罚一些贪腐的掌柜,也能威慑其他一些店铺的掌柜。
在发现问题后,如何制定新的规定,堵上原来的管理漏洞。
朱翊钧日益沉迷到这场游戏中,这种和人斗智斗勇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黄骥点点头,他已经主动忽略了小胖钧口中的“苏师傅”,然后开始认真的看起帐来。
一个时辰过去,朱翊钧又亲自给黄骥端来暖汤,黄骥精神更加振奋,再次翻开厚厚的账本,将问题一个个圈出来。
等到两个时辰过去,黄骥捏着额头,对着小胖钧说道:
“殿下,有问题的账册臣已经圈出来了。”
朱翊钧连忙说道:
“有劳黄师傅了!小宏子!”
张宏连忙端着一个食盒走入明伦堂内。
朱翊钧说道:
“黄师傅辛苦了,这盘食盒您带回詹事府吧。”
太子给自己赐食了!
黄骥感动的站起来行礼,这可是苏泽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啊!
等到黄骥提着食盒离开,朱翊钧这才对张宏说道:
“年关将至,马上是蜂窝煤销售的旺季,这几个掌柜的先不动。”
朱翊钧又说道:
“从另外几家铺子抽调几个可靠的大伙计过去,暗示他们若是抓着掌柜的错处,过完年就能给他们升掌柜。”
张宏连忙将朱翊钧的吩咐记下,接着又问道:
“殿下,武清伯已经到了。”
朱翊钧立刻说道:
“速速请外王父去亲躬园!”
武清伯李伟,是李贵妃的父亲。
李家的家世平平,都是因为李贵妃被隆庆皇帝宠爱,李伟才作为外戚被封了武清伯。
隆庆皇帝对于封赏外戚还是很克制的,而且隆庆朝的大臣强悍,武清伯也不敢跋扈。
名义上是外戚勋贵,但是武清伯也就得了几处皇帝赏赐的田庄。
就这些田庄的产出,有时候还要送入宫中,供给李贵妃打点宫人,日子其实过得也很紧巴巴的。
李家真正飞黄腾达,那要等李贵妃成了李太后,朱翊钧成了皇帝的时候。
李伟经常在京郊管理田庄,晒得像个普通的老农,虽然穿着勋贵的衣服,依然有一股掩盖不住的小家子气。
但是对于朱翊钧来说,这个外王父是少数不给自己讲大道理,还会给他带来一些田庄中趣事的有趣老头,爷孙二人的关系还是非常亲近的。
李伟也很奇怪,太子将自己从京郊的田庄召来,却没有在正堂见自己,而是被太监引到了东宫后的亲躬园。
亲躬园,是皇室为了彰显重视农耕,在东宫中开辟的一小块田。
每年正月的时候,太子也要在亲躬园举行耕礼,这作为朱元璋亲自定下的皇室教育部分,也是为了提醒后代要重视农耕。
当然,六岁的皇太子也不可能亲自耕种,亲躬园一般也就种一些时令的小菜。
但是现在是腊月,亲躬园内还是光秃秃,李伟也不明白自己外孙子将自己喊来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
不一会儿,朱翊钧就带着张宏来到了亲躬园。
“外王父!”
李伟连忙说道:
“殿下,臣担不起这个称呼。”
皇宫中还有皇后,李氏还只是贵妃,而且一国储君是大明仅次于皇帝的人,李伟也不敢在这里拿自己外戚的身份。
朱翊钧只好说道:
“那,武清伯,这些日子田庄可好?”
说起田庄,武清伯打开了话匣子道:
“腊月农闲,老臣就带着人寻了几个庄子,为了来年的春耕做准备。”
李伟也是穷怕了,庚戌之变的时候,他逃难到京师,是真的饿过肚子。
所以和那些甩手掌柜的勋官贵戚不同,李伟经常泡在田庄里,甚至会亲自打点庄稼。
李伟讲的详细,将田庄准备春耕的过程娓娓道来,听得朱翊钧也是津津有味。
等到李伟说完,朱翊钧这才吩咐张宏,从土里挖出了土豆。
这些土豆自然是主要吩咐张宏埋进土里的,他让张宏拿来了土豆,对着李伟说道:
“武清伯,这是红夷进贡给父皇的南州奇珍,名为土豆,乃土中精华。”
“父皇很喜欢此物,孤就在亲躬园种了些,但是却没见发芽。”
李伟接过土豆,他经常和农作物打交道,一眼看出这东西应该是能吃的。
李伟笑着说道:
“殿下,兴许是农时未到,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此物就能发芽了。”
朱翊钧苦着脸说道:
“可亲躬园就这点土地。”
看到朱翊钧这样子,李伟笑着说道:
“太子不用为此事发愁,老臣的田庄有上好的田地,可以用来载种此物!到时候太子再献给陛下就是!”
朱翊钧做出大喜的样子,接着又说道:
“父皇曾经说过,会用重金收购此物,武清伯可要小心着,别被人盗了去。”
接着朱翊钧又贴心的说道:
“这样吧,孤让王府的侍卫也去田间看着,莫让此物被人盗去。”
见到太子小小年纪,就能如此周到,武清伯更是喜滋滋的,连忙接受了太子的好意。
第131章 莫须有
等到武清伯离开后,朱翊钧对着张宏说道:
“按照苏师傅的法子,派过去的护卫散播土豆金贵的消息,再故意玩忽职守,放纵周围的人来盗。”
这就是苏泽想出来的,在京师附近推广土豆的办法。
能在京郊有土地的,自然不会是普通百姓,起码都是武清伯这样的勋贵外戚。
如果是普通百姓,自然不敢偷堂堂贵妃父亲田庄里的东西,但是这些勋贵外戚可不一样,他们不仅敢,而是胆子很大。
反正现在都已经开海禁了,就许你武清伯搞到土豆,不许其他勋贵搞到?
自土木堡后,大明的勋贵也都和宗王一样沦为了米虫,有很多家都已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都靠着变卖祖产撑着了。
苏泽就是利用他们,来推广土豆的种植。
人性就是这样,你越是让他做什么,他越是觉得你要坑他。你越是不让他做什么,他偏偏非要做。
当然,用这种方法推广土豆种植,也只是苏泽计划的一部分。
黄骥带着朱翊钧赏赐的食盒回到詹事府,等到同僚们看到皇家样式的食盒后,眼神中的嫉妒更厉害了!
御赐食盒!
黄骥在同僚们的注视中,得意的打开食盒。
咦?这几道菜怎么都没见过啊?
第一盘是条状的菜炒的肉丝,如果苏泽见到,只能感慨东宫的厨师果然厉害,竟然能根据自己的菜谱,还原出这道后世名菜。
下一层看样子应该是主食?
偏黄的糊糊带着一丝奶香,还有主粮诱人的香味。
而最后一层则是油炸的条状物,似乎和第一道菜里的东西一样,但是撒上了名贵的香料后,味道十分的诱人。
黄骥感受到了周围羡慕的眼神,干脆直接将三道菜从食盒中拿出来,直接放在桌子上吃了起来。
这三道菜的味道还真不错啊!
黄骥一边吃一边心中流泪,皇太子的恩情这么重,如何才能还的完啊!
——
就在苏泽忙着推广土豆的时候,都察院中。
在六科都察院制度设计之初,六科专门负责纠察六部,都察院则负责对应十三道,负责地方上的纠察事务。
但是地方上的纠察事务,很快就被逐渐常设的巡抚一职给取代,都察院的职能也开始和六科趋同,开始盯着在京的官员。
六科的给事中都是平级的,每一个给事中都拥有独立的办案权,而且办案权不受到干扰,而且六科还有最重要的审阅所有奏疏的权利,消息灵通,所以位卑权重。
都察院则有很多级,他们不像是六科给事中那样独立,相比六科每科两人总共十二人的编制,都察院的御史数量众多,所以在人数上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都察院每次弹劾,都是采用人海战术,无论是联署还是集体上书,都能瞬间形成舆论压力。
而年关前的都察院,此时却十分的热闹。
明年是六年一次的京察,咨访是都察院的工作。
都察院的御史们,会根据自己平日里搜集到的线索,在访单上写上对于在京官员的记录,这些记录会作为来年京察的重要依据,决定一名在京官员的前途。
虽然还有后面的“堂审”环节,允许官员自辩,但是在京官员众多,咨访的结果也许就能决定一名京官的命运。
此时,都察院的一座偏厅中,几名御史正在讨论着什么。
这些御史品级不一,有从四品的副佥都御史,从七品的监察御史里行,但是正座却坐着一名中年的七品监察御史。
如果在别的衙门,自然是官位高者上座,但是都察院的言官作为清流,自然是看不上外界这套标准。
都察院内部的规矩,是以“年资”作为衡量地位高低的标准。
也就是说,谁在都察院的时间长,谁的影响力就大。
这也是为什么雒遵就是一个监察御史,却能向沈思孝保证他能留任的原因,雒遵就是都察院的资深御史。
而上座的这个监察御史名叫齐康,也是一名资深御史。
齐康是高拱的门生,他有多次外放的机会,但是都强行推辞掉了,这才熬成了都察院的资深御史。
在大明朝,言官也是个高危职业,能够在多次政治风波中不倒的言官,自然会被人当做风向标。
齐康环视了一圈,在场的都是他这些年在都察院中结交的官员,合计十人,十名御史的联名上疏,已经能引起朝堂的震动了。
这些就是齐康这些年在都察院中积攒下来的人脉。